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阶段的家长,容易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笔者当年也是如此。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哪家学校更好,答案也很简单,谁的出口成绩好,谁就是好学校。网络上有很多此类数据,学校历年的中考成绩横向对比,可以细分到每个学校的重点班。甚至于谁家的饭堂好吃,谁家的宿舍更宽敞,都有大量的讨论。 笔者当年混迹于各大小升初论坛和QQ群,对于此类数据的追逐和分析乐此不疲。 当时看的最多论坛的是***,它是学不死旗下的网站,各路水军充斥其中,
其实里面的数据看看就好,别太认真。还有各大机构的微信公众号以及QQ群,数据也大同小异。
有了小升初,就有了密考这个杯具。笔者当年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这个密考,还特地打电话去向各路前辈们请教,唯恐错过重要消息。有了密考,自然就少不了课外拓展这个怪胎。培训机构哪家强?学卓新品晓,等等等等,各家有各家的粉丝。笔者当年是可悲的陪读族,女儿周末机构补习,我是每课必到兼做笔记。现在想想,鸡兔同笼牛吃草,余数问题,在初中看来就是个P啊,无法理解小升初为何考这些东西的。网络流传着一些关于培训机构的阴谋论,这是个题外话,不细说。至于奥班,竞赛路线的小盆友好辛苦,双集甚至三集,为了什么?原因很简单啊,拿个华杯一等,神学院差不多就稳了。竞赛班混的好,清北在向您招手。
有家长感叹,机构拓展就是烧钱啊,牛娃就是金钱炼成的。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更直接的方法,直接是用金钱把孩子送进名校。当年听熟人说,XX万入某一线名校,只要你成绩不太差。其实这一点笔者不太理解,花钱去上一个考不上的学校,孩子去到岂不是垫底遭罪吗?难道是打算一路花钱,直到把孩子砸进名牌大学?诚然,金钱在择校这个方面是万能的。只要有足够的钱,任何学校都是可以上的,但是,有意义吗?
年轻人晒房子车子,中年人晒孩子。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说话不带响。校外补习,不仅仅是羊群效应,也有些许因素是来自家长内心的虚荣心。小升初引发的恐慌情绪,是很容易在人群中蔓延的。一个小小的密考,弄得宛如高考。遥想2017,家有渣娃,慌得一匹。又是刷题,又是一对一,然并卵,羊排出来,排名千名开外。周末四处奔赴各类MK,运气还好,最终在三月底就搞定了理想的学校。从此不再去考试,没有集邮的心思。
上了初一,发现班上牛娃成群,更有一个羊排前三的存在,当时就有膜拜的赶脚。渣渣一开始基本就在倒数之列,战战兢兢。我常常给孩子打气,这些荣耀都是过去,别人做得到,你也一定可以做得到。经过两年的努力,渣渣也终于有了信心并挤入前十,立志中考要超越这位奥数牛娃。这并非不可能的事情,中考有七科呢,不只是数学一科。
小升初的结果并不太重要,初中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如果你不努力,即使初中考上华附,也不代表你高中能考入好学校。相反,只要你足够努力,即使在三流学校,也一样有机会绽放光彩。君不见,15年广州中考状元,就是来自41中。
据我观察,初一尚不明显,同学们的成绩差距并不大。到了初二下,我发现,跑在前面的并非那些小升初的牛娃,而是是那些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而且成绩开始两极分化。
说了这么多废话,总结一句有用的话吧。小学阶段,最重要是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而不是仅仅一味补习和刷题。
周末在妈网翻看小升初的帖子,看到某位家长的帖子很有意思,据称能让其他家长少交智商税。于是乎,笔者也乱写一篇,看能否帮家长们减少一点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