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洞悉孩子心理的秘密——实用儿童教育方法和技巧

35573149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18.人生的觉醒
  
  
  
   初三,受人怂恿,决定复读一年考中专,那时候中专比高中难考。当老师的二舅帮我转到了更远的一所学校去读书。在这一年里,我似乎长大了。
   促使我长大的事情,今天看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刚到新的学校,很孤独,平生第一次有想家的感觉。度过了一段难过的时光,慢慢和同学熟悉起来,特别是和同铺的一个女生很要好。每到周末,在学校不但没吃的,还很不安全,她就邀请我去她家。她父母都很热情,直到今天我都感谢她们一家人。
   没过多久,又转来一个女生,是我们区物理教研员的女儿。全校只有我俩是外地人。她的身份,使得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很巴结她。相比之下,我就有“门庭冷落”的感觉。
   先说说我们校长,也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不但主动关心她的学习、生活情况,还给她开“小灶”。冬天的周末,校长干脆把办公室的钥匙给她,那里就是她的天下了。
   再说总校的教导主任,是我好朋友的伯父。有一次我和那个女孩都去我好朋友家,这位主任就打发孩子过来喊那个女孩吃饭,她们走出去了,主任的孩子反应很快,似乎觉得不大好,就对我说:要不你也去吧。我没有去。
   这些事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是稀松平常的琐事,可对于十几岁的我,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我心里愤愤地想:如果我爸爸也是教研员,你们不是也一样会巴结我?可惜我爸爸不是,那么,我就要做到更好,让你们看看!
   竟然是这些小事,激起了我的雄心壮志。那年因手续的问题,我没能考中专,接着读高中。从读高中开始,我像换了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变得很强大,以前作业之类的障碍,用了一段时间就跨越过去,成绩也升到前几名。
   今天再看少年时候的不服气,淡然一笑就过去了。不过,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的事,确切地说,学校和总校的领导,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甚至很恶作剧地想,如果我告诉他们这件事,会看到怎样的表情呢?
   不过,我并不觉得仅仅是这些小事改变了我。我想,这还要归功老爸的“政治课”,当时,老爸教育我的话、讲得故事,我感觉听得有点心不在焉。其实,这些话悄无声息地渗入了我的深层意识中。所有的素材和体验慢慢酝酿,加上这些不平事做催化剂,量变终于达到质变。
   如今,我很感激老爸的耐心。我初中那一身毛病,如果我遇到急躁的家长,读书这条路恐怕早断了。
   我绞尽脑汁地想,这段经历留下了什么经验和体会呢?
   一、 等花盛开,看树长大。我想,对待一个孩子,需要像栽花种树一样,静静等待它的伸展。这个过程,有急躁,有担心,甚至还有恐惧,其中的漫长仿佛可以用自己的心跳来度量。但这就是成长,一切都有他自己的时间表,多浇水,多施肥,未必就会茁壮。
   二、 累积内心的力量。关于力量,最近老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竟然发现,无论大人和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当然,这个力量更多的是内心的力量。比如孩子不做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都有良好的愿望,却在改变自己方面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大人不是也有很多梦想不敢付诸实施吗?这不也是缺乏力量吗?说到底,都是无力感在作怪。那么,要想让一个孩子独立,光生活习惯或某个行为独立还不够,最重要的是累积内心的力量——让他有力量走过长长的路……
2008/11/06回复
回眉黛浅笑 :
   孩子两岁多,看上去胆子也挺大,就是不愿意叫人。这个情况别的孩子也会有,我注意到家长一般都是多次催促孩子叫,然后对孩子讲,不叫人是没有礼貌的孩子,大家不喜欢你了。不知道你是否也会这样。
   其实这个做法是从大人的利益出发,如果他不叫人,别人会说大人没有教育好孩子。用没有礼貌、大家不喜欢你之类的话讲道理,会让孩子感到压力。
   这个事情可以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叫人虽然简单,其实属于一个小小的交往过程,孩子心中对此可能有一些担心和不习惯,特别是对陌生人。那么,我们可以尽量消除这种顾虑,对两岁的孩子也不要强迫。比如告诉孩子,这是张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上次还买过一个玩具给你呢,张叔叔可喜欢你啦,今天张叔叔是到我们家吃饭来了,我们和张叔叔打个招呼好不好?张叔叔会很开心的……
   如果孩子还是不叫人,尽量不要强迫他,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和别人打交道。每次都让孩子多了解对方,时间久了他会叫的。
2008/11/06回复
 19.战胜自己的一年
  
  
  
   从踏进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是因为我很清楚自己是带着初中的一堆问题来的,不同的是,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我记得第一课,语文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是胜利。之后的三年,我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高一这一年,愿望和行为还是有很多冲突。不同的是,我可以强力地控制住自己,虽然那滋味不好受,但还是坚持过来了。比如当厌烦的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在心里不断告诉自己:如果还控制不住自己,大学的美梦就泡汤了,你想这样吗?既然不想,就没有退缩的理由!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充分地在上面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每天都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明确提出第二天的改进目标。这似乎有一双眼睛在监督自己,如果这一天浑浑噩噩地过去,晚上就不好给自己的日记“交代”。当然,如果我做得好,也决不吝惜溢美之辞——反正只有我自己知道。
   说来不好意思,到高中我才知道有学习方法这一说。现在高中的日记不在手边,细节我记得不多,只是记得当时每天晚自习,用一张纸把当天所有的任务罗列下来,然后按重要程度排序,如果有时间,就安排预习和复习,毕竟我的基础不是太好。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划去,那时候好有成就感。
  渐渐地每个学科也摸索出一些办法。语文靠理解和平时的积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还有那么点文学天赋,我记得语文曾经得过全年级第一,作文也曾经得过最高分。虽然我很不喜欢语文老师,但他好像还蛮欣赏我。我把数学基础追上来以后,就想了个自己的办法。我课前从来不预习,等老师进了教室,一般会花两三分钟总结一下前一天的内容,这时候我迅速地预习新课,等老师开始讲,我已经预习的一个例题。我的进度总比老师快两三分钟,所以他一提问,我总是张口就来。那感觉仿佛我在前面跑,老师在后面追,好胜的我,总是不想让老师追上,所以思维高度集中,学得也扎实。课后基本不复习,但成绩一直很不错。读大学以后,一个男同学告诉我,他当时很好奇我怎么会那么“聪明”,还偷偷地到我的座位上寻找原因,结果只找到了一本抄写名人名言的日记本,没发现什么秘诀。在历史政治的课程中,我发现了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期末考试前,我花了两三天的课余时间,看了一遍历史书,居然能将整本历史书复述下来——包括描述性文字。
   虽然很努力地学习,但因为之前基础不扎实,加上从来没当过好学生。所以心中还是很忐忑,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我挺吃惊:第四名!
   我有点不敢相信,特意去老师办公室看了成绩表。原来这是真的。我对自己的印象和期望从那一刻发生改观。
   高一,是我快马加鞭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一、 第一次体验到学习的充实和乐趣。小学和初中,我都被拖沓的作业和糟糕的成绩所缠绕。到了高一,才发现学习居然这么有趣。
   二、 懂得培育自己的内在动力。我终于明白,小学和初中只是有良好的愿望,但我没有足够的动力驱动自己。到了高一,我发现了这动力的神奇,也发现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其实至关重要。我通过内心的想象和日记,来培育和强化这种力量。对自己的控制感也在增强。
   三、 学无定法。之前,老师总是特别强调预习和复习,我学数学没有预习和复习,居然学得更好。我由此总结出,老师说的,都是常规的方法,其实,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每个人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自己的方法。后来,我就不再拘泥于别人怎么说,总是试图探索自己的方法。
   四、 理解了潜力的无限可能。我居然能把整本书背下来?这个问题让我吃惊良久。那我初中的历史和政治怎么学得那么糟糕呢?看来不是记忆力的问题。高中以前,我心里很悲观地想,我大概不会在学业上有什么出息了。高一这一年,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不会差,我愿意挑战任何目标。
2008/11/06回复
20. “把枪扔了吧!”
  
  
   有一次,我的小侄子和小侄女聚到了一起。鹏鹏3岁,曼曼2岁,俩活宝到了一起,就有许多热闹看。
   小孩子总是凑热闹,且嫉妒心都挥发出来。一个孩子玩娃娃,另一个准来抢,接着就是一场战争。鹏鹏是哥哥,性格偏静,不在自己的地盘上,爸爸又不在,他还有点怕伯父,似乎不敢太嚣张,曼曼虽然是妹妹,还是个小美女,但风格强悍,不但打人没商量,咬人也没商量,动不动就“出口伤人”。
   他俩在一起玩,我要格外留心。
   某一天,两个孩子又为一支玩具枪发生了争抢,互不相让。我紧盯着曼曼,太了解她了,只要她眼神一变,另一个准遭殃。果然,她一副发狠的样子,我赶紧制止。
   用很温柔的语气对他俩说:把枪先给我!
   他俩大概以为我要主持公道,就一起松手了。
   我拿着玩具枪,就伸出了窗外。看着他俩,很平静地说:枪只有一把,你们俩都抢,谁也没法玩,咱不要了,扔了吧!
   两个孩子都没想到我会来这一手,全楞了。
   我安静地看着他们,他俩面面相觑,大概过了三秒钟,问鹏鹏:扔不扔?鹏鹏摇头。问曼曼,曼曼也摇头。我将枪拿了回来。
   我蹲在两个孩子中间,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只有一把枪,你们轮流玩,好不好?他俩都同意了,最后决定哥哥先玩。我特别嘱咐鹏鹏:你看妹妹多好,她让你先玩,你玩一会给妹妹好不好?鹏鹏答应了我。
   我不再管他们,只是留意他们的举动。
   过了一会,鹏鹏主动把枪给了妹妹,我热烈地夸奖了他。并问曼曼:你看,哥哥主动把枪给了你,你说哥哥好不好?曼曼说好。
   这大概是儿童版的战争与和平吧。
   这是我常用的把戏之一。我感到对两三岁的孩子很难讲清楚友爱和共享。有时候孩子能机械地记住道理,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教育大人,但到了关键时刻,他还是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后来看儿童心理学的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的理性思维要到9岁以后才能发展起来。
   我这样做,就是想用一个形象的方式告诉他们:争执不下的结果,就是两个人都玩不成。当然,我特别注意用温和而平静的语气,眼神也尽量友好,我不想恐吓他们。把枪伸出窗外后的那两三秒的时间,是一个心里的僵持过程,把握好这个度很重要。因为我带过的孩子多,似乎对孩子有一种直觉。这个时间如果过短,就没有好的效果,稍微长一点,他们反应过来,就会来抢。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我发现这样更容易说服孩子。另外,我很注意在争执、争吵的事件中建立今后的规则。所以肯定每个孩子的谦让,也帮他们认识到对方的好。
2008/11/06回复
21.洗脸、吃饭还要谈判?
  
  
   大鹏是我大表哥的儿子,他家在另一个城市。有一年暑假,回我二舅家住了一段。他当时四五岁的样子,我一回家妹妹就向我投诉:带他出去玩回来,到离家不到300米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走了,非要打车,不同意就耍赖,眯着眼睛,像醉汉一样,费了好大的周折才把他哄回来。另外,还听说他不断地和二舅谈条件,不答应就哭闹,总是去买那些垃圾食品。说起我二舅,也真有意思,他在我们当地是很有名的语文老师,却管不了自家的孩子,被我这个小侄子折腾得一点办法都没有。据说我还没回来,二舅就预言我能对付他。
   我到家的第二天早晨,马上就吃饭了,大鹏的脸还没洗呢,二舅哄着他洗脸,就听他和二舅谈条件: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二舅一脸的讨好:好好好,不洗脸,不洗脸,吃饭就行!接着他又谈条件,吃饭还得买个辣片。我在旁边看着,真是哭笑不得。我用手挡了一下二舅,示意他离开。我直视着大鹏的眼睛,和他确认了一遍:吃饭就不洗脸,洗脸就不吃饭,是吧?他“嗯”了一声,还挺理直气壮。我用很强硬的态度告诉他:脸不用洗了,饭也甭吃了!转身坐到饭桌前开始吃饭。大鹏一脸错愕,愣在了那里。
   我小声示意全家人,只管吃饭,先不理睬他。当然,我眼睛的余光一直看着他。这时候我故意对二舅妈说:哎呀,今天怎么就做了这么一点菜啊,我好饿,不够吃啊!二舅妈知道我是故意的,就很配合地说:可不是,今天的菜还真有点不够吃!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我让妹妹去把他领过来。这回他不再讲条件,给个台阶就下,乖乖地坐到桌前吃饭。我夹了块肉给他:吃饭吧。
   这事儿就此过去,他吃饭再也不讲条件了。之后我和他约定了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不可以去买垃圾食品。还是很强硬地告诉他:钱在我手里,那些食品不健康,就是不能买;如果你有钱去买,我不管。呵呵,我明知道他一分钱也没有。
   我还尝试调动他。比如,吃饭的时候,我就和他说:你看,奶奶做饭,我切菜,每个人都做了事情,大鹏也可以做一些呀,你来搬凳子怎么样?爷爷和奶奶一定想不到,大鹏也能帮忙了。他挺有积极性,把每个凳子都摆好。我当然忘不了把这事“昭告天下”,每个人都夸奖了他一番,他一脸的自豪。还有一次,他说要吃桃子,我就问他,想不想自己洗?他点头,我就帮他接水,教他怎么洗。洗完第一个,我问,如果你自己吃桃子,我们全看着,口水流一地,那怎么办呀?这话把他给逗乐了,他决定给每人洗一个。我不说你也能想象出来,这么小的孩子,给每个人分发一个自己洗的桃子,肯定能收获一箩筐的夸奖和感激。
   在这里我一定要啰嗦两句,不然别人会以为我是奴役“童工”的老财主:
   一、 在吃饭洗脸的问题上,之所以对他如此强硬,是这些事情不足以成为谈判的条件,而二舅完全被孩子所控制。观察周围的例子就会发现,当一个孩子为所欲为的时候,其实他并不快乐。他要时时拿眼泪当武器,实现并不合理的愿望。
   二、 为大人做点事情,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一个孩子得到太多的爱,却无法付出时,他的感觉也不会好。比如孩子想帮忙或者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大人,大人往往出于爱的缘由拒绝他们——别忘了,那也是拒绝。如果我们接受孩子的好意,或者创造条件让孩子付出,他会更快乐。
   三、 我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到快乐。孩子耍赖的时候,我当然有各种馊主意等着他们。但在平时,我其实会想方设法让他高兴,比如我和他玩各种游戏,用心听孩子讲话,帮他实现愿望。我感觉很多人是从大人的利益出发,只要孩子不捣乱,不惹大人烦心就可以,至于他玩得怎么样,无关紧要。我一直很关心孩子的玩耍质量。要不然,我老是出招“收拾”他们,他们才不会喜欢我呢。
2008/11/06回复
  笑里花开,你好,你的女儿一岁,在外面会怕生。请观察你的女儿,是否新发展出如下的情绪:尴尬、害羞、内疚、嫉妒、骄傲等。
   一般一岁到**发展出这些复杂的情绪,所以这时候她在外面表现出害羞等情绪,如果是这样,不必太担心,孩子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的情绪。
   另外,也有可能是之前和外人打交道有过不愉快的体验,比如被训斥,或者别人逗她玩过火了,孩子当成了对她的伤害,所以害怕陌生人。
   建议多带她到人多的地方,但尊重孩子的主张和选择。比如她不让碰,就告诉别人现在孩子怕碰,不要碰她。让她慢慢放松对生人的戒备。
   还有就是多给孩子提供对方或者玩耍地方的信息,比如对方是什么人,或者要带女儿到什么地方玩等。孩子没有不必要的担心,心情自然会放松下来。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注意多给她创造和外人打交道的机会,另外尽量多和小朋友玩。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情绪和交往方面的能力,如果这个时期生活环境过于单调,没有交往经验,长大容易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2008/11/06回复
22.不恰当的疼爱
  
  
  
   春节回家,我去看望爷爷的四弟——我的四爷爷。好久不见,自然是特别亲热。过了一会,外出玩耍的小弟弟雪松回来了。他9岁,读二年级,是我最小的弟弟,因两家相距很远,我们并不熟悉。他给我的印象颇为奇怪,一方面他表现出退缩和躲闪,不肯正面和我说话,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莫名的蛮横和霸道,比如,他想喝水,就扯着嗓子命令我:给我倒杯水!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就仔细观察一家人的相处模式。
   四爷爷性格温和,对雪松极其疼爱,总是充当他的保护伞,比如妈妈说孩子考得不好,四爷爷马上表达了他的满足感:考这个分数不错了!四奶奶性格外向热情,但说话唠叨,不断重复。请原谅我这样形容她,我记得小时候在她家玩了一个星期,那时候她和老叔就经常因为唠叨发生争吵。四奶奶对雪松的负面评价相当多,比如这孩子太淘气,一点都不懂事,学习也不好,不知道用功,白疼了,也不听话……。老叔在和四奶奶的争吵中长大,性格比较急躁,动不动就要打孩子,相比之下,孩子的妈妈还更理智一点,对孩子的学习比较关心,要求也更严格。四个家庭成员的性格,清晰地解释了孩子行为中的矛盾因素。
   那天晚上发生了两件小事。一件是他看动画片的时候,妈妈检查出他作业的三个错误,他不想改。妈妈坚持让他改,他到四爷爷房间里来拿铅笔盒,进屋就哭哭唧唧的,他说话很艺术:人家正好好地看电视呢,妈妈非得捣乱!走到门口,他的脚步迟疑了一下,回身扑到四爷爷怀里,抱怨变成了哭泣。
   每当这时候,我都像个闲事主任。我示意四爷爷不用管,我安慰他,沿着他的思路走:我们正忙着看电视,妈妈怎么给我们捣乱呢?他平静了一些,给我复述了一遍经过。这时候,我做打抱不平状:走,我领你和妈妈评理去!估计这小家伙心中窃喜,以为又来了个撑腰的。
   见到他妈妈,我使了个眼色,虚张声势地说:听说雪松忙着看电视,你给他捣乱了?妈妈说:我让他改作业,他不改。我问雪松是这样吗,他回答说:我没说不改!我继续追问: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改?他说看完动画片改。我还是紧追不舍:看完动画片还需要我们提醒吗?他说不用。我又把话题转到发生误会的地方:雪松,你看,妈妈让你改作业,你想着看完电视改,但没说出来,妈妈就以为你不想改。所以妈妈会发脾气,强迫你改,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说清楚,妈妈会同意的。在我的鼓励下,他向妈妈承诺:我看完电视就改作业,不用你提醒了。他果然做到了,我们都夸奖了他。
   之后,一家人看连续剧,雪松将橘子外面的塑料包装拆开,用上面的胶条往一把刷子上粘贴。我饶有兴趣地观察他,问他能贴出多少种花样来,他每贴出一种都给我看一下。我们就这样闲聊,这时候,我感觉他回到了一种放松的状态,享受玩耍的喜悦。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得出,其实雪松是个很好的孩子,只是家人不恰当的疼爱方式,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临走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当然,我只是尽力而已,他们认同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一、 教育的一致性。在这个家庭里,教育的不一致非常明显,这使得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很显然,他的蛮横与爷爷的过度保护有关,而他的退缩和躲闪则与奶奶频繁的批评有关。所以我就建议全家人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如果有分歧,背地里商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争吵、互相批评。
   二、 消除负面评价。其实,四奶奶的唠叨和批评,也隐含着疼爱,只是孩子感觉不到。我建议全家人,特别是四奶奶,那些负面的评价不要随口而出。这是最习以为常又最有害的行为,殊不知这样对孩子影响深远。这些话,最终会演变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许多人终生受这些负性评价的困扰。
   三、 建立规则,不要打骂、恐吓孩子。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多数是因为每位家庭成员的教育边界相差甚远。在爷爷面前的正确行为,到了妈妈那里,就成了错误行为。所以要建立统一的家庭规则,这样孩子很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就没有必要靠打骂和恐吓来约束孩子。
   四、 陪孩子聊天、玩耍。看上去,每个人都很疼爱孩子,但不恰当的疼爱,往往会演化成伤害。从他玩橘子皮包装纸的事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个孩子其实很孤独,缺少正面的关注。在大人的眼里,往往对小孩子的游戏不屑一顾,唯一的价值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捣乱。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玩耍是他们的正业。我甚至认为,7岁以前,孩子的工作就是玩!如果家长能少一些管制,多一些陪伴,用孩子的方式和他玩耍,很多问题都可以消除。
2008/11/06回复
 23.赢水果的游戏
  
   还是和琳琳有关的故事。
   我和他们母子住的那段时间,他妈妈多次向我抱怨孩子不吃水果。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孩子确实不怎么吃,为了让他吃点水果,妈妈把水果剥皮切块送货上门,他还不情愿张嘴,给多了还很不耐烦。妈妈一遍遍给他讲吃水果的好处和不吃水果的坏处。其实,所谓的好处和坏处,都不能立竿见影,很难说服孩子。另外,我发现妈妈也不大爱吃水果。我猜想,妈妈不厌其烦地讲吃水果的好处,可能孩子心里就在反驳:你都不吃水果,还老让我吃!
   从妈妈那里得知,孩子相对来说还算喜欢芒果。有一天我就买了十几个很小个的芒果,晚饭后,我逗琳琳玩,说和他玩垂头剪子布的游戏,他很乐意。我继而加了个彩头:单玩游戏不够刺激,咱们赢芒果吧,输了的要给赢的削皮哦!小孩子总是喜欢在游戏中占上风,他跃跃欲试,我还有话要说:琳琳,我很喜欢吃芒果,拜托,手下留情,不要都赢了去,我会哭给你看的!我这一“示弱”,他更是胜券在握的样子。
   我们请妈妈来观战,第一局,他旗开得胜,我现场削了芒果给他,他得意地享用了;第二局,我预言一定赢他,结果我又输了。我很“失落”,他更高兴了;第三局,我做惴惴不安状,问他:你不会再赢我了吧?他来个“通吃”。真被他说中了,我又输了。他是越来越得意,渐入佳境,我则输得溃不成军。让我想不到的是,他七局连胜!嘴都快咧到天上去了,痛快地享用他的战利品,我则很夸张地表现了我的挫败感。说实话,我没有故意让他,不知道怎么输得那么惨。
   他赢得畅快淋漓,连续吃了七个小芒果,他妈妈一脸灿烂的笑容。我们吃惊于他游戏水平如此之高,“恭维”了他半天,他别提多得意了。之后,我很委屈地“抱怨”他吃了我那么多的芒果,请他给我削个芒果,安慰一下我受伤的心灵。最开始他说“不”,因为他没有输给我。之后我和妈妈一起向他解释,他的确没有输,只是我输得太惨了,请他安慰我一下。这回他答应了,我当然不忘感谢他一番。这个游戏就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因这次的愉快记忆,这个游戏我们玩了多次。他赢了N多水果,我得承认他玩这个游戏确实有长处。
   家庭教育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小问题,我最大的体会是,讲道理是最常用、又最没效果的办法,但是,别忘了,讲道理不是唯一的办法!绕个圈子,不但轻松地达到目的,还能收获很多乐子呢。
   一、给孩子做出榜样。如果想让孩子吃水果,大人就不能光说不练。另外,我还发现家长特别喜欢要求孩子读书,但自己从来不读。如果想让孩子做,就要以身示范,而且让孩子发现做这件事情本身的乐趣,比如享受水果的味道,享受读书的愉悦,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二、记住最初的目标。在这些小事上,家长特别容易跑题。比如最开始是给孩子讲吃水果的好处,孩子很反感,嫌家长唠叨,导致冲突升级。家长就抱怨孩子不懂事,不领情,甚至还翻出不少旧账来。回头看,生了一肚子气,却没有达成最初的目标——吃水果。其实,不要和孩子在细节上纠缠,如果讲道理没效果,就不要试图通过加倍讲道理来达到目的,而是尝试换个办法。
   三、将要求包裹在游戏中。这是屡试不爽的办法,我特别喜欢将对孩子的要求,转换成一个游戏,在轻松好玩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达到了目标。孩子没有意识到这里面隐藏的要求,自然不会产生阻抗。
   四、做好铺垫。在这个游戏中,先是增加彩头,继而“示弱”,然后输得“叫苦连天”,一步步地铺垫,孩子的感觉越来越好,他就忽视对水果的排斥,经过多次游戏,他对水果有了新的感受,后来看电视的时候,他就习惯于和我们一起分享水果。
   五、照顾别人的感受。琳琳说“我没有输”,是有道理的。论输赢,他没有必要给我削芒果;但从照顾别人情绪的角度来说,这个行为就显得很温暖。请他安慰我“受伤的心灵”,是想让孩子在自己得意的时候,不忘照顾失意人的情绪。
  
2008/11/06回复
24.说脏话的代价
  
  
  
   有一段时间,琳琳特别喜欢说“你这个狗屎”、“你这个大便”……
   他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在说,没什么恶意。他的妈妈对这个事情比较紧张,每次都长篇大论地教育他,主要是批评他没礼貌。孩子不但没有改,还变本加厉。琳琳会画画,他在书上画了不少令人皱眉的图,最夸张的一张,画了一个人,浑身上下都是……
   最开始我没太在意,心里还觉得妈妈有点小题大做。直到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他又说这些话,妈妈再次批评他,我接过了话茬:“狗屎”、“大便”这两个词,老师都教过你怎么写,那就可以说。不过,这是不好的话,说了要受到惩罚。
   接着就和妈妈一唱一和地讨论给琳琳什么样的惩罚。我对妈妈说:你看,你做饭,就轮到我洗碗了,哎哟,我最近不想洗碗呀。如果琳琳再说那些话,咱就让他洗碗吧,我就解放啦!妈妈就在一边眉开眼笑地附和:好啊好啊!
   事情就这么说定了,说一次洗一次碗。我之所以用这个办法,是了解琳琳的优点:讲信用。只要他当时不反对,事后一定会遵守诺言。
   我继续卖乖,琳琳,求你一件事,再说一句吧,我今天就不想洗碗啊!
   琳琳也和我开玩笑:哼,你这个奸诈狡猾的人,我才不上你的当呢!那天我在“失望”中洗了碗。
   之后的一段时间,发生了有趣的逆转。是我每天“期待”他说,“引诱”他说,他坚决不给我机会。我每天洗碗都做“痛苦不堪”状,看得出,他很小心。当然,他也有一不留神的时候,前后被我们逮到三四次。我和他妈妈都特高兴,甚至还有一点点的幸灾乐祸。他也遵守诺言,碗洗的又干净又快,我们打趣他是“洗碗天才”。
   之后,这个问题就不见了。
   一、探索自我的尝试。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有一些标新立异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挺让人紧张的,家长特担心孩子误入歧途。其实,孩子是在试探他成长的边界。有的也反映了同伴群体中流行的话语和潮流。像“狗屎”、“大便”这些话,那段时间琳琳的同学都在说,他也跟着说,过一段,就都不说了。所以对此没必要大惊小怪,听到他说,用表情、眼神或一两句话表明家长的反对立场即可。如果开始就轻描淡写地处理,孩子未必会说那么多次。
   二、权力的让渡。其实这个故事背后,有个小小的权力斗争。家长不让说,孩子偏说。如果首先认可他可以说,把这个“说”的权力给孩子,他就不会再反抗。至于说的后果,另行处理。
   三、愉快的惩罚。我最喜欢的惩罚方式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接受惩罚,但不觉得难堪,甚至还有点游戏的味道。我说的“一点点的幸灾乐祸”,就是表现了我们的得意,但也让孩子感到舒服,如果过度了,孩子会反感。
2008/11/06回复
 25.小小的冲突
  
  
   说两件和琳琳发生冲突的小事情。
   有一次他清理鱼缸,要把水草捆绑在沉木上。他手里捏着线,剪刀不在身边,就想让我帮忙。可话说得非常生硬,语气中隐含着怒气。他的话引起了我些许的不舒服,我回敬了一句:你求我帮忙,不说点好话给我听啊!最后他自己设法拿到了剪刀,表面上看,也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另外一次是他邀请我陪他去花鸟市场买东西。买了好几样东西,其中之一是铺在鱼缸底部的白色沙石,大概有几公斤重。到了小区里面,他的意思是让我帮他拿这袋沙石。他又用了颐指气使的语气,我还是那句话:让我帮忙,就该好好和我说话呀!这回他生气了,丢下一句话:你爱拿不拿,反正丢了就找你!
   我还真就没拿,转身出了小区,也丢给他一句话:我去买东西了。
   等我买东西回来,发现那袋沙石已经不见,他又下来拿了一次。我敲门的时候,他也向我表达了他的怒气,迟迟不肯开门,我锲而不舍地敲,他终于开门了,又丢给我一句:刚才都不帮我忙,现在还让我给开门。我回了一句:你语气好的话,我会帮的。
   这两件小事就这样过去了,再没提起过。
   不过我私下里和他妈妈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解释了我的意图:
   一、模拟人际交往的氛围。就算小孩子语气不好,我也没那么小气,这次是故意和他计较。我只是想用我的回应告诉他,如果你用这样的语气和外人打交道,对方就会拒绝你。并隐含地告诉他,用友好的方式更容易得到帮助。在类似的事情里面,做家长的往往先“忍气吞声”满足孩子的要求,再批评他如何如何不对。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就是对孩子这种态度的认可和鼓励,再回头说他不对,哪里会听得进去呢,只会嫌家长唠叨。
   二、不回避冲突。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脾气不大好,这样拒绝他,其实有可能激惹起他的情绪。但我认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所以过程特别注意,只是表达我的立场和态度,不多说一句指责他的话。很显然,如果他说“你爱拿不拿”或者是开门的时候,我多理论**大发雷霆。我就是不和他过招,让他记住这不愉快的经验。
   三、体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两件小事之后,他再没用这样的语气对我。遇到需要我帮忙的时候,他态度很友好,我很积极地帮他,有时候我还主动问他要不要帮忙。这两件小事不但没有妨碍我们的关系,反倒更亲切了。我注意到,他对别人的态度也慢慢好起来了。
2008/11/06回复
绿色草原,好呀
   你和你老公对孩子的态度如果中和一下就好了。有个朋友总结了一句话“暴力的短期效果最好”,但从长期来看,消极后果也最为严重,我总觉得暴力是饮鸩止渴,所以反对打孩子。
   你心里的矛盾,可能也是很多人心里的矛盾。我写的这些文章也可能给人误解,仿佛我一直主张出损招收拾小孩子,后面我会写一些和他们相处的故事,来平衡一下。
   你说的蒙特梭利的理念是有道理的,我也这么认为。不过,不要把“自由”理解为孩子可以为所欲为。我的理解是,除了安全隐患以为,给孩子的自由包括思考的自由、探索的自由、尝试的自由、犯错误的自由、哭泣的自由、玩耍的自由、拥有爱好的自由等。
   我的习惯是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给孩子提出几条要求,让孩子明确。其余的,不过多干涉。虽然我坚持原则的时候,显得挺狠心的,但平时我给小孩的自由度很大。
   但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需要有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比如做作业,不会影响孩子的安全,但也不能因此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爱做不做显然不行。
   你说孩子哭闹要安抚,对三岁以前的孩子尤其要多回应。因为这有利于形成安全依恋。另外,如果孩子因受伤、恐惧、伤感等原因哭泣,要及时安抚。我上面这个“狠心”的例子,其实之前大人也有错。如果最开始就主动给他,就不会有事。其实孩子哭的倾向是大人的行为“培养”出来的。但这个例子里面,孩子只是把哭当武器,他自己心里很清楚,就是想通过哭逼迫大人就范。我所说的哭了两三个小时,也有点没说清楚,其实大多数时间他只是哼哼唧唧的,他也没有力气连续哭那么久。
   关于什么时候讲道理,心理学书上说,孩子到9岁以后理性思维才开始发展,这之后讲道理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些。不过话说回来,我认为单纯的讲道理,不是什么好策略,一不小心就会滑向唠叨的领地。孩子觉得你在说教他。这就好像政治课,从小学念到大学,你再看看谁完全按照课堂上的要求做呢。
   呵呵,唠叨了这么多……
2008/11/06回复
 27.谁破坏了规矩?
  
  
  
   昨天下午和晚上,我一直陪小侄女玩。黑天以后,她开电视听儿歌。唱《春天在哪里》的时候,她和着节拍,在客厅中间载歌载舞,那样子超可爱,转了两圈,就到了电视的前面,她大概被画面吸引,就停在那里看。姥姥提醒她:曼曼,往后点!不知道她是没听见还是不想退,反正还在那看。我盯着她的背影等了大约半分钟,如果她能自己后退,我有何必多管闲事。她没有退,这时候我起身,站在电视前面,用手轻轻地挡她的身体,示意她往后,她很顺从地往后去,直接坐到沙发上。我指着沙发前面的地:你可以在这里跳啊!没想到她很坚定地说:不可以!
   那一瞬间,我心里那个感动啊!我站在电视前面,一定是让她回想起我们之间的约定:看电视要坐到沙发上!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为了限制她看电视,爸爸妈妈规定她每天只能看一次电视。根据我自己小时候的经验,我感觉小孩的时间感特别慢,“一天”好像特别漫长,另外,她弄不明白为什么“明天”在睡一觉之后,就变成了“今天”。所以她上午看过了,晚上还想看。关于为什么不能看,要给她解释老半天。后来,我就把这个规则给形象化:天黑了才可以看!
   这回执行起来就容易了。当然,有时候天没黑她就想看,这时候就很简单:看看天黑了没?她煞有介事地爬到沙发上,往外看了看说:天还没黑呢!这时候只要回她一句:那不能看,等等吧。她一般没什么意见。
   有一个周末,看她在家里转来转去,蛮无聊的,妈妈就提议:你放开电视看会《猫和老鼠》吧,她看看外面,说:天还没黑呢,不能看!
   其实,往往是先有大人的说话不算话,才有孩子的不听话。
  
2008/11/06回复
28.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
  
  
  
   我的小侄女曼曼两岁九个月,上幼儿园也有几个月了,基本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最近,嫂子和我说,她经常哭哭唧唧的,就算有理由也特别牵强,另外,她变得特“小气”,比如不让别人动她的东西,经常强调“这是我的”,尤其不许别人看他的小弟弟。
   最近几天,我连续两次长时间地和她玩,就是想找到其中的原因。
   第一次,是上周末,我在客厅坐了一小会,她醒了,哼哼唧唧地出来,我始终没闹明白她为什么耍赖,我蹲下来和她聊了两句,话题很自然地转移到沙发上的灰太狼玩具,问她:灰太狼有没有去抓喜羊羊呀?她回答说:灰太狼没有去,刚才老婆还打了它呢。这一聊天,她的情绪就平静下来。我就和她玩灰太狼抓喜羊羊的游戏,跑来跑去的。
   过了一会,我去看她的小弟弟,她大叫:不许摸我的车!哦,我明白了,这个车是她以前用过的。我看着她的眼睛,用很柔和的语气问她:你不想让我摸你的车,是吗?她点头“嗯”了一声,我继续问:那我不摸了,好不好?她说“好”,在她的注视下,我放手。她不再管这事,过一会就算我再摸,她也不反对了。
   后来,我和她在一个房间里玩,她看到在学校午睡用的枕头被子放在一个透明的袋子里,说要找她的青蛙枕头,我同意。往外拿的时候,卡住了,她又耍赖,哭了起来。我在旁边鼓励说:青蛙枕头很听你的话,你想办法把她拿出来!她又尝试了几下,拿出来了,也不再哭。盖被子不顺她的心,又哭了起来,还是老办法,我不帮忙,只是在旁边鼓励她想办法。她很快就弄好了。过了一两分钟,我扮演一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呜呜呜,小朋友该起床了!她很喜欢我这样逗她,干脆扯被子把头蒙上了,我就轮番扮演大狮子,喜羊羊,大公鸡等叫她起床,她最喜欢我扮演大公鸡,她眯着眼睛装睡,还忍不住偷笑。
   过了一会,我们玩福娃。有个福娃掉了,我捡起来扔到她怀里,她知道我逗她,就又扔到地上,我再捡起来扔给她,她干脆把所有的福娃都扔过来,我俩比赛互相扔,她乐坏了,咯咯咯地笑,特别开心。
   游戏不知道怎么又转移到点火上,她的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哧”的一声,假装点着火了,我做吃惊状:小朋友,不许点火哦,我是警察,来救火的!我用一个大气球假装把火扑灭了,语重心长地“警告”她不许点火,等我一转身,她又“哧”的一声,大声对我说:我又点火啦!我一边发牢骚一边救火:哎呀,你这个小朋友啊,不听警察的话,要把警察累死吗?我扑完火该回家吃饭了。等我再一转身,她又“哧”的一声。这个游戏反复玩了很久,她把我这个“警察”折腾得团团转,特开心。我扑火的时候,扑一下念一句古诗,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什么的,都是她以前背过的,好久没听她背诵了,也算是在游戏中帮她复习一遍。
   玩到八点多,我看她洗完澡后,和嫂子说要回去了。没想到她在旁边说“不许回去”,我当时特别吃惊。之前因为我约束她比较多,她一直把我当个坏人,有一段时间还频繁地说“不要姑姑”,没想到和她投入地玩了一个下午和晚上,就转正成“好人”了。小孩子从来不虚伪,喜欢和不喜欢都写在脸上。
   昨天第二次和她玩耍,除了沿袭上一次的游戏,又增加了一个新玩法,她在卧室通往客厅的走廊上,假装安了一道门,小手在空中一旋,说是锁上了。我假装被撞了一下,捂着头“哎哟哎哟”直叫,她好开心,对我说:你再撞一下!不知道来回撞了多少次,她每次都特开心,还亲自去撞了好几回。
   整个晚上,都和她玩“无中生有”的游戏。她别提多开心了。吃饭的时候,她边吃边玩,我就夹了一大口饭,假装猛地吞下去,她也模仿我,说她是老虎口。不一会就把一碗饭吃下去了。如果是在以前,她未必会响应我的做法,我明显感觉到,她之所以如此积极,是把我当玩伴了。
   我去洗碗的时候,曼曼到厨房掰着手指和我说:姑姑,你别回去,你和我玩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
   这两天的玩耍,确实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人多也会孤单。其实家里人不少,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姥姥和新出生的弟弟,加上有个李姐经常来家里,很喜欢曼曼,我也经常过去。但我们共同忽略了一点,人在身旁,未必就是陪伴。其实在孩子的情感需求方面,考虑的不够。只要她不哭就可以,不大关心她是怎么玩的。我猜这才是她哭哭唧唧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曼曼说的车,之前确实是她的。所以,她说不让摸她的车,我觉得应该尊重。我故意和她说两句话,也是想平复她的情绪。她不让别人看她的小弟弟,真实的原因是怕被人抱走。因为别人看的时候,就喜欢逗她说要抱走,她分不清玩笑,就当真了。如此看来,她的出发点是要保护弟弟,所以不能仅仅因为她的态度就批评她。
   三、对孩子的哭,不制止,也不过度干预。她哭哭唧唧的,嫂子会很心烦。当妈妈的有很多事情要考虑,孩子再动不动就哭,我很理解这种感受。但我也观察了她们对曼曼哭的做法,大概是不想让她哭,就很频繁地劝她,向她解释,结果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哭的更厉害。我的态度是就算她随便找个理由哭,也要针对这个理由,郑重其事地向孩子表明态度,给她建议,如果她还是继续哭,那就让她哭,哭一会,她的情绪也发泄出来了,又缺少回应,她就不哭了。
   四、全身心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全情投入的陪伴。哪怕我们只陪她十分钟,也要心无旁骛地和她玩,就算安静地看着她玩也好。如果是大人聊天之余,和她搭讪两句,那根本不算陪伴,可能还是对孩子的一个打扰。吃饭的事情给了我特别大的触动,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听话,只有我们对她付出在先,她才愿意服从。
   五、回到童年,用孩子的思维陪伴她。我们与一个三岁的孩子交流,至少存在两三个代沟。我们不能要求三岁的孩子拥有三十岁的思维方式,那我们就要回到三岁。我扮演各种动物叫她起床,灭火,被根本不存在的门撞得哇哇大叫,拿着灰太狼的玩偶抓喜羊羊,看上去蛮弱智的,但这符合曼曼的年龄特点,她乐在其中。其实和她玩的时候,我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我观察她的表情,揣摩她的心理活动,也考虑怎么从眼下的游戏自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游戏,毕竟孩子玩一个游戏的注意力也就一二十分钟。
2008/11/06回复
 29.孩子不说话怎么办?
  
  
  
   (这个故事对我有特别的意义,最终促使我放弃编辑工作,专职从事家庭教育咨询。故事较长,分几次讲述。)
  
   鹏鹏,男,2岁4个月,让父母感到最苦恼的是他不说话,也不肯学说话,如果催促他说,他就会发脾气,虽然很早就会说“爸爸”、“妈妈”等几个简单词汇,但很少使用。害羞,怕生人,有攻击性行为,常常掐他爸爸的手臂,直到爸爸露出痛苦的表情才肯罢休。孩子一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孩子睡下后才回到家,早晨不等孩子醒来又去上班了。平时由姥姥带,家住7楼,由于姥姥行动不便,性格内向,很少下楼,也很少和孩子交流,但对孩子比较溺爱。平时鹏鹏最爱摆弄玩具汽车,他很害怕关门,无论走到哪个房间,都喜欢把门打开。姥姥带了鹏鹏一年后回老家去了,由妈妈接着带。孩子很喜欢坐车,但他有很多害怕的事情,比如害怕沙滩、草坪,不敢去触碰,不敢打伞,不敢坐电梯。害怕海,就算爸爸强行带他下去,还是很紧张,紧紧地抱着爸爸,玩一会后,就开始放松下来,但第二天再去,还是一样的害怕。每次出去都要爸爸妈妈抱着,不肯自己走路,越是爸爸妈妈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他越要求抱着,如果坚持让他自己走,他则大哭,躺在地上打滚,父母很无奈,因此很少带他出去。
   许多时候,他也显示了他的聪明和乖巧。比如,吃奶到几个月的时候,就主动就不吃了;到了一周岁多,他开始主动吃饭,睡觉也很乖,困了就自己去睡。有时候,他甚至在厨房帮妈妈递勺子什么的,妈妈也会夸奖他:宝宝真棒。爸爸出门的时候,他会帮爸爸找袜子,拿来鞋子,但就是不肯说话,需要的时候,以“啊、啊”和手势来代替。另外,他喜欢模仿,甚至还在社区里模仿一个残疾人一瘸一拐地走路。
   孩子喜欢拿妈妈的一个睡裙盖在身上,另外,他的枕头也是专用的。这两样东西,别人不能动。如果谁拿去,他一定要抢回来。
   如果他的爸爸妈妈都躺在床上,他就一定要拿枕头挤在两个人的中间。他和妈妈玩,有时会去把爸爸的头扳过来,要求爸爸看着他。
   不敢与爸爸妈妈之外的人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与其他的孩子玩的时候,不断回头找爸爸妈妈,如果看不到,扔下手中的玩具就去寻找。
   对于鹏鹏的问题,分析如下:
   1. 缺乏安全感。孩子要盖妈妈的睡裙,枕头专用,要睡在爸爸妈妈中间,不敢和陌生人单独在一个房间,不停地找爸爸妈妈等,都说明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与孩子一岁多时,缺乏父母的陪伴有关。孩子的心目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父母形象,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
   2. 保护过度,生活环境单调。在外婆带他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极少下楼。这样,孩子只接触外婆一个人,平时就是玩玩具汽车,生活环境极其单调,孩子没有与其他人,特别是其他的孩子交往的机会,也没有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导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对沙滩草坪等也充满恐惧。另外,外婆对他疼爱过度,尽量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并担心发生危险,而不让他进行各种尝试。
   3. 两代人的教育方式衔接出了问题。妈妈与外婆的教育衔接没有做好,两个人的教育方式差别过大,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感。
   4. 教育方法不当。在很长一段时间,孩子的父母没注意到上述问题,对孩子也没有格外的关注。孩子不说话,认为他懒,有批评强迫行为。
  
   因当时不在一个城市,我在电话上了解了鹏鹏的情况,给了如下建议:
   1. 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尽量跟更多的人打交道,如果孩子不喜欢,不要强迫他。
   2. 鼓励孩子自发的自信行为。
   3. 父母学会如何对待这个孩子。
   (1) 学会观察孩子。
   (2) 分析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
   (3)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人交往的模式和经验。
   孩子的父母尝试按照上述建议去做,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孩子,也无法分析孩子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因此,在鼓励和帮助孩子方面,就显得很茫然。也因此导致了对孩子信心不足,担心孩子无法说话,无法读书,无法成为正常的孩子。因与这个家庭有亲属关系,我决定专程去一趟。
2008/11/06回复
30.一个好的开始
  
  
   8月18日晚,我见到了鹏鹏。
   母亲抱着他到伯父家的客厅,当时人很多,他显得手足无措,很拘谨,回头去按电视的开关——据说他去每个陌生的家庭都会如此。我用温和、好奇的目光看着他,留心他的一举一动,但并不靠近他,也不主动和他说话。
   很快,我们决定全家人出去吃饭。等电梯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表情开始放松下来,甚至还有淡淡的喜悦,我抓住这个时机,做了一个简单的动作:面带笑容、用友好而调皮的眼神注视他,原地跳了两下,他显然读懂了我的用意,学着我的样子跳了三下,动作灵巧,脸上第一次出现灿烂的笑容。
  吃饭的过程中,他发了两次脾气。第一次是因为吃到了辣的东西,他的表情由痛苦而愤怒,把筷子狠狠地扔在地上,他的父母不知所措,温和地对他说:鹏鹏不能扔啊!第二次是他想让爸爸抱着吃饭,伯父说不可以,他再次发怒,将一杯啤酒推倒。伯父批评他,他大哭。
   饭后,我和他的母亲一起在大厅陪他追逐玩耍,他对我的戒备心理慢慢放了下来,离开餐厅的时候,竟然允许我抱着他下楼!走楼梯的时候,我边走边数着1、2、3、4、5……,到楼梯转弯的平台,我抱着他轻轻跳下去,逗得他咯咯笑。走到餐厅外面,他拉着我和他伯母的手,像小青蛙一样向前跳,非常开心,他的父母对他的表现感到很惊奇,说孩子很少有这么高兴的时候。初次接触的经历,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信心。
   接下来的3天,是在伯父家度过的。他总体上仍然很拘谨,和1岁半的妹妹玩耍,但时刻回头看父母的动向,发现不在身边,立刻丢下玩具去寻找,如果找不到,就大哭。喜欢拉着妈妈的手,尤其喜欢抱着,如果拒绝他,就哭泣。
   这3天里,我重点指导妈妈怎样教孩子。先从单个字教起,无论见到什么,都给孩子重复四五遍,并不断重复强化。
   这时,我重点纠正了妈妈不当的教法。如果想教孩子“鱼”,妈妈一般会这样说:鹏鹏你看,这是伯父家的鱼,真好看,你说“鱼”,这是鱼,说呀,这是“鱼”,怎么不说?唉,你这孩子……。我指出这个教法的不当之处:首先,说的话太多,句子太长,孩子未必听懂,就算能听懂,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其次,没有强化。说到“鱼”这个字的时候,要缓慢清晰,语调富于变化,尽量带一些调皮的色彩,唤起孩子说话的欲望。第三,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跟着说,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且这个要求对他来说有困难,暂时无法达到。另外,就算孩子不说,也不要批评他,不要表现出失望的情绪,并坚持教他。
   孩子的妈妈用了这个办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两三天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虽然教的时候还不说,但在不经意的时候,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字。这个变化让我们备受鼓舞。他的父母认识到,坚持这样教孩子,孩子一定可以说话!
   接下来,针对孩子过分依赖妈妈的问题。我对妈妈有如下建议,尽量不抱他。如果他一定要抱,让他说“抱”才可以。这时候孩子通常会哭,但仍要坚持强化“抱”字。至少要让他知道,要求妈妈抱着这个请求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实现了。当孩子要什么,或要妈妈帮忙的时候,他通常会指着想要的东西“啊、啊、啊”,然后拉着妈妈去拿。我也要求妈妈在这个时候先教他想得到的东西,比如“水~~水~~水,那是水”,然后再帮他。这样坚持几天,孩子要求抱的频率在降低,有时候全家人出去,他会和妹妹一起跑着玩。
2008/11/06回复
31.游戏中的改变
  
  
   对于教育契机的把握,鹏鹏的父母一直感到很茫然。我就做示范给他们看。比如,有一次鹏鹏和妹妹一起爬到了一个贴有字母表的桌子上,我就指着那些字母读给他听,我故意将字母读的很好玩,比如“Q”,我故意读的余音袅袅,有点像汽车的声音,“X”则读得很快,仿佛要吓他一跳的样子,他听了就咯咯直笑。接着,我就捏着他的小手指来读,他笑得更厉害了,然后,他挣脱我的手,自己来指,让我来读,笑得更灿烂了。这成了那几天他最爱玩的游戏。再比如有一次他要爬上妹妹儿童床的上层,妈妈一个劲地说不可以。我就建议她做好保护工作,让他来爬。孩子非常吃力,最终还是爬上去了,他显得极其得意,还双手翘起大拇指来夸自己。于是,我喊来家里所有的人,让他们看看鹏鹏有多了不起,全体为他鼓掌,鹏鹏的脸上现出了从来没有的喜悦。他得意地在床上走来走去,爸爸趁势问他:高不高?他悄悄地对爸爸说:高!这一次,我们更高兴了,鹏鹏开始跟着学话了!我们又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一次。
   再比如,他有一次冒出一个“5”字,但不大清晰,再要求他说,他说什么也不肯了。对此,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小游戏。我选了个他情绪较好又相对安静的时候,数数给他看,1、2、3、4,我边数边对应地伸手指,数到“5”的时候,我忽然提高音调,迅速将手臂伸出,并张开五指,他笑,我重复这个过程,他饶有兴趣地看,四次以后,等我数完“4”,他先我半拍说“5”,同时学我的样子将五指伸出,非常高兴,我故意表现得很惊讶,仿佛被他吓到了一样。我们不断地重复数数,他热情高涨,后来,就成了比谁说“5”的声音更大。就这样,他说“5”字越来越清晰,也慢慢开始和周围的人玩互动游戏。
   通过这些例子,我和他的父母探讨,读字母声调富于变化,迎合了孩子爱好新奇、喜欢有趣好玩事物的心理,玩的过程要尽量引导他参与尝试。爬床虽然危险,但是是他自发的行为,通过挑战自己,他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时候要及时强化,所以请全家人来鼓励他。对孩子的要求,最好“包裹”在游戏当中,数“5”就是这样。鹏鹏的父母开始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
   接下来,我就开始引导他的父母该怎么做。比如他爸爸下班归来,孩子显得很热情,围着他不断地喊“爸爸”,还拿正在玩的积木给爸爸看。这时候,我就提示父亲:孩子这些举动的含义是什么?他会意。不再和我们闲聊,而是专心和孩子说话,玩积木,孩子显得很高兴,接着爸爸又拿一个玩具狗来,躲在小狗的后面,模仿小狗的声音和他说话,他一直在咯咯地笑。这一次,孩子的父亲深有体会,原来孩子这么期望能和爸爸一起玩。
   这三天里,我们看到了鹏鹏的明显变化,都对他充满信心。但是,问题仍然严重,他还是那么依赖妈妈,有一次我们去商场,试着让他和我们一起走,他竟然哭了半个小时,说什么也不肯。还会发脾气,摔东西,打爸爸妈妈等。
   当时,鹏鹏伯父家人很多,我们也意识到,对鹏鹏来说,这个环境太复杂了,容易对他形成干扰。于是,我们决定回到鹏鹏家里去。
2008/11/06回复
32.回家后的变化
  
  
   回到家里的第一个晚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要求妈妈抱,然后就攀着妈妈的腿向上爬。我和他的爸爸妈妈约定,今天无论如何不抱他。孩子需要独立地去体验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我心里预计,大概要一个星期才能奏效。
  如我所料,妈妈不抱他,他去找爸爸,爸爸也不抱,他大哭。我拦在他和爸爸妈妈之间,告诉他不能抱。他哭得伤心极了。我心里也非常不忍,但不迈开这一步,他就无法去体验玩耍的乐趣,也很难进步。
   当他意识到这个要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开始发脾气,打不到爸爸妈妈,就将遥控器狠狠地扔在地上。我要求他捡起来,他拼命地摇头。僵持了大约十分钟,爸爸发怒了,威胁要打他,我示意他冷静。最后,我抱着鹏鹏,用他的手将遥控器捧起交给爸爸。然后,他扑在爸爸的怀里大哭,委屈极了,过了一会,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他妈妈一起带他出去玩。这时候出现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他跑在我们的前面,东瞧瞧,西看看。他妈妈悄悄告诉我,以前他从来不肯这样的,出来就要抱着,不然就哭。我简直不敢相信,昨晚的“残忍”如此立竿见影。我更加有意引导他到处看,看看花,摸摸草,到处找小虫子,或者追逐别人家的小狗。整个上午,他有三次要求抱着,每次都对他说:不可以抱!他并不纠缠,继续跑着玩。见到的每样东西,都不厌其烦地教他,但并不要求他说。这一天里,他学会了4个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他肯自己走了,我们每天都带他到处去玩,他平均每天都会学会5个新的字。大约到了第8天,洗澡的时候,妈妈教他“浴液”,他很艰难地说出了这两个字——这是他第一次说两个字的词语!到9月3日,我走的时候,他甚至可以说出三个字了:公共ga(是公共汽车的意思,后面的音还发不出来)。
   在这几天里,他有一个情绪的转折点。有一天下午,我注意到,邻居的小姐姐喊“爸爸”,他也跟着喊,小女孩大声喊,他也大声,这是他第一次放开嗓门喊。我意识到,这样大喊大叫,有助于改善他的情绪。晚饭后,他喊“爸爸”,爸爸答应,我也学他的样子喊。他不甘示弱,每次都想盖过我,声音越喊越大,最后简直声嘶力竭。从表情判断,他显然很享受这样的游戏。最后,游戏以我的“失败”而告终,他像个得胜归来的将军,不知道怎么表达喜悦。不经意间,他开始原地跳着玩。我意识到,这是另外一个调动他的好机会。我试着拍手为他打拍子,口里数他跳跃的次数:1、2、3、4……。他受到鼓舞,跳得更起劲了。我赶紧喊他的爸爸妈妈一起打拍子,一起数数,我们三个人的关注,使他热情高涨,连续跳三四十个后,休息一下,接着跳,不肯停下来。甚至还有“闪”我们的动作,比如我们数“3”的时候,他来个急刹车,停下来,我们空喊了个“4”,他得意极了,咯咯笑个不停,然后接着跳。这一晚,他似乎完全释放了自己,爸爸妈妈都说,从来没见他这么高兴过。他的巨大变化也是对父母最好的鼓励,他的父母更加用心地教他,与他玩互动游戏。
   我时刻在观察他,特别注意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他常常嘟囔一些听不懂的发音,我每次听到,都重复他说的“话”,他就变得很喜欢说,同时也让他的爸爸妈妈这样模仿他。他说话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学说话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
   鹏鹏的家靠近大海,附近还有个人工湖,安全是大问题,怎样让他有安全意识就很关键。比如,走人工湖的浮桥时,妈妈会告诉他:不要到边上走,那里危险。但孩子偏偏好奇,想走到边上,触碰湖里的水。事实上,对于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来说,他未必清楚哪里是“中间”,哪里是“边上”,也不懂得什么叫“危险”。我换了个办法告诉他这个道理。我见他走到浮桥的边上,就抱起他,做出要把他扔进湖里的姿势,说:扔下去喽,“咕咚”一声,就再也见不到妈妈啦!他有点害怕,摇头,试图挣脱。这时候,我把他放在桥上,告诉他:这里是边上,不能来,会“咕咚”掉下去,就找不到妈妈啦,那怎么办呢?然后指着桥的中间说:要走这里。这样强化几次后,孩子就不再靠近桥边了。
  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我建议妈妈要给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鼓励他的自发行为,并关注孩子玩耍的体验,分析他从中学到了什么。
   比如,有一次鹏鹏对一个铁门产生了兴趣,反反复复地开关。这时候,妈妈对孩子的指令有两个,一个是:别乱动;另一个是:不玩了,我们回家。但孩子偏偏不听。我就帮他分析孩子的体验:这个铁门,对于大人来说极其平常,但对两岁的鹏鹏来说,是一个神奇的玩具。不要限制他,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慢慢探索。妈妈要注意他的安全,另外,观察他探索中的困难和收获,及时回应、鼓励或评价。当孩子好奇地盯着旋转轴看的时候,妈妈及时说:呀,这是怎么回事呀,它怎么会转呢?当孩子吃力地把门关上又打开,妈妈及时赞扬:鹏鹏会开门和关门喽,真了不起!当他怎么也锁不上门,快失去耐心的时候,妈妈轻轻帮他一推,他眼前一亮,反复重复妈妈教给的锁门动作。通过一件件这样的小事,妈妈理解了孩子“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鹏鹏还偶尔会有发脾气、打人等行为。我重点和他父母探讨了怎样制止孩子。发脾气可以,但要他懂得承担后果,比如把遥控器扔了,就要由他捡起来。如果打人,就要严肃而坚决地对他说:不许打!同时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安慰他,多抱他。特别提醒他的爸爸妈妈不要说“打人不是好孩子”、“再打人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这种价值判断容易暗示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9月3日,我离开,我对鹏鹏的辅导恰好是半个月。我走的时候,鹏鹏已经可以说五十多个字,表情明媚。他的父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了观察孩子,经常和我探讨孩子的行为以及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更好。他们感慨说,原来教小孩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2008/11/06回复
33.孩子及父母的渐进变化
  
  
  
   9月11日,与鹏鹏的妈妈通电话,得知鹏鹏最近几天又有比较大的进步,会说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他坐在妹妹(伯父家的)的小车里面,过了一会,见没有人理他,也没有人关注他,情急之下,他说:推!推!妈妈感到欣喜不已,因为不曾教他这个字。
   另外,他依然很喜欢英文字母表,还学着说“X”呢。
   他渐渐开始将两个词连在一起说,比如“妈妈机”(妈妈的手机)、“爸爸机”(爸爸的手机)等。
   去超市的时候,他不像以前那样,紧紧地牵妈妈的手,或者哭鼻子,而是一个人往前跑,这摸摸,那看看,很是高兴。
   9月14日晚通电话,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又学会了很多话,教他的时候,他开始跟着说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都说,有把握的才说。总之,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电话中,也听见了鹏鹏的声音,显然,他的发音清晰了不少。他甚至可以说“爸爸妈妈乖”这样的句子了。
   9月24日,接到鹏鹏父母的电话,这次,有一个特别大的突破,他们告诉我,鹏鹏要和我说话。和我通话的时候,他在那边喊“姑姑”,然后就“喂”、“喂”地说,我沿用我们熟悉的游戏方法,他说一个“喂”,我也用调皮的语调跟一个“喂”,他继续说别的,我继续跟,我听见了他快乐的笑声,后来,在妈妈的提示下,他说:姑姑乖!
   爸爸还告诉我,刚才他还和姥姥通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喊“咬咬”(姥姥),虽然这个词说的还不够清晰,但姥姥高兴的不得了。据说他不但喊了姥姥,其他的话,教给他什么,他就对姥姥说什么。他肯说了——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最后,还和姥姥说了“再见”。
   从后面的几次通话中得知,这个孩子在不断地学新的词汇,几乎每次打电话都告诉我他又学会了好几个词语。我的感觉是,他的吐字越来越清晰,有时候听见他“咯咯”笑个不停,很开心的样子。
  他的父亲也告诉我,最近,他外出玩耍的时间很长,每次都玩的很开心,回家就喊“吃”、“吃”,性格又开朗了不少,比我走的时候胖了一些,小脸肉嘟嘟的。
   12月15日,我再次打电话给他的妈妈,鹏鹏非要抢电话和我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学会了一首古诗、三首歌,还可以数数到11、12、13呢。
   他告诉我,爸爸的车坏了,去修车了。在妈妈的提示下,他用稚嫩的声音给我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唱“小燕子,穿花衣……”、“两只老虎……”、“常回家看看……”。我心中满是喜悦。
   妈妈还告诉我,他现在特别喜欢和小朋友玩,如果是熟悉的小朋友,他会去和人家抢玩具。如果不认识的,他会蹲在旁边看,别人不玩的时候他再玩。还和许多邻居打成一片,“人缘”特别好呢。他尤其喜欢一个阿姨,去阿姨家玩都不肯回来。妈妈去找他,他会说:妈妈回家,妈妈再见!
   另外,他特别喜欢和爸爸玩,模仿爸爸的一切行为。我建议爸爸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从积极的方面给他做出榜样,比如要多读书什么的。
   12月26日,鹏鹏的妈妈在电话中告诉我,昨天忽然停电了,鹏鹏显然很害怕,紧紧地依偎在姥姥怀里,不一会就来电了。爸爸回来的时候,他告诉爸爸这件事情。爸爸问他:鹏鹏怕不怕?他安静地想了两三秒说:吓坏了!这是妈妈给他讲《狼来了》故事里的话,他用得还挺恰当。有一次,和姥姥、妈妈一起出去玩,姥姥问他:鹏鹏累不累?姥姥那次抱了他,后来,他趁妈妈不注意就喜欢对姥姥说“鹏鹏累了”。
   他现在很喜欢跟着爸爸。爸爸走到哪里,他都跟着,并且极力模仿爸爸的行为。如果看爸爸的脸上不好,爸爸躺着看电视,他就趴在爸爸的肚皮上玩手机,安静的很。如果见爸爸情绪好起来,他立刻笑容满面,手舞足蹈的样子,不断对爸爸提出要求。很显然,这个孩子解读别人情绪的能力比较强。
   有一次,他不肯回家,妈妈强行把他抱回来。他极力挣扎后,忽然改变了策略,说要去捡路边的树叶。妈妈将他放到地上,他朝树叶走过去,趁妈妈不注意,却忽然转向逃跑了。
   他也很会向别人示好。有一次他坐着一个小凳子上玩沙子,玩的正起劲,见一个阿姨走过来,他手里虽然没停下来,却让出凳子,一个劲地喊:阿姨坐!阿姨坐!这个周到的举动赢得了更多的疼爱。这也显示了孩子有很好的情绪智能。
  
   1月5日,孩子的爸爸告诉我,现在孩子动不动就生气。比如,他要去动盛开水的杯子,如果爸爸妈妈大声警告他:烫手!他立刻就会生气,趴在桌子上,很难过的样子,如果向他解释一下,他就会很委屈地哭起来。这个行为,爸爸妈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妈妈不理他,爸爸很生气,想打他。我就向他们解释,2岁多是孩子次级情绪形成的阶段,现在,他有了骄傲、害羞、难堪、嫉妒等情绪,是很正常的。而刚刚出现这些情绪,孩子自己也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反应比较剧烈。现在的做法是,首先不能打孩子,要允许孩子慢慢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可以尝试让他说说自己的感觉,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是他学会处理情绪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不管,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当他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很厌恶他,这样给他的暗示是情绪是不好的东西,要隐藏起来。孩子哭的时候,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发泄出来,但要找适当的时机,安慰和支持他。
   另外一个行为则很有趣,外出玩耍,如果爸爸妈妈离他比较远,他就会对姥姥说:爸爸妈妈看不见,鹏鹏累了,姥姥抱抱吧。这个说服别人的方法显然比前几天有进步。
   每次通电话,孩子的父母对我讲的都是孩子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变化,对他们有困惑的地方,我也会略加指导。比如,我建议他们让孩子自己学做事情,比如自己吃饭、穿鞋子等。可以请孩子帮忙做的事情,专门由孩子来做。比如每次开车走高速,总是让他拿收费卡,最后再由他将卡交回,甚至还让他帮忙递钱,他做的一丝不苟,很“敬业”的样子。
   孩子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进步,虽然是我的指导在先,但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父母。通过15天的面询辅导,以及后来频繁地通电话,我深切地感到了他父母的巨大变化。
   首先,他们学会了观察孩子。每次通电话,他们都能和我讲半个小时以上,能细致地描绘出孩子的行为、表情、语言等,并学会分析孩子的真实意图。比如,妈妈和我说,鹏鹏还是有点怕伯父,举的例子是:有一次伯父想抱他,他赶紧说:我要画画,我要画画。伯父以为他真的要画画。妈妈详细地描绘了他之前之后的动作表情,然后判断说画画是假,怕伯父、不想让伯父抱着才是真的。很显然,她学会了细致地观察孩子。类似的例子孩子的父亲也向我讲述了许多个。
   其次,放弃从前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的父亲脾气不好,以前动不动就想打他。现在,他知道发脾气无济于事,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会耐着性子想别的办法解决,也不会强行压制孩子了。
   第三,学会了与孩子互动。我们当时和孩子玩的游戏,他们还在继续玩,并且又探索出不少新的方法。每天都很注意和孩子互动,也很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尽量高高兴兴地面对孩子。
   第四,给孩子探索的空间。以前,常常不许孩子乱动,现在,除了危险的东西外,都允许孩子去观察、探索,每天带孩子出去玩,有时候甚至会走到很远的地方,有几次孩子玩的高兴不肯回来,就玩到深夜12点,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008/11/06回复
猜你喜欢

我为什么坚持让孩子学管乐

如何过渡刚上幼儿园发生的事情

【分享】雷军:我如何培养我的女儿

我为什么放弃香港学位 让孩子在广州上小学?

很好的文章---关于打骂孩子的观点<<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八零后的女性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热点推荐

广州新开大型商超开业啦 逛完要足一日!

人气高企的大头虾越南菜 每次吃都要等位

巽寮湾退潮超好玩!抓虾摸螺娃玩到不肯走

618分享有礼!无限复购的好物推荐

寻人启事!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儿子成绩中等还早恋了 点样处理好

花了1h验收贴砖 这2点要重点检查

孩子劝架学校发见义勇为奖 我却担心

西瓜跌破1元每斤 广州什么时候有?

重温湖南柴火鱼 159元双人套餐吃饱饱

试水广西客家菜白七刀 白切口味清淡

山姆好物推荐 这个冻牛肉汉堡无限复购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