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另外一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b7072c0101asi1.html
幼儿出生后,随着生活范围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水平提高,他们的思维也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的幼儿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进到具体形象思维了。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一般来说,这时的幼儿思想上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自我为中心
即幼儿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事物。
刻板性
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
不可逆: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
转导推理
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
相对具体性
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正是由于幼儿思维发展具有这些特征,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对任何事物都喜欢探个究竟,好奇心极强,有时候家长当时手头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便对孩子敷衍了事,我们知道,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敏锐的捕捉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耐心解释“为什么”。并要尽量用儿童的语言和思考方法耐心解释,不能太复杂。孩子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是家长需要小心保护和努力培养的品质。
而在行为上,儿童的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爱模仿
3岁前儿童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3—4岁的幼儿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幼儿常常不自学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如果成人看见饭菜里有胡萝卜时皱起眉头,孩子也都不想吃胡萝卜。小班幼儿对教师的行动很少批评性态度,如果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小班幼儿立即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如果老师称赞某个孩子坐得直,幼儿们也都立即直起腰来。小班幼儿一般还没有出现嫉妒心理,或对被表扬者加以挑剔。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时,成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很简单就比如说,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孩子说,我们要诚实,不撒谎,但又常常对着孩子撒谎,再比如说,我们要孩子多看书,可是家长自己却很少看书,孩子自然也不会有读书的习惯。因此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不要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一套理论,但是自己的行为方式又是按照另一套理论。孩子最容易在潜移默化种形成很多品质和习惯,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