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的母亲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秘诀时,曾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饱含感激地写道:“得到《早期教育与天才》之后,我如获至宝,每天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大开眼界。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正是书中所传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最终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刘亦婷母亲得到的这个宝贝是什么来头呢?原来,是日本一个作者根据德国“天才”卡尔·威特父亲撰写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改编而来,国内一家出版社曾在八十年代将它翻译出版。《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大约出版于1818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德国人民的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
为什么这本在德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已毫无影响力的书200年后在中国却大行其道、成了超级畅销书呢?原来都是刘亦婷的母亲大力推荐的功劳。而刘亦婷的母亲,正是这本书介绍的早期教育理论的忠实实践者。
我一直很佩服刘亦婷母亲的是,她在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上竟然有如此的冒险和赌博精神。因为这个《卡尔·威特的教育》所宣扬的教育理念根本就是被教育界否定的,书中的很多内容荒谬至极,毫无科学性而言。这本书在其故乡德国早已被遗弃。而刘亦婷的母亲却把这样一本书当成了宝贝,而她的孩子刘亦婷,便成了这场教育赌博的实验品。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是个乡村牧师,在这本书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个作者就是个充满主观臆想,一心借孩子出名,毫无科学精神而言的吹牛大王、做秀大王、伪学者。当然了,我们也许不必苛求一个生活在19世纪初的乡村神职人员能有什么科学精神,但我们总可以要求一下200年后据说正在攻读大学学位的刘卫华女士有点科学精神吧,尤其在事关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重大问题上,怎么能这么草率、根本就不去质疑这本书可信与否,就把这本书介绍的理论用到了刘亦婷身上,这是一种多么大胆的赌博和冒险!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另外一些问题上,这位母亲却显示出了异常的保守,比如,她扼杀了刘亦婷学艺术的爱好,理由竟是不想冒险,不想让刘亦婷日后打艺术杂。这样前后矛盾的表现,只能说明刘亦婷母亲由于科学素养的缺乏,无意间进行了一场早期教育的冒险。
接下来我们可以赏析一下老卡尔·威特这个吹牛大王,这个毫无科学精神的伪学者是怎么吹牛、怎么写他那本书的。
首先,为了说明自己教子有方,这个作者硬说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个痴呆儿。证据是什么呢?“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我无法掩饰作为父亲的悲伤,曾经哀叹,这是遭什么罪啊,上帝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小卡尔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一种具有天赋的迹象,反而连本能的反应都极为迟钝。他不能像其他婴儿那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靠母亲把奶挤出来一点点喂他。”
就是这么几个异常主观的证据,没有做任何科学鉴定和测试就武断地认为卡尔·威特是个痴呆儿,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理论的重要依据,实在是有悖于科学精神。刘亦婷的母亲模仿老卡尔·威特可谓惟妙惟肖。她也到处说,我的孩子生下来天赋并不好,是通过卡尔·威特式的早期教育把她培养成“智商五万人里挑一”的不平凡之人的。更加不可理喻的是,刘亦婷的母亲竟把爱因斯坦、普京拿来佐证老卡尔的荒谬理论:“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成功的先例。有被誉为‘低能儿’的爱因斯坦,还有淘气的普京……都是经过适当的教育,成为伟人的。” 可如果稍稍动脑筋就能知道,如果谁有本事把一个痴呆儿变得智力正常,这家伙可以拿100次诺贝尔奖,更不用说把痴呆儿培养成神童了。难道德国人民那么愚蠢,难道全世界的教育家们那么愚蠢,会把这样的天才教育理论埋没200年,等着中国人去发扬光大吗?
老卡尔无根据的胡言乱语不只这一处,他还告诉读者,食物影响性格,吃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容易形成轻率的性格等等。所以,他建议“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老卡尔反对小孩子在一起游戏,他认为“学校真是孩子的恶习集中的场所,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所以如果家庭里有充分的学习条件的话,不送孩子去学校为好”,还认为“只要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要互相逞能而变成利己主义者”。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全世界的学校都可以关门了。这些非科学的呓语如此显而易见,200年后的刘亦婷之母却对此不加任何质疑,这个母亲的科学素养可想而知。
老卡尔把儿子说成白痴后就开始大肆吹嘘自己的教育方法。行文中随处可见夸大其词和吹牛。
他吹牛说,卡尔6岁时用了一年时间学会了法语,并且能用法语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然后又学意大利语,6个月学会,7岁时学拉丁语,9个月学会,然后开始学英语,3个月学会,希腊语,6个月学会。这样,在9岁时这个神童已经会六国语言,能够阅读荷马等各国文学家的作品。
我们再来看看,老卡尔的教外语的秘诀是什么。他的一个绝招就是不教语法只让小卡尔背单词,背完常用单词后直接去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这个方法成立的话,世界外语教育史就得改写。可我宁愿相信世界教育史上千万人的实践,也不愿意相信这个江湖医生的实践。何况,他的吹牛疑点多多。首先,什么是学会了一种语言?八哥也会说几句人话,马戏团里的小狗也能识字,你能说它们学会了人类的语言吗?在我们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会背上千个单词,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掌握了一门语言,学会了一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的思维不成长,如何称得上掌握语言?姑且承认,卡尔的确学了几个月外语就能阅读深奥的文学作品,可是,他究竟读懂了多少?如果语言只用来做秀,这实在是很容易,连马戏团里的动物训练得法也能成为听得懂人话的“天才”,何况人呢? 让卡尔学会了表演外语,这位父亲又让他开始学小提琴,钢琴,画画,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我们知道,知识并不等于智力。成系统的知识才是智力。这些支零破碎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智力成长没有现实意义,只有做秀意义,就像我们国家电视上正在流行的各种智力游戏一样。而200年前的德国,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被强行灌输这些所谓的知识,目的不难推测,表演,做秀,让其父亲出人头地而已。
事实上,这个吹牛大王、做秀大王也是这么做的。他拉着小卡尔到全国各地到处炫耀,到处表演。这个情景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中国古代有个方仲永的故事,也被老爸带着到处做秀。只是做秀的内容颇有中国特色,就是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让小孩子到处表演外语和各科知识的行为跟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有何区别?跟“神童”表演用耳朵认字等所谓的特异功能有多大区别?
这个做秀的天才比方仲永幸运得多。他得到了报纸的关注,成了名人。然后,莱比锡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当地的一位大人物打算让九岁的卡尔进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呢?一方面不能排除老卡尔·威特与他们的私交,另一方面不能排除这所大学也想通过这个做法扩大知名度。现在,中国的许多大学不也热衷于此吗?争相请名人去读学位,还硕博连读。
为了达到让小卡尔入学的目的,他们委托当地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对卡尔进行了一场考核,而这个考核不过是这个校长与卡尔进行了一次交谈而已。先决定录取,然后找人进行了所谓的考试,这样的考试并非与其他考生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进行的,以此证明卡尔是神童没有任何可信度。可不管小卡尔进入大学的过程多么可疑,一个神童正式被打造出来了。无独有偶,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经历也有很多值得玩味之处,她也是在竞争不充分的前提下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我在书中分析过她进入哈佛的原因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与全球高素质的学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与全球高素质的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考试,这些都没有,我认为她进入哈佛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有拉瑞(曾任美国大法官助理,世界著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个强力推荐人,另外就是当时国人对于申请美国大学信息相对闭塞,更多的强手还在蒙昧之中。所以,以进入哈佛来证明刘亦婷具有不寻常的综合素质值得怀疑。 神童卡尔的神话还在继续,卡尔受到国王的关注,并资助他读大学的费用,此后,卡尔去访问了吉森大学,由于他是这样一位深受国王喜爱和报纸关注的特殊人物,所以尽管卡尔从来没有在这里就读过,吉森大学还是授予他哲学博士的学位。
至此,天才的神话或许可以被揭破了。卡尔·威特不过是个虚构的天才。卡尔“会”的多种外语以及植物、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的水准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他进大学,也并非凭借真才实学充分竞争,而是在大人物的委托下进行单独考核的结果。而他14岁获得博士学位,并非他真的完成了博士学业,只是获得了一个名誉博士学位而已。此后,这个被包装出来的天才一直在学校里担任教职,成年后便必然地泯然众人矣,毫无可以称道的建树而言。可惜,德国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篇《伤卡尔·威特》,他的父亲却抢先弄出了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我估计,这本书在当年也可能畅销一时,让老卡尔·威特大赚了一笔。只是随着200年的时光荏苒,这种充斥着非科学理念的庸俗读物被德国人民彻底遗弃。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虚构的天才卡尔·威特200年后又借尸还魂成为享誉中国的大名人。
仔细剖析,我们能够发现老卡尔根本不是在搞教育,而是在利用孩子进行一场追逐名利的冒险和赌博,当然,他的策略颇有独到之处,迎合了当时公众的猎奇心理,加上有大众传媒的呼应,国王的关注,一举成名。老卡尔赌赢了,但是,既然是赌博,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赢,这是常识。方仲永的父亲就没有赢,而千千万万其他致力于培养神童的家长也没有赢。
所以,与其把老卡尔的理论称为早期教育理论,天才培养理论,育儿理论,不如说成打造和包装“小明星”的理论。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便能理解老卡尔为什么对待小卡尔会如此残酷,不惜拔苗助长,孤注一掷。想想学杂技的、学舞蹈的、学武术的、学戏剧的孩子们,很多都是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下训练的,对此我们似乎没有多少异议,但这种训练大都集中在身体和技能训练方面,并非智力训练,即便严酷,也要遵循科学。而老卡尔恰恰是把身体和技能训练的方法用到了智力培养方面,一方面说明他对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可认理解为,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让小卡尔有能力进行表演便达到了目的。
根据老卡尔·威特的说法,卡尔·威特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可我们知道,婴儿阶段的神经器官还处于一种无条件反射阶段,与之交谈,好比对牛弹琴。老卡尔还逼迫小卡尔很早就开始学外语,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专家梁志新教授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让幼小的儿童学几门外语,容易给孩子造成混乱,反而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能力。”
出生20天后,老卡尔将小卡尔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从一岁起开始洗冷水脚、冷水浴。可据《外滩画报》的资料,这种做法十分危险。因为刚出身的婴儿骨骼与内脏器官十分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且,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梁志新教授介绍说,北师大一个老师的孩子就是这种教育理念受了害。他小时候,很多幼儿园推崇空气浴,他经常穿很少的衣服在冷空气中跑步锻炼,结果不小心患了气管炎。那种毛病直到现在还没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