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悲观的人心理就像钟摆的两极,要不就是疲倦,要不就是痛苦焦虑,很多有条件的人就会想,在中国活着压力很大,而且人多嘴杂,像热锅上的蚂蚁,觉得将来朝不保夕,不知道怎么样,要跑到外国,就像查老师的生活方式,我很多朋友过不了几天就呆不住了。
查建英:对。
窦文涛:太寂寞了,寂寞得令人发疯。
查建英:而且见过很多这种情况,纽约有时候有很多华人聚会,尤其有一堆大陆人去的时候,有一个新从大陆来访的人,马上这个人会成为话题中心,所有的人寂寞太久了。不像美国人各自为战,清静好久也不觉得烦,一个人过的,没有这种习惯,实际上是要凑热闹的。到这个时候,在那密切的关注着大陆的一举一动,最新的笑话,最新的段子,你说他到那去干什么了呢。
窦文涛:你这样我挺羡慕的,我要能一年在中国生活半年,在美国生活半年,我挺美的。
王蒙:中国缺很多东西,但是不缺热闹
王蒙:我早就说过,你选择定居在中国,当然我没有任何的意见,但是你不要以不出去作为代价,要不出去太遗憾了。如果选择定居在外国,我也没有意见,有这个条件就定居,但是也不要以不回来为代价,不回中国为代价。至于那点我早就发现了,中国缺很多东西,但是不缺热闹。
查建英:是的。
王蒙:为什么呢?你要中国人是睡大炕,在大炕上睡觉长起来的人,美国人是婴儿的时候,就有一间婴儿室,在那住的。
窦文涛:自个睡觉的,中国人的热闹是DNA里的。
查建英:就像当年梁启超那种,开放的保守主义,又有中国传统的这一套,承认、欣赏、享受,但是一定要开放。我还想到最近日本的例子,日本20年前比中国现在还要强,可是为什么20年危机这么重。我觉得在高峰的有点自满了,再一个就是还是不够开放,还是有点太重视自己的这一套东西。
窦文涛:自闭。
查建英:最后没有外来东西冲击和竞争。
窦文涛:在国外生活寂寞得令人发疯
323714谈天说地
窦文涛:刚才说的是洋餐中国化,但是从吃的东西就想到人,现在人有没有洋化或者洋人中化,为什么我想起这个问题呢,最近出国留学很热,家长都无不觉得,只要有条件的凡是有条件的,我的孩子肯定到国际上面去的,现在都有共识了。而且还有一点,这是从最近查老师最近聊的,她就发现她身边的人,不是兴富基层就是精英阶层?
查建英:或者是小富,小康阶层。
窦文涛:几乎无一不想移民。
查建英:的确,我发现周围认识的人里边,或者是送孩子出去,而且送孩子出去越来越早,以前比如是大学,现在是中学,之前是高中,现在是初中,越来越多。我认为这边成功人士,自己已经工作的很不错,在自己的单位也好,公司也好,都干的不错,薪水收入都不错的人,最后说起来要走,我就问他们为什么,我觉得奇怪。
比如有一个大学的,很年轻就评上了正教授,也有房子,可是他最后还是说,他说可是我算了算,长久还是不行。他要过体面的生活,而且要一直养老,孩子才小学,算了算他说不行,学费、房子现在就套上了,将来一算还是不行,还是得出去,而且还有一个,他周围还是有很多不正之风。比如做课题,课题经费还是得有关系,光凭我自己做点什么,拿不到课题,他觉得还是出去吧,他的感觉里是在外面,凭自己的本事可能会活的更好。
窦文涛:我这么跟你讲,为此我到美国考察了一下,感觉我将来能不能跑国外过去呢,看了一趟我感觉的是荒凉,我美国有一种荒凉的感觉。
查建英:没人气。
窦文涛:我觉得我没法儿在那里生活,可是莫名其妙的仍然有这样一个憧憬,是没条件,要是有条件,如果我在美国或者欧洲有个家,觉得那是美好的憧憬。
王蒙:人总觉得更美好的生活在别处
王蒙:有一个说法,就是生活在别处,总觉得更美好的生活,不是在自己眼下这里。另外一个中国现在处在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各种矛盾隐藏的问题,各种隐患确实也挺多。也可能有些人有这方面的不安,说实话我感觉这是双向的进程,跟中国人有钱也有关系。
查建英:对。
王蒙:中学就送出去,你得想想从中学上到大学毕业,硕士博士都拿下来,得花多少钱呢,现在有这个钱,原来敢考虑吗,根本没法儿考虑,也有关系。为什么说是双向的呢,另一方面也是真实的,现在全世界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政府花了那么多钱,到底建孔子学院,越建越多。很多外国往中国派留学生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也有希望在中国就业的,希望拿到中国绿卡的,这个也有,是不是单面的中国人往外跑,我还不了解。
查建英:我一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纽约,我的感觉就是在纽约的时候,听到很多无论是美国媒体,就是周围的美国朋友在谈中国,眼里或者想像阅读的中国,中国在不断的起来。这一、二年我感觉都不一样,美国人真的把中国有点当回事儿了,中国人出来买东西买的很狂很生猛,出来消费。
窦文涛:吓到了他们。
査建英:在美国20几岁住小蜗居坐地铁很正常
查建英:有些大学甚至已经把中国人当成生源的主要对象,都是自己交学费来,证明中国人消费越来越高了,这是双向的,让美国人有一种危机感。就像前些时候的畅销书,其实就是打中了美国人这种心理,觉得中国人越来越厉害,你们这套方法我们也得想想,是怎么回事儿,最后的结果还是肯定自己的价值,教育方式等等。可是你在那的气氛感觉到,中国是越来越起来,美国是不是要走下坡路,它是很早就跟自己敲警钟的地方。
而一到中国,我的感觉反而是这边很多人,都在谈中国的危机,还是觉得不稳。比如谈蜗居,20几岁的租房子,大家都觉得不正常,我应该买房子,其实想想在美国20几岁租房子,住小蜗居是很正常的,大部分的20几岁,还没到买房子的时候,刚工作就应该坐地铁,就应该租一个小房子,好像很正常,到这边都变成不正常了。
因为新兴起来的时候,从媒体的宣传,这些成功人士,这些巨富等等,都带来一种心理压力,还有一种心理预期。觉得生活如果不达到这个指标,我就是失败者,被落下了或者被社会边缘化了,不如到别处去。
窦文涛:焦虑感。
王蒙:和整个中国的国情也有关系,中国很多时候是大一统的国家,不太能够理解人是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的。比如国家定的标准1个人可以有20平方米,实际上有人会多于20平方米,有人会少于20平方米,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
但是我觉得整个世界,就跟刚才我们说的吃饭一样,咱们又穿越回去了,都是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像麦当劳、肯德基,全球化哪都有,可口可乐哪都有,一方面到了法国以后加红酒,到了中国加皮蛋瘦弱粥,加炸油条。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各个国家的影响,当然现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是美国,这是没法否认的,它占有很多优势。但是另一方面,美国所以有影响力,因为它不怕受任何国家的影响。
查建英:移民国家,而且有一个特点,一到危机的时候,移民是不是要闭关马上变成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般的结论是不仅不要改,而且要继续开放,继续用这种开放的优势,吸收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王蒙:美国在学你的很生僻的东西,比如到日本去学歌舞技,到印度陪甘迪的也有,到中国来上少林寺受训,到少林寺接受严格训练的也有,至于夏威夷大学,好几个大学排京戏也有。相反我们有时候缺少这方面的自信,好像怕这个学多了,学多了会不会忘了祖宗了,其实冲咱们的皮蛋瘦肉粥来说,我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不仅限于皮蛋瘦肉粥。
201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