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关注孤独症——多学科协作,共同救治“星星的孩子”

15440婴幼育儿



每个孩子都是降落在凡间的天使,
他们是特别的,
他们不盲,
却对人和事物视而不见,

他们不哑,
却不知如何开口说话。

他们如星星一般纯净,
他们像星星一样独自闪烁,
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全称:孤独症谱系障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已由罕见病迅速升为常见病,是儿童精神发育障碍的主要疾病。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14年调查显示:8岁人群孤独症的发病率为1/59,2015年调查3-17岁人群孤独症的发病率为1/45。我国虽没有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但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发病率约1%。 

孤独症病因不明,80%的患儿成年后生活不能自理,需多人看护,且大部分患者存在多动兴奋和/或暴力倾向,预后极差。 

孤独症患儿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以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悲伤,没有烦恼,就像生活在美好的伊甸园。 

其实他们很伤心,甚至很绝望,即使是面对最亲爱的妈妈,也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无法停止或解释自己因严重的感统失调和脑部炎症而手舞足蹈、大尺度抽动,甚至因剧烈头痛而频繁撞头。大多的时间都在被亲人误解、呵斥、体罚,那是怎样的一种挫败和无助呀!

他们被假想为某方面的尚未被发现的“天才”,人们通常是善意,大多是安慰,让新手家长们心存侥幸,老家长们有苦难言。

天才的孤独症患者在历史长河中屈指可数,而大部分则是严重的智障,甚至吃饭、睡觉和二便都无法自理。

所以在美国,一个孤独症患者一生需要并得到的政府补助平均高达3,500,000美金,多么沉重的负担! 

我国于1984年首次报道孤独症,对该病的了解近20余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患儿将长大成年,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无异于一场人类文明进步的灾难。

艾滋病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让人谈虎色变的不治之症,现在已经被攻克,甚至有希望“治愈”,为什么孤独症却不能?我们的科学和医学在突飞猛进,为什么在孤独症面前却迷失?因为孤独症是“遗传病”,并将伴随终生?

从经典的细胞遗传学、单核苷酸突变、寡核苷酸多态性,到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候选基因重测序和关联分析等,没有发现确切致病基因,有数百个易感基因。

对于已知的易感基因相关的孤独症表型研究是难点,因为这一疾病症状繁多,诊断标准缺乏客观指标。而且同一易感基因(如NRXN1、SHANKS和CNTNAP2)既与孤独症有关,也与精神分裂症等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很难判断何种孤独症症状是由该基因引起。

当我们重新审视孤独症的病因时,近来研究明确指出环境因素在孤独症发病的权重在55%以上,也就是说“在一定遗传背景的基础上,是环境最终叩响了扳机”。包括:空气中PM2.5的暴露、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转基因食物、塑料等有害合成物、母亲高龄、孕期感染、长期压力、抗生素等药物使用、肥胖、糖尿病以及喂养方式等。 

最具争议的是:1998年有医生报道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可能与孤独症有关,之后及近期被美国国立卫生院等数个研究结果驳斥。这种三联疫苗中含有24种抗原,能否引起某些易感个体的免疫异常反应,还有待长期观察和研究。 

 那么,孤独症真的就是持续终生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吗?真的是无药可治吗? 

在过去的5年中,我们深入研究了600多名孤独症患者的免疫、代谢、肠道菌群和多系统症状,饮食干预前后核心症状和共病的变化,开展了多例自闭症粪菌移植的临床试验。 

我们观察到了一些典型孤独症患儿康复案例,也看到大多数孩子经过治疗后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距离生活自理和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距离。深刻地体会到孤独症是一多系统性疾病,不仅与儿科、精神科、神经科有关,而且涉及免疫、消化、感染、变态反应、内分泌、营养、毒理等多个临床科室。 

免疫机制在孤独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包括固有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异常。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他们的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和T细胞数目、功能与神经发育正常儿童不同。大多数孩子在婴幼儿期有免疫力低下的表现——易感染,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低于正常范围,也有免疫紊乱表现——严重的食物不耐受(尽管有争议,但是严格限制饮食后疗效明显)、特应性皮炎等,针对肠道和脑组织的多种抗体,既往川崎病等免疫病病史,有过敏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并且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改善部分孤独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也使免疫紊乱得到调节。 

消化道症状见于大多数孤独症患者,有报道高达90%。包括:便秘、腹泻、打嗝、嗳气、腹胀、腹痛、反流、干呕等。肠黏膜病理活检显示有大量的T细胞浸润。婴幼儿期出现这些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孤独症的共病,其实是孤独症的常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生率不低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而且针对肠道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核心症状。 

宏基因组技术推动了人类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孤独症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涵盖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些定植在肠道的有害微生物产生大量促炎症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导致神经精神症状。抗感染治疗能够治疗孤独症,但是停药后症状再发。补充益生菌也可有效治疗,但其对肠道菌群的复杂影响及有益菌如何定植,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 

孤独症也是代谢性疾病,患者不仅在婴幼儿期开始出现糖代谢、脂代谢异常,且普遍存在必需氨基酸代谢紊乱(如苯丙氨酸、支链氨基酸、色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等),特别是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升高,谷胱甘肽通路障碍,加重患者脑部炎症和兴奋多动。还有维生素代谢紊乱,包括叶酸、吡哆醇等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A和K等全面缺乏。因此,大多是孩子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加之挑食,造成患者儿童期瘦小,成年期肥胖。能量代谢也是突出问题,多有肌张力减弱,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补充肉碱和辅酶Q10可改善孤独症相关症状。此外,尿素循环障碍,嘌呤、嘧啶代谢紊乱,在孤独症患者中也很常见。   

以上的多系统受累,可能是患者交流障碍和刻板重复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治疗多系统病变的同时,能够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以全身性疾病的视角去研究孤独症,将会为我们打开孤独症康复之路的大门,多科协作,是攻克孤独症的必经之路。 

未来十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推进,对多种慢性病的再认识,孤独症可能会被破解。其中,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在消化、合成必须维生素、氨基酸、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因子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不仅能调节代谢与营养,生物拮抗与防御感染,驱动免疫成熟和维持稳态,还影响循环和神经发育。 

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免疫和大脑炎症间存在特殊的密切联系,粪菌移植将成为最有前途的孤独症治疗新方法。 

我们已经根据患者尿代谢的指标,建立了疾病诊断模型,AUC 0.93,加之多年针对该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可以确切地说:孤独症是需要治疗的,也是可以治疗的!让我们一起关注孤独症——多学科协作,共同救治“星星的孩子”!   

作者简介 


尤欣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系统性血管炎等各种风湿免疫病。擅长治疗特殊发育儿童(自闭症、多动症、过敏和哮喘)的免疫紊乱。 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人体微生物组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资助,探索微生态和免疫重建在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注:本文转自“协和医学”

扩展知识:
1、“2017年夏天,北京协和医院也开展了粪菌移植治疗自闭症的临床试验,该实验通过了协和医院的伦理审查,得到消化科主任钱家明教授的大力支持。在做粪菌移植临床试验的这两三年时间里,明显的观察到很多孤独症患者受益于粪菌移植。”

2、本文作者龙欣医师自己的孩子也是自闭症

 
2019/04/10
猜你喜欢

小孩患了这种病,将会影响一生

教大家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自闭症的方法

不是每一位自闭症都是天才

一个高功能自闭症孩子母亲的真实世界 || 身为星妈这两年

该如何区分孩子淘气与多动症呢?

自闭症孩子被家长联名赶出学校

热点推荐

日日薅羊毛!网购出奇招3蚊3件还包邮

打卡四大楼黄鹤楼 湖北省博人气王勾践剑

反向旅游  99%广州人都不知道的百年古村

又到了夏日赏花季!荷你有约—荷花盛宴

寻人启事!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不到2千块的洗碗机,好用吗?

选对家电,让你的生活质量翻倍~

极简白+水泥灰砖,105㎡四口之家,仪式感拉

自家种的柠檬又开始收成了

成功改造一间乒乓球室

6月迪卡侬生日礼物已领

悦旅2018:青甘大环线——丝绸之路与河西走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