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转贴:说不尽的真相与心酸: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

365321幼儿园早教

“哈佛女孩”的母亲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秘诀时,曾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饱含感激地写道:“得到《早期教育与天才》之后,我如获至宝,每天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大开眼界。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正是书中所传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最终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刘亦婷母亲得到的这个宝贝是什么来头呢?原来,是日本一个作者根据德国“天才”卡尔·威特父亲撰写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改编而来,国内一家出版社曾在八十年代将它翻译出版。《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大约出版于1818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德国人民的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

  为什么这本在德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已毫无影响力的书200年后在中国却大行其道、成了超级畅销书呢?原来都是刘亦婷的母亲大力推荐的功劳。而刘亦婷的母亲,正是这本书介绍的早期教育理论的忠实实践者。

  我一直很佩服刘亦婷母亲的是,她在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上竟然有如此的冒险和赌博精神。因为这个《卡尔·威特的教育》所宣扬的教育理念根本就是被教育界否定的,书中的很多内容荒谬至极,毫无科学性而言。这本书在其故乡德国早已被遗弃。而刘亦婷的母亲却把这样一本书当成了宝贝,而她的孩子刘亦婷,便成了这场教育赌博的实验品。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是个乡村牧师,在这本书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个作者就是个充满主观臆想,一心借孩子出名,毫无科学精神而言的吹牛大王、做秀大王、伪学者。当然了,我们也许不必苛求一个生活在19世纪初的乡村神职人员能有什么科学精神,但我们总可以要求一下200年后据说正在攻读大学学位的刘卫华女士有点科学精神吧,尤其在事关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重大问题上,怎么能这么草率、根本就不去质疑这本书可信与否,就把这本书介绍的理论用到了刘亦婷身上,这是一种多么大胆的赌博和冒险!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另外一些问题上,这位母亲却显示出了异常的保守,比如,她扼杀了刘亦婷学艺术的爱好,理由竟是不想冒险,不想让刘亦婷日后打艺术杂。这样前后矛盾的表现,只能说明刘亦婷母亲由于科学素养的缺乏,无意间进行了一场早期教育的冒险。

  接下来我们可以赏析一下老卡尔·威特这个吹牛大王,这个毫无科学精神的伪学者是怎么吹牛、怎么写他那本书的。

  首先,为了说明自己教子有方,这个作者硬说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个痴呆儿。证据是什么呢?“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我无法掩饰作为父亲的悲伤,曾经哀叹,这是遭什么罪啊,上帝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小卡尔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一种具有天赋的迹象,反而连本能的反应都极为迟钝。他不能像其他婴儿那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靠母亲把奶挤出来一点点喂他。”

  就是这么几个异常主观的证据,没有做任何科学鉴定和测试就武断地认为卡尔·威特是个痴呆儿,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理论的重要依据,实在是有悖于科学精神。刘亦婷的母亲模仿老卡尔·威特可谓惟妙惟肖。她也到处说,我的孩子生下来天赋并不好,是通过卡尔·威特式的早期教育把她培养成“智商五万人里挑一”的不平凡之人的。更加不可理喻的是,刘亦婷的母亲竟把爱因斯坦、普京拿来佐证老卡尔的荒谬理论:“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成功的先例。有被誉为‘低能儿’的爱因斯坦,还有淘气的普京……都是经过适当的教育,成为伟人的。”  可如果稍稍动脑筋就能知道,如果谁有本事把一个痴呆儿变得智力正常,这家伙可以拿100次诺贝尔奖,更不用说把痴呆儿培养成神童了。难道德国人民那么愚蠢,难道全世界的教育家们那么愚蠢,会把这样的天才教育理论埋没200年,等着中国人去发扬光大吗?

  老卡尔无根据的胡言乱语不只这一处,他还告诉读者,食物影响性格,吃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容易形成轻率的性格等等。所以,他建议“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老卡尔反对小孩子在一起游戏,他认为“学校真是孩子的恶习集中的场所,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所以如果家庭里有充分的学习条件的话,不送孩子去学校为好”,还认为“只要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要互相逞能而变成利己主义者”。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全世界的学校都可以关门了。这些非科学的呓语如此显而易见,200年后的刘亦婷之母却对此不加任何质疑,这个母亲的科学素养可想而知。

  老卡尔把儿子说成白痴后就开始大肆吹嘘自己的教育方法。行文中随处可见夸大其词和吹牛。

  他吹牛说,卡尔6岁时用了一年时间学会了法语,并且能用法语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然后又学意大利语,6个月学会,7岁时学拉丁语,9个月学会,然后开始学英语,3个月学会,希腊语,6个月学会。这样,在9岁时这个神童已经会六国语言,能够阅读荷马等各国文学家的作品。

  我们再来看看,老卡尔的教外语的秘诀是什么。他的一个绝招就是不教语法只让小卡尔背单词,背完常用单词后直接去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这个方法成立的话,世界外语教育史就得改写。可我宁愿相信世界教育史上千万人的实践,也不愿意相信这个江湖医生的实践。何况,他的吹牛疑点多多。首先,什么是学会了一种语言?八哥也会说几句人话,马戏团里的小狗也能识字,你能说它们学会了人类的语言吗?在我们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会背上千个单词,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掌握了一门语言,学会了一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的思维不成长,如何称得上掌握语言?姑且承认,卡尔的确学了几个月外语就能阅读深奥的文学作品,可是,他究竟读懂了多少?如果语言只用来做秀,这实在是很容易,连马戏团里的动物训练得法也能成为听得懂人话的“天才”,何况人呢?  让卡尔学会了表演外语,这位父亲又让他开始学小提琴,钢琴,画画,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我们知道,知识并不等于智力。成系统的知识才是智力。这些支零破碎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智力成长没有现实意义,只有做秀意义,就像我们国家电视上正在流行的各种智力游戏一样。而200年前的德国,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被强行灌输这些所谓的知识,目的不难推测,表演,做秀,让其父亲出人头地而已。

  事实上,这个吹牛大王、做秀大王也是这么做的。他拉着小卡尔到全国各地到处炫耀,到处表演。这个情景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中国古代有个方仲永的故事,也被老爸带着到处做秀。只是做秀的内容颇有中国特色,就是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让小孩子到处表演外语和各科知识的行为跟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有何区别?跟“神童”表演用耳朵认字等所谓的特异功能有多大区别?

   这个做秀的天才比方仲永幸运得多。他得到了报纸的关注,成了名人。然后,莱比锡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当地的一位大人物打算让九岁的卡尔进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呢?一方面不能排除老卡尔·威特与他们的私交,另一方面不能排除这所大学也想通过这个做法扩大知名度。现在,中国的许多大学不也热衷于此吗?争相请名人去读学位,还硕博连读。

  为了达到让小卡尔入学的目的,他们委托当地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对卡尔进行了一场考核,而这个考核不过是这个校长与卡尔进行了一次交谈而已。先决定录取,然后找人进行了所谓的考试,这样的考试并非与其他考生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进行的,以此证明卡尔是神童没有任何可信度。可不管小卡尔进入大学的过程多么可疑,一个神童正式被打造出来了。无独有偶,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经历也有很多值得玩味之处,她也是在竞争不充分的前提下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我在书中分析过她进入哈佛的原因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与全球高素质的学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与全球高素质的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考试,这些都没有,我认为她进入哈佛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有拉瑞(曾任美国大法官助理,世界著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个强力推荐人,另外就是当时国人对于申请美国大学信息相对闭塞,更多的强手还在蒙昧之中。所以,以进入哈佛来证明刘亦婷具有不寻常的综合素质值得怀疑。  神童卡尔的神话还在继续,卡尔受到国王的关注,并资助他读大学的费用,此后,卡尔去访问了吉森大学,由于他是这样一位深受国王喜爱和报纸关注的特殊人物,所以尽管卡尔从来没有在这里就读过,吉森大学还是授予他哲学博士的学位。

  至此,天才的神话或许可以被揭破了。卡尔·威特不过是个虚构的天才。卡尔“会”的多种外语以及植物、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的水准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他进大学,也并非凭借真才实学充分竞争,而是在大人物的委托下进行单独考核的结果。而他14岁获得博士学位,并非他真的完成了博士学业,只是获得了一个名誉博士学位而已。此后,这个被包装出来的天才一直在学校里担任教职,成年后便必然地泯然众人矣,毫无可以称道的建树而言。可惜,德国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篇《伤卡尔·威特》,他的父亲却抢先弄出了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我估计,这本书在当年也可能畅销一时,让老卡尔·威特大赚了一笔。只是随着200年的时光荏苒,这种充斥着非科学理念的庸俗读物被德国人民彻底遗弃。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虚构的天才卡尔·威特200年后又借尸还魂成为享誉中国的大名人。

  仔细剖析,我们能够发现老卡尔根本不是在搞教育,而是在利用孩子进行一场追逐名利的冒险和赌博,当然,他的策略颇有独到之处,迎合了当时公众的猎奇心理,加上有大众传媒的呼应,国王的关注,一举成名。老卡尔赌赢了,但是,既然是赌博,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赢,这是常识。方仲永的父亲就没有赢,而千千万万其他致力于培养神童的家长也没有赢。

  所以,与其把老卡尔的理论称为早期教育理论,天才培养理论,育儿理论,不如说成打造和包装“小明星”的理论。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便能理解老卡尔为什么对待小卡尔会如此残酷,不惜拔苗助长,孤注一掷。想想学杂技的、学舞蹈的、学武术的、学戏剧的孩子们,很多都是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下训练的,对此我们似乎没有多少异议,但这种训练大都集中在身体和技能训练方面,并非智力训练,即便严酷,也要遵循科学。而老卡尔恰恰是把身体和技能训练的方法用到了智力培养方面,一方面说明他对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可认理解为,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让小卡尔有能力进行表演便达到了目的。

  根据老卡尔·威特的说法,卡尔·威特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可我们知道,婴儿阶段的神经器官还处于一种无条件反射阶段,与之交谈,好比对牛弹琴。老卡尔还逼迫小卡尔很早就开始学外语,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专家梁志新教授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让幼小的儿童学几门外语,容易给孩子造成混乱,反而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能力。”

  出生20天后,老卡尔将小卡尔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从一岁起开始洗冷水脚、冷水浴。可据《外滩画报》的资料,这种做法十分危险。因为刚出身的婴儿骨骼与内脏器官十分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且,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梁志新教授介绍说,北师大一个老师的孩子就是这种教育理念受了害。他小时候,很多幼儿园推崇空气浴,他经常穿很少的衣服在冷空气中跑步锻炼,结果不小心患了气管炎。那种毛病直到现在还没治好。

2005/10/28
全部回帖
妞妈妞妈沙发
刘亦婷的家长对今日人类教育文明的先进成果可谓熟视无睹,他们热衷学习、
模仿的竟是一个200年前德国的乡村牧师,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他们发明了
一个捏冰的游戏,以训练刘亦婷的意志力。而这个方法,又通过他们的书传播到
了百万家庭。《中国少年报·都市版》2004年9月的一期报纸记录过这样一个小
故事。

  握冰15分钟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张曼筠

  我把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看到的刘亦婷握冰15分钟锻炼毅力的事情
说给妈妈听,她却说:“看人家!你一定不行,没有她那样的毅力。”我听了很
不服气,就和妈妈打了个赌。我打开冰箱,从冰盒里取出一块儿冰握在手里。刚
开始没什么感觉,接着就不行啦!像锥子刺骨一样疼痛,可是我压根儿就没有放
弃的意思,仍然坚持着。过了一小会儿,我就疼得受不了了!就像无数把冰剑刺
进肉里、穿过骨头一样,我真想放弃了。“不行,不能让妈妈小看我!”我想。
于是,我用唱儿歌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就这样,我唱了一首又一首,可还是忍
受不住剧烈的疼痛。我又在屋里到处绕圈儿,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多了,可还
是有点儿疼,就用手捶腿,使劲掐自己的胳膊,想让疼痛转移到别的部位。最后,
我一点儿都不疼了,因为手已经麻木了。15分钟终于到了,我特别高兴,这时,
我才发现我的手已经红得不成样子了,我急忙用水冲,倒是不红了,可是摸什么
都很烫。嘻!我终于赢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偶像的力量,误导的力量。

  老卡尔·威特对小卡尔的摧残并不仅限于此,作家佟平曾对老卡尔·威特的
教育方法进行过全面批判,他说:

  “用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摧残卡尔是作者的主要罪行。作者从卡尔出生后第十
五天就开始将学习任务强加在卡尔的身上,向卡尔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起就教
他学认字。在卡尔五,六岁时就强迫卡尔记住了三万多词汇,然后又强迫卡儿学
习五门外语,以及小提琴,刚琴,画画,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
矿物学,物理学,地址学等。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儿周游全国,参观了无数的古堡,
宫殿,园林,教堂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让卡
尔将所看到的一切写出来。”

  “我觉得作者最残酷的一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剥夺了孩子的童年。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教育方法是正确的,不惜将孩子当成了学习实验机器,
当成了学习表演机器。在卡尔五岁时,就让卡尔在旅馆的登记簿上签字,用十三
国的语言教卡尔说‘您早’,让卡尔学会在成人面前谈论世界名画或世界名著,
让卡尔到处表演会说多门外语的天才等等。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学习五六门外
语,除了用于表演,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卡尔
·威特的天才,也不是一套可以培养天才的教育方法,而是一个残酷的父亲曾经
如何摧残一个儿童的罪恶记录。”

  我们不难从佟平的文字中读出他的愤怒。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了主观臆
想、并记录了一个残酷的父亲如何摧残一个儿童的罪恶记录却被一个中国母亲当
成了宝贝。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在读到老卡尔的理论后,作者激
动地说,“读完这本书,我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心愿——只要我生出一个智力正常
的孩子,我一定要把他培养成能力超常的人!为此,我反复研究威特父亲的教子
方法,琢磨他的教育思想”。

  “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的这个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
把刘亦婷引向哈佛。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看中的优秀素质,就是用该书中的方
法打下的基础。”

  并且,这个中国母亲又把老卡尔的理论加了一个“哈佛女孩”的包装向全国
家长们推荐,而众多家长把这本名叫《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当成育儿真经疯狂
抢购,销量达400万册。而那本被德国人鄙弃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竟然也
在中国变废为宝,好几个版本的卡尔·威特都成了畅销书。

  这位“哈佛女孩”的母亲不仅是卡尔·威特父亲理论的崇拜者,也是忠实实
践者。从刘亦婷出生后15天开始,她就坚持每天给她输入大量常用词汇,而刘亦
婷三岁左右就开始认字,开始背诗。上学时跟同学聊天便成了天大的事情,两位
家长在操场上守候,并告诫她“不要嬉戏度日,浪费时间”。进入青春期的刘亦
婷日记要给家长看,而跟异性密切交往更是在防范早恋的借口下严厉禁止。从小
学开始,家长不断给她制定考重点、当尖子生、争当前三名、考北大、当高考状
元的目标,不断施压,挑战极限。刘亦婷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家
长却不加阻止,反而给她弄了什么独家配制的保健品,消除疲劳……这让人不禁
联想起马家军的魔鬼训练法。由于当时素质教育正在热火朝天中,他们又赶时髦
的把自己的教育理论命名为素质教育。200年前的老卡尔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
自己的理论有朝一日会大放异彩,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代表了最先进的教育理
念。何其荒谬!

  有了卡尔·威特了这个参照,大家对“哈佛女孩”的神话可能会有更加清楚
地认识。卡尔·威特不是什么天才,他的底牌我们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他不过是
一个被其父亲包装出来的表演机器,一个虚构出来的天才。同样,哈佛女孩刘亦
婷也不是天才,她只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挣扎地普通女孩而已,她进入哈佛
大学并不是什么天才的佐证,就像卡尔9岁进大学,14岁拿博士并非其天才的佐
证一样。按照康德的说法,天才制定规则。在我看来,真正的天才是爱因斯坦这
样做出非凡创造的人。而卡尔·威特终其一生,只是靠吃“神童”的老本一直在
大学里教书而已。

  “卡尔·威特”与“哈佛女孩”的神话该终结了。卡尔·威特不过是其父亲
精心包装、虚构出来的“神童”和“天才”,他的早期教育不过是一场追逐名利
的表演秀;而“哈佛女孩”则是其母亲在科学素养缺乏状态下进行的一次教育冒
险,一次惊险的教育实验,这个冒险因为刘亦婷进入哈佛这个偶然事件给了我们
极大的迷惑,进而让我们错误的认为,老卡尔·威特的荒谬理论真的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变痴呆儿为天才。

  看破了“天才”背后的玄机与真相,我们也许应该反思一些事情。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科学精神的缺乏。

  按照卡尔·威特父亲与刘亦婷母亲信奉的理论:一个人的潜能,必须在五,
六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到六岁以后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经错过
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对此,同样是孩子家长的佟平先生质疑道:“如果这一理
论可以成立,所有的学校教育制度都应该进行改变。事实上这个教育理论是站不
住脚的,因为人的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学习开发出潜力,终身教育的理
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将一个六十岁老人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
强制灌输进一个十岁孩子的大脑,不但不人道,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两年,北师大教授赵忠心一直在辛苦地与这些非科学的假冒伪劣的教育理
念做斗争。他对早期教育问题有成熟的看法,他认为:

  “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促使其发展是有条
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
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间,他更注重于成熟。他认为,不成熟
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
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不仅没有必
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原本是指望孩子将来进入小
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
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
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很可能只是一时的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过一次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
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
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
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优势的儿童在进入
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
赶了上来。”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秀兰说:“早期教育的首
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
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乐观、自信、向上的心理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不应过
度地强调技能。”

  但是,对于这些专家的看法,很多家长置若罔闻。我曾参加中国记协和中国
家庭教育理事会组织的“中国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的使命”研讨会,会上一些专
家不无郁闷的说,今天的家长宁可相信那些未经科学检验、媒体和书商炒做的教
育理念也不愿倾听严肃的教育专家的意见。看看那些畅销乃至狂销的家庭教育书
籍,很多都是大众传媒鼓噪的结果,很大一部分科学性极差,有很大的误导性。

  我们中的许多人的确缺乏科学精神。能够轻易地被各种媒体上的谎言和虚假
广告欺骗。但是,我希望,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是要多一些智慧,多多倾
听专家而不是伪专家的意见,更不要轻易模仿某些未经科学证实的教育理念,因
为孩子不是实验品,买错了东西扔进垃圾堆罢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佟平先生认为,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神话的制造者便是典型的伪专家,
他说,卡尔·威特的父亲在五十二岁之前,一直只是一位乡村牧师,并不具备任
何教育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是根据自己非科学的、想当然的方法,培养了卡尔这
样一个虚假的天才,就轻率地否定了人类社会数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
体系,实在是非常无知。而刘亦婷的家长只因为孩子偶然进了哈佛大学,也就俨
然以教育专家自居了。其实只要是学过外语的,谁不会说几种学外语的方法?只
要是考进名牌大学的,谁不能总结出几条成功的秘诀?

  我们还要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的褊狭。为什么这种在国外早就被唾弃的拔苗
助长式的早期天才教育方式,会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沉渣泛起,对此,佟平先生
写道:

  “这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今天中国的国情。在今天的德国,或在今
天的美国,如此催逼儿童接受教育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甚至有可能
被人权组织谴责为残害儿童的罪行。可是在有着悠久封建专制传统和望子成龙习
俗的今日中国,这种催逼儿童学习的方法不但不会受到谴责,还会受到鼓励。君
不见,刘亦婷的父母又在出第二本怎样培养天才儿童的书了。所以培养天才儿童
在中国,实在是一个名利父母子女多赢的买卖,难怪有那么多父母如此热心。

  书中介绍的教育方法与素质教育有关吗?表面上看,书中好像是写了许多怎
样全面培养孩子素质的大道理,可是那些都是无法兑现的空话,因为最终决定孩
子是否可以成为‘神童’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即是否具有某种特长。父母为了
使孩子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某方面的特长,唯一的方法就只能采取填鸭式
的催逼学习法。这一精神是与素质教育南辕北辙的,不可想象,一个希望在几个
月的时间内让孩子掌握一门外语的父母,还有时间或空间来考虑怎样培养孩子的
素质和修养?”

  我们知道,今天的社会使得很多家长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让他们诉起苦来,
会讲出许多心酸的故事。但是,请家长不要把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来。须知欲速
则不达。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2005/10/28回复
妞妈妞妈板凳
  需要反思的还有各个媒体。伪专家之外,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也是
蒙蔽众多家长的重要因素。且看某位写手为《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撰写的书评:

  我希望这样一本优秀的教子良书,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床头必备——不仅要
读,而且要模仿着去做。而且是越早读,越受益,越早做,越受益,读的太迟,
做得太晚了都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相信每一个对子孙后代负责、关心、爱护和
抱有期望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学到思路和方法,把子女教育从本能提
高到专业水平。

  且看另一位写手给《卡尔·威特的教育》写的书评:

  天才的诞生与快乐的童年并不矛盾,天才与天赋也没有必然的关联。这本出
自19世纪一个睿智乡村牧师之手的教育史上的奇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
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你也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把一
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这是证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神
奇和伟大的最好例子。 为什么诸多神童同时集中于哈佛大学,世上根本不可能
有这么多的偶合现象,这全是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结果。这本书出来
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烦恼。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
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中国大陆销售已超
过2,000,000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单中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哈佛大
学教授塞德兹、剑桥大学教授苏奥雷斯、爱丁堡大学教授贝洛夫联合推荐!本书
在德国、英国、日本都曾引起极大关注!它一直倍受各界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
它培养了塞德兹、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它理应为你所知!!!

  这两则书评的荒谬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必赘言。我不知道谁是以上书评的炮
制者,我只想请写作这些书评的人摸摸自己还有没有良心。请问你们会不会用老
卡尔·威特的办法教育你们的孩子。我在书中曾着重阐述过一个“教育模板,害
人不浅”的观点。对于个性、天赋不同的孩子来说,用同一种教育方法来培养简
直是一种灾难。这种公然鼓吹“不仅要读,而且要模仿着去做。而且是越早读,
越受益,越早做,越受益”的人不知是出于愚蠢还是出于利欲熏心。

  而我们的媒体,忘记了大众传媒的使命,对这些虚假夸张的广告宣传熟视无
睹。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冀望各位家长都有一双慧眼,能够识破这些夸大其词的
广告以及各种非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希望一些媒体,一些出版机构,能够
认识到教育产品跟普通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这个领域里,要多一些责任心,
少一些商业上的炒做和包装。

  也请刘亦婷的家长加入到反思的行列中来。我对于刘亦婷家长的批判主要集
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批判其对非科学教育理念的盲信和盲从。

  因为科学素养的贫乏,刘亦婷的家长把“卡尔·威特”这个魔鬼从瓶子里放
了出来。进而传播到了千家万户。加上不负责任的书商与媒体推波助澜,造成的
误导与危害难以估量。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作者写道,值得庆幸的是,
威特的父亲把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凡是有
幸读到这本书并且按书中的方法去做的父母,都像威特父亲一样,成功培养出了
极其优秀的孩子。

  我想请问刘亦婷的家长,“凡是有幸读到这本书并且按书中的方法去做的父
母,都像威特父亲一样,成功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没有依据的话,为什么要信口开河?

  也许有人会说,卡尔·威特与刘亦婷父母的书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不应
该全面否定。这句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翻开任何一本书,哪一本没有
一定的合理成分呢?我们判断一本书是不是有问题,关键要看其传达的主体思想
正确与否,看其传达的有效信息的比例多少,而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其传达了一
点点合理成分就对整本书予以肯定。这也是我批判“卡尔·威特”和“刘亦婷”
两本书的主要原因。

  其次,批判其自身制造、传播了大量非科学的教育理念。

  同样由于科学素养的缺乏,他们自己写作的书中也同样充满了夸大其词、牵
强附会、堆砌神坛等内容。这些内容用“我们培养出了考上哈佛的孩子”这个金
光闪闪的外衣包裹起来,非常具有迷惑性。为了澄清书中的这些内容,我曾经问
过刘亦婷家长几个问题,比如:你们认为刘亦婷有无缺点,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你们到处介绍对刘亦婷的家庭教育如何成功,请问,你们难道从来没有觉得自己
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失误吗?如果有的话,能否告诉你们的读者,这些失误是什么?
我想,很多读者也同样期待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我从来没有说过刘亦婷的家长是故意骗人,我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推测他们写
书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与其他家长分享一下自己的教育经验。但是,令人遗憾
的是,由于科学素养的缺乏,他们给众多家长带来的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
他们能够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利用自己已有的影响多多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
同时肃清和抵制那些非科学的教育理念,或许能够让读者真正的理解,他们写书
的目的是“盼望中国人一代更比一代强,是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
感,是关心中华民族的国民竞争实力,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至此,这篇长文已有万言之多,感谢读者能够耐心读下来。
2005/10/28回复
猜你喜欢

找到几本小朋友听的有声书,宝宝很喜欢听,免费下载推荐给大家

与想象力有关的有趣绘本

爸爸决定孩子的未来成就,给孩子爸爸看!

妈妈网首发(已更新,增加学位部分)一个农村走出的大学生谈教育

早教---就是要有效!20多位智慧父母的早教心得!重视早教的父母必读!!(已更新)

聪明宝宝是这样培养的,122楼最新更新“我是怎样让宝宝爱上学习的?”

热点推荐

广医三院妇儿医院乱封路 合理吗?

全职宝妈带娃日常 没有盼头没有期待

万岁豪华寿司船 小朋友很喜欢

继北上深之后 广州也官宣取消豪宅税了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4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60㎡老房焕新记:原木风改造,打造温馨家居

有个疑惑,以前嫌弃港式房子没阳台不好,但

143㎡混搭风,复古与自然碰撞融合,让日子

装修的东西还没买购 我又在期待双十二了

推荐一款护手腕~适合腱鞘炎

家电是不是要在设计之前定好?

81年的未婚单身女同事征婚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