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对策
10292婴幼育儿
发热的病因:
发热是由于病原体作用于机体,被白细胞、单核细胞吞噬后积放内热源,刺激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与运动神经,使血管收缩引起散热减少,肌肉活动增加产热增加而引起发热。
小儿发热的原因,可归纳为五个大类:
1、感染性疾病约占40%
2、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约占20%
3、血液与恶性肿瘤约占20%
4、神经系统疾病约占10%
5、其他约占10%
发热的分类: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指人体口腔温度超过 37.5℃以上,肛温大于38℃或1天中体温波动超过1.0℃~1.2℃即可认为发热。
发热可分为普通发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1℃~40.4℃);超高热(>40.5℃)。按发热类型又可分为稽留热(每日温差不>1℃)、弛张热(38℃~40℃每日温差≧2℃)、间歇热(相隔数日再发热)和不规则热。若体温低于35℃为体温过低热,持续两周以上者为长期发热。
发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发热的治疗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由于发热可提高基础代谢,增加自身物质消耗,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机能改变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更因高热出现惊厥等。因此,当疾病诊断之后,适当控制体温是儿科发热性疾病综合治疗的措施之一。
正确使用退热药
首先要知道,发热是机体对疾病作出的正常反应。不过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发热时体温升高较快,所以切不可大意,但也不能心急乱用药,切不可一发热就盲目使用抗生素,这样容易对孩子健康不利。
合理用药很重要,退热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以水剂较温和,现今多采用糖浆。
因为剂量非常重要且难以控制,所以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地互相并用,单独使用比较安全。
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退热药。
200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