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扒一扒 在广东生活的潜规则

686252谈天说地

全部回帖
萱妈儿:
一次我们几个女人出差到石家庄,打了一台的士。车上,女人们习惯性用粤语聊天时,前头的士大哥喊了一句:“你们能说些人话吗!?!”    女人们马上无语~
查看原文
这种还是少见的~粤语还是比较洋气的
2015/03/16回复
ljx:
入广州必饮凉茶,那些大呼为什么本地人老饮凉茶的人,住久了也得喝
查看原文
感谢你哟5
2015/03/16回复
这是一个地方文化,我觉得很人文哈……经常一堆人吃饭的时候也是粤语普通话轮流切换,这是为了方便照顾不会说粤语的人
2015/03/16回复
清韵风:
如果能做到“我知道哪里有个不错的餐馆下次一起去啊”,效果更佳。广东人看重吃,但不是乱吃,也重视养生。 说到广东人的吃,我一直比较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个说法的存在? 因为就我所了解,在这里生活的人,不仅不是什么都吃,而且对于食材的选择,还非常之挑。四时二十四节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稍微有点厨房经验的广东人,都是会分得一清二楚的。 就算你不懂,餐厅的人也会帮你弄清楚。跟广东人一起吃饭,点一个汤是必须的,尤其是在粤菜馆。这里所说的汤,就是我们所知的粤式老火汤,餐前喝。点餐的餐厅经理可能会告诉你,这个季节天气干燥,来点滋阴的虫草花,是不错的。 ——“瑶柱虫草花煲瘦肉怎么样?” ——“好啊唔该。” 如果不想费心选,点个例牌也蛮好。除非是反人类的大厨,否则一定不会做反季节的汤。 厨房之外,这种养生的思维还可以细节到方方面面,比如水果。 岭南盛产荔枝全中国都知道,而全岭南的人也都知道,荔枝上火,要搭配降火的山竹一起吃。就连街边挑着担子卖水果的走鬼小贩,也必然是一边篮子荔枝,一边篮子山竹地卖。 不过,如果不小心没忍住嘴上火了,路边随处可见的”黄振龙“”平安堂“”邓老凉茶“,甚至是不知名的凉茶铺,也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查看原文
第四个潜规则,广东人特别在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比如煲老火汤的技巧、随处可见的凉茶铺、迄今还存在的一些手艺匠人……相比之下,最近几年对广府文化的复兴,反而显得刻意了。

基本上,在广州老城区的住户门口,都有一个插香的角落。这方面我所知道得不多,听说大概是这样: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会上一炷香,家中有事会上香,长久外出归家之前,也要上一炷香。

说到逢年过节。端午节,珠江上每年都有龙舟赛,这跟什么文化复兴无关,因为在广州它本来就从没终止过;

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提一个灯笼爬白云山,整个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山可以爬一爬,于是常常人们为患,半夜一两点依然络绎不绝。

春节的花市,更是盛会。很多人都觉得如今过年的气氛淡了很多,但花市气氛依然不减。人们扶老携幼,一家人一同逛花市,选一盆好植物带回家,寓意来年好彩头。

元宵节那天,在街头有老奶奶卖红包扎起来的芹菜和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让大人买给小孩,寓意勤快、聪明。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在更深的层面,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私以为还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比如,对老人家的尊重。 除非是特别挤的上下班高峰,几乎没有见过公交或地铁上白发苍苍老人家站着的情况。

在家庭里,孩子独立赚钱之后,每个月一定要“给家用”给父母,多少不重要,但一定要给。大多数情况下,长辈永远是最有威严的,掌握家中的“话事权”。
2015/03/16回复
ljx:
叩茶的典故,估计没多少个人不知道吧,某皇帝微服在外,给某臣倒茶,某臣不敢下跪,以叩指代替,不是广东人专用。
查看原文
我知道你说的这个版本。。
2015/03/16回复
第二个潜规则,就算满桌子人都在讲粤语,只要有一个人讲了一句普通话,所有的粤语都会开始切换为普通话。 ...
我们家人很喜欢乱说四川话的,好玩。
2015/03/16回复
哈哈哈哈哈~对~跟同事吃饭,对方讲白话有时又讲普通话,我哋就好自觉咁跟住讲 ...
证明广州人应变快。
2015/03/16回复
一次我们几个女人出差到石家庄,打了一台的士。车上,女人们习惯性用粤语聊天时,前头的士大哥喊了一句:“ ...
你回他:我们在说神话,哈哈。我跟儿子学的,我说他怎么做人,他说他是神呀。
2015/03/16回复
bobe212bobe21229楼
埋单的时候你不能大吼一声”埋单!“,非要大吼的话,应该吼”唔该埋单!“
OMG~ ...
哈哈哈哈哈~睇你复述一次好搞笑
2015/03/17回复
AASDFGAASDFG30楼
第二个潜规则,就算满桌子人都在讲粤语,只要有一个人讲了一句普通话,所有的粤语都会开始切换为普通话。 ...
这就是广东人的大大优点之一。我对门的阿伯,土著,每次和我煲冬瓜,我都赶快和他讲粤语
2015/03/17回复
清韵风:
比如煲老火汤的技巧、随处可见的凉茶铺、迄今还存在的一些手艺匠人……相比之下,最近几年对广府文化的复兴,反而显得刻意了。 基本上,在广州老城区的住户门口,都有一个插香的角落。这方面我所知道得不多,听说大概是这样: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会上一炷香,家中有事会上香,长久外出归家之前,也要上一炷香。 说到逢年过节。端午节,珠江上每年都有龙舟赛,这跟什么文化复兴无关,因为在广州它本来就从没终止过;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提一个灯笼爬白云山,整个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山可以爬一爬,于是常常人们为患,半夜一两点依然络绎不绝。 春节的花市,更是盛会。很多人都觉得如今过年的气氛淡了很多,但花市气氛依然不减。人们扶老携幼,一家人一同逛花市,选一盆好植物带回家,寓意来年好彩头。 元宵节那天,在街头有老奶奶卖红包扎起来的芹菜和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让大人买给小孩,寓意勤快、聪明。 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在更深的层面,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私以为还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比如,对老人家的尊重。 除非是特别挤的上下班高峰,几乎没有见过公交或地铁上白发苍苍老人家站着的情况。在家庭里,孩子独立赚钱之后,每个月一定要“给家用”给父母,多少不重要,但一定要给。大多数情况下,长辈永远是最有威严的,掌握家中的“话事权”。
查看原文
第五个潜规则:相比其它省份,广东的奢侈品都不太好卖。

广东人太务实和低调了,不好面子。很多家财亿万的老板照样会穿着T恤牛仔裤吃街边大排档。如果你上班拿LV戴卡地亚,就算是真的,人家也以为你是在淘宝或桂花岗买的A货。

你们说系不系这样
2015/03/17回复
叩茶的典故,估计没多少个人不知道吧,某皇帝微服在外,给某臣倒茶,某臣不敢下跪,以叩指代替,不是广东人 ...
这个小礼节姐也学会了,别人给我倒茶了,我会边说谢谢,边用两个手指在桌上扣两下。
2015/03/17回复
pgf0204pgf020433楼
总结得非常到位,大赞...
2015/03/17回复
   楼主应该在这里生活的时间不短了。。。体会几具体。。。

   我也说一样:
  广东地区的人喜欢吃,常常饮茶、聚餐。。。但好多时候都是 AA 制,经常看到一围台由一个人埋单后,然后AA。。。其实谁都请得起,只是不是谁都会让你请,大家也比较认可AA的消费方式,这样友情更长久。。。
2015/03/17回复
第二个潜规则,就算满桌子人都在讲粤语,只要有一个人讲了一句普通话,所有的粤语都会开始切换为普通话。 ...
哈哈,是的,只要有我在,一办公室广州人自动转普通话频道
2015/03/17回复
ZukeeZukee36楼
说明广东人包容性强。我过去上海出差,上海本土同事真的不会理会外省同事感受,一开口便说上海话,出门吃饭,只要说普通话的多数不会理睬,试过在上海麦当劳买外卖,TMD,说普通话点餐却跟我说上海话,我说不会上海话还是不转语言频道,后来干脆不理我,如果不是我妈刚好打电话给我,听见我说粤语的话,真的没人理会我,之前服务的人马上笑得跟白痴似的问我是不是香港人,我还未回答已经把我之前点的餐自动搞掂放在我面前。
2015/03/17回复
叮噹叮噹37楼
好似都系食指同中指叩桌面的,没有分已婚和未婚。一般平辈,同事之间,就系边个近茶壶边个倒茶,如果有长辈同台,都系细的给长辈倒茶的。包括洗茶部份。
2015/03/17回复
清韵风:
上菜前先上一壶茶,最常见的是铁观音、普洱、菊花。茶壶离谁近,谁就负责帮周边的人斟茶。而别人帮你斟茶的时候,你需要用手指指尖扣茶杯前的桌面,以示感谢。还有更讲究的说法是,单身用一只手指(多为食指),非单身用两只手指(食指及中指)。用指尖扣桌面以示感谢斟茶这种做法,我确实只在广东见到。其背后代表的意义,值得一提,也是大多数广东人根深蒂固的概念,”没有谁有义务帮另外一个人做一件事“。就算是再熟的朋友之间,也不可以。就算我们喝醉酒之后勾肩搭背互相吐槽到死,你帮我斟茶(斟酒也适用)的时候,我也要一边扣桌子,甚至醉醺醺跟你说”唔该“。大多数时候,餐厅**上了一道菜或者帮你开了一瓶酒之后,也是要对她说一句”唔该“的。”唔该“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谢谢,但又不能完全代替谢谢。它表达的是一种打扰的情绪,大概介于”麻烦了“和”谢谢“之间。比如,电梯人太多,可以对陌生人说”唔该帮我按一下7楼“或“7楼啊唔该”;出地铁的时候前面人太多,借道时可以说“唔该借借”。(关于“唔该”和“多谢”的区别,来自广州人的回答:“好简单,唔该就是别人帮你做了事情,包括递个东西,倒个水之类的;多谢就是别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了你了,大到老板给你工钱、红包啊,小到给你个苹果(不是5S啊),给你块糖,给你份报纸,都可以用多谢。”)吃完饭,埋单的时候你不能大吼一声”埋单!“,非要大吼的话,应该吼”唔该埋单!“这一点,可能会引起很多不讲粤语的外省人的共鸣。好在我大多数广东朋友的普通话还不错,但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普通话捉急的,却又非要讲普通话,我只能跟他说:“你讲白话吧,我听得懂。”然后他才会顺畅地跟我讲粤语。就算如此,一旦他讲完,我用普通话回答之后,他又会不自觉地切换回普通话频道。让人听得好捉急。而与之对应的,是我的家乡,四川。在那里,方言就是强势的存在。就算是CCTV拿着话筒用最标准的普通话采访街头的人,大多数人都还是用四川话回答:”说啥子?“。当然,这并不代表广东人对方言不看重。与之相反,他们非常维护粤语的存在,前几年有政府文件要求幼儿园教学使用普通话,民间还掀起过一阵不小的”撑粤语“反对潮。但这是两码事。当考虑到在座者听不懂粤语的时候,切换语言是对其的尊重,对“自我”的放低。很多广东的朋友,似乎天生就有”站在对方立场上想“的本领(又或者是从小教育如此),和他们相处总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些细节甚至自己都还没注意到,他们却帮你提出来。比如:”今天这个汤是菜干煲猪肺,听你最近总是咳嗽,要多喝点。“广东人看重吃,但不是乱吃,也重视养生。说到广东人的吃,我一直比较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个说法的存在?因为就我所了解,在这里生活的人,不仅不是什么都吃,而且对于食材的选择,还非常之挑。四时二十四节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稍微有点厨房经验的广东人,都是会分得一清二楚的。就算你不懂,餐厅的人也会帮你弄清楚。跟广东人一起吃饭,点一个汤是必须的,尤其是在粤菜馆。这里所说的汤,就是我们所知的粤式老火汤,餐前喝。点餐的餐厅经理可能会告诉你,这个季节天气干燥,来点滋阴的虫草花,是不错的。——“瑶柱虫草花煲瘦肉怎么样?”——“好啊唔该。”如果不想费心选,点个例牌也蛮好。除非是反人类的大厨,否则一定不会做反季节的汤。厨房之外,这种养生的思维还可以细节到方方面面,比如水果。岭南盛产荔枝全中国都知道,而全岭南的人也都知道,荔枝上火,要搭配降火的山竹一起吃。就连街边挑着担子卖水果的走鬼小贩,也必然是一边篮子荔枝,一边篮子山竹地卖。不过,如果不小心没忍住嘴上火了,路边随处可见的”黄振龙“”平安堂“”邓老凉茶“,甚至是不知名的凉茶铺,也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煲老火汤的技巧、随处可见的凉茶铺、迄今还存在的一些手艺匠人……相比之下,最近几年对广府文化的复兴,反而显得刻意了。基本上,在广州老城区的住户门口,都有一个插香的角落。这方面我所知道得不多,听说大概是这样: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会上一炷香,家中有事会上香,长久外出归家之前,也要上一炷香。说到逢年过节。端午节,珠江上每年都有龙舟赛,这跟什么文化复兴无关,因为在广州它本来就从没终止过;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提一个灯笼爬白云山,整个城市也就这么一座山可以爬一爬,于是常常人们为患,半夜一两点依然络绎不绝。春节的花市,更是盛会。很多人都觉得如今过年的气氛淡了很多,但花市气氛依然不减。人们扶老携幼,一家人一同逛花市,选一盆好植物带回家,寓意来年好彩头。元宵节那天,在街头有老奶奶卖红包扎起来的芹菜和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让大人买给小孩,寓意勤快、聪明。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在更深的层面,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私以为还表现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比如,对老人家的尊重。除非是特别挤的上下班高峰,几乎没有见过公交或地铁上白发苍苍老人家站着的情况。在家庭里,孩子独立赚钱之后,每个月一定要“给家用”给父母,多少不重要,但一定要给。大多数情况下,长辈永远是最有威严的,掌握家中的“话事权”。广东人太务实和低调了,不好面子。很多家财亿万的老板照样会穿着T恤牛仔裤吃街边大排档。如果你上班拿LV戴卡地亚,就算是真的,人家也以为你是在淘宝或桂花岗买的A货。
查看原文
楼主威武
2015/03/17回复
哈哈哈哈哈~对~跟同事吃饭,对方讲白话有时又讲普通话,我哋就好自觉咁跟住讲 ...
我地都会,所以经常双语互换。
2015/03/17回复
还有一个潜规则,买羊肉,搭羊杂!!!!!
广州以前买很多肉类都搭的,后来才逐渐少了
2015/03/17回复
猜你喜欢

是不是真朋友,这个方法就可验证,绝对管用。

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优雅的打开粤语

宝宝说着古天乐版的普通话,该笑还是该哭?!

为打翻的酱油而失去的婚姻

手把手教你怎么挑选安全座椅

我和农村婆婆的相处之道

热点推荐

带娃挑战云道半路投降 下次再战

东园酒家菜式新颖 真的广州味道

探秘千年陶都 佛山石湾一日游

广州首个海边灯塔图书馆!劲浪漫的遛娃地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速速归队!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喜茶永远都这样火爆吗?节假日位置都无

游杭州西湖

小城老家拆迁 8年后终于可以选房了

难忘的东北搓澡体验 相当震撼

芹菜水果青瓜炒猪血丸子 好下饭

怀念你~哥哥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