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转奶的原则和方法
303538广州爱妈妈家政公司
转奶不适有何症状如果父母认为宝宝不适合喝之前牌子的奶粉,也可以考虑转换品牌,但要明确转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那么如何确定宝宝是否“转奶”成功了呢?“转奶不适”会表现出什么症状呢?
据了解,宝宝出现“转奶不适”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表现:拉肚子、不爱吃奶、呕吐、便秘、哭闹、过敏等。其中“拉肚子”最为严重,而“过敏”则表现为皮肤痒,出红疹,父母要边给孩子转奶边观察孩子的适应状况。
转奶的原则和方法 专家提醒父母:给宝宝转奶最忌频繁:“每种配方奶都有相对应的阶段奶粉,因为宝宝的肠胃和消化系统没有发育好,而各种奶粉配方不一样,如果换了另外一种奶粉,宝宝又要去重新适应,这样容易引起宝宝拉肚子。”转奶要循序渐进,不要过于心急,整个过程可历时一至两个星期,要让宝宝有个适应的过程。父母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没有不良反应,才可以增加,如果不能适应,就要缓慢改变。
此外,转奶应在宝宝健康情况正常时进行,没有腹泻、发烧、感冒等,接种疫苗期间也最好不要转奶。
转奶的方法是“新旧混合”:父母要将预备替换的奶粉和宝宝先前饮用的奶粉在转奶时掺和饮用,尽可能在原先使用的奶粉中适当添加新的奶粉,开始可以量少一点,慢慢适当增加比例,直到完全更换。比如:先在老的奶粉里添加1/3的新奶粉,这样吃了两三天没什么不适后,再老的、新的奶粉各1/2吃两三天,再老的1/3、新的2/3吃两三天,最后过渡到完全用新的奶粉取代老的奶粉。
2012/05/28
全部回帖

宝宝拒吃是手足口信号?
全国各地出现多起手足口病病例,卫生部门提醒,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发病季节,但还未到发病高峰期。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区流行趋势,一般手足口病在5~7月多发。医师提醒家长注意,若孩子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疼痛有溃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的传染病,直接接触病毒可能染病。有些家长想,孩子去年得过手足口病,身体有抗体了,应该不再会犯病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医师李静介绍,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很多,这次是一种病毒,下次可能是另外一种病毒。况且,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会造成重复感染。也没有疫苗可预防,孩子可能一犯再犯。所以,对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宝宝,家长得做好预防措施。
家长是个潜伏的“毒源”
病毒多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多接触沾有病毒的毛巾、餐具,飞沫而传染。有些患儿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没出门,也没接触过病人,怎么也会传染上手足口病呢?事实上,家长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虽没症状,但仍有传染性。
李静说,成人也会被病毒感染,只不过,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强,感染了病毒没什么明显症状,有的人仅有轻微的咽喉痛。这类隐形感染者也是“毒源”,会传播病毒给孩子。成人可比儿童接触杂物多得多。不管是坐公共还是数钱买东西,都会频繁接触到来自外部的千万种细菌。如果回家后不洗手就喝水、吃东西或者抱孩子,很快就会把病毒传染给孩子。所以,不管出于预防何种疾病的目的,家长下班后就要换衣服、洗手,再去抱孩子、陪他们玩耍。
不愿吞东西是个疼痛信号
正值手足口病发作期,家长应关注小孩的身体变化。如果孩子自己接触了患病儿童,一般3~7天后就会出现症状,过了这个时间再发病的可能性不大。李静说,虽然手、足的皮疹、发烧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但其实口腔皮疹才是先发症状。
口腔中皮疹一般在口腔接近咽喉的部位,平时很难看见,家长也很难察觉。婴幼儿又不会表达,所以家长更要留心宝宝的“疼痛语言”。因为口腔长皮疹会让宝宝非常疼痛,连咽口水都痛,所以会抗拒食物。因而当宝宝出现吞咽困难,抗拒吃东西,流口水时要考虑为手足口病,检查一下孩子的口中靠咽喉部位有没有水泡。
广州的手足口病多数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很少重症病例。若及时发现并治疗,一般问题不大。绝大多数情况7~10天可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李静说,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医师得根据孩子表现出的症状对症处理。
比如,口腔疼痛可以喷点西瓜霜、涂维生素粉末等;对高烧则用药退烧,低烧则用冰敷等物体方法降温,多喝水促进降温。同时吃些抗病毒的金银花液、小柴胡颗粒等。因为手足口病让口腔产生病症,家长得为孩子准备柔软的食物,让他进食后用清水洗洗口腔,免得食物残渣黏在口腔造成继发感染。
但是,李静提醒,如果孩子持续高烧3天以上,精神萎靡甚至出现昏迷,或者剧烈呕吐,则要立即看急诊接受治疗。不然,手足口病可能发展为脑炎、心肌炎多器官衰竭,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基本预防
春季传染病多,勤洗手准没错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部分肠道传染病也开始出现,麻疹、流脑、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目前表现活跃。所以,注意下列事项不仅能预防手足口病,也能预防其他春季传染病。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流动水及肥皂、洗手液给儿童洗手。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彻底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要与他人共用餐、饮具。
●食饮具要彻底清洗,定期煮沸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
●居室要经常开门窗通风,勤晒衣被、毛巾等,定期清洗玩具。
●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就不要让他上学了,留在家中休养隔离吧。
●对患儿接触过的东西,可用含氯的消毒水擦拭。
全国各地出现多起手足口病病例,卫生部门提醒,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发病季节,但还未到发病高峰期。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区流行趋势,一般手足口病在5~7月多发。医师提醒家长注意,若孩子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疼痛有溃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的传染病,直接接触病毒可能染病。有些家长想,孩子去年得过手足口病,身体有抗体了,应该不再会犯病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医师李静介绍,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很多,这次是一种病毒,下次可能是另外一种病毒。况且,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会造成重复感染。也没有疫苗可预防,孩子可能一犯再犯。所以,对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宝宝,家长得做好预防措施。
家长是个潜伏的“毒源”
病毒多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多接触沾有病毒的毛巾、餐具,飞沫而传染。有些患儿家长有这样的疑问:我的孩子没出门,也没接触过病人,怎么也会传染上手足口病呢?事实上,家长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虽没症状,但仍有传染性。
李静说,成人也会被病毒感染,只不过,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强,感染了病毒没什么明显症状,有的人仅有轻微的咽喉痛。这类隐形感染者也是“毒源”,会传播病毒给孩子。成人可比儿童接触杂物多得多。不管是坐公共还是数钱买东西,都会频繁接触到来自外部的千万种细菌。如果回家后不洗手就喝水、吃东西或者抱孩子,很快就会把病毒传染给孩子。所以,不管出于预防何种疾病的目的,家长下班后就要换衣服、洗手,再去抱孩子、陪他们玩耍。
不愿吞东西是个疼痛信号
正值手足口病发作期,家长应关注小孩的身体变化。如果孩子自己接触了患病儿童,一般3~7天后就会出现症状,过了这个时间再发病的可能性不大。李静说,虽然手、足的皮疹、发烧是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但其实口腔皮疹才是先发症状。
口腔中皮疹一般在口腔接近咽喉的部位,平时很难看见,家长也很难察觉。婴幼儿又不会表达,所以家长更要留心宝宝的“疼痛语言”。因为口腔长皮疹会让宝宝非常疼痛,连咽口水都痛,所以会抗拒食物。因而当宝宝出现吞咽困难,抗拒吃东西,流口水时要考虑为手足口病,检查一下孩子的口中靠咽喉部位有没有水泡。
广州的手足口病多数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很少重症病例。若及时发现并治疗,一般问题不大。绝大多数情况7~10天可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李静说,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医师得根据孩子表现出的症状对症处理。
比如,口腔疼痛可以喷点西瓜霜、涂维生素粉末等;对高烧则用药退烧,低烧则用冰敷等物体方法降温,多喝水促进降温。同时吃些抗病毒的金银花液、小柴胡颗粒等。因为手足口病让口腔产生病症,家长得为孩子准备柔软的食物,让他进食后用清水洗洗口腔,免得食物残渣黏在口腔造成继发感染。
但是,李静提醒,如果孩子持续高烧3天以上,精神萎靡甚至出现昏迷,或者剧烈呕吐,则要立即看急诊接受治疗。不然,手足口病可能发展为脑炎、心肌炎多器官衰竭,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基本预防
春季传染病多,勤洗手准没错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部分肠道传染病也开始出现,麻疹、流脑、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目前表现活跃。所以,注意下列事项不仅能预防手足口病,也能预防其他春季传染病。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流动水及肥皂、洗手液给儿童洗手。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彻底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要与他人共用餐、饮具。
●食饮具要彻底清洗,定期煮沸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
●居室要经常开门窗通风,勤晒衣被、毛巾等,定期清洗玩具。
●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就不要让他上学了,留在家中休养隔离吧。
●对患儿接触过的东西,可用含氯的消毒水擦拭。
2012/05/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