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源泉
751家有中学生
路遥本身就是从《平凡的世界》里走出来的人物。
出身与身份认同:路遥出生于陕西榆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童年曾被过继给伯父抚养。他深知农村的贫困、饥饿以及那种渴望改变命运的挣扎。
孙少平、孙少安的身上,都强烈地投射着路遥自己的影子——自卑与自尊的交织、对广阔世界的向往、以及通过奋斗赢得尊严的强烈渴望。
进城”的体验:和孙少平一样,路遥也有从农村到城市的“交叉地带”生活的经历。他理解那种作为“农村知识分子”在城市中的孤独、迷茫和不被接纳感。这种独特的“城乡二元”视角,构成了小说最重要的叙事背景和矛盾冲突的基础。
深厚的土地情结:他对陕北黄土高原有着儿子对母亲般的深情。小说中大量对黄土高原自然风光、四季变换、风土人情的描绘,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源于他血脉中的记忆。
2. 时代巨变的深刻记录(“史诗性”的追求)路遥敏锐地捕捉并意图记录中国社会那段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宏大的历史背景:小说的时间跨度(1975-1985)正好覆盖了中国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关键十年。
这是旧观念瓦解、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充满机遇与阵痛的年代。
描绘社会各阶层全景:路遥的野心不仅是写一个故事,而是绘制一幅中国社会特别是北方农村在那十年间的全景式画卷。他从双水村这个“点”出发,笔触延伸到县、地市,囊括了农民、工人、干部、学生、个体户等各个阶层的人物命运,展现了社会变革如何具体地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
回答时代之问:小说探讨了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青年一代(尤其是农村青年)应该如何自处?是像孙少安一样扎根土地寻找出路,还是像孙少平一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路遥通过人物的选择,试图回答这个时代命题。
3. 大量极端艰苦的准备工作(“田野调查”与文献研读)路遥的创作态度是极其严肃和科学的,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庞大的阅读量:为了准确把握历史脉络,他研读了大量报纸(《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从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的报纸,他一张张地翻,以至于手指的毛细血管都磨没了,只能用手掌翻。 深入生活的实地考察:他深入工矿企业、学校、农村、集市等各个生活现场,进行实地采访和体验生活。例如,为了写好孙少平矿工的生活,他亲自到铜川的煤矿,和矿工们一起下井劳动,体验那种黑暗、危险和艰苦。缜密的构思过程:动笔之前,他列出了完整的章节提纲,构思了完整的人物关系谱系图,做了详尽的笔记。整个准备过程就长达三年。
4. 文学理想与精神信仰的驱动“史诗”情结:路遥深受19世纪俄苏文学(如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影响,立志要创作一部属于中国的、具有史诗品格的现实主义巨著。他追求的不是讲一个精巧的故事,而是展现一个时代和一种精神。
核心价值观的颂扬:小说的核心精神是奋斗、尊严和爱。路遥坚信,即使在最平凡、最艰苦的环境中,人也可以通过自身不屈不挠的奋斗,获得精神上的崇高和尊严。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谁,都在努力地生活着,闪耀着人性真善美的光芒。这种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是小说感动亿万读者的精神内核。
总结总而言之,《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源泉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它是自传性的,源于路铭心刻骨的个人经历;
它是时代性的,源于他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和记录欲望;
它是实证性的,源于他大量艰苦卓绝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准备;
它是哲学性的,源于他对人性尊严、奋斗价值的坚定信仰。
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才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层面,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尤其是奋斗中的青年的“生活教科书”和精神动力。它告诉我们,生活不在于结局是否辉煌,而在于在平凡的过程中,如何活得真诚、充满力量并保持尊严。
昨天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