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豆瓣上一篇《断舍离》的书评,作者是meiya
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断舍离”的概念非常简单,“断”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的那些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具体如何指导生活,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超市购物时,面对一样物品,我们不是思考“在搞促销活动耶,多买多划算啊”、“这个东西真便宜”、 “这样子真好看”而是思考“我现在需要吗”“这个东西适合我吗”。要不要扔掉某物或者送给其他人也是如此,不是思考“还没坏,还能用,所以留下来”“扔掉好可惜啊” 而是思考“我现在要用吗”“我还很喜欢吗”,我不需要的东西就果断地断舍离。作者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一再强调“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核心是让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这不单单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而是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改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面貌。断舍离的意义不单单在于此,它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思考法则,甚至是一种心灵修行术。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通过物品来认识、发现、肯定自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善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让人从外在到内在,都彻底焕然一新。
书中举了一些有意思的例子。有丈夫过世十年仍无法走出悲伤的女士,以断舍离为契机,扔掉旧物,包括亡夫的假牙,接受丈夫过世这一痛苦事实。一个老师,在冰箱里囤积了大量食物,有的食物甚至冰冻了好几年,原来是她当初当班主任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她囤积食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洋子xj的故事。她是位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原本就擅长整理,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更加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包含不少社科类的书,但是装满言情小说的一箱书,始终无法扔掉,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此时,她突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人谈恋爱。在她的潜意识中,似乎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将这一箱子书断舍离掉,自己也慢慢试着不再排斥婚姻。这些生动的例子都是通过物品或反映或改变自身的故事。我很赞同作者关于物品是自身的投射这一说法。物品是一面能够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有的女性买了许多质地优良,高档精致的衣裙,却一直将其放在衣柜里,只穿劣质廉价的衣服,也许在她的心里觉得自己不配穿这么好的衣服,或者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些好衣服。在条件允许下,一个人试着使用高于自己形象的物品,可以提高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从而达成真正的提升自己,获得改变和自信。
看了《断舍离》的第二天,我开始收拾家。很早之前我就整理了好几包旧衣服,打算送到旧衣捐助点,但是一直没有行动,都堆在衣柜里,塞的满满的。看了此书,我立刻打电话到捐助点,可是一直占线。最后,果断拎着三大包衣服放在小区的垃圾桶边,不消三分钟衣服就被人捡走了,我的心里既轻松又愉快。我继续进行断舍离,发现原本看起来挺干净整洁的家,其实一直堆满着垃圾,在厨房的角落、柜子的角落、床底都塞满了各种纸袋和塑料袋。这四年来,我不断囤积各种袋子,大的,小的,塑料的,纸质的,食品袋,超市的环保袋,商场的购物袋……有的印花纸袋觉得很漂亮,丢了可惜,囤着;塑料袋以后可以当垃圾袋用,攒着。我总是担心没有袋子用,可是囤积的袋子比用掉的袋子多得多。通过断舍离,我收拾出三大包垃圾袋,估计有300个袋子吧,可以想象那是多大的一堆垃圾啊,原来我一直和这些垃圾生活着,而且还为此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因为有的袋子我还折叠地整整齐齐的),这一事实真是令我震惊,它仿佛让我看到一个因对未来不安而拼命攒垃圾袋的自己。以前,男友让我丢掉这些袋子的时候,我总是不愿意,总说,以后可以用的。这次我主动扔掉了垃圾袋,连他也觉得很惊讶。看着丢掉的垃圾袋很快就被别人捡走了,我的心里还很不舍,但是却很坚定:我不要再做那个攒垃圾袋的女人了!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断舍离的原因,它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华丽的文字,却让你充满行动力,让你认识自己,看见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让你改变自己,爱惜自己,活出一个更轻盈更自在的生活姿态。
我读的几本书是《断舍离》一套2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套2本和《扫除力》一套4本。





整理提高人生的幸福指数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读后感
去年9月份,我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新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阅读后大受启发,不仅自己付诸实践,而且推荐给了一位同事。她看后也觉得很不错。
因为对这本书感兴趣,而这本书是第2集,图书馆里没有它的第1集,所以我就到网上搜索这本书,好想了解一下它的第1集写了些什么,发现内容大致相当,但也许侧重点不同。在搜索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日本一部只有一集的与此书同名的电视剧,这个电视剧虚构了一个故事,用形象的方式阐述了《怦然行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的理念,让你看完后对这些理念有更形象直观的理解。这部电视剧也让你不得不敬佩日本人,他们也许是因为居住的环境比较狭小,所以千方百计研究家居整理艺术,并把它上升到一门学问的高度,把家居整理与人生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说,他们在这门学问中认为整理可以改变人生,提高人生的幸福指数。日本还有很多电视节目教人怎样整理家居,大到整间房子的改造装修,小到如何折衣服。也许日本人是最热衷于家居整理的。
在搜索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另一套同类的书,就是《断舍离》2本,这套书也是让人在进行家居整理的过程中讨论人生,讨论心理,已经把整理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了。
接下来我就要谈《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中的理念以及它们给我带来的生活变化了。
这本书提到的人生整理魔法首要做的是“丢弃”,把不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物品全部丢掉,只有丢弃了才能达到一次整理,再不会弄乱的理想状态,没有丢弃就去谈整理收纳那是徒劳的。我看了这个观点后很受启发。我的家里堆满了杂物,到处塞满了东西,总觉得地方不够收纳,要找东西的时候总是很费劲。而我在以前的实践当中也深感,你买的收纳用具越多,杂物就越多;整理东西应该做减法,而不应该做加法。但那只是模糊的粗浅的认识,而这本书就给我们详尽地论述了丢弃的重要性,让我的内心豁然开朗。书中说,丢弃的顺序不是按照场所,而是按照物品分类,先从衣物开始锻炼自己判断、选择、决断的能力,再到丢弃书籍、小物品、纪念品等等。
我按照她所说的方法,先从整理自己的衣服做起。在一个周六,我在客厅里铺了一张床单,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拿了出来堆在上面,那小山似的的衣服堆确实很令人震撼啊,我没想到自己竟然有如此多的衣服。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把不合穿的、不喜欢的、过时的衣服都放到了一边,有些衣服确实很让人犹豫舍不得丢啊,我留下来一下也许能穿得上的,刚开始学习,我允许自己留下一下犹豫的空间吧。经过整理之后,丢弃的衣服竟然有三分之一这么多。我把这些衣服用行李袋装好,一些让阿姨送给别人,一些送到了世纪绿洲的旧衣回收箱里。当我把那些衣服送走的时候,心里轻松了很多了。
接下来就是整理,我按照书上说的叠衣服的方法,按照直立的原则把自己的衣服分门别类地树立在抽屉里,原来的格子衣柜则用鞋盒子按直立的原则收纳起来。当我一拉开抽屉,看着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心情就那个激动啊。以前我都是用重叠的方法来收纳衣服,弊端就是一个抽屉里放的衣物不多,更不好的是找衣服不方便,而且找出底下的衣服后很容易把上面的衣服都弄乱了,你不得不过一段时间就又要整理一次,实在烦人。这种折叠直立的收纳方法不仅让你的衣物一目了然,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衣物的数量,而且抽取衣物后不会弄乱其他的衣物。这真的是作者所说的一次整理,绝不会再弄乱的神奇效果啊!这真的是一劳永逸的做法啊!
按照同样的方法,我整理了儿子和老公的衣服,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以前一直找不到的衣物再次穿出来了。那些放了很久实际上已经没有价值的衣服(即使还很新)被我大胆地丢弃了。事实上,我在整理衣服前已经把家里的鞋子整理了一次,我把爷爷奶奶放在阳台鞋柜里几年的鞋子全都扒拉出来,坏了的扔掉,还可以穿的让阿姨送人。他们都已经搬走三年左右了,但他们的鞋子还放在那个鞋柜了,也不回来找,也就是说这些鞋子实际上已经被遗弃了,所以我一口气把他们的鞋子都丢弃掉了。然后,我再把我们一家三口的鞋子也挑选了一次,把不合穿的、不能穿的都丢弃掉或送掉。送掉的甚至还有老公和我的几双几乎没有穿过的新鞋,尽管有点不舍得,但送走之后听说阿姨的儿子非常喜欢老公的鞋子,我觉得很欣慰。把该丢弃的鞋子丢弃后,我重新整理了鞋子,把以前一直堆积在衣柜旁的鞋子都一一放在客厅和阳台的鞋柜里了。这样,原来胡乱堆积在鞋柜里的鞋子一双双整齐地陈列了出来,想穿那双鞋,一下子就能找出来。其他穿着率比较少的鞋子则放在了阳台的鞋柜里。整理完后,那个鞋柜竟然还剩余很多的空间,太神奇了。以前我们总觉得收纳空间不够,现在则是绰绰有余,变化太大了!
由于我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作集中整理,所以整理房间的时间拖得很长,至今还在整理中。我觉得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整理,不仅让自己的房子清爽了很多,而且对我自己的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大的一点是让我在以后购物中更加理性。也许有人会问,把东西丢弃了,腾出了很多的收纳空间,那就可以大胆地去买东西啦。实际上,我在丢弃的过程中,看到一双双几乎全新的鞋子送走了,一件件崭新的衣服丢掉了,内心那个后悔,那个愧疚啊,那些都是自己以前很不理性地购物的后果。而且,我丢弃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衣服、鞋子和其他物品。这些都让我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以前买东西丧失理性,真是不应该啊,以后买东西一定要慎重啊!
现代社会中物质实在太丰富了,商品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商品广告让你应接不暇,它们都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消费,消费,消费。在这些令你无法抵御的营销攻势中,很少人能把持得住,特别是女人,买买买,觉得东西不错,买,觉得很便宜,买。结果买回来一大堆用不着的东西,而且购物容易成瘾。购物成瘾的背后也许是内心的空虚、无聊、浮躁,是试图用物质去填补内心的空洞的一种表现。而做了整理之后,我心态平和了很多,当我觉得内心空虚、无聊、浮躁的时候,我不再去逛淘宝,不再去逛街,除了去健走之外,我就通过整理去调整自己的内心。把东西丢弃的时候,同时也是丢弃了自己负面的情绪,把东西整理整齐干净后也是把自己的内心整理好。以前曾看过一个理论,你想让荒地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不是砍不是烧,而是在上面种上庄稼。我觉得这很有道理,你想赶走内心的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是把正面的情绪占据你的内心。健走也好,读书也好,整理房间也好,都是通过占据你的时间培养你健康正面情绪的好办法。我也就是用这些办法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平和。后来,我在看到特价信息时,不再失去理智贪便宜而买一堆没用的东西回家,而是仔细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件东西,买回家后使用率高不高,是否会让我觉得舒适等等。这一重大的思想转变,让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长时间去浏览打折信息,或者长时间去逛淘宝。也许,这也是我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吧。
后记:在阅读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2本后,我又阅读了《断舍离》2本,《扫除力》4本,这些书都是日本人写的,他们都把整理自己的环境上升到整理自己的内心,改善自己人生的高度去论述,主要的观点也是要先丢弃,把不合适的、不需要的、不舒服的东西丢掉,把散发出负面能量的杂物丢弃掉,营造清爽舒适干净整洁的环境,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我真的是很喜欢他们这样去讲心理学啊,他们讲的都不是很高深,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让你在实践中慢慢地去体会自己内心的变化过程。
我用了“修炼”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内心变化过程,我用丢弃、整理、去污等具体的实践方法在修炼自己!这些书也都提到过,你是没有办法改变别人的内心的,你只有改变自己的内心去协调与别人的关系,还提到,你要先做好自己的整理工作,不要试图按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别人,也许在你专心做好自己的整理时,别人就会受到感染也开始去学习整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