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收藏帖】小儿中医知识汇编(长篇,慎入)

1421334婴幼育儿

      今天我来帖一篇文章,盖个高楼,方便你我他!文中所有内容纯粹转来和收集来的,个人感觉有好些段落的方法实用性较强,因此贴给大家分享,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各位朋友各自斟酌吧。

    我个人认为,中医西医并不矛盾,只是目前国内西医情况堪忧。对于小儿常见病,常下重手,严重后果,不是每个家长都能知道的。


  先转一个帖
  是无药可治还是药物所致?!



  随着儿子长大,我已经在这个论坛混了两年。第一次来是因为儿子腹泻来这里寻求帮助,以后来,是因为深感宝宝生病时家长的痛苦,深知寻求帮助之急切心情,幼吾幼以及天下之幼的训诫所致,希望能尽量帮助父母和宝宝。无奈我既非专业医生,也没有专业时间回答我知道的所有问题,所以希望父母们为了孩子,多学一些东西。
  两年来,看到这么多病历的经历是痛苦的,其中有先天问题给宝宝带来痛苦,也有家长无经验造成的错误,更令人遗憾的是医药环境带来的危险。古训有: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能不近仙者不能为医。自古能为医者少得可怜,现在更是难求,我知道众多医生是在努力追求这个目标,我也见到很多的医生,至少他们在努力减轻病人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方面尽力了。但现实中,也有众多不能帮助患者的医生存在,他们的存在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疾病,反而加重患者的负担,甚至取人生命。


  很多支持我的家长曾问过我中医和西医的问题,我看不管中西医,都是救人为本,所以不能说好坏,要看情况使用,辩证施治是中医的基本观点,中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兼收并蓄各种治病救人的方法,自然不会将西医的有效方法拒之门外。是药三分毒,如庆大霉素导致听力损伤、非那根导致小儿呼吸困难死亡、马丁琳导致不孕和小儿神经损伤,但这些并不是西药的错,是用药人的错,如果家长或医生使用,而父母不知而不加阻止,后果如何?所以家长要对医生用药进一步了解才行。另外,一些家长认为中医无害,实际上,中药不对症,如雪上加霜,后果同样严重。我看到有些家长报来的病历,一些中医也是乱用药,寒热不分、本末倒置,甚至错误用药。不管中西药,药物好坏,全在人之“德识”。


  小儿先天稚弱,问题多是肯定的,但一律使用抗生素退烧,一律使用思密达、肯特令、必奇止泻,一律使用麻痹神经的止咳药,甚至非那根,症状被压制,看上去好像效果显著,家长以为治疗成功,没想到后面给宝宝身体带来痛苦和不良反应,而且一旦反复发作,大多数家长会认为是自己孩子身体弱。更令人痛心的是,不安全的用药和治疗导致的严重后果,最近群里一个家长朋友的孩子得了白血病,根据以往的病史,可以判断为长期使用大量点滴,病后恢复不足导致的严重伤寒,在西医为白血病;还看到为了给一个患儿退烧,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导致小儿简单发烧就在半小时内丢掉生命;刚才还看了氧气导致的失明。众多的小而从简单的腹泻、感冒发展到肺炎,然后发展到心力衰竭,家长以为孩子得了无药可治的病,谁知道这正是药物所致。罪魁祸首是谁?


  经常看到被伤害的病历。说这么多,也只是想家长们能多学一些基本的医药常识,没办法,中国家长就是要比美国家长聪明才行,虽然不能治病救人,但至少能最大限度防止在精神、经济、肉体甚至生命上的伤害。



  宝宝生病关键在脾


  脾是人的基础,属土,所以是根基,脾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他器官。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


  缺乏微量元素在西医看来可以引起的问题,也是因为脾虚,吸收不好,所以脾虚直接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缺钙会引起的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吸收不好所以不谈西医的说法,脾虚的症状还有
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般调理得当,1岁以后脾胃就基本长成
2岁左右就可以承受各种压力了
。但大多数宝宝没有做到,因为前面说的那些症状,可以用西医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方法掩盖脾虚的事实所以延误了补脾时机



  延误补脾时机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发育不好、脾虚易感、甚至咳嗽哮喘。


  一般脾虚会在3个月到1岁期间表现明显,6个月以后是最佳的补脾时机。


  不是所有小孩都真的脾虚,但小孩的脾胃都肯定先天稚嫩,很多孩子的脾胃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脾虚
再加上治疗不当,脾虚就加重了。一般是小时候脾虚,之后总是感冒,再之后习惯性咳嗽,诊断为哮喘,用了激素就真的终生哮喘
。所以脾虚引发几乎大部分问题



  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一部分孩子在母体里郁热,出生后表现为胎毒、如黄疸、鹅口疮等。这实际上是脾热引起的胎毒
。古代中医有拭口的传统,根据胎毒情况用甘草或黄连拭口,即用纱布蘸这些水给宝宝含。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胎毒,但有胎毒的宝宝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脾虚,伤了脾胃,造成发育缓慢。所以很多得过黄疸的宝宝后来容易长得慢
。这是第一个脾虚的机会。


  第二个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因为食量增加,而且一些家长长期过量喂养,造成脾胃积劳成疾。也有因为母乳不耐受的原因,也有饮食过分的原因。这时候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看宝宝的舌苔都会白厚,因为脾胃积食了。这时候并没有问题,严重的问题是这时候处理不当造成的。多数宝宝这时候腹泻、湿疹、鹅口疮等问题,都因积食造成脾胃湿热导致。但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外用药,或吃止泻药或当肠炎治用抗生素,这时候应当消积去湿热,王氏保赤丸就可以解决,另外用薏米粥可以去除湿热,虽然慢,但能起到长期的效果。


  第三个脾虚的机会是添加辅食之后,吃得多,而且和外面接触多,容易积食、着凉等原因导致腹泻。这时候主要是帮助消化,吃益生菌和其他帮助消化的东西。


  第四个机会是1岁以后,宝宝有了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如果此前脾胃没有调养好,宝宝现在暴饮暴食,
会导致脾虚,这时候导致脾虚的多数是看上去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的宝宝
。在这个阶段,这类宝宝容易表现出爱发烧,特别是表现为热症的发烧,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情况。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及时发现积食情况。



  积食引起的症状



  脾胃是一个系统,脾为藏,胃为腑,可以理解为,脾是炉子、胃是锅。脾胃麻烦多,调养最重要。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脾胃并不包括肠道,而且脾胃并不是解剖所说的器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并不仅仅在肚子里,它遍布全身,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问题都出于脾。


  所有前面说的问题,都需要以健脾为基础,我们先说健脾基础,再说个案治疗



  基本的健脾方法


  基础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早纳五谷、多用杂粮


  以前的观念喜欢撑胖小孩,认为这样才健康,实际上这样容易伤害脾胃,留下后患。小孩的身体要慢慢调养,让脾胃逐渐适应。


  基本的方法是食疗和合理喂养,食疗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山药、大米、胡萝卜粥 ,主要是山药,健
脾、固肠、补气,而且常吃无妨,另外它生于土,也可以润土,对于水土不服也可以有效。


  如果脾虚严重,可以用药物治疗.通常我建议的药是王氏保赤丸和醒脾养儿颗粒。


  王氏保赤丸用于积食引起的各种症状,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迅速消积,大人腹胀也可以吃,但王氏保赤丸只用于应急,如积食发烧,腹胀,惊吓,疳积(疳积就是严重的积食)等情况。王氏保赤丸中含有巴豆、黄连、朱砂,目前还不知道是否还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是汞,不能多用,但少用无妨。使用朱砂主要是安定精神,目前多数中药已经不用朱砂了。对高烧惊厥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至于朱砂的危害,相对于惊厥的危害,要小得多,只要控制好,不会有问题,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但并不可怕,中药都有毒性,实际上是偏性(偏性
是中药治病的基础,这个以后说吧,眼前就说脾胃)。


  注意,王氏只用于应急,和辅助治疗,有实验证明王氏保赤丸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效果很好,实际上就利用了王氏保赤丸针对脾胃、肺的作用。基本上可以把王氏保赤丸当成儿科万能药。相对于猴枣散、保婴丹,王氏毒性小,价格低,适应面广。


  另外一个药是醒脾养儿颗粒。是苗药
,可以健脾补血,针对脾虚造成的厌食、腹泻、盗汗、睡觉不安等情况,同时因为它有补血补气的作用,也可以治疗脾虚造成的便秘。这个药不是应急的,建议在脾虚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其他特殊症状(如发烧、严重腹泻)的时候吃。王氏可以用于任何阶段的宝宝,新生儿也可以吃,但醒脾养儿最好在6个月以后吃,可以比较巩固。


  脾虚比较严重
是针对前面使用食疗而言的,这时候已经出现了那些脾虚症状,并且时间比较长,综合问题比较多了。醒脾养儿建议在6个月以后吃,每天吃一袋,分两次喝,连续吃7-14天。要注意的是,吃醒脾养儿的同时,必须配合食疗巩固,以前有人吃后各方面情况非常好,但过一段又不行了。要记住,药只能起到激发作用,并不能解决以后的问题,药尤其是不能帮助强健身体。王氏的吃法
可以沾在奶嘴或***上喂小宝宝,或夹在馒头等固体里面喂稍大宝宝,尽量不要用水冲。


  如果4个月左右的时候出现严重的脾虚问题,也可以吃醒脾养儿颗粒,但要注意巩固。关键的是防范于未然,在不必吃药前就保护好脾胃。


  脾虚的各种症状


  除了刚才说的基本食疗和药物,作为治疗脾虚的基础,还有就是脾虚引发的各种问题。按照出生顺序,脾虚主要可能引起的基本问题是1、脾热 2、脾寒 3、脾湿。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脾实。


  前面说的1、脾热 2、脾寒 3、脾湿
三个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引发各种症状。


  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脾到肺的升化失常。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
,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这就用炒薏米煮粥。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薏米粥用量一般50g 大米配50g 薏米,或固定一汤勺薏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脾热,这与湿热不同的是身体内湿气不大。脾热是因为积食久了,或久病伤津,有火的表现,所以也常说心脾积热。可以理解为,锅(胃)里水烧干了,火却没法关。脾热引发的症状有流鼻血、腮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热症。脾热容易发生在身体健壮、食欲旺盛的宝宝身上,因为饮食无节制,有些宝宝身体看上去很好,却总是发烧,就是这个原因。


    热、湿、寒三种情况组合,可以得出各种毛病。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生津,可以去脾热,严重的脾热可以在前面的粥里加金银花。


    脾热的外部表现是,舌苔黄厚,看上去干燥,喜饮水。嘴唇面颊红,舌头红,总之是大旱的表现。舌苔黄厚也可能是湿热,要看舌苔上是否有水汽,舌苔黄腻,好像一层水膜,就是湿热。


    身体弱的小孩一样可能脾热,但这种脾热根在阴虚,而不是脾虚。多数因为久病伤津、阴虚火旺,这种情况不能以清热为主,而应当以滋阴生津为主。舌苔裂开(可吃百合绿豆粥调理),当然是大旱之象,脾热不湿,但还要看如果看上去是泡裂的感觉就不一样。阴虚造成的热和脾热不同在于
脾热的小孩看上去精神充沛,兴奋过度,相对而言阴虚的小孩萎靡不振,无论阴虚还是脾热,多吃生津食物就好。阴虚的小孩是虚火上浮,一般表现为烦躁娇气,实热的小孩一般表现为烦躁气盛,甚至大喊大叫。嘴周围长泡,多数是脾热。脾热,毒气上升,从口而出,


    所有脾气问题,一方面是性格,一方面是身体,小宝宝的脾气和身体有很大关系。

2011/08/15
精选回帖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发生在母亲血型RH阴性,胎儿RH阳性,而且主要是二胎。转给有意无意的中医骗子,要加强业务学习呀。。。
2011/08/15回复
全部回帖
lanczylanczy沙发

夏季发烧(转)


夏天属火,火为能量,促进身体各部分运动,火旺运动过盛,造成热的病症。同时因为火的蒸腾作用,水汽弥漫,夏季人体内部主要问题是湿热,外界影响主要是暑湿。
可能的疾病:
小儿得了“夏季热”,表现为发热,烦燥,易哭,唇干活燥,口渴欲饮,饮水量多,小便次数多,量也多,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疲乏嗜睡,形体消
瘦。而作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及其他功能检验时,又无病理性改变。医生常把“夏季热”的
症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发热、多口渴、多尿、少汗。发热呈迁延性,热程可持续1 3个月左右,热型不定或不规则,体温多在38℃至39.5℃之间,气候愈热,体温愈高,即使用解热药,也无法使体温下降,只有在气候凉爽或雨后,体温才有所下降。到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可不药而愈
1/
内热亢进(发烧):
就是夏季热,所谓夏季热,西医难治难懂,用中医的理论很好解释,即火热造成身体功能亢进,同时火大伤阴,导致体内生热,可以想象飞速旋转的发动机没有机油润滑的结果。表现为口舌红、舌苔黄厚、无汗、高热。这种问题不仅仅要清热,还要生津。可以用薄荷、金银花、麦冬、玄参、甘草煮水,加冰糖喝。多吃冬瓜、百合、银耳,多喝水。
2/
湿热郁热(发烧):内部湿热是夏季很难避免的情况,由于环境高温高热,导致湿热在体内无法排出。导致发烧,这种情况口唇红,舌苔表面水多,头部大汗不止,表现热症,口渴却不喜饮水。这种情况要用解暑除湿的方法,可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尝试有甜味的才可以),食疗用薏米、绿豆、金银花水。
3/
内热外感(发烧):这是夏天常有,却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人体内热,却受外寒,如突然进入空调房,或空调房中睡觉,或早晚着凉,这些是遇寒的表现,由于遇寒人体表面毛孔闭塞,人体内部郁热严重导致发烧,与冬天不同的是内热非常严重,发烧温度高,而且更危险。表现为体表无汗,毛孔紧缩,四肢冰凉,面白唇红,高热不退。这时候采用解表散热法,必须先解表散寒,再清内热,可以用紫苏发汗,或洗热水澡,通过按摩和促进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早上寒的表现明显,可以喝姜水,晚上热的表现明显,可以用前面清热的方法,如绿豆汤等,最好还是白萝卜。治疗的关键还是保持内部清爽,同时注意打开表面毛孔散热。
4/
腹泻:夏季腹泻主要表现为湿热腹泻,大便恶臭,有粘液,腹痛,检验可能诊断为痢疾。可以用王氏保赤丸或其它清热除湿药物,同时配合薏米、大米、胡萝卜粥。同时吃熟大蒜,也可以用藿香正气。
夏季调养以清热除湿为主,保证体内清爽最重要。

2011/08/15回复
lanczylanczy板凳

关于白血病(转


关于白血病,主要是长期的不当治疗,致使寒邪深入,影响了身体功能,产生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简单说,就是贫血,不造血了,按照西医的理论,造血是骨髓完成的,所以移植骨髓就可以。按中医的理论,血来自身体各个系统统一工作。
并不是单纯讲白血病,而是想告诉大家,身体是一个整体,不当治疗后,产生的后果是开始无法预料的,与白血病类似的不当治疗引发的病症还有紫癜、哮喘、疳积等。这些问题不严重,所以大家没有重视,实际上他们和白血病的起因是一样的,源自于不当治疗和愈后不善,导致的身体损害,损害的第一个系统就是脾胃。
为什么白血病多数在1岁以后发病?因为他们的身体被损害到了一定程度。在中医里,有很多方法,以不同的系统为根本看病。我比较同意儿科用脾为本的方法,因为我接触的问题多数确实出在脾胃,脾的作用前面已经说到,脾胃问题引发的一些疾病前面已经说到,今天说的是因为脾的问题,间接引发的其他相关疾病,如果大家先了解了中医思想,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下面的说法。
脾是升清将浊,养血生津的器官。如果脾出问题,一定会迁延其他器官受罪。木火土金水,脾属土,脾伤,首先不能生金,肺属金,所以第一个间接受害者是肺。肺直接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咳嗽哮喘,痰。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咳嗽哮喘的问题都是因为脾引起,但脾肯定是远房的罪魁祸首,对于咳嗽哮喘的综合认识,需要讲完脾对五脏的所有影响之后才能得出。
回过来说肺。脾不养肺,就会导致肺虚,脾不能升清降浊,就会浊气上升,形成痰湿,肺虚就会易受外邪侵入,外邪侵肺,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感冒。基本上现在的问题就是,痰从哪里来,为什么感冒就咳嗽。先要说明,人体是一个整体,任何器官出问题,都会影响其他器官,有这个认识基础,才能继续下面的讨论,因为问题说起来是分散的,但用起来是综合的,病的过程是这样的。
脾虚(脾实)——消化不良——积食——蕴热——感冒——生痰——咳嗽——久病脾虚——加重生痰——加重咳嗽。这个治疗可以用点滴、止咳药、抗生素完成,用这些东西彻底打败人体,对外邪不做反抗,寒邪郁积在身体里,最终爆发为更严重的病。很多宝宝几乎是定期病,就是身体不断起来抵抗,但这些抵抗都被打压,最后病入膏肓,简单的成为哮喘,严重的如白血病。
以前说过脾虚的问题,脾虚后会生湿热,内热就容易遭受外感,肺属金,功能就是锅盖,前面说过,脾胃是锅,锅盖的作用是调整湿气的浓度,做过饭的家长会知道。湿气如果不散发出去,会在锅盖上凝聚成水,甚至流回锅里,如果锅热,外面凉,锅盖就打不开。这里要说的一个概念就是,肺是一个系统,并不仅仅是西医所说的那个肺。肺是包含皮肤在内的。所谓锅盖打不开,就是毛孔被封闭,汗腺打不开,湿气不能排出,就会凝结,最容易凝结的,当然是锅盖的位置,就是锅盖和气管,凝结的结果就是痰湿,这个情况就是风寒感冒造成的风寒闭肺。
风寒闭肺就会蕴热发烧,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打开锅盖,让湿气热气散发。


又一白血病帖(转)


  西医白血病,中医称为“伤寒病”。寒为冬季之主气。其他季节气温下降亦可发生,人体卫阳虚损,最容易感受寒邪而生病,病变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是指外界寒气而言,内寒是指人体卫阳素虚。寒从内生,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入侵人体,经久不散,又可导致内寒发生,寒邪为阴邪,阴胜则寒。故寒邪最易伤人的阳气。
  寒邪具有收引、凝滞、下降的特征。当外寒侵袭肌表,卫阳受损,易使营卫气血凝结、阻滞经络闭塞不通。引起身疼、头疼、恶寒、高烧、无汗、喜暖、面色青等症状。
  皮毛主属于肺、脾。肺主气,通调水道,主肃降等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升清和统血。由于肺脾各有的功能不同,但脏腑之间都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消长,才能够达到各自的正常功能。人体水道通畅和排泄,还要肾功能的协调才能完成。肾主藏精纳气、调通水道,主骨生髓、温煦濡养全身。
  由于寒邪从表皮入侵或内生,它有吸引皮窍凝滞水道的作用,使营卫气血津液不得正常运行,寒邪迅速传入脾肾,导致脾不能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升清和统血。肾不得纳气,调通水道,生髓和温熙濡养全身。水液迫使串于血液,这就是白血病的致病规律和病因。
  由于寒邪有引凝滞的特性,当寒邪侵入肌表和内生时,它将肌肉吸引,引起皮窍闭塞不通,水液不得正常运行,则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头痛、恶寒、无汗、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左右,由于皮窍闭塞不通,体内热量不得散发出来,寒邪得不到温散。高烧就不得下降,寒邪就直入内脏,脾不得运化,化生水谷精微统血,引起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由于寒邪有凝滞特性,它将肾藏精纳气、生髓调通水道和温熙濡养全身的功能被阻塞,肾不能生髓温脾,脾不能养肾,使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功能失调,这就是白血病的晚期阶段。西医就只有采取换骨髓的措施了。
  笔者为祖传中医几代专长研究治疗伤寒病的世家,已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病经历。以前只知道伤寒病危害大。如果耽误病人的用药时间或错用了药,六天温散不了脏腑和经络,第七天发不出来汗水,也就无法挽救。最后高烧出油汗而死亡。笔已经过上千名的寒邪病例,从未出现过什么后犯。

2002年,有1例患者,女,44岁,52日在库尔勒市巴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断白血病,因要10万元押金,没钱交押金。后医院叫患者写了保证书后才回到了家,笔者经中药、中成药,以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发汗解表,2个月痊愈。以前的腰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痛也全消失。伤寒病(白血病)在治疗时,必须抓住时机。不能放过它有传经传脏的机会。一旦发现患者高烧,首先辨别脉象如脉洪浮,舌苔白腻而滑,面色青,那一定是伤寒病(白血病)初期在表。这是外寒入侵肌表,以麻黄汤和九味羌活汤加主之。如舌质胖嫩白腻而滑,那就是外寒内寒同时出现。上方减去黄芩、生地,加干姜、黑附片。如以外寒引起的,基本上3天就痊愈。如果寒邪内生,外又感寒邪这种情况就叫重伤寒病,一般要7天才能温通内外经络,使内寒到肌表,第7天汗水发出,一切症状全消失,患者基本恢复健康。但是只要药物对症,七天汗水是自己表出,在出汗时一定让每一个部位都要出上,哪一个部位没出来,哪一个部位就引起疼痛,这就是说寒从汗出的法则。
  如果西医采取高烧不管是寒是热,都用青霉素针、先锋针、双黄连针、鱼腥草针、清开灵针等类似的胶囊和片剂。如果只有外寒引起的寒邪高烧,用上这些药物,就给患者留下慢性疾病的引犯,时间一长,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产生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脏、脑血管、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妇科慢性疾病等。现在就农村里都成了常见病。
  近年来我国西医发展迅速,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是西医阵地。但他们都用新技术化验和体温来治病,是慢性病能化验出来是什么病,因为它得病时间长,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直接关系,急性寒邪感冒来势迅速,传经传脏快,前期在表还不能化验出来,等到化验清楚了,病已是中到晚期了,所以伤寒病(白血病)是抢时间治疗的病,时间就是生命。这就是说要消灭白血病的出现和多种慢性病的控制,必须从感冒患者抓起。因为属于寒邪的感冒的不能用消炎抗菌药。由于寒邪有收凝滞的特点,当人体感受寒邪时能使营、卫、气、血、津液凝滞不通,精、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寒聚津液成痰。液瘀互阻,日久成痰毒,症积诸症。西药可用氯化钾硫酸卡那霉素针等,每日一次,以化痰祛寒消炎。再用5%葡萄糖250ml复方丹参针等,11次,以活血化瘀、补心肝提能量,恢复造血功能。在治疗期间忌食鸡、禽蛋、鱼虾等凝寒的食物。
  伤寒病(白血病)中期或晚期阶段的患者,以鹿茸粉每日23次,每次12g,温开水冲服,连服12月,中成药则以桂附地黄丸等,以补肾壮阳,温肾利水,温胃健脾为主,使凝滞的骨髓、胃、脾能够得到迅速温散,恢复正常功能。在治疗期忌食鸡、禽蛋、鱼虾、凉饮等,以免寒湿得不到温散。
  而热邪有上炎、散发和伤津液的特点,西药采取补液的方法,用青霉素针、先锋霉素针、鱼腥草针、双黄连针等清热消炎,患者能迅速恢复健康。而属于热性的感冒却效果显著,这不是生了绝症病和药物不良反应,而是用药不对症。因为寒和热是性质不同的两大类感冒,难道用药不分寒热。就说一个人人皆知的天气与大自然界的变化。在气候变冷时草木也不能生长发绿了,就像干了一样。这说明寒凝、热则行是万物生存和生长的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要消灭白血病病对人类的灾难,控制多种慢性病的增加,医务人员只凭化验和体温来确定用药,热性病发热是热性,而寒邪病发热本质是寒性,只看现象不管本质。将会导致白血病人和多种慢性病人增加。
  以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的广告为例,广告说清热解毒、治感冒,双黄连对热性病和热性感冒是正确的,如果用于寒邪引起的发烧感冒那就引起不良反应。这不是药物有问题,而是用药不对症的问题。老百姓只知道发烧就是感冒,他们和那部分医生一样,热性病发热是感冒,寒邪病发烧也是感冒,所以造成这种不良反应也有直接关系。
  要消灭白血病的发生,控制慢性病的增长,我们只要改变以前只凭化验和体温来治病的观点,用最简便而有效的舌诊来分辨寒热,又快又准确,而又能迅速控制疾病转化的可行办法。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医药科学一定能够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2011/08/15回复

说到慢性鼻炎


往往是鼻粘膜分泌过多,鼻粘膜水肿、充血等原因导致。慢性鼻炎于西医是个很棘手的病,除了一些收缩血管的滴鼻液外,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滴鼻液往往只能暂时起效,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患者也很痛苦,鼻子长时间堵塞,不闻香臭,甚至呼吸困难,厉害的晚上睡觉也得张着嘴巴来辅助呼吸。以往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往往把通鼻窍作为原则,所用的药如苍耳子散、藿胆丸等对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急性鼻炎还有一定的效果,可对慢性鼻炎效果就不好,甚至无效。根据慢性鼻炎的特征,我将它和内湿联系起来,拟订了一张治疗慢性鼻炎的方剂,命名为“通鼻解窒汤”,具体药味是苍术30克、炒白术30克(这两味药健脾燥湿,使脾运化增强而体内水湿无法积聚为病,为主药)、桑白皮15克、滑石15克(桑白皮泻肺气,滑石利水湿,这两味药通利水道,使水湿从小便而去,为辅药)、石菖蒲10克、路路通10克、辛夷6克(这三味药宣通鼻窍,为佐使药)。通过临床的证明,这张方子对治疗慢性鼻炎效果非常好,一般服用7天后鼻塞等症状就会有明显地好转。
这应该是针对成人的用药,小儿用药最好咨询。


小儿推拿法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erkexue/79-10-0.html#m0-0
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一)常用手法
1
.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图2)。
2
.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图3)。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
.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
.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图6及表)。
━━━┯━━━━━━━━━┯━━━━━━━━━━┯━━━━━━━━━━━
穴名 │  位  置   │   主  治   │    操  作
───┼─────────┼──────────┼───────────
脾土穴│拇指罗纹面    │腹泻、呕吐     │用推法,推200500
───┼─────────┼──────────┼───────────
大肠穴│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食积、腹泻     │用推法,推100300
   │虎口,成一直线  │          │
───┼─────────┼──────────┼───────────
板门穴│大鱼际隆起处   │胸闷、呕吐、食积腹满│用推法或揉法,

   │         │、食欲不振     │操作50200
───┼─────────┼──────────┼───────────
三关穴│前臂桡侧边缘,自腕│外感怕冷无汗、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营养不良      │肘部,推200500
   │一直线      │          │
───┼─────────┼──────────┼───────────
六腑穴│前臂尺侧边缘,自腕│发热、多汗。    │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虚证忌用      │腕部,推100500
   │一直线      │          │
───┼─────────┼──────────┼───────────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腕│身热烦躁,外感发热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
 穴 │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          │肘弯处,推100500
   │中点成一直线   │          │
───┼─────────┼──────────┼───────────
七节穴│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腹泻、痢疾、食积腹胀│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
   │直线       │、肠热便秘     │而上均可,推200500
───┼─────────┼──────────┼───────────
龟尾穴│尾椎骨处     │腹泻、脱肛、便秘  │用揉法,揉300600
───┼─────────┼──────────┼───────────
丹田穴│脐下2 寸     │少腹痛、遗尿、脱肛、│用摩法或揉法,
   │         │小便赤少      │操作35分钟

2011/08/15回复

    很多宝宝因为错误的治疗方法导致发 热长期不退,甚至加重病情,很多家长只认为这是病情发展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是由于治疗不当引起的,现将碰到的一些错误治疗列举如下,我想还会不断增加。


1/  _sheng  _素:发 烧是体内正邪较量,扛  sheng_  素 好像yuan  子  弹放在战 场,两败俱伤,烧虽退,后果可想而知。不是所有发 烧都是有炎症,60%的发烧不能使用扛 _sheng  素,乱用扛  _sheng  素反而造成病情延误、病情转化、体内 菌 群紊乱、抵抗力下降、器  官 粘膜受到损害等综合问题增加,最后无法治疗。而很多家长还以为是自己宝宝得了奇怪的病开始就无法治疗呢。特别提示,很多扛  _sheng  素对小儿十分有害,甚至造成身体永久性损害,如qin_ 大  mei_ 素、红 + mei 素、阿 齐  _mei 素等都有可能造成听力丧失,请务必注意。


2/ 点滴:稻草垛里的谷子太热了,是铺 开 散热还是用水浇谷子好?点滴就是用水降温的方法,500ml凉水加到血液里,温度降了,病却深入体内,心肝肾都要为这500ml凉水承担巨大压力,自身的免疫系统也被冲垮。温度降了,但病还是不好。

3/ 冰枕:除肺的呼吸外,皮肤也在呼吸,受外邪 侵 犯无法呼吸的时候就发烧,汗出烧退,乱 用冰镇,反而帮助外 邪阻止皮肤呼吸,邪 气不出,攻 入五脏 六腑,病情变化加重。
4/ 乱服中药:中药副作用小,但用错一样造成病情恶化,发烧有很多情况,虚寒火燥都可以引起感冒发烧,虚寒用凉药,反而寒彻入骨,不可收拾,所以必须辩症施治,不要轻易用药。
5/
退烧药:退烧药麻 痹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下降,同时也促进汗液增加排出,这样很快降低体温,但免疫系统被麻痹,无法知道身体出现毛病,完全不抵抗,使外邪在体内积存,也增加了诊断的困难。很多人被用退烧药后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更高,皆因体内病因未能去除,中枢 神经系统醒来后再次加强抵抗,如果反复如此,后果不堪设想,很多家长以为真的是自己孩子得了不治之症呢。
6/
捂汗:很多人认为发烧出汗就好了,所以盖上大棉被、门窗紧闭、暖气加热。殊不知这样致使热气不能散出,轻则伤阴,导致体虚,重则热气在体内乱窜,导致肺炎、惊厥、心肌炎等严重后果。对于风邪闭肺类的发热(风寒感冒,热而无汗),确实应当出汗,但微汗足以。对于其他发热,则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做散热处理。

2011/08/15回复
好长啊,,,实在看不完
2011/08/15回复

小儿流鼻涕(转)


小儿流鼻涕基本分清鼻涕、白粘鼻涕、黄鼻涕三种。流鼻涕因为寒气侵肺,导致人体自我防御的一种现象,鼻涕和汗、眼泪一样是调节体内寒热的一种方式。小儿气道短,更容易做出流鼻涕的反应,正常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流鼻涕反而是好现象,如风寒感冒高烧,此时能流鼻涕,说明病在好转。
要注意的是,流鼻涕是非常正常的反应,不能一概用药,更不能用西药的抑制类感冒药,那些药只是抑制人体流鼻涕的功能,并不能排除问题,长此以往,寒气聚集体内,会不断生病,越来越弱。
流鼻涕的几个过程
1/
流清鼻涕,小儿哭闹、情致悲哀会侵犯肺气,导致流鼻涕,不用管,多喝水就可以。
2/
遇风寒,寒气初入,打喷嚏流清鼻涕,如果刚发现,立刻大量喝热水或热水擦脸,增强身体御寒能力即可,如果时间长了,或寒气已经闭塞毛孔,汗不能出,只流鼻涕,可以用姜、葱白、桂皮等热性食物煮水,产热发汗,去除寒气。
3/
鼻涕流时间长导致伤津,体内生热,或身体抵抗基本成功,鼻涕会变粘稠,此时多喝热开水就可以。
4/
鼻涕变黄,使用热药过头、病时间过久、病后阴虚导致虚火上浮,出现黄鼻涕,可以根据严重程度,逐级使用白开水、菊花水、金银花水调整。另外多吃生津食物。
流鼻涕不是病,不要随意用药,特别是西药。如果有其他症状无法控制,可以看医生解决,但我建议的原则是不用抑制类药物,要用辅助身体的方式治疗。平时经常冷水洗脸,能增强抵抗寒气的能力。



新增夏季食疗

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暑、发烧、腹泻等。主要的问题是暑热。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健脾消积的方法同春季,下面主要是滋阴清热的食品。未说明用量的自己斟酌,以好吃为主。此外,各类粥水夏季用都很好。
薏米绿豆汤:薏米50g 绿豆 50g 百合、莲子、山楂适量。消积利尿、清湿热、养肺阴、补虚。常吃可保持身体内清爽,不易被暑湿侵犯,但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百合瘦肉粥:百合、瘦肉、麦冬、大米煮粥,放姜和盐喝。此粥滋阴养脾,作为病后调养的首选饮食,同时夏天体能消耗大,也可以用此粥滋补,因有姜,如果非体虚小儿,不要在晚上喝。
山楂粥:山楂、麦冬、金银花、冰糖、大米粥。消积生津、适用于内火旺盛、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山楂饮:山楂、薄荷、冰糖水。
四神汤:山药、芡实、莲子、茯苓煮粥。健脾养肾,适合夏天补益用。
痱子
痱子就是湿疹的一种,以前我们常说的湿疹是脾胃不运化导致的内邪湿热所致,夏天外邪暑热,加上内邪湿热,所以痱子比湿疹还难受。方法是清热去湿,很多东西可以清热去湿。比如绿豆、薏米、海带汤,加上百合可以在清热去湿同时不伤津伤脾。所以推荐吃绿豆百合薏米海带汤。身体虚弱汗多的可以放少量姜。
外用藿香正气、十滴水等去暑湿的东西。但关键还是内治,让身体内外保持清爽是最重要的。

2011/08/15回复
《吊水-中国医院的一大奇观
注射的普遍滥用
医疗上滥用注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据WHO估计,这些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每年用于治疗的注射在5055亿次以上,其中一半不安全。滥用注射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注射被大众视为现代医疗或“西医”的一种标志,认为注射具有疗效好、作用快的优点。其次,注射是个体医生和医院增加收入的一种重要方式。还有些人认为注射较服药方便,农村的家长尤其愿意患病儿童接受注射治疗。

在旧中国,由于合格的医生极少,即使城市的开业医生也是“十之八九都靠纯粹营业方术,以夺取金钱。打一针盐水索洋十元,……
比比皆是”。在共和国建立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医疗机构公有化,财政依靠政府拨款,个人的利益与医疗收入的关系不大;加上医学教育的改进,以及个体开业医生在城市消失,因而医疗行为相对较为规范。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和财政体制处于转型阶段,医疗机构垄断权力和医务人员的越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滥用不必要的药物注射作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愈演愈烈,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简称糖水)成为一般疾患的普遍治疗方式,“吊水”或“打点滴”也成为十分流行的话语。除了作为静脉给药的载体外,“清除体内毒素”是不少医生对“吊水”的解释。
20年多前,许多有识见的医生嘲弄滥用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静脉滴注的庸术是“三素一汤”,汤是指葡萄糖液。由于医生与大众的互动,滥用“吊水”不仅被病人和社会大众所认同,而且已经习以为常,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信仰和医疗文化。以致不少人一感到不适、疲劳、食欲不好或者发热、感冒,甚至有些学生在考试之前都要“吊水”。
笔者在医学院校园里见过一成人教育学院的女生由同学陪同举着“吊瓶”行走。她是外地医院的医务人员,来校接受面授的,因为疲劳去校外的小诊所打了“吊水”回来。据报载,一位年近80的老妇人,在家里一面“吊水”,
一面打麻将,“乐不可支!”所以,在不少地方的大众话语里,打针和“吊水”经常成为就诊或治疗的替代词,人们表示关心他人生病的话语,常常是“你‘可’去打针(“吊水”)啦?”甚至有些病人把医生未按自己的意愿给予“吊水”,看成是一种怠慢。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有时很难说服和拒绝,坚持原则的医生可能反而不受欢迎,因此形成一种环境压力,导致很多学养有素的医生也趋同从众,主流医疗文化严重受到侵蚀。城市三级医院的门诊观察室里密集的“吊水”管子,成为中国医院的一大景观。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诊疗设备有限,注射给药便成为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文化落后的地方,技术、设备差的医疗单位,滥用注射也越多。1993年,我们抽查了安徽省的4个乡镇卫生院78月门诊的4341张处方,其中包含注射者占64%;注射途径包括:肌肉注射占59%,静脉17%,皮下16%,多种途径8%。注射药物依次有以下几类:抗生素、退热药、葡萄糖液、维生素和皮质激素。医务人员认为,群众相信、疗效好、方便和增加收入,是他们常用注射的原因。现今农村的卫生室多数设备十分简陋,乡村医生的医疗知识也很缺乏,然而主要靠“吊水”致富的却不在少数。

198688年,我们在安徽的一个农村地区看到,一到夏季农忙时节医生把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困倦、手足“发麻”和全身酸痛的综合征,诊断为“缺钾病”。在此期间乡村医生家里每天有许多病人接受氯化钾静脉滴注,当地人称为“吊钾”。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病人的血清钾水平正常,与对照组健康人相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生理盐水与氯化钾同样有极好的效果。这说明缺钾的诊断是虚假的,氯化钾治疗起一种安慰作用。这个地区是产棉区,1964年至1970年代发生过因吃粗制棉子油引起的低钾血症流行。80年代初期改进了榨油工艺,消除了其中的棉子油酚,食用棉子油也被菜子油取代,但是地方医生仍然沿袭过去的“经验”,导致“出现大批类似低血钾症症状而血清钾不低的病例”。由于先前的低钾血症流行,使得医生的错误诊断和处理及其似是而非的解释获得了合理性,于是“吊钾”成为大众的一种信仰,有些人主动要求医生“吊钾”。在我们的研究结束,进行一些宣传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

当今,滥用抗生素、解热止痛药、维生素和“补剂”以及激素等药物注射,是世界上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儿童常见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几乎都采取这类注射治疗。在我国,滥用注射在一些城市的大医院也难避免。下面的二个例子说明,我们与工业化国家在对待注射的态度上存在很大差异。
19917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他赴美后不久因“感冒发热”去医院急诊;“经过全面检查和抽血化验,医生诊断是流感”。作者抱怨:“医生只开了一张处方,由我们自己去买了一小瓶 Advil(布洛芬),这是一种不需要处方就能买到的自用感冒药。”次日他未见好转又去就诊。“一位美籍华人医生查阅病历、仔细检查后说:‘昨天你来,他们未作处理,这是属于病毒性流感。’”“我请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这位严守职责的医生回答:‘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一般只在过高热时才可能损及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所以,Schmitt 把家长对儿童发热的过分担心称为“恐热症”。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退热。

19946月,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访问组参观安庆市附近的一所乡镇卫生院。当时病房里有13位病人,看上去病情都不重,但有11人在“吊水”,其中一位还举着吊水瓶走动。一位美国教授对此大惑不解,问这些病人生什么病,为什么要静脉滴注?
2011/08/15回复

小儿是这样得白血病的
这是我碰到的真实病例:患儿2岁,自幼食欲差,身体弱,经常病,每病必用点滴。现在得白血病,化疗,无法进食,全身无力,家长还寄希望于化疗。因后来没有再来咨询,不知道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治疗结果,只有骨髓移植或死亡两条路了。
分析: 西医白血病,中医称为“伤寒病”。小儿本阳气重,为什么近些年白血病高发?全拜乱用点滴和其他药物乱治病有关,其中包括中药。如果你经常用点滴治小儿发烧、经常用寒凉药治小儿便秘、上火等症状,要引以为戒了。
中国的医院滥用西药,但中国的中医也治不好病。为什么中医治不好病?或效果很慢?我现在没时间写深,但可以有几个小题示。
1/
无知的中医:中医研究生毕业,不会把脉。目前各大医院所谓中医,都以西医诊断方法和名词,然后开些药,一些连基本的寒热都不分,板蓝根、双黄连竟成为感冒通用药。中医教育已经名存实亡。
2/
便宜的中药:中药太便宜,医院当然不愿意发展中医,感冒吃中药,一付就能好,最多10块钱,打点滴起码3天,至少300块(城里,农村据说有一针十几块钱的,死更快)。
3/
狡诈的中医:中药便宜,所以一些医生需要病人常去才能有钱赚,所以留一手,让你感觉好转,实际上就是不彻底治好,这算是中医中的精英了。
4/
骗人的中医:所谓祖传秘方,治疑难杂症,实际上只是掩盖症状,并不能标本兼治,更有甚者,使用激素缓解症状,以求绑定患者,谋求长远利益。
5/
无奈的中医:由于社会教育的问题,大多数人对中医没有真正的认识,很多人对中医的认识是来自被一些自我标榜科学的人,如方XX等人,他们的目的是帮助西方文化殖民和“非中国化”,所以首先要彻底否定中国文化,
其中当然要包括中医。在这样的教育下,国人对中医渐渐淡漠。
记得我小时候,外公布让我吃西药,每次都是自己配中药,他仅仅是普通的私塾先生,而现在国学系研究生也未必对中医有什么认知了。中国人对中医的无知,导致国人和滥用抗生素一样滥用中药,以至于出现前一段发生的关木通中毒事件。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向记者透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的比例。也就是说,1000个聋哑儿童中,我国就有300400个是抗生素致聋的,而发达国家还不到9人,相差悬殊。
相对于官方统计每年被滥用抗生素产生副作用的250万儿童(根本不可能这么少),这30万导致耳聋只是个小数目,而相对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全体儿童体质虚弱,这30万能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耳聋意味什么?


2011/08/15回复

所谓秋季腹泻(转)


秋季腹泻是一种症状的概念,四季都可能发生,其实就是感冒,有人感冒发到肺,有人感冒发到大肠,大肠和肺互为表里,所以不管在哪,是一样的感冒,但西医就叫秋季腹泻和肺炎

好的西医,治疗秋季腹泻,只用补液盐,让他们自己好,但国内不良医生,一定会抗病毒、抗生素一起上点滴,起码7天,直到肺炎、脑炎,然后心肌炎,最后的结论是秋季腹泻会死人。
秋季腹泻与普通腹泻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秋泻直接侵犯大肠,很容易造成脱水,就和咳嗽和肺炎的区别
。咳嗽是普遍的,肺炎是病邪直接侵犯肺。普通腹泻,也会脱水,但不会那么严重,我所说普通腹泻,是脾虚腹泻或湿热腹泻

出现严重脱水性腹泻,可以吃藿香正气,肚脐贴附子理中丸1/5。如果很难喝,可以用藿香正气放两片姜,一个枣,少量水煮,加红糖喝。两天就好等到后期,出现粘液,再吃王氏。贴的一天一次,藿香正气一天23次。
贴肚脐是因为,肚脐是很重要的开窍,直通肠道,人在母体就是靠这个口的。



常用药物、食疗使用方法
特别提示,小儿正长身体,对于疾病他们在建立自己的抵抗机制,所以用药的目的是帮助身体恢复,而不是撇开身体自己的抵抗,使用药物彻底打垮外邪,后者反而造成身体的抵抗力差,日后身体虚弱,所以小儿应用药轻灵,不应过重,用药可以量不足但不可过量伤身,要记住欲速不达的道理,让身体做主。
用药治疗后,注意通过食疗把药物伤害降到最低,如发汗过度,要生津补阴;使用清热药后要注意暖脾健脾;使用抗生素后要注意补充益生菌。
麻黄汤
麻黄3-6g 桂枝3-6g 炙甘草3g 杏仁6g 姜两片(厚3mm
红枣2颗(20mm)掰开煮水两碗放红糖或白糖。早上和傍晚喝。
桂枝汤
桂枝3-6g 炙甘草3g 杏仁6g 姜两片(厚3mm
红枣2颗(20mm)掰开煮水两碗放红糖或白糖。早上和傍晚喝。
山楂止咳水
山楂1个或山楂干5片、陈皮少量、甘草3-5片。如果叫山楂姜水,再此基础上加姜两片;如果叫山楂乌梅水,再此基础上加乌梅4个;以此类推,菊花、黄芪、桂圆都可能用到。
百合瘦肉粥
百合(鲜的最好)一个
瘦肉50g 大米100g 姜两片
白糖、盐少量。
白胡椒贴肚脐
白胡椒粒(不要含盐的白胡椒粉)按月龄算,每半岁一粒,如12粒、24粒。滴1-2滴黄酒或醋,医用纸胶带3条贴成*形。每天贴一次,早上贴,晚上摘。
附子理中丸贴肚脐
附子理中丸(同仁堂的大蜜丸)用大小正好填入保保肚脐眼,大概1/5丸。用医用胶纸贴肚脐。每天早上贴晚上摘。12小时。如果腹泻严重的可以加白胡椒和黄酒。
桂附地黄丸贴肚脐
同附子理中丸贴肚脐。
薏米粥
薏米30-50g 大米50g 煮粥。如果叫薏米胡萝卜粥,就是加胡萝卜半根;如果叫薏米山药粥,就是加山药,如此类推。一般情况薏米要干炒黄后使用不会太凉。


2011/08/15回复

中医观点--药食同源1 ()


中医药的中心是求人体平衡而治病,人体有病产生,源于身体内部或与外部环境之间阴阳失调,使用药物可以促成平衡而达到治病目的。中医讲药食同源,因此使用寻常食物也可以促进这一平衡的产生,谓之食疗。平日悉心观察身体状况,顺乎自然而注意饮食调节,可以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中国传统认为世界有两种状态,为阴阳,五种元素构成,为木火土金水,每种元素各有不同属性,五种属性不断变化,造成世界的变化,为阴阳五行,平衡即好,不平衡时坏。人体也分为五个系统,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系统不平衡或出问题就会出毛病,食物的味道也同样有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即苦辣甜辛咸。我们食疗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身体情况以饮食调整平衡。此处建议家长看看相关书进行学习,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没有基础,先学会辨别寒热湿燥即可。一般情况下,小儿寒热并不明显,所以用普通中性的食疗即可,但小儿为纯阳之躯,多数容易偏热,喜寒不喜热,因此要经常斟酌用清热食品而不能过热。食疗注意以下原则:
1

小儿身体成长中,有些问题不用太过调整,要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食疗方案,不可乱补乱吃,造成身体自然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身体不平衡;
2

小儿身体至纯,一点味道、一点药性即可对身体产生影响,因此不要用重食,用药一定轻灵,尤其药偏性强的食物不可重用,不可长用,如薏米等每次一汤勺就可以,金银花之类也是34颗够了;
3

有些药物和食物有偏性,如果使用反了,如寒症用了寒药,热症用热药,反而导致情况严重,一般能辨别寒热,就能避免;
4

食物在不同状态会有不同性质,如炒过后性即偏热,水果蔬菜生长不同阶段也有区别,如红桔皮消积,青桔皮则舒肝。
配合食疗还有几个让宝宝身体健康的建议:衣三分寒,食七分饱、赤身裸体、冷水洗面、早纳五谷、多见风日。
以下先介绍几个常用食物,使用食疗的时候可以参考以后介绍的综合食谱,也可以自行配比,达到适合的效果。
大米:大米性平,味甘。可补脾、养胃、滋养、强壮。大米为五谷之首,煮粥为引,常用。
薏米:又称“薏仁”、“苡仁”。性凉,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湿热引起的腹泻、湿疹等情况。
小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小麦: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食。
玉米: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高粱: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消暑利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润喉止渴、明目降压、清胆养胃等作用。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活血美肤等作用。
红豆:
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温、和血排浓、消肿解毒等作用。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具有消积、散淤、解毒、化痰、清胃、活血、醒脑、提神、增进食欲、降脂降压、防暑、驱除绦虫等作用。
乌梅:通称“酸梅”,又称“青梅”。乌梅是用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乌梅性平,味酸。具有生津止渴、清热镇咳、驱虫抑菌的作用。推荐用于夏日防痢防暑,久病咳嗽。
冰糖: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润肺和胃。
太子参:性平、味甘,补气生津,推荐用于气虚所致自汗气喘,不思饮食。
甘草根: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主治脾虚食少,胃、肠溃疡、咳嗽、支气管炎等。
松子: 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
陈皮: 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
莲子: 性平、味甘,可以健脾、养神、补肾。
豆腐:性凉,味甘、咸。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作用。
鲫鱼:性温,味甘。具有温中下气、补虚开胃、利水消肿、下乳止渴等作用。但忌食猪肝、麦冬、芥菜;反厚朴。
姜:性温,味辛。具有和胃止呕、解表发汗、杀菌解毒、消肿活血等作用。
蒲公英:性凉,味苦。具有清肺利痰、养阴凉血、散结消痈、通乳益精、舒筋固齿等作用。
海带:性寒、滑,味咸。海带具有消痰、消肿、软坚、散结、利尿、清热等作用。还有补碘作用,食用时,不要把上面的白粉全洗掉。
胡萝卜:性凉,味甘、辛。具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作用。常推荐用于腹泻、体虚咳嗽等。
山药: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滋养强壮等作用。我常推荐用于脾虚身弱,免疫力低下,春天吃最好。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清心安神等作用。
苦瓜: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可以适当吃,病后不可吃。


2011/08/15回复
猜你喜欢

走进乖乖爱儿童保健中心:关注小儿艾灸 小编与你一起“艾”宝宝

分享帖——我如何用针灸让自己怀孕的(上)

BB感冒发烧之我的应对策略

许尤佳讲如何调理小孩子的身体

从3元中药治好儿子发烧论现在的医疗体制必须改革,否则劳民伤财兼毁坏一代孩子的健康

秋季腹泻不用愁,中医来支招

热点推荐

你们还吃海鱼吗?市场价格优惠了好多

周末去哪儿?逛逛文创味十足的扶光书店

9点后的钱大妈有什么?打五折很香!

百花糖水铺说要结业了 你去过吗?

最近喜欢上拍风景照片,特别爱拍花

上班还没有退休工资高

我们身边的百花糖水铺说要结业了

有没有中考碰上叛逆期的?

打卡晓港公园游乐场

贵价酸奶成泻药?刷新三观

广州图书馆又有免费送书上门活动啦

今年永旺的十元均一逛完了 无乜意思

蒜蓉青菜吃腻了 试试这个白灼上海青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