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蒙氏教具?
28533蒙氏数学课堂
蒙氏教具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一百年以前创立的一套幼儿教学用具。它包括五大方面的教育内容:感官、数学、语言、科学文化、日常生活。其中最经典的是感官教具和数学教具,它们被传承下来,在世界各地的高端幼儿园中广泛运用。
传统数学教育注重的是计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所以学生必须加强公式的背诵和计算能力的熟练,使孩子们不但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而且还认为数学很枯燥甚至觉得学数学是痛苦的。蒙台梭利数学注重的是思考过程和方式。蒙台梭利数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奠定稳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思考模式,最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数学心智从2、3岁就开始发展了。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儿童数学学习存在敏感期,3~7岁是孩子数学学习的敏感期。蒙氏教育抓住敏感期,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获得十、百、千加减运算能力,初步了解乘除法运算,入学后学习数学如虎添翼。
它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数学前准备
蒙氏数学是在日常生活教育和感官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通过日常生活的练习,激发和培养的是儿童的秩序感、专注力、判断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特征正是儿童在初学数学时的必备条件。
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是以感官教育为基础的。在进行数学教育之前先进行感觉教育,即对幼儿进行排序、对应、分类等数前学习。感觉教育可为幼儿准备良好的数学思考模式,也就是在做末数值化的数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例如:中班有很多教具是用来完成这些目标的,如插座圆柱体是由四组不同的圆柱体组成,每组圆柱体的大小及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则变化。幼儿通过操作教具能初步感受配对和序列,依高低或粗细排列顺序的操作,能进行物体高度与粗细的渐次性识别。幼儿由不断地接触“被具体化的抽象”,而了解事物属性的本质,并对迅速辨别同种属性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二)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她借助实物化教具,把看似高深的数概念简单化。蒙台梭利创造了一套数学教育的好方法,她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实物化”,即给幼儿提供一套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这些物化的教具为儿童提供了表象思维所需的具体形象,能很好的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例如,金黄色珠是蒙氏数学的一个教具,是用一个粒珠表示“1”,而将十个粒珠串在一起的一根串珠表示“10”,用十根串珠平铺成一个正方形的片珠表示“100”,用十块串珠垒成立方体块珠表示“1000”,非常形象地表示出数字之间的关系。给幼儿一个数如“2352”,要他拿出相应的金色珠,他就会拿出2个块珠,3个片珠,5个串珠,2个粒珠。在类似玩玩具的操作中感知数位、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一个5、6岁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愉快而轻松的事情。
因为有实物化的教具,再加上生活中的互相配合,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乘法、除法、等分等看起来比较高深的知识都化难为简了。许多人认为蒙氏目标太高,有的甚至是中小学学习的内容提前了,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幼儿都能够轻轻松松地掌握这些内容,令很多人为之惊叹不已。
(三) 注重以10为单位,让幼儿整体认知连续的数
蒙氏数学教育有这样一个特点,无论什么知识,开始都是以10 为单位呈现出来的。一次就呈现给幼儿一组连续数。例如,让幼儿认识10以内的数,不是先让幼儿认识“1”然后到“2”再到“10”,而是一次性地将数棒1~10全部呈现给幼儿,让幼儿看到的是一组连续数。幼儿在摆弄这些数棒时,从短到长排列就会理解1~10的概念。
再如塞根板是一个理解1~99数的连续性的教具,包括两组,第一组由9张写着“1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第二组有9张分别写着10~9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幼儿通过第一组的操作了解11~1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后,再依次操作第二组了解21~29之间数的排列规律,最后达到了解11~9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来操作教具一百数字板,达到认识1~100之间的数字排列规律就不难了。
(四)注重数学实践和体验,让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蒙台梭利教具能够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热情去反复摸索和实践,从而使自己头脑中模糊、混乱的概念清晰化、条理化,进而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
201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