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父母篇---什么是真爱,献给父母们,未来的父母们(转)

8702婴幼育儿

什么是真爱行为?
在细致入微地讨论训育儿童自律之前,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真爱行为,因为真爱是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基础。
得到了父母真爱的儿童,在训育过程中会和父母发生冲突,那一瞬间他会委屈地认为自己受到轻视或者冷落,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坚信自己是受到珍视的。这种讯息比任何金子都弥足珍贵。只有这样,儿童的内心深处才能够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对自我价值的感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是自律的奠基石。它是父母之爱的直接产物。这种信念必须在童年时期建立起来,成年之后则极难获得。换言之,当儿童通过父母的爱得知自己的价值时,成年后的世事变迁几乎无法摧毁他的意志。
我们说,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对于成功训育至关重要,是因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非常珍贵的时候,他必定会竭尽全力照顾自己。自律就是自爱。派克医生说。同样的道理,自爱的人都自律。
就拿训育的第一要素延迟满足来分析:所有的儿童都恐惧被父母抛弃,因为这意味着死亡。如果父母从来不用遗弃来威胁孩子,而是无数遍言行一致地向他证明,爸爸妈妈永远不会遗弃你,爸爸妈妈永远不会忘记你的需求,爸爸妈妈即使暂时离开,也会按时回来和你在一起,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驱除了对抛弃的恐惧,建构起坚实的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怕延迟满足自我,乐于有效地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因为他坚信,满足的机会还会出现,就像自己的家和父母一样,永远在那里支持他。
举个例子:一个周末,因为Sam说了几次妈妈我们好久没给我买玩具了,我想买玩具,我就带他去双安商城,让他挑选。玩具琳琅满目,Sam挑了半天,没有他中意的。当时妹妹闹着要吃奶睡觉,我催促Sam快些挑一个,我们要离开回家。Sam决然地说,那算了吧,今天不买了。下个星期到了香港再说吧。这令在场的所有人——售货员、我的一个中学同学、我妹妹和爸爸以及其他旁观者——瞠目结舌,都觉得奇怪,这孩子,怎么这么好说话,居然主动不要玩具?我们平常看到的都是家长不给买,就躺在地上哭号打滚儿!

这恰恰说明Sam的安全感坚实,信任未来,坚信满足的机会还会再次出现,所以不着急这一次的满足。
但是经受过抛弃(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无论是实际还是威胁)的儿童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过于恐惧世界和他人,无论获得了多少利益,总有一种我拥有的还不够多的感觉。他们做不到为了将来更大的满足、更美好的未来而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他们贪婪地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索求物质安慰以及他人的关注。
随便问一位家长,爱孩子吗?当然爱,而且都不知道怎么爱才好了!
随便问一个人,爱是什么?她很有可能告诉你,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也会有人补充说,母爱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
的确,我们常见的媒体在描述爱的时候,都把它形容成一种感情,它也许是温馨的柔情的,也许是热烈的激情的,甚至可能是火山爆发一样的;它令人心跳加速、心潮澎湃、甚至赋予人战胜一切的力量。
然而,派克医生说,爱不是一种感觉(感情),而是一种行为。光有感觉的还称不上是真爱。
我们这些做了爸爸妈妈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感情:端详着自己的宝宝圆乎乎的小脸、听到他们呱呱嘎嘎的笑声、看到他们笨拙却又可爱的动作,心中荡漾着一种痒丝丝、甜蜜蜜的激情,恨不能把他们抱在怀里亲个没够。这种激情甚至激励着我们、赋予我们一种超常的力量,坚定地捍卫着孩子的一切利益。
然而,派克医生提醒大家,很多、很多怀有爱的感觉并且基于爱的感觉而行动的人,会做出各种各样非爱以致毁灭性的行为。真爱并非根源于爱的感觉。恰恰相反,真爱往往在缺乏爱的感觉的情况下发生,当我们即使不感到爱也做出爱的行为时。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爱行为呢?派克医生在《无路之旅》中有长篇论述,他讲的比较广泛,着重点在于婚恋和家庭关系。根据他的理论,我专门针对父母的真爱行为,总结出如下的概述:
真爱是付出——我们爱孩子,就需要延伸自己以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时也抚育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懒惰心理、驱除内心的恐惧、摒弃固有的思维惯性、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勤奋努力地劳作,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照料孩子。这是真爱的前提之一,下边提及的关注、倾听、改变自我、保证承诺、接受分离、鼓励独立等等,都是在这个前提下的付出。这种付出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而不是为了讨得对方欢心的刻意表现,也不是要求对方必须满足自己的条件。
真爱是关注——真爱最重要的付出手段是关注。对自己心爱的物品,比如新车、新房,甚至仅仅是一盆花,我们都会花费时间和心血去照料它并且享受它,更不用提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我们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了。这就要求我们放弃一些原有的计划、重新安排我们的时间、积极地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关注是一种源于意愿的行动,是一种抵抗我们思维惯性的工作。只有通过关注,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捕捉到孩子隐蔽的细微的需求,及时满足和训育孩子。
真爱是倾听——付出关注的最重要手段是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是一门需要用心学习才能掌握的艺术。一位美国企业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的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向孩子灌输知识,很少教给孩子怎样说话,根本不教孩子怎样倾听。我们的教育也存在同样的弊病,使得我们这些做了父母的成年人不懂得怎样倾听他人、倾听孩子。真正的倾听,无论时间多短,都需要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倾听一个语言表达尚未发展成熟的孩子。真正的倾听需要全神贯注,而不是一边处理自己的事情,一边捎带着听。你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是告诉孩子你珍惜他的最好最确凿的证明。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孩子从你的倾听行为中会获得无法估量的自信心,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就会努力说出有价值的话来;你听得越用心,越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也越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从他的话语中,你更加了解他,也能更好地引导他,他也会更加愿意倾听你、汲取你的教诲,从而成长。真正的倾听、对对方全神贯注,永远是真爱的体现。
真爱是勇气——当我们从未育之人变成父母时,我们走进了一扇崭新的人生大门。当我们延伸自我抚育孩子的心灵成长时,我们踏进了一块陌生的领域。我们需要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害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反抗我们、让我们生气或者失望;最终他们成熟之后,会离开我们独立生活,我们则会感到失落和痛心。怕麻烦的人要么干脆不生孩子,要么生下孩子交给别人抚养;怕孩子独立的人会采取手段限制孩子的成长。真爱的代价是痛苦,收获却是无以伦比的快乐,你准备好承受这样的风险吗?
真爱是鼓励独立——派克医生说,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成千上万次风险当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成长。成长意味着从童年走向成年,是一次充满惊险的跳跃,多少人却一辈子都不曾跳跃这一步。尽管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年人,甚至功成名就,心理上却到死都一直是小孩子,从来没有和父母真正地分离,没有摆脱父母对他们的控制,总是被动地等着父母(上司、旁人、潮流)替自己做出选择。依赖型的父母恐惧孩子的心灵成长,会想方设法阻止孩子的独立。具有真爱能力的父母则鼓励孩子迈向成熟、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把握自己的命运往往会令人面临痛苦的抉择,需要极大的勇气。只有真正爱自己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勇气直面生活,不受他人、社会或者传统势力的左右,敢于改变自己。这种自爱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你是一个美丽的可爱的人,做你自己非常好,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爱你,只要你对自己以诚相见。真爱的核心是让对方进行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对自己言听计从。
真爱是接受分离——小宝宝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有着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养育误区之一就是亲子一体性,即父母不将儿女当作独立的、与自己分离的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生命的延伸,通过孩子来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传统固然有着历史、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背景原因,但是这种养育手段的直接后果是给孩子戴上心灵的桎梏,让孩子的精神难于成熟。青少年经常抱怨他们接受的训导不是出自对于他们本身利益的考虑,而是出自父母恐惧他们会给父母的形象抹黑。由于缺乏共情心,自恋型父母通常对儿女不恰当地做出情感层的反应,而不能识别或者认可儿女的感受。怪不得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在识别、接受和控制自己的感情方面有着巨大的困难。为了养育出身心健康、幸福成功的孩子,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认可并接受孩子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一事实,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真爱是履行诺言——履行诺言是所有真爱关系的内在基础。父母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并且保证履行这个承诺:无论如何,我们永远无条件地爱你、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贯穿如一、始终一致,而不是你合我的意我就爱你,你不合我的意我就不爱你、不要你。儿童在变幻莫测、经常遭受抛弃威胁的气氛中无法达到心理成熟。现实中,很多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像是一个专制的老板对待自己的员工:达到我的期望你就留下继续干,达不到我的期望你就卷起铺盖走人。孩子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地在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父母解雇的气氛中长大,无法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无法建立对人对世界的信任,将来也无法对他人、对工作、对生活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在履行诺言方面出现问题是所有精神紊乱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比如,我们都知道无情女负心郎的故事,貌似轻浮、不负责任的面孔后边,隐藏的是童年时代的心理伤痕:因为害怕达不到对方的期望而被抛弃,干脆率先抛弃对方。
真爱是改变自己、促进自我以及对方的心灵成长——对这一条我干脆直接引用派克医生的一段论述: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以回应儿童健康的需求。只有当我们愿意经受这种改变的痛苦时,我们才能成为孩子需要我们成为的父母。既然儿童不断地在成长、他们的需求在改变,我们也必须跟着他们一起成长和改变。每个人都熟知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期他们是称职的父母,然而一旦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了,因为他们不能够针对已经长大、已经变化了的孩子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态度。而且,就如在一切爱的关系中一样,将为了做好父母而受苦和改变视为某种自我牺牲或者当了烈士,是错误的;恰恰相反,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远远大于孩子。那些不愿意冒着受苦的风险去改变、成长、从孩子身上学习的父母,选择了一条衰老的道路——无论他们自知与否——孩子和世界会把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从孩子身上学习,是大多数人保障自己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晚年的绝佳机会。令人痛心的是,大多数人拒绝这个机会。
真爱是律己的面质——对于孩子,父母拥有强大的权势。面质孩子,告诉他:你做错了,我是对的,你应该改变,听我的。这个举动在多数父母来说,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往往还夹带着不加掩饰和毫无节制的怒气。不过这样做的结果,是给世界增添了更多的混乱,而不是启迪。居高临下地呵斥、命令孩子,不是真爱行为。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我们时时刻刻采用最有效的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检查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水准,确认我们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其次我们必须体贴入微地考虑孩子的个性和承受能力,选择对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进行面质和训育。爱孩子,就要根据孩子的特性来调整我们沟通的手段,以达到最佳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甚至伤害孩子。
真爱是一种自律——这是真爱的另外一个前提。爱本身需要纪律,不自律的爱不是真爱。真爱孩子的父母会严格把握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为抚育孩子心灵的成长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本书里所有训育儿童的手段,我们应该首先在自己身上施行,首先做到自律,而后再去训育我们的孩子。
关于真爱,派克医生说的这样一句话,已经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真爱不是一种让我们神魂颠倒的感觉。真爱是一种忠诚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感到压力很大:原来真爱这么麻烦!要求这么高!这多困难啊!我做不到可怎么办?我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难为自己呢?
因为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事实提醒着我们,不给孩子真爱,孩子的生命就被扭曲了,父母的生命也因而被扭曲。
非爱行为不仅仅伤害孩子,也伤害我们自己。反之,真爱行为不仅仅有益于孩子,其中最大的获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派克医生说,真爱是获得人生真实可观欢乐的惟一途径。走另外的途径,你也许会偶尔得到片刻的欣喜,但那都是转瞬即逝的,而且越来越难以捕捉。当我真爱时,我在扩展我自己,当我扩展自己时,我在成长。我爱得越多,就爱得越长,我也越来越茁壮。真爱是自我充实的。我越养育他人的心灵成长,我自己的心灵成长也越多地得到养育。
派克医生还说,既然真爱是一种劳作和付出,那么非爱的核心是懒惰。的确,向前走需要付出辛劳,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呆在原地不动弹。我们内心都存在惰性,都本能地抗拒挑战和艰难。然而,套用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里边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爱和生活,就像鲨鱼,必须不停地前进,既没有后退的可能,也不能停滞不前,否则就会沉底。
在幼儿园每两周一次的妈妈读书会上,我曾经主持谈论《无路之旅》读后感,重点探讨真爱行为。一位妈妈听完我的宣讲后问我,你能每时每刻做到你所列举的那些真爱行为吗?

我回答她,我每天都在努力。我不能保证完全做到,但是我不会停止或者放弃我的努力。派克医生说过,生活多艰,爱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不要紧,只要我们努力,就是最好的结果。
2009/09/14
全部回帖
jinzhumeijinzhumei沙发
真的很不错
2009/09/15回复
谢谢大家的支持。
2009/09/15回复
猜你喜欢

妈妈关注:虐童何时休!惩罚是教育孩子最失败的方式

孩子的不听话行为大解密,正确的教育很重要!

爱孩子,就尊重他的玩具

陪伴孩子度过2岁叛逆期

和孩子划清界限(仅文字转载)

激励孩子成长的62句话

热点推荐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 你还记得当年的成绩吗

逛粤海天河城商场 发现养眼花海

这家店自助取朱古力豆 太有趣啦

楼下附近新开的平价生鲜 比某大妈还便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装修必看干货,瓷砖选购有技巧!

晚餐粥旺庄烧肉很嫩脆 还送红糖糕

又褥到羊毛啦!直接0元领取轻养茶

传统饼店出品 鸡仔饼正宗到没朋友!

勿理堂的蝴蝶酥9.9一袋 松脆好吃

香煎马鲛鱼腥味也不重 送粥送饭都好搭

阿强家优惠来袭 开业赠送500元大礼包

来黄埔古港听名人故事 玩游戏领奖品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