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网”论坛作者(再见小言)于2013-7-2 10:15发表一个帖子【讨论一下前两天看到的新闻】,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其中有中肯评价的,也有冷嘲热讽的。特别是少数冷嘲热讽之网友,更是令人厌恶。我泱泱中华,如果此种素质之人越多,则民族复兴之日愈远。在此,仅发表一下个人不成熟见解,欢迎指正。
1、问题之背景。个人愚见,这种问题是伴随高等教育从规模化向质量化发展过度阶段的局部现象。大家都记得,上世界90年代时,有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孔雀东南飞”,指的是内地省份的大学毕业生都选择去沿海省份,如广东、福建工作。这种现象在2000年之前特别明显。沿海省份当时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远远的将内地省份甩在后面。但是,广东、福建等省市的高等教育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与其GDP总量不相称,于是,政府领导们就想到了建大学城,目标是培养本地人才,广州大学城应运而生,当然这也是全国比较成功的大学城之一。领导们的目标就是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向中等发展国家看齐。类似的还有浙江,山东等省份。广州市区的大学又有其特殊性,市区内部的大学多数校区面积狭小,很少有超过一千亩土地的学校,为了实现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就必须有大面积的教育用地。当然,广州大学城创办以来,为广东省输出了大量的各类人才,完成了人才本地化战略,这是对于本省居民是利好。在这一阶段,广东高校在内地招聘了大规模的硕士、博士作为年轻老师,特别是2004年以前,全国毕业的博士都非常少。经过“做大”这个阶段之后,广东高校开始向精益化方向发展,重质量、重档次,此时,诸多海外人才回到广州、深圳、珠海,进入高校、科研院所、新兴企业,势必,这些海外高端人才与第一批进入广东的硕士、博士们会在有限资源上发生一定争夺。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如何协调“新人才”、“老人才”之间的关系,需要各级领导和社会舆论更人性化的解决。
2、文化背景。广东历来都是商业重地,重商轻文,在高等教育大规模发展之前,本省人读到本科的人较少。本省人都愿意办工厂、做贸易,很少有人愿意读硕士、博士,直到现在,本省人考研的比例都非常低。作为第一批进入广东为广东高等教育规模做大贡献了力量的“老人才”,他们理应得到政府一定的关怀。所以很多网友讽刺:大学老师收入高、清闲。我觉得这些讽刺太偏激了。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走来,付出的心血也是应得关怀的。学历面前人人平等,那些讽刺高校老师的网友们,你们有本事也可以试试这个攻读学位的艰辛过程。十年寒窗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3、周转房、工资收入之现状。关于周转房,面积都非常小、只有非常简单的装修,只不过都在校内(上班近),与商品房相比差距很大。我初步统计了一下,从2004年开始,进入大学城周转房的老师大概有40%在市区买了房子,退出周转房了,这批老师基本上都是父母、亲戚家庭条件较好,有经济实力购房。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的(或者经济条件差)年轻老师,他们还留在大学城,都是出于经济压力较大。而大学城岛内的房子,×秀城建开发的豪宅,均价已经是28000/平方了(6月12号端午节行情)。当然,占据周转房的老师群体中,确实有一部分也是家境殷实者,他们把周转房出租给学生赚钱。也有一些是把自己市区的房子出租赚钱,住在大学城的周转房。所以,希望各级领导和社会舆论不要一棒子打死,更加人性化管理,对真正需要周转房的老师们给予政策上的价值关怀,对于占有公共资源赚钱的人也要治理。举例,石牌附近的×南师范大学,在广州地区高校收入中算是佼佼者,但是也有部分老师,三口人住着20多平方的周转房长达10多年。再穷的高校老师中也有富翁。所以请大家不要认为高校老师=收入高、清闲。每个单位都有富人、穷人。
4、去年一次在去德国开会途中,乘坐德国的高铁,鄙人发现德国高铁车厢内部没有玩手机、玩iPad、嬉戏的人,德国乘客大多数都拿着一本书认真的翻看。希望大家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还有东海的邻居---Japan,在那个国度,最奢华的就是大学建筑,在那个国度,知识分子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希望各位网友理性对待、客观分析、不要一棒子打死。
 middlings
midd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