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宝宝生病关键在脾,用药及食疗,对大家有帮助的学习贴(转)

39312104婴幼育儿

宝宝生病关键在脾

脾是人的基础,属土,所以是根基,脾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他器官。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

缺乏微量元素在西医看来可以引起的问题,也是因为脾虚,吸收不好,所以脾虚直接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缺钙会引起的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吸收不好所以不谈西医的说法,脾虚的症状还有 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般调理得当,1岁以后脾胃就基本长成 。2岁左右就可以承受各种压力了 。但大多数宝宝没有做到,因为前面说的那些症状,可以用西医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方法掩盖脾虚的事实所以延误了补脾时机 。

延误补脾时机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发育不好、脾虚易感、甚至咳嗽哮喘。

一般脾虚会在3个月到1岁期间表现明显,6个月以后是最佳的补脾时机。

不是所有小孩都真的脾虚,但小孩的脾胃都肯定先天稚嫩,很多孩子的脾胃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脾虚 再加上治疗不当,脾虚就加重了。一般是小时候脾虚,之后总是感冒,再之后习惯性咳嗽,诊断为哮喘,用了激素就真的终生哮喘 。所以脾虚引发几乎大部分问题 。

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一部分孩子在母体里郁热,出生后表现为胎毒、如黄疸、鹅口疮等。这实际上是脾热引起的胎毒 。古代中医有拭口的传统,根据胎毒情况用甘草或黄连拭口,即用纱布蘸这些水给宝宝含。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胎毒,但有胎毒的宝宝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脾虚,伤了脾胃,造成发育缓慢。所以很多得过黄疸的宝宝后来容易长得慢 。这是第一个脾虚的机会。

第二个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因为食量增加,而且一些家长长期过量喂养,造成脾胃积劳成疾。也有因为母乳不耐受的原因,也有饮食过分的原因。这时候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看宝宝的舌苔都会白厚,因为脾胃积食了。这时候并没有问题,严重的问题是这时候处理不当造成的。多数宝宝这时候腹泻、湿疹、鹅口疮等问题,都因积食造成脾胃湿热导致。但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外用药,或吃止泻药或当肠炎治用抗生素,这时候应当消积去湿热,王氏保赤丸就可以解决,另外用薏米粥可以去除湿热,虽然慢,但能起到长期的效果。

第三个脾虚的机会是添加辅食之后,吃得多,而且和外面接触多,容易积食、着凉等原因导致腹泻。这时候主要是帮助消化,吃益生菌和其他帮助消化的东西。

第四个机会是1岁以后,宝宝有了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如果此前脾胃没有调养好,宝宝现在暴饮暴食, 会导致脾虚,这时候导致脾虚的多数是看上去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的宝宝 。在这个阶段,这类宝宝容易表现出爱发烧,特别是表现为热症的发烧,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情况。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及时发现积食情况。

积食引起的症状

脾胃是一个系统,脾为藏,胃为腑,可以理解为,脾是炉子、胃是锅。脾胃麻烦多,调养最重要。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脾胃并不包括肠道,而且脾胃并不是解剖所说的器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并不仅仅在肚子里,它遍布全身,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问题都出于脾。

所有前面说的问题,都需要以健脾为基础,我们先说健脾基础,再说个案治疗 。

基本的健脾方法

基础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早纳五谷、多用杂粮

以前的观念喜欢撑胖小孩,认为这样才健康,实际上这样容易伤害脾胃,留下后患。小孩的身体要慢慢调养,让脾胃逐渐适应。

基本的方法是食疗和合理喂养,食疗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山药、大米、胡萝卜粥 ,主要是山药,健 脾、固肠、补气,而且常吃无妨,另外它生于土,也可以润土,对于水土不服也可以有效。

如果脾虚严重,可以用药物治疗.通常我建议的药是王氏保赤丸和醒脾养儿颗粒。

王氏保赤丸用于积食引起的各种症状,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迅速消积,大人腹胀也可以吃,但王氏保赤丸只用于应急,如积食发烧,腹胀,惊吓,疳积(疳积就是严重的积食)等情况。王氏保赤丸中含有巴豆、黄连、朱砂,目前还不知道是否还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是汞,不能多用,但少用无妨。使用朱砂主要是安定精神,目前多数中药已经不用朱砂了。对高烧惊厥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至于朱砂的危害,相对于惊厥的危害,要小得多,只要控制好,不会有问题,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但并不可怕,中药都有毒性,实际上是偏性(偏性 是中药治病的基础,这个以后说吧,眼前就说脾胃)。

注意,王氏只用于应急,和辅助治疗,有实验证明王氏保赤丸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效果很好,实际上就利用了王氏保赤丸针对脾胃、肺的作用。基本上可以把王氏保赤丸当成儿科万能药。相对于猴枣散、保婴丹,王氏毒性小,价格低,适应面广。

另外一个药是醒脾养儿颗粒。是苗药 ,可以健脾补血,针对脾虚造成的厌食、腹泻、盗汗、睡觉不安等情况,同时因为它有补血补气的作用,也可以治疗脾虚造成的便秘。这个药不是应急的,建议在脾虚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其他特殊症状(如发烧、严重腹泻)的时候吃。王氏可以用于任何阶段的宝宝,新生儿也可以吃,但醒脾养儿最好在6个月以后吃,可以比较巩固。

脾虚比较严重 是针对前面使用食疗而言的,这时候已经出现了那些脾虚症状,并且时间比较长,综合问题比较多了。醒脾养儿建议在6个月以后吃,每天吃一袋,分两次喝,连续吃7-14天。要注意的是,吃醒脾养儿的同时,必须配合食疗巩固,以前有人吃后各方面情况非常好,但过一段又不行了。要记住,药只能起到激发作用,并不能解决以后的问题,药尤其是不能帮助强健身体。王氏的吃法 可以沾在奶嘴或***上喂小宝宝,或夹在馒头等固体里面喂稍大宝宝,尽量不要用水冲。

如果4个月左右的时候出现严重的脾虚问题,也可以吃醒脾养儿颗粒,但要注意巩固。关键的是防范于未然,在不必吃药前就保护好脾胃。

脾虚的各种症状

除了刚才说的基本食疗和药物,作为治疗脾虚的基础,还有就是脾虚引发的各种问题。按照出生顺序,脾虚主要可能引起的基本问题是1、脾热 2、脾寒 3、脾湿。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脾实。

前面说的1、脾热 2、脾寒 3、脾湿 三个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引发各种症状。

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脾到肺的升化失常。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 ,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这就用炒薏米煮粥。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薏米粥用量一般50g 大米配50g 薏米,或固定一汤勺薏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脾热,这与湿热不同的是身体内湿气不大。脾热是因为积食久了,或久病伤津,有火的表现,所以也常说心脾积热。可以理解为,锅(胃)里水烧干了,火却没法关。脾热引发的症状有流鼻血、腮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热症。脾热容易发生在身体健壮、食欲旺盛的宝宝身上,因为饮食无节制,有些宝宝身体看上去很好,却总是发烧,就是这个原因。

  热、湿、寒三种情况组合,可以得出各种毛病。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生津,可以去脾热,严重的脾热可以在前面的粥里加金银花。

  脾热的外部表现是,舌苔黄厚,看上去干燥,喜饮水。嘴唇面颊红,舌头红,总之是大旱的表现。舌苔黄厚也可能是湿热,要看舌苔上是否有水汽,舌苔黄腻,好像一层水膜,就是湿热。

  身体弱的小孩一样可能脾热,但这种脾热根在阴虚,而不是脾虚。多数因为久病伤津、阴虚火旺,这种情况不能以清热为主,而应当以滋阴生津为主。舌苔裂开(可吃百合绿豆粥调理),当然是大旱之象,脾热不湿,但还要看如果看上去是泡裂的感觉就不一样。阴虚造成的热和脾热不同在于 脾热的小孩看上去精神充沛,兴奋过度,相对而言阴虚的小孩萎靡不振,无论阴虚还是脾热,多吃生津食物就好。阴虚的小孩是虚火上浮,一般表现为烦躁娇气,实热的小孩一般表现为烦躁气盛,甚至大喊大叫。嘴周围长泡,多数是脾热。脾热,毒气上升,从口而出,

  所有脾气问题,一方面是性格,一方面是身体,小宝宝的脾气和身体有很大关系。


[ 本帖最后由 simplerice 于 2010-6-30 22:57 编辑 ]
2010/06/27
精选回帖
36楼
1970/01/01回复
我儿子现在的体质也很差呀,老是感冒的,总是打喷涕和流鼻涕或发烧,胃口也不太好,我该怎么办呢?而且我也不敢乱给他吃东西呀,因为不知道他是怎知回事呀请问你那个干冻粉是什么来的?谢谢!
2010/07/05回复
80楼
1970/01/01回复
109楼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我儿子脾虚,睡觉时看到他眼睛半露,眼球转来转去的,挺吓人的。

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养育好一个孩子太难了7
2010/06/27回复
我个仔才三个月,经常消化不良,搞到头都大埋。
2010/06/27回复
未完吧,等
2010/06/27回复
中医真的是太复杂了,难怪现在似乎逐渐没落....
2010/06/29回复
等。。。谢谢楼主5555
2010/06/29回复
floflofloflo7楼
2010/06/29回复
谢谢,等!
2010/06/30回复
谢谢楼主, 等下文。。。。。。
2010/06/30回复
我女女一出世,眼背上就有一条青筋,听讲也是脾虚的表现。,不知道是否正确。
2010/06/30回复
真是受益匪浅啊。
2010/06/30回复
留印
2010/06/30回复
补血方法

  小儿问题多在脾胃,脾胃不好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血虚,因此产生很多问题,如皮肤瘙痒、阴虚便秘、盗汗、食欲不佳、肝火旺盛、抵抗力弱等情况。因此健脾补血为第一基础。

除健脾升血外,也可以通过食疗来补血。以下为几种主要的素食。
红枣
桂圆
黄芪
当归
黑木耳
葡萄干
红糖
这些可以一起煮,也可以分别配伍煮水喝,好吃的可以吃掉。

1/尽量不用药补,其中黄芪、当归药性强,要适当用。
2/不能长期吃,红枣、桂圆、红糖偏热,容易导致脾热生痰。
3/不能一次大量吃,以免消化不良。
4/脾虚,正逢积食者或内热者如不会辩证调整用量,就不能吃。
5/感冒发热,如表未解,不能用,以免加重内热。
6/黄芪要少量开始用。
2010/06/30回复
家长总在想办法给自己的孩子进补,商人也利用这点,推出各类保健食品,同时以强烈的广告攻势,告诉中国家长,你的孩子缺很多东西,随时要吃药进补。然而,简单的东西总是被人忽视,正如我们每日食用的大米,却是养生治病的良药,个人认为米汤是养生食疗第一法。大米学名粳米,孙思逸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粳米为稼穑之品,土爰稼穑,故粳米入胃,其色白,故又入肺。禾苗精华皆潜收于米中,且粳米与其他五谷不同,生于水中时日甚久,得水中之精甚厚,故于肺胃大有滋养补益之能。
一、喝粥养小儿:小儿脾胃稚嫩,除母乳外,就是粳米最能养脾胃,尤其现代社会多吃奶粉,多造成脾胃不合,更应当用谷物调节。但周岁之前不能吃硬饭,因米为有形之物,易伤脾胃。如因乳食不足,可用粳米煮烂喝汤或碾成米粉煮食。除粳米外,其他米也各有用处,可根据谷物性味和身体状况调整,用各类谷物做成汤水补养。
二、喝粥治小病:粳米可入胃、养肺、滋阴、解毒,也算中医里的常用药,小儿病多数可以用米汤调养,去除积食,调和脾胃,达到治病效果。如有小儿轻微咳嗽、积食,用粳米煮汤,每半小时喝一次,热饮,可以暖胃生津,即便不能直接去除病邪,也可以稳固基础,让人体自行抵抗病邪,使病不药而愈。
三、治诸病基础: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有任何病,先忌食甘肥油腻,以米汤食疗辅助其他药物治疗,道理也在健脾,使根基稳健,营养能够吸收。因此以前每次说解决病症的时候,总是不忘提醒粥汤之效,希望以后大家自己应该想到用米汤调养为诸病治疗基础。
四、服药后用米汤:《伤寒论》记载使用桂枝汤时“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两煎药中间喝热米(大米或小米)汤,借谷气以助汗、兼益胃气,以鼓邪外出,又能防止出汗太多,损伤病人的津液。引申为如果小儿遇风寒发热,吃退烧药后,可用米汤后盖轻被子,微汗出则可,切忌捂大汗。 前面说的主要是大米,即水稻,最好的是糙米,即保有保留胚芽和内皮的大米,色微黄,水泡能生芽者为“活米”,则更好。并不是平时所说白米,当然,如果没有糙米,用白米也可以。 另外还有糯米,有温胃固肠止泻的功效,适合于脾虚胃寒,寒泻不止的情况,与普通大米用处不同。 还有很重要的米就是小米,《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失眠。小儿心脾积热,睡眠不宁,可用小米、酸枣仁、茯苓适量煮米汤喝。如无虚寒,可以配合菊花、甘草清肝热更好。 陆游《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早将食粥致神仙。”
2010/06/30回复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1)

  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资料供参考(尽量不断添加):

腹泻:

原因: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进食不洁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可能会腹泻,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伏不定,亦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痛和腹泻症状。另一方面,若受了凉,特别是小腹受凉,亦会导致腹泻。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体对某类食物过敏,以致影响消化吸收,例如许多宝宝因缺乏乳糖酵素,无法消化乳类制品的乳糖,便会腹泻。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中医判断的各类腹泻。因脾虚和其它很多问题都会导致腹泻。

一、细菌感染性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还伴有发热、腹胀和呕吐。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重症腹泻的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1、 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在夏季发病,起病比较缓慢,开始轻,逐渐加重。出现呕吐、低热及脱水症状,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况。  
  
2、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泻多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所致。主要特点为不同程度的发烧、腹泻和呕吐,大便开始呈黄绿色,3-4天后变成有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次数极多,每天可达10-20次,小儿脱水情况严重。  
  
3、 霉菌引起的腹泻多并发于其他感染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儿。大便每天3-4次,为黄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状,有的呈绿色,泡沫多,带有粘液。
治疗方法:
不要将两种或三种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频繁地更换用药。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氨基苄青霉素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霉菌感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二、病毒感染性腹泻:
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较重的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委糜、面色苍白等,同时有酸中毒的表现,如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丰富的经验。若大便清稀,色淡不臭,常用霍香10克,苏叶10克,半夏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若为发热,舌质红,咽红,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黄岑10克,黄连3克,泽泻10克,广木香3克。中草药铁苋菜、地锦草、律草也有较好效果。

三、非感染性腹泻: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如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这类患儿往往有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有时患儿患感冒、肺炎、中耳炎后,也常会伴有腹泻。

1、寒泻 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症状:症见腹泻清稀,含有泡沫,臭气不大,肠鸣腹疼,或兼见恶寒发热,舌苔白腻。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治疗上当以疏风散寒,理气止泻为法。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一日2次。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换一次。

2、热泻 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腹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黄。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每次1g,每日服3次。

3、水泻 病儿贪食生冷食物,引起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后肠鸣腹胀减轻。病儿病情很容易加重,发生脱水。一般应到医院请医生治疗。

4、伤食泻  主要由于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如臭鸡蛋味,肚腹胀气,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治疗应以消食化积为法,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至保锭。伤食泻当积滞被消导后,腹泻自然会止。

5、脾虚泻:宝宝大多是腹泻治疗不及时或喂养不当,腹泻迁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见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时轻时重,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精神不振,严重者有便后脱肛,手脚发凉等症状。可用启脾丸、醒脾养儿颗粒。

6、寒湿、脾虚:大便稀薄或蛋花汤样,或有泡沫,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呈黄色或黄绿色,无粘液及脓血;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及脓细胞,或偶有数个白细胞;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无脱水及酸中毒;接受过抗生素及其它治疗,疗效不佳;中医辨证为寒湿泻或脾虚泻。

7、湿热泄:症见泻下水分较多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时有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疲劳不爱动,有时可出现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本证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走大肠而发。治法应为清热利湿,常用的中成药有加味香连丸。

8、脾肾阳虚泻:症状有久泻不止,粪质清稀或为不消化食物,有的脱肛,小婴儿可见睡时露睛,舌淡苔白。治法以补脾温肾为主。中成药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治疗方法:
根据体质病症不同,辩证施治,不可随意用药,用错药物反而加重病情。
很多家长按西医方法注重添加钙剂和其他各种微量元素,长期添加不见有效,反伤脾胃,造成恶性循环,小儿脾胃多虚弱,应以健脾强胃为主要目标,其意义远大于添加各类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脾胃强健,营养从各种食品中吸收足以。
2010/06/30回复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2)

脾胃还会影响其它脏腑,产生看似与脾胃无关的问题,以下问题不一定都因脾胃产生,但都可能与脾胃有关。

咳嗽: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们的生长发育,以及健康与否、或患病后的恢复,全靠脾胃的功能。如果您的脾胃功能不好,轻者不爱吃饭,时常胃脘腹痛;重者会影响到全身各个脏器所以脾不好的小儿身患感冒,并且,咳嗽不易痊愈。脾虚型咳嗽,表现为体虚多汗、百色黄白、咳嗽时轻时重,经常感冒,吃饭不好,大便不成形,等。应采取健脾益肺法,用太子参、桔红、茯苓、半夏,病情重加黄芪。中成药用玉屏风冲剂。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宝宝的抗病能力。

某2岁多小姑娘活泼可爱,就是常生病。近1年来经常感冒咳嗽每次都吃消炎药,不然转成肺炎,一输液就是五、六天。莉莉体质弱,怕交叉感染,不敢送幼儿园。平时吃饭也不香,爱出汗,又瘦又小。医生诊断为“复感儿”,是由于免疫功能低造成的。中医说是肺气虚,脾也虚。像莉莉这样的孩子很多,最好是在平时用中药调理一段时间,可以用健脾补肺的药,只有脾胃健了,能吃饭,大便正常了,肌肉结实了,才有抗病能力,减少感冒。

扁桃体发炎:
扁桃体发炎有以下几个原因,小儿多属于第三个原因,积食生热,消积就好,不必过分用药。
一因少阴君火为病,或由外挟风热,与君火协化;或本经素有火邪,发泄不畅,上刑于肺,少阴之脉挟咽喉,咽喉窄狭,火气太甚,欲发泄而不能,薰蒸于上,而生蛾子。其人定多心烦,小便短赤,口渴饮冷。若挟风热,多现发热、身疼、头痛。法当祛风清热,如导赤散 加荆、防、银花之类。无风热而独君火旺为病者,轻则甘桔汤,重者黄连解毒汤之类。

二因肾气不藏,上攻于喉而致者(俗云阴虚火旺,不知肾气以潜藏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群阴,非阴之虚,实阴之盛,世人错认)。原由君火弱而不能制阴,阴气上僭,逆于咽喉而生蛾子,其人口内肉色,必含青黑色,或惨黄淡白色,即或唇红甚,而口气温,痛亦不甚,人困无神,脉必浮空,法宜扶阳,如封髓丹、姜桂饮、白通、潜阳等方,皆可令服。

三因积热上攻而致者,其人必过食厚味,或胃中素有伏热,上攻于肺,亦生蛾子。多烦渴饮冷,二便不利,口臭气粗,红肿痛甚。法宜去积热,如大、小承气汤,或平胃散加丑牛、槟榔、大黄、三稜、莪术之类。

四因怒动肝火,上攻于肺而生蛾子,其人两胁必痛,动辄躁烦,面青口苦,脉必弦洪,法宜清肝,如丹栀逍遥散、大青饮、小柴胡汤加丹、栀之类。

湿疹:

婴儿湿疹,又称奶癣,中医认为因小儿五脏运化不畅,脾虚生湿所致。西医认为是过敏所致,经常用药膏抹,往往暂时可以治疗,随后又起,反复使用激素药膏,对婴儿造成很大损害。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健脾除湿为主。
外擦可以用 苦参、茵陈、黄连、白藓皮、金银花等煮水擦洗效果最好,也可以用其中单品擦洗。
同时辅助食疗,用薏米、大米煮粥喝汤,连续喝可去除体内湿气。

鼻出血:

    鼻出血有很多原因,必须辨症施治,小儿饮食不调、脾肺不健也会导致鼻出血,所以我们将与脾胃有关的鼻出血病状放在这里介绍。中医对于除外鼻腔器质性病变及血液系统疾病之外,其它原因引起的鼻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肺胃热盛型,主要症状为:鼻出血病程较短,多在一年以内,鼻血鲜红,常伴有口鼻干燥,面色红赤,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等。治疗以清肺润燥,健脾胃为主,中成药可选用羚羊清肺丸、荷叶丸治疗。

    脾失统血型,主要症状为:鼻出血病程长,多在五年以上,鼻血渗渗而出,量少色淡,频频发作,反复不止。常伴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养血为主,中成药可选用醒脾养儿颗粒、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丸治疗
2010/06/30回复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3)

小儿呕吐

  呕吐最伤身,古人对小儿呕吐有具体分类,辨吐证和起因,予以不同方剂治疗。所谓“呕吐”有三征,即:“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乃吐征”;“无物有声谓之哕”。此乃区别呕、吐、哕等三种不同情况。从经络学上追溯,呕属阳明,气血俱病;吐属太阳,其病在血;而哕属少阳,其病在气。因此,施治宜区别虚实寒热和起因,辨证施治。

  一、伤乳吐 乳食过饱,胃纳乳片运化不及,致频吐,吐物多为乳片。证为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则:减少食量,消乳安胃。

  二、伤食吐 过食,尤以油腻,胃纳充盈,腹胀热,口臭厌食,频吐酸性粘稠物,眼睑虚浮,身感潮热。治则:减食,清胃止吐,汤化其滞。

  三、夹惊吐 饮食时受惊骇,频吐清涎,身热心烦神躁,睡卧不宁。治则:先截风,次定吐。

  四、痰饮吐 小儿过饮,膈阻气逆,头目眩晕,面青吐涎沫。治则:健胃顺气。

  五、虫吐 胃经热或寒,令虫不安,乱胃作吐。唇色热红寒白,胃不时作痛,频呕清涎。治则:辨热寒起因,暖胃驱虫。

  六、虚吐 胃气虚弱,消纳乳食受障,小儿精倦神怠,囟门煽动,睡卧露睛,频呕频吐。治则:补胃温脾。

  七、实吐 多为壮实儿,偶滞致胸腹胀满,二便秘涩,痞硬疼痛,口渴思饮寒凉,吐物酸臭。治则:涤滞通塞,利二便,吐自止。

  八、寒吐 过食生冷或当风喂哺受凉,致冷吐。朝食暮吐,为不化之物,无臭无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则:温中散寒,吃饭前喝点姜水。

  九、热吐 过食煎烤之物或因乳母过食厚味,致热积儿胃,进食即吐,口渴思饮冷,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色。治则:清热温胆。

简单的呕吐判断和治疗:
如果排除受伤和其他神经系统问题,基本的治疗原则是让脾胃运化得当,水谷上升下降合宜。所以先考虑用健脾的方法。
呕吐先看吐和排泄的关系:
a/ 上吐下泄,先考虑外邪侵入,寒、热、菌都可能,病同时在肠、胃。此时可以用王氏或平和的健脾药,令肠胃运化就好。如果可以判断是寒,可以用姜、米汤暖胃;判断吃坏肚子,可以用黄连素(小儿用王氏保赤丸)让外邪泻出就好;
b/ 只吐不拉,吃什么都吐,先考虑寒和吃脏东西导致胃不运化,病在胃为主,吃消积健脾的药,让胃运动起来,另外用热水泡脚,让下部血液循环好。吃健脾消积口服液(好娃娃或其他含有黄芪的消积药)和醒脾养儿颗粒。
c/ 吐但大便正常,如果以前不吐,此时考虑其他非外邪问题,积食为主,还有喉咙、食管等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问题。
b/ 咳嗽吐,先治咳嗽
2010/06/30回复
小儿问题关键在健脾补血
中医派别很多,各自适应当地环境,有其长处,但对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中心议题,这点我在以前的《中医派别》中已经说明,加上时代变化,今天人们的生活与过去已经全然不同,因此防治疾病,更要辩证而论。下面是我综合各派小儿问题的一点非专业心得。

由于历史原因,当今医药界最流行的是清火,咳嗽、积食、睡眠不安,必用苦寒攻下药,加上举国滥用点滴、激素。搞得小儿已无阳气可言,甚至阴也虚极。而奉行火攻者,又以大力药骤攻骤补,全不顾小儿脏器稚嫩。

小儿身体虽稚嫩,但上苍已赋予大多数婴儿生存能力来对抗各种疾病外邪,偶有小恙,只需以药食稍加辅助,身体自然能调整好。如果大量用药、甚至动辄点滴相加,本病未除,新患已生。因此小儿用药必轻灵是小儿用药第一原则。

脾为后天之本,脾属土,万物之基。关于脾的问题,在其他文章中已经写过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只是再强调,无论生病与否,保护脾胃,是第一要务。即便生病而不知病因,也先将保脾放于第一位。

血生于水谷精华,是滋养人体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的动力。小儿发育与血关系密切,因此小儿调养的第一指标是血液充足。

中医书中提到小儿乃“纯阳之体”,有些医派据此给小儿大用寒药,而有些医派则对此大加批驳。个人认为,小儿“阳有余,阴不足”的原因是因外力导致的阴虚阳亢,非真“纯阳”而是真“阴虚”。因此小儿问题,不可用寒凉消伐其稚阳,而应以滋阴潜阳,使其阴阳平衡。对今日大人,也是如此。滋阴为清火第一方法。滋阴的主要方法是补肾健脾,令水谷分布均匀。

小儿阴虚的主要症状包括盗汗、咳嗽、睡眠不安、下身怕热、肝火旺盛、急躁、便秘、扁桃体发炎、皮肤瘙痒,还有其他一些“上火”症状。

前面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大多数小儿问题的道理其实很简单——1/健脾、2/补血、3/滋阴。脾胃好了,血自然充足,血液充足,身体得到滋养,阴虚症状即消除。反过来,阴阳调和,血液充足,五脏都受到滋养,脾胃自然也不会有问题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根据各人先天条件和后天情况进一步调整,小儿身体自然好。

目前本文只是理论,治疗方法,请参考以往的健脾和补血方法。至于滋阴补肾的方法,由于肾为先天之本,多数小儿先天禀赋不弱,所以小儿阶段不必特别补肾,只需平常食疗调整即可。但对于部分小儿,肾有先天不足(天生肾系统弱),或后天伤害(过度用药、脑损伤等)需要特别用药补肾。
2010/06/30回复
小儿四季食疗方法

  春季生长食疗:春季是生长的季节,同时季节交替也会造成咳嗽、腹泻等情况发生。调理原则还是健脾。
奶酪山药泥:山药煮汤或蒸熟后,加奶酪拌匀食用,可以生肌健脾,长肉的好办法,肥胖儿不可用。

山楂、菊花水:山楂5-10颗,杭白菊3-5朵,泡水喝。春天肝旺克脾,小儿容易气急积食,本方可以明目生津,消积平肝,促进食欲,多吃多长。

黄芪红枣水:黄芪1-3片,红枣10颗,煮水喝。经过一冬,血气削弱,本方升血补气,如用肉汤,效果更好。适用于病后体虚,贫血易感,气壮体热小儿不用。

夏季食疗(: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暑、发烧、腹泻等。主要的问题是暑热。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健脾消积的方法同春季,下面主要是滋阴清热的食品。未说明用量的自己斟酌,以好吃为主。此外,各类粥水夏季用都很好。

薏米绿豆汤:薏米50g 绿豆 50g 百合、莲子、山楂适量。消积利尿、清湿热、养肺阴、补虚。常吃可保持身体内清爽,不易被暑湿侵犯,但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百合瘦肉粥:百合、瘦肉、麦冬、大米煮粥,放姜和盐喝。此粥滋阴养脾,作为病后调养的首选饮食,同时夏天体能消耗大,也可以用此粥滋补,因有姜,如果非体虚小儿,不要在晚上喝。

山楂粥:山楂、麦冬、金银花、冰糖、大米粥。消积生津、适用于内火旺盛、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山楂饮:山楂、薄荷、冰糖水。

四神汤:山药、芡实、莲子、茯苓煮粥。健脾养肾,适合夏天补益用。

秋冬提高抵抗力的食疗:这些食疗主要是提高免疫力,以补气健脾为主。特别适合身体虚弱的宝宝,身体健壮的宝宝慎用。

黄芪山药粥:黄芪、大米、山药、瘦肉(或肝脏)煮粥放少量盐食用。感冒者还可以放姜葱。健脾,补气,补血,适合气脾两虚易感宝宝。

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按3:1:1煮水喝。用药量尽量小,每天一次,连续几天就可以。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脾虚易感。

姜汁奶:用姜丝煮奶喝,或用淡姜水冲奶粉,早上喝,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其他时候不喝,上火、体热的宝宝不能喝。

红枣糖水:红枣、姜丝、陈皮、红糖煮水。
暖胃健脾,补气,止咳、防感冒。

(以往的食疗)
薏米山药汤:大米、薏米、胡萝卜、山药煮粥,饮水或喝粥。这是以前用的最多的止泻汤,用于湿热腹泻,可以固肠养胃。通常我以大米粥为基础,养胃润肺,再根据情况增减其他相应食物。

冬瓜薏米汤:冬瓜、薏米、山药、陈皮,煮烂放盐食用。
健脾安神、利尿生津。用于脾虚火燥引起的烦躁不安,睡眠不实。

香蕉陈皮绿豆沙:绿豆、陈皮煮烂,关火放入香蕉,凉后饮用。
可以生津和气,清热解毒,滑肠通便。

太子参百合汤:太子参、百合、银耳、白糖煮水。
养气滋阴润肺,适合久病体虚、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百合瘦肉粥:鲜百合、大米、瘦肉、葱、姜。瘦肉剁馅后用花生油腌一下,粥煮好后放瘦肉、鲜百合、佐料。
生津养气和脾,是病后体虚的绝佳食疗方。

绿豆海带糖水:绿豆、海带、陈皮、冰糖煮水。
清热解毒,减少夏日皮肤病毒,补碘。绿豆性寒,体虚胃寒者不能用。

红豆冬瓜汤:红豆、冬瓜,煮烂放白糖后关火。
补肺治咳,生津去暑,健脾。夏天用好。

菊花山楂水:白菊花、金银花、山楂煮水,(注意先煮山楂,关火前放菊花和金银花)常温后放蜜糖饮用。
清热解毒,消食明目。一岁以内宝宝不要用蜂蜜,此汤凉,身体虚寒勿用。

白萝卜梨水:白萝卜、雪梨、冰糖煮水。
养胃润肺,治疗咳嗽初起,非常有效。如果寒咳,可放少量姜。

莲子鸡蛋牛奶:莲子、姜、鸡蛋、冰糖、牛奶。先将莲子泡软,莲子和姜用清水煮软,捞出姜,放入冰糖,水开后放入牛奶煮开,打入鸡蛋,关火即可。
可以补气益脾,促进大脑发育,夏天汗多体虚,适当喝此奶,可以保持气力。注意水中姜不可多,也不可在晚上睡觉前喝。

黑豆黄芪水:黑豆、黄芪、红糖。
补肾止汗,养颜乌发。其中黄芪红糖偏热,夏季少用,可以早上吃。

胡萝卜鲫鱼汤:胡萝卜、鲫鱼、姜。炒锅放油,放入姜爆,然后放入鲫鱼煎香,放少量料酒,之后倒入开水,放入胡萝卜,微火煮一小时。
健脾温胃,健身补血。营养丰富,注意鲫鱼刺多。
2010/06/30回复
猜你喜欢

有一个穴位,小孩子一定要慎灸!

注意这4个禁忌,保护宝宝肠胃

小儿脾虚竟然有那么多的危害?(附推拿手法)

孩子咳嗽怎么办,饮食+推拿来帮忙!

积食的危害 【二】

好妈妈必须知道 怎样让孩子少生病

热点推荐

带娃咏声动画科技馆研学 看看动画制作流程

卜蜂莲花2蚊抢超级月卡 6款商品1蚊拿下

正佳偶遇loopy快闪店!拍照打卡萌萌哒!

马拉松也卷起来了!潮州大礼包今年最壕

速速归队!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啦

无印良品适合周末发呆 氛围很放松

快来围观少年宫的怪物涂鸦 还蛮可爱

小学鸡花钱购物初体验 认识人民币

震惊了!上小学的娃主动洗菜煮饭

灯一开,我家仿佛打上了一层滤镜

为了吃这一口花生酥 排队一个半小时

711和全家新品抹茶甜点 满2还有折扣

赶海的快乐,我在大大的沙滩上挖呀挖呀挖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