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不同意,人是自我的、独立的,孝不代表唯命是从。
209122幼儿园早教
我看了一套VCD,是台湾一位从事教育的蔡礼旭教授讲的,关于教孩子从小从孝道开始,从尊敬父母师长,乃至仁爱每一个人,从而建立好的人格,这对他将来的人生影响深远。以中国古人圣贤典籍《弟子规》作为课本,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儿子五岁,已学了好几个月,效果果显,许多以前不好的习惯都改过来。如《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已执行得不错,偶尔会忘记,我们从旁提醒他。同时我们作父母的也跟他一起学,以身作则,把每句落实到生活中。
我初读到《弟子规》时,觉得非常可惜,我们小的时候没学过,导致以前有许多对父母不敬的言行都不知道,非常后悔,“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已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赶快补过。建议妈妈们也来学习。
[此帖子已被 恺妈 在 2006-2-11 22:41:04 编辑过]
孝顺是要的,但是如果唯命是从就变成愚孝罗.我同意浩儿妈妈.
我喜欢有自己思想的宝宝,我可不希望我说什么他都点头的.
我觉得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听话听话,导致我现在觉得自己的思维比较受教条限制.我可不希望我的宝宝这样.
请各位妈妈看一遍《弟子规》才发表评论好吗?不要断章取义,“父母呼,应勿缓”,是一个最起码的礼貌行为。试想一下,宝宝一叫妈,妈就忙应答,而做父母的,呼几声才应?有时还是“干嘛啦!”这种语气,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如何待别人?现在这个社会是老的孝顺小的,颠倒过来。“父母命,行勿懒”,也并不代表唯命是从,而是要作出反应,如叫收拾玩具,拖拖拉拉的就不行,就是懒啦等。假如父母说的不对,起码也要“柔吾色,怡吾声”地劝告。
我年少时就不懂就些道理,是叛逆性的,对父母的命行,是讲一句,顶十句,伤了父母的心,如今非常后悔。现在为人父母,知道做父母的,每时每刻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即使有时讲错了,做儿女的也应注意发表意见的态度,这真的非常重要。
〈〈弟子规〉〉这遍文章,是古人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遵师孝敬父母开始,乃至待人接物等,各种行为都有涉及,如“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见人善,即思齐”,“见人过,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等等非常宜上口的简练言辞,容易记,从小深植入孩子的心中,指引他的成长。
当然,也要考虑这遍文章的历史背景,有些不合时宜的,就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但是我认为大部分都可以应用。暂时还找不到比它更精练的文章。
[此帖子已被 恺妈 在 2006-2-9 15:36:5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恺妈 在 2006-2-11 22:41:53 编辑过]
圣贤书不但是用来读的,还要用来做才行,否则就容易“不力行,长浮华”,将来会傲慢。首先父母也要读,言传身教,做好榜样,不然将来你唠叨他的时候,他会反将一军“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你自己做不到的,干吗要求我也要如此。”
而且开始教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教,因为容易接受,其中也要讲求灵活,不要枯燥,持之以恒,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具体可以上大方广公益网的教育园林看看。
[此帖子已被 恺妈 在 2006-2-11 22:42:37 编辑过]
楼上的,你也有背吗,你也有执行吗?要作榜样。建议去大佛寺图书馆(在广州惠福东路,靠近北京路)买一张《弟子规》的动画解释,里面穿插小故事,生动易懂。最后希望作妈妈的能看一下蔡礼旭教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VCD(大佛寺图书馆有售)或去大方广公益文化网的教育园林点击看,里面有很具体的教法。
我啊懒惰人,什么都不教,让老师教,也让小孩自由发展
我老公小时候在乡下,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4年级数学还考几分的人,太自由了,
不过他高考是重点,现在工作也不错
我觉得“父母呼,应勿缓”这类东东只是形式。急急忙忙应了父母又怎样,心到了没有呢?
如果有充分的爱,充分的安全感,即使孩子叫我的时候我没有马上答应她,相信她不会生气或害怕。反过来,我也不会。
不知道是孩子年龄太小的缘故还是性格原因(男孩子,2岁9个月),每次正面的教育(看贝贝熊的故事)他看完后都要加个“不”字。
比如说,看完《科学饮食》这本书。他就要说:“我就是要吃糖果、吃零食”,怎么办呢?我都觉得没招了
就象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