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讲述健康之路,中华艾灸
22455婴幼育儿
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艾灸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防病保健的艾灸疗法
随着人类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好的身体,我们才有资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何才能养生保健呢?我们不妨借鉴古人的做法,一方面注重调摄养生,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使自己健康长寿;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增强体质,防病于未然。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上古之人大都知道养生的道理,慎起居、节饮食、戒郁怒、适劳逸,顺应自然,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就是调摄养生。除此之外,古人多采取灸法防病保健,这在古医籍中有颇多记述。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灸例》中说:“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在《医说》中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就是说,若要身体健康、平安一生,就应该经常在足三里处进行艾炷灸,使其产生灸疮,这样就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日本人也很重视灸法保健,如偶景山在《养生一言草》中说:“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绍兴间,刘武的军中有一步卒王超,太原人,后来遁入江湖为盗。他曾经遇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此法行事,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监官问他:你有何养身之术吗?王超回答说,没有。只是每于夏秋之交,即在关元穴处用艾火施灸千炷,因此而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食也不会感到饥饿,至今脐下部象火一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令人将其腹暖之处剖开,视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此即长期施灸艾火之故。所以,《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古人认为,不同的年龄施用灸炷的多少是不同的。“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扁鹊心书》)。
可见,运用灸法来强身健体,在古代非常盛行。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也就是说使用灸法来防病保健,称为“逆灸”。古人非常重视防病于未然,而艾灸疗法则是用于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什么是艾灸疗法呢?就是以艾为主要材料,在人体的经络、穴位或病痛部位进行熏灼灸烤,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从而激发经气,温通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这里所说的艾,就是民谚中所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中所指的艾草。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以民间常在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来避邪驱瘴。中医学上则以艾入药,将其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成为纯净细软的“艾绒”,把它作为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能灸治百病”。《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以之灸火,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灸法对人体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1、灸疗可使人体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色素、血清免疫体等显著增加,可以提高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机体防御抗病能力;
2、灸疗可以调节异常血压,使其恢复到正常范围;
3、灸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
4、灸疗可以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5、灸疗可以改善呼吸功能,使通气量、肺活量、耗氧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能使气道阻力下降;
6、灸疗可以促进利尿,改善肾功能;
7、灸疗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过度增强时,艾灸可使之恢复正常;
8、灸疗具有调整各种分泌腺的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对消化液、唾液腺、以及副肾、睾丸、卵巢、甲状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使各种分泌腺的功能趋向正常;
9、灸疗还具有解热抗炎、抗癌、止痛等作用;
10、灸疗可以减轻肌肉疲劳,对于防止疲劳和恢复疲劳都是十分有效的。
总之,灸法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已被临床所证实,灸法在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灸治的方法很多,如艾炷灸、艾条灸、隔物灸、艾电吹灸等等。
用于保健灸,古人多采用艾炷化脓灸(瘢痕灸),即把艾绒制成一圆锥形艾团(上尖下平),其大小如《扁鹊心书》所说:“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每燃烧一个艾炷(锥形艾团)称为一壮。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使局部烧伤、化脓,产生“灸疮”,所以也叫做“化脓灸”。这种灸法对局部的刺激性较大,若“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现代研究表明,化脓灸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由于此种灸法相当于三度烧伤,对组织破坏较重,局部形成瘢痕,所以,今人已很少应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艾炷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操作:施灸部位可涂凡士林,使局部具有粘附作用。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觉局部发烫微有灼痛时,即换新炷续灸。一般每次灸5~7壮。灸时,以温热灸感、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不灼伤皮肤为度。
特点:此法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疼痛小。且灸后不形成灸疮,无化脓,不留瘢痕,而为今人多用。
2、艾条灸
将艾绒制作成圆柱型长条进行施灸。根据其是否内含药物,分纯艾条(清艾条)和药艾条。艾条在市面上有售。施灸方式可分以下几种:
a.温和灸:艾条距施灸部位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b.雀啄灸: 操作如鸟雀啄食,灸火与皮肤距离不定,对准灸部一上一下移动。
c.回旋灸:艾条燃端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特点:艾条施灸,使局部产生温热感,无痛苦,易施行。灸后皮肤产生红晕,无灼伤,易为百姓所接受。且艾条可在药店买到,方便、价廉。
保健灸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很适合家庭应用。只需掌握少数穴位及施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即可在家中施行保健灸。
此外,对于部分常见病、多发病,也可自行采用上述灸法来治疗,或采用间接灸法,或借助一些灸疗器具进行施灸:
3、 间接灸:
是指用药物或其它材料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也称为"隔物灸"。根据其所间隔的药物或材料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
① 隔姜灸 :
制作:以鲜姜切成约0.3cm薄片,穿数孔于片上,上置艾炷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换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灸至局部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姜片当勤动,或姜片下衬些纸片、棉花以防起泡。
生姜:辛温、解表散寒、温中止痛。加灸,加强温经行气之功。
主治:外感表症,虚寒诸症如:感冒、咳嗽、胃寒腹痛、腹泻及风寒湿痹等。
② 隔蒜灸 :
制作:以独头大蒜切片或捣烂制饼。操作同上。蒜液刺激性强,灸后易起泡,注意防护。
大蒜:辛温喜散、消肿散结,拔毒止痛,加灸加强诸力。
主治: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外科理例》"治毒者必用隔蒜灸"。用于治疗初起的肿疡、肺痨等症。
③ 隔盐灸:
操作:以纯白干燥食盐(大青盐)填平脐孔,或上放姜片,置艾炷施灸。
盐:甘、咸、寒,无毒。去皮肤风毒,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盐为百病之主。
作用:散寒止泻,回阳救逆固脱
主治: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例:治霍乱:《千金要方》"用盐灸可治霍乱,霍乱已死有暖气者,灸承筋七壮,起死人,又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
④ 附子灸
制作:附子切片或研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操作同前。
附子:辛温大热,温肾壮阳;有毒。
作用:可破坚散结-走而不守;温补元阳,回阳补虚。
主治:各种阳虚证。如命门火衰引起的阳萎、早泄等; 溃疡久不收口 等症。
注意事项:灸时可在饼下忖垫纱布,以防烫伤。灸后药饼可重复使用。
4、温灸器灸
温灸器具因治疗需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状和作用。其操作简便,治疗范围广,热力温和,广为应用。尤宜于惧灸火及小儿患者
了解更多艾灸的知识和方法,请点击:
[ 本帖最后由 lgnmichael 于 2009-7-28 11:12 编辑 ]
2009/07/28
全部回帖
终于有朋友可以学习到了,高兴
2009/08/03回复
朋友们,进来了解更多 http://88.qmtchina.com
2009/08/07回复
8 8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了解艾灸呢?这可是关乎我们的健康的啊
2009/08/08回复
朋友们,进来了解更多 http://88.qmtchina.com
2009/08/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