帖子详情

转:早教不是超前教育,是适时教育

11994幼儿园早教

刚看到一篇不错的早教文章,觉得作者的观点很正确,就算是崇尚个人英雄色彩美国,都是注重孩子的自身的一个发展方向。好的观点,大家一起来学习下

很长时间,我不太敢提“英才教育”这个说法,很容易引起误会,以为这是认为培养天才的东西。实际上,就我自己的了解,真正的英才教育,并不是功利性地灌输孩子知识,一味让孩子超前学习,而是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个自由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发挥自己的天性,激发自己的潜能的一种优良教育理念。但可悲的是,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万事以钱为先,以利为先,让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绞尽脑汁地寻思让自己的孩子如何成才,最好提前就成才,进行所谓的“天才早教项目”等这种很急功近利的盈利教育。
  我并不是说教育不可以盈利,恰恰相反,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任何人通过自己的劳动都可以获取报酬,老师也是一样的。但暴利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

  我记得小鱼君刚出生时,我看着他,对于“神童”“天才”这种字眼很敏感。不知道我儿子他是什么样的孩子呢?所以我很能理解家长在早教上的这种胜负欲,这种攀比心。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读这个班,那我家的孩子不读,是不是回落后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经熟读唐诗好几百首,那我家的孩子还一首都没一首,是不是要赶紧也训练训练他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又有礼貌又懂事,真是可爱又乖巧,我家的孩子那可真是个调皮鬼啊,爬上爬下,东翻西找,是不是我家孩子真是个坏孩子哇?……类似这种攀比的心理,很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既然有了这种心态,尤其是现代社会,是网络时代,即使同家附近的孩子比,我孩子最厉害,但通过网络交流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还是能发现不足之处啊。
  这种心态下,无数个高喊“神童”,宣扬“神奇”的旗号的早教机构,利用这种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理,还打着冠冕堂皇的“科学”旗帜,仿佛如果你的孩子不用我的东西,那么你孩子这辈子都完了,给家长这种强迫式的紧张感,进而牟取暴利。家长们或许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想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家长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所谓的教育,会不会有可能带给孩子伤害呢?
  我记得有很多家长在群里讲,我家的孩子不爱上早教课,和老师交流不畅,怎么办呢?让我回答,孩子不喜欢,那就省省钱吧。把那个钱省下来,多买几本书,多给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活动,比非要孩子去上自己不想去的早教课好多了。
  在这中间,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大家探讨,就是我们经常说孩子在早教,早期教育,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误会,就是在孩子入学前教孩子些东西,这就是早期教育了。这种想法很自然的就会导致家长们疯狂进行“超前教育”,在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教孩子逻辑思维的东西,这个,孩子就算能理解,他的精神也不堪重荷。自然家长们是看不到这个的,只会看到孩子不听话,越来越叛逆,捣乱而已。一点也没有意识到是不是早期教育偏了向。
  在这里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大家先参考一下: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注重于成熟。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是适时教育中很有名的一个研究实验。
   还有个实验,也很有说服力: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 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 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可能会有家长想,那些进行超前教育的孩子,到了四年级还是在进行超前教育啊,那怎么会丧失优势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说法,超前教育的孩子有成功的,但这并不代表一般大多数的孩子,另外,这还跟家长的水平有关系。如果是一味逼迫孩子超前学习的话,那到了中学,会引起孩子的大逆反,具体情况具体讨论,这里谈的是一般性问题。)
   一般来讲,进行超前教育的孩子,很容易在入学以后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轻视学校学习内容,洋洋自得,骄傲的这种倾向。但还有个更可怕的后果,就是父母的期望和儿童能力的差距会造成对孩子的巨大压力。这会导致什么呢?请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吧
   曾有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为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设计了一整套超前教育计划并精心实施。孩子果然不负父望,在很小的年龄考上了著名大学,但却同时患了精神分裂症,病愈后立志做了一个普通小学教师。
   最近有很多脑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疾呼喊停不当的早期教育。我读过一本日本人(泽口俊之)写的幼儿脑科学的书,上面讲了一些早期教育导致孩子神经官能症和心理问题的例子,他讲过,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配合孩子大脑的发展模式。我们研究所对1岁便开始早教的幼儿追踪调查发现,一两岁时他们尚且思维敏捷,但到了6岁之后便开始有严重的多动症、注意力分散的趋势。现在,幼儿园和各种早教班做IQ测试和教育多数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分化。婴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会决定他们大脑发展的方向,因此,“赶紧让他们学习”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泽口教授讲的大家会觉得很极端。但作为一个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人,对这个问题却能够深深的理解。孩子不是一张空白纸,他们带着自己的个性,自己这个世界上的使命,自己的无限可能性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另外大家在看我的博客时也可以体会到,很多游戏看起来都是非常简单,甚至于只要全身心体验即可的活动。为什么我会这么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呢?为什么不是通过书本,通过教材,让孩子去单纯学知识呢?原因就在这里,早教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大脑,而不是塞各种各样的知识进去。快要步入四十二个月的小鱼君,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正式教他数字,他会的那些数字都是在生活中无师自通的,家长说多了他自然就会了,但我只教他体验形象化的具体的量,和量和量之间的关系等等。

2014/07/15
猜你喜欢

为什么选择在职老师家教而不是大学生或机构老师?

2012年,是我们选择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选择我们?

八零后的女性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激励孩子成长的62句话

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如果你想做个轻松的母亲,请你这样做

转贴《育儿心得》

热点推荐

学位房不行了?连东风东都招不满了

大陆最南端值得打卡 风景比三亚还好

线下衣服打3折任试吾嬲 便过网购!

遇上摆烂的学生 投诉家长都不怕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速速归队!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咖啡薅羊毛啦 2.9元一杯惊呆了老铁

戴口罩!广东感染发病数增幅超五倍!

必品阁又有新品饭团 加热3分钟直接开吃

本周再出团 总价160万起买南沙四房!

白杨包子 广式风情里的北国滋味

苹果石斛瘦肉汤 一碗温润身心滋补良方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