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看这则让人惊恐的事件
家里也刚好有个相似年龄的娃
也同样有一丝敏感的心,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
平时很少浏览类似的 , 可能因为年龄 ?大数据还是把这则新闻, 推送到我面前
因为家有年龄接近的孩子, 即使只是随便一瞟, 这个大号字体 + 学生本上稚嫩的字迹, 还是成功的吸睛:

12岁, 稚嫩的年纪,才开始稍有成人思维去探索世界, 一声评判一句嘲笑,便成了跨不过明天的大山。局外人无法了解结果的全部成因, 追责不过是无法扭转生命逝去的空余感叹 。
另一则事故,是来自我一美食群, 我们云看从小到大娃,也算是了解她的成长线, 且身居国内知名慢生活的城市,然, 这位有一定灵敏感知的妈妈,初二正是课业难度提升,请长假的决定,无疑不是率性而为。

事件三:
上初中的娃,昨天晚自习后回家,跟他聊到放松处, 说老师说:让我们不要在学校生,在学校死。 我一时有点懵, 反问了句: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