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摘抄方舟子关于育儿方面的几篇文章

27103婴幼育儿

       方舟子的文章我已经推荐很久了,最近的几篇文章都有关于育儿方面的内容,非常实用,推荐给大家,希望能用的上。
一、关于学步车
育儿书教父母应该如何教一岁左右的婴儿学走路,心急一点的父母可能在婴儿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教了。除了手把手地教,人们还发明了学步车,这大约是在17世纪中叶发明的,至今还非常流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婴儿使用过学步车。人们认为用学步车不仅能帮助婴儿学会走路,而且让婴儿获得乐趣,能够很安全地自得其乐,不用父母时时盯着。其实学步车不仅不能帮助婴儿学走路,反而会妨碍其正常的运动机能和心理发育。学步车只能锻炼到小腿的肌肉,但是锻炼不到大腿和髋部的肌肉,而后者才是与走路密切相关,最需要锻炼的。由于学步车能够很容易地让婴儿到处跑,反而降低了婴儿走路的欲望。更严重的是,学步车容易对婴儿造成损伤。它们在碰到玩具、地毯之类的障碍物时容易翻倒。最常见的事故是学步车带着婴儿从楼梯上一头栽了下去。由于学步车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使得他们能够进入危险区域,接触到火或有毒物质。学步车行动速度很快,能达到每秒1米,父母在发现危险时已难以阻止。大多数学步车的事故都是父母在场的时候发生的。估计1240%使用学步车的婴儿曾经受到过伤害。2001年美国儿科学会发布过一份有关学步车的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光是在1999年就有880015个月以下的美国婴儿因为与学步车有关的伤害而接受急诊治疗(实际受伤害的人数可能是接受治疗人数的10倍)。19731998年间有34名美国婴儿因学步车事故而死亡。因此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禁止学步车的生产和销售。2007年美国儿科学会重申了这一立场。但是即使禁售学步车也禁不住父母使用学步车的热情。加拿大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禁售学步车,但父母仍设法获得二手货或从美国进口,因学步车受到的伤害仍时有发生。
http://xys.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jingji/babywalker.txt

二、关于婴幼儿补钙问题
婴儿一般不必补钙,如果婴儿经常晒太阳,紫外线可刺激皮肤合成维生素D,也不必补鱼肝油(维生素D)。但是美国儿科学会反对让婴儿晒太阳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故母乳喂养的婴儿从12个月起应每天口服2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配方奶粉已含足够的维生素D,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不必再补)。顺便说一下,国内医院、结核病站在复查婴儿卡介苗接种情况时,同时也让家长交钱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纯粹是为了赚钱牟利,并很可能借机以婴儿缺某种微量元素(往往说是缺钙、锌、铁)为由推销保健品,大家应该抵制,拒绝交额外的钱做无用的检查。靠查头发是不可能准确测定微量元素的。没有症状的话也没有必要抽血查微量元素。医院、防疫站还免费发一本中国疾控中心编的育儿问答小册子,把一些常见的正常情形都归为婴儿缺钙,建议补XX钙云云。一查,原来那个XX钙正是中国疾控中心某个研究所的产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8mal.html

三、关于眼保健操
方舟子答记者问
1.20074月,您撰文对已经在中小学生中推行10多年的眼保健操提出质疑,这一论点引起了教育界、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对此,许多专家的分析是,“眼保健操与近视率无关,关键在保健而非治疗”,对于这一论点,您是否认可,有何看法?
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眼保健操能起到保健或治疗作用。如果哪位专家认为眼保健操能起保健作用,就请他出示能经得起推敲的证据。
2.您认为“眼保健操是伪科学”,主要因为目前并没有什么科学的理论、临床试验或调查统计证明做眼保健操确实能够预防近视。现在您是否还坚持这一观点,请说明原因。  

答:这个我在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眼保健操所依据的所谓经络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不被现代医学承认的,也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或调查统计证明通过眼部按摩或按“穴位”能够预防近视。我的文章发表后虽然产生一定的反响,特别是让一些中医信徒很不满,但是没有人能出示确凿的证据加以反驳。文革期间由于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迷信未经严格论证就在全国盲目推广眼保健操,早就该纠正这个错误了。
3.既然您认为眼保健操甚至是有害的,那么依您的观点,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否还有必要每天坚持做?
答: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做反而可能增加眼睛感染的几率。
4.您认为“近视主要源于遗传”,但眼保操又不能减少近视发病率,那么中小学生的视力保护难道只能听天由命?
答:如果不做眼保健操就是听天由命,那么外国人从不做眼保健操,不都是在听天由命吗?“听天由命”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我举个例子,色盲是遗传的,那么色盲患者不也只能“听天由命”吗?色盲没法校正,近视还可以通过戴眼镜、做手术校正,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对遗传而来的疾病不愿接受事实,老想着去改变它,最后除了受骗上当损失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反而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5.2008年全国中小学生卫生健康工作要点中,将“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列为重中之重,在您看来,有没有比做眼保健操更好的方法减少青少年近视率?
答:目前没有任何可信可靠的办法能够预防近视。市场上所有声称能够预防近视的方法、仪器等等全都是骗人的。
http://xys.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chengshikuaibao.txt

四、关于特伦苏与牛初乳
就拿免疫球蛋白来说吧。它们是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是免疫系统在受到病原体之类的抗原的刺激后产生的,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消灭病原体。人类的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IgGIgAIgMIgDIgE,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也见于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婴儿刚出生的几个月内,还没法自身合成IgA,母乳中的IgA能够帮助婴儿抵抗病原体,增强其免疫力。这就让人不由地联想,牛奶中的免疫球蛋白,喝下去后是不是也能增强人的免疫力?目前市场上卖得很火的牛初乳,就是以此作为卖点的,因为据说牛初乳(乳牛产犊后3天内所分泌的乳汁)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的量,要比一般的牛奶高得多,因此喝牛初乳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云云。
但是只要学过高中生物课程就不难明白,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不可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按一定的序列组成的,不同的蛋白质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因此有不同的功能。但是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命运都一样:它们的序列都将被破坏,被蛋白酶消化、降解成一个个的氨基酸,之后这些氨基酸再被吸收进体内,在基因的指导下,重新合成各种蛋白质在体内发挥其功能。
母乳中的IgA属于分泌型IgA,形态比较特殊,含有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分泌片结构,不容易被婴儿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消化,但是也无法进入婴儿体内,而是在婴儿消化道粘膜的表面上,帮助抵御病原微生物。而牛奶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并不能像分泌型IgA那样抵抗蛋白酶的消化,更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它们进入消化道后,将和其他蛋白质一样被消化成氨基酸,变成制造人体各种蛋白质的原料。
有一家著名牛奶厂商(蒙牛)新近推出一款高端牛奶(特仑苏),声称这种牛奶含有特殊的“造骨牛奶蛋白”,是人体骨健康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经过专家组鉴定,具有帮助人体增强骨密度的独特作用云云。且不说在国际生物医学文献中都查不到有关“造骨牛奶蛋白”的研究报道,甚至找不到这个名词,牛奶中是否真有这么一种神奇的蛋白质是很值得怀疑的;即使真的存在这种蛋白质,吃它也不可能有什么独特的作用,道理就在于做为一种蛋白质,它将在消化道中被消化、降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而不可能直接进入体内发挥其“造骨”功能。因此吃什么“造骨牛奶蛋白”和吃别的蛋白质不会有什么不同。喝牛奶能帮助人体增强骨密度,是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钙,而不是什么蛋白质。
这个简单的道理,连高中生都知道(一名北大附中的高中生最近写信给我反映“造骨牛奶蛋白”的问题),为何医学专家们却不知道或假装不知道,在鉴定会、新闻发布会、研讨会为其捧场,甚至在反驳伪科学的文章中同时在宣扬口服免疫球蛋白的“生理活性”作用,实在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连医学专家、著名厂商都不怕人笑话,都在炒作虚假的医疗保健概念,误导消费者,也可知现在的医疗保健市场混乱到了何等程度。消费者要提高自保能力,应该掌握一些生物学基础知识。
http://xys.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bingdian/milk.txt
2008/02/27
全部回帖
2008/02/27回复
五、关于益生菌
胎儿体内是无菌的,他们在出生过程中,被母亲产道内的细菌“感染”了。就算是剖宫产的婴儿,在吃第一口母乳时也会被细菌感染——母乳中含有一百多种细菌。外界的细菌还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婴儿体内。最终,一个人的肠道内会生存着500多种细菌。
不过不用害怕,这些细菌在通常情况下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例如肠道中的某些细菌能合成维生素K被人体吸收、利用。这些有益健康的细菌是偶然进入体内的。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从外界吸取好细菌呢?最早提出这个设想的是俄国微生物学家、19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奇尼科夫,他在1910年出了一本关于长寿的书,认为吃保加利亚乳杆菌是长寿的秘诀,自己身体力行,还影响了不少人。6年以后梅奇尼科夫就去世了,活了71岁。后来发现梅奇尼科夫青睐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其实没法在人体内生存。
不过,梅奇尼科夫的观点生存了下来,保健行业对其尤感兴趣。近年来国内乳制品和保健品行业也开始大做“益生菌”的广告。其实,人类吃“益生菌”的历史极为久远,最常见的就是喝酸奶。酸奶中的乳杆菌把乳糖转化成了乳酸,比牛奶更容易消化,风味也独特。不过,现在乳制品行业人士要宣传的是酸奶中的活细菌对人体的好处,有的酸奶制品还添加了别的益生菌,价格当然也就上去了。据说补充益生菌可预防与治疗腹泻、提高人体的全身免疫能力、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等多种好处,就像是一种灵丹妙药。当然,所有这些好处也是其他保健食品都自称具有的。
国内还把益生菌当药物使用。例如,国内某些儿科医生经常开一种叫“妈咪爱”的药物防治小儿消化不良,其主要成分是两种益生菌。大人得了肠炎,医生则可能给开一种号称是国际首创的新药“整肠生”,其主要成分也是一种益生菌。它们的药理据说都是要以菌制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但是这些保健、医疗作用有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吗?几乎没有。它们根据的主要是一些个案、传闻、体外实验或动物实验,缺乏严格的临床试验的验证。不同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往往是互相冲突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去年分析了13项研究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的临床试验,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存在缺陷,其中只有1项能够说明某种婴儿双歧杆菌制品对肠易激综合征有疗效。
即使益生菌真的有益身体健康,想要补充它也不容易,并不像保健行业的人士或某些医生设想的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益生菌制品中是否真的含有活的益生菌?如果是死的细菌,那么是不会有任何用处的。要让细菌一直保持必要的活性,并非轻易可以做到,是要有良好的质量控制和储存条件的。国外研究人员曾经对市场上55种益生菌产品(包括25种乳制品和30种粉剂)做了调查,发现三分之一以上不含有活细菌,而只有13%含有标签上所说的那种益生菌。
就算你吃的益生菌制品质量可靠、储存恰当,细菌还有活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它们是否能够安然无恙地到达结肠?结肠的环境较适合细菌生存,是肠道细菌的主要栖息地。但是饮食中的细菌在抵达那里之前,要经过两关:第一关是胃,胃液的强酸性和所含的消化酶能够杀死、消化掉大多数细菌;第二关是小肠,那里的胆汁酸和消化酶也会对细菌造成破坏,而且由于小肠的环境是碱性的,那些不怕胃酸的细菌到了小肠可能就适应不了了。英国里丁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模拟胃、肠的环境,对益生菌的生存能力进行测试,发现乳杆菌能抗胃酸却难以抗小肠环境,而双歧杆菌则倒了过来。
就算益生菌顺利通过了胃和小肠的双重考验抵达了结肠,那么它们是否能对那里的菌群平衡产生影响呢?一杯酸奶或一份益生菌制剂所含的细菌数大约是几亿个,听上去似乎不少,但是肠道内的细菌总数有上百万亿个,一比就微不足在一项研究中,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系列女人头像的照片,让成年人根据这些头像的美丑程度打1~5分,然后把得分最高和最低的照片一对一对地编成一组,每组照片除了美丑程度不同,其他方面(例如亮度、对比度)都相似。再把它们拿给出生1~7天的新生儿看。一个研究者拿着两张照片放在距离新生儿眼睛大约30厘米的地方,另一个研究者在旁边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新生儿都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美女头像照片。
从科学的角度看,美丽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意味着“普通”:如果把几百个人的脸混合在一起,将会出现一张非常美丽的脸。所以一张美丽的脸其实是一张最典型的脸,而新生儿对美脸感兴趣,实际上就是在辨认典型的人脸,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让他们一出生就能认识同类。不过,让父母感到欣慰的是,婴儿还是觉得抚养他们的父母的脸最有吸引力,不管是美是丑。而且随着婴儿长大,他们会逐渐意识到人不可全靠貌相。
不过,我们天生对美貌的喜爱很难克服。例如,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那些长得漂亮的人更可靠,老师会不知不觉地更关照漂亮学生,医生会对漂亮病人更重视、更有耐心。这很不公平,不过进化才不管公不公平。这种相貌导致的不平等甚至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护士会更照顾那些长得漂亮的新生儿,更喜欢抚摸他们、和他们说话。
婴儿不仅天生喜欢美人,而且似乎还天生喜欢好人。最近的一项研究得出了这个出乎意料的结论。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出生6~10个月的婴儿看木偶表演:一个木偶(贴一对大眼睛表示是人)在爬斜坡,爬了两次都没爬上,第三次时,来了一个“好人”木偶,把它推上了坡;或者来了个“坏人”木偶,把它推下了坡。表演结束后,把木偶放到婴儿跟前让他们挑选,几乎所有的婴儿都选了“好人”木偶。但是如果把爬坡木偶的大眼睛去掉,让它不再代表人,而只是一个普通物体,然后重复实验,婴儿则不再偏爱“好人”木偶,说明婴儿看重的是“好人”对别人的帮助。
在表演完爬坡之后,研究人员还演了一出续集:让爬坡者分别向“好人”或“坏人”走过去,呆在一起。婴儿对爬坡者与“坏人”的相聚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盯着看的时间更长。显然,他们认为去和对自己使坏的“坏人”交往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对这种举动感到好奇,而去和“好人”交往则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特别关注。
那么婴儿的这种表现,是因为喜欢“好人”,还是因为讨厌“坏人”呢?实验表明两种因素都有。把“好人”木偶和走了相同路径但是不与爬坡者接触的“中立”木偶拿给婴儿挑选,他们会选“好人”木偶,但是如果供挑选的是“坏人”木偶和“中立”木偶,他们则会选择“中立”木偶。
人们向来以为是后天培养的某些人类情感,例如对美丑、善恶的辨别,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不到一岁的小孩就已经具备了。这个时候的小孩甚至还没有自我意识。人类是在出生18到24个月后才有了自我意识的。
婴儿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长期的进化已经为他们预备了一套认知模式,让他们一出生就能开始使用,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婴儿的心灵要比我们以为的敏感得多。教训是:如果你想让小孩喜欢你,光对他一个人好还不够,还要对别人也好,而且不能对别人不好,要让他知道你是“好人”不是“坏人”。
2008/04/12回复
好!顶一个!
2008/04/12回复
猜你喜欢

看了学步车导致女童变植物人的新闻,我真的有话说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呢?

看着宝宝学走路最好了!

学步车要给宝宝用吗?

宝宝的脚外翻,腿的力量不够

大家的小孩都是何时学会走路的?我家的是不是有大问题啊?担心ing

热点推荐

牡丹花开了!洛阳三天两晚亲子游

妇儿的夜诊很方便 大人小孩都不用请假

京东外卖还在烧钱 满15减10好优惠

少年宫沙盘游戏体验 孩子的心灵疗愈之旅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速速归队!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梦回少女时光 让生活闪闪发光的小店

镇上的市场农产品真多 价格实惠

羊毛薅不尽 京外卖双叠加3元不到

第一次逛山姆 人多东西也多还会二刷

打卡江南西刨冰店 小巷深处有点神秘

新鲜木棉花煲猪排骨 健脾养胃清热解暑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