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如果这里还有支持客家人喂小BB吃米糊的人,给我听好了。人刚出生最先分泌出来的是脂肪酶,到了4到6个月才慢慢分泌淀粉酶。所以为什么BB一出来最好的食物是母乳。我家大院的客家人就因为过早喂他们的BB吃米糊头两个月就要去医院洗了三次肠。为什么他们说客家人是吃米糊的肠胃?那是贫穷引起的误会。人如果从小就不喝动物奶,大了就会缺乏乳糖酶,就会对乳糖不耐受,如果从小就喝奶的话就不会不适应。我国也是因为很多人不能终生喝奶所以有庞大的乳糖不耐受症的人群。第二。BB出生最需要的营养物质,比如铁,而且是要血红蛋白的铁;比如母乳里的益生菌;比如以母乳为载体携带着母体将对相同环境的免疫信息的抗体;比如促进神经发育的DHA和AA等等这些在米糊里有吗?米糊基本就是淀粉,顶多有点维B在里面。客家的老人们,不要在墨守成规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同你们年轻的时候了。请你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吧。如果没能力重新认识世界,请你们放手将世界交给现在的年轻人吧!我也是嫁给了守旧的客家家庭。坐月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学问,天天跟家里吵。无论什么科学什么道理都只听到一句回答“我们客家人自古就这样坐月养小孩的,你才读了一点书就了不起了?”刚才看了一张很多人回帖的关于客家人坐月的帖子,实在忍不住再说一遍。
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做主,有自己的主见,坚持到底。我家婆不是客家人,可她和LG也总在我面前说什么LG的姐姐家的小孩二个月就开始喝粥了……她带了十多个小孩还不如我等等。我不爱听,所以在我妈帮我带小孩到两个月时回老家后,我拒绝了家婆帮我带小孩的提议。后来老爸老妈又来过两次帮我带,虽然我不太会做饭,我儿子长得也不太胖,但他每天都是精力旺盛,活泼得不得了,现在满三周岁了,从来没打过吊针,偶尔感冒也是流鼻涕、发烧,从来不咳嗽。从去年六月份到现在一年了,中间只有一次流鼻涕算是感冒,喝了几袋冲剂就好了。所以我一向认为小孩要自己带,也在坚持自己带。我的原则是:不管是哪里人,都要讲科学。老一套的方法谁爱用谁用,我不吃这套。
我碰到过一个客家的,大的儿子都十岁了,又生了一个,才两个多月就从老家下来广州时我见到,就已经给宝宝别喂米糊了,而且是自己磨的那种,不添加任何营养成份,煮的时候加盐或糖,心想宝宝那么小就吃咸的能行吗,我还教过那妈妈买宝宝专用的米糊好些,最起码营养会好些,搞不懂自己磨米糊有什么营养,每次看到喂宝宝的时候都哇哇大哭.
为了这个,我对我公公婆婆、LG及他家的兄弟姐妹们都做了思想工作,才出生几天,他们就要给他吃,我坚决不给,我的儿子我作主,谁敢给他吃,哈哈!我婆婆老是说,大嫂的儿子一出生就吃了,还说能吃多少多少,我说我买得起奶粉给我儿子吃,现在小不用吃这个,肠胃受不了,他们虽然老是说要给他吃,但我不允许,没有人敢给,呵呵!
不知道楼主有多少带小孩的经验,不过我告诉你,小孩小的时候吃点米糊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相反小孩吃的粗一点,等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根本就不担心他吃方面的问题.这方面估计我应该比你有经验,因为我本身有两个小孩,一开始我也象你一样,感觉认得几个字,读几本所谓的现代育儿书,就不得了了,也不给吃米糊,理由正象你说的,但生了第二个以后,就知道这种想法错了.小孩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娇气,我第2个小孩满月就吃米糊了,所以从小喉咙吞咽能力就锻炼出来了,2个月吃蛋黄,4个月吃全蛋,6个月吃粥,因为他不喜欢吃粥,所以7个月开始吃饭,因为有第一个小孩的经验,第2个小孩坚决粗养,所以现在那小孩根本就不用担心他吃的方面,吃奶也没问题,一次一口气喝完240ml以后,还说要吃,再给他160,他喝进去一点问题都没有,轻轻松松的,看看身边跟他同龄的小孩,整天就在吃奶,不怎么吃饭,瘦的不行,我可以告诉你,我并不是因为说经济问题不给他喝那么多奶,我小孩睡前喝一次,早上喝一次,其他时间吃饭,他一岁的时候都是这样的饮食,现在都长的好的不得了.所以我还是劝劝你楼主,尽信书不如无书,你看着办吧.
我说吃米糊,并不代表不喝奶,其实也就吃两餐而已,中午吃一点,晚上吃一点,没有对比,我想很多人是不知道吃过没吃过的差别.我那儿子都4岁了,稍微长一点的青菜就不好吞,甚至吞不下起,好家伙,他妹妹都不到1岁半,随随变变就吞下去了.所以个人觉得小孩还是粗养一点好,我看到尽然有人说我有钱,我吃的起的话,真是感觉到可笑.本人声明,我的条件也还一般,老公年薪18万,我有8万,个人觉得并不是吃不吃的起奶的问题,是你自己认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