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妈妈学堂】之一:我是这样教宝宝识字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4132103幼儿园早教

  下面进行妈妈学堂第一课——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其实都在烦恼教宝宝识字:提早教宝宝识字好吗?那又要怎么教呢?宝宝不喜欢怎么办呢?身为家长的你们是否也遇到同样的疑问呢,让我们一起来参与这个话题吧,请父母们贡献自己的办法,让其他父母也借鉴一下。



往期精彩话题:

序号文章标题
1【妈妈学堂】正式开课啦!
2【妈妈学堂】之一:我是这样教宝宝识字的
3【妈妈学堂】之二:我是这样教宝宝学说话的
4【妈妈学堂】之三:如何让家里的宝宝乖乖吃饭?
5【妈妈学堂】之四:让宝宝按时睡觉、准时起床的好方法
6【妈妈学堂】之五:宝宝总爱丢东西怎么办?
7【妈妈学堂】之六:怎样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啊!
8【妈妈学堂】之七:说说奖励孩子的那些事
9【妈妈学堂】之八:谈谈和孩子的冲突以及解决办法
10【妈妈学堂】之九:怎么对待爱吃零食的孩子
11【妈妈学堂】之十:孩子不肯吃药,大家是如何搞定的?
12【妈妈学堂】之十一:如何让宝宝在同伴中成为“万人迷”
13【妈妈学堂&快乐育儿学堂】之十二:破解宝宝破坏性行为
14【妈妈学堂&快乐育儿学堂】之十三 宝宝爱乱发脾气,无理取闹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顺其自然,到了宝宝有兴趣(敏感期到了)的时候,才"教"
我觉得最重要是先引发孩子的兴趣,可以买一些色彩比较丰富,有很多图画的识字书,现在市面上都有这些书籍卖的!教宝宝认字的时候,最好旁边都有实物或者有直观一点的图,让他更容易记忆和更有兴趣。

我只是告诉她如果认得字了就可以自己看书。我买的是认字卡片,白纸黑字不带图的那种,她喜欢认

如果孩子对符号感兴趣就是他开始学字的时候了,不要局限于什么早不早。

我家的宝宝从2岁开始学认字到现在也认识过千的汉字了,我觉得还是兴趣问题,兴趣来了就捉紧时间教宝宝!

我现在一有时间就给卡片女儿认,只有她感兴趣,好快就能记住,但是要经常复习,不然很快就忘记,同时给她讲识字的好处。

要看宝宝的兴趣了,喜欢看书时就教,不喜欢时别逼他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

我还有一个小妙招,就是在日常家居生活里,宝宝经常接触的东西都可以黏上小纸片,上面写着这些东西的名称,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知识的渗透!宝宝学东西都会快一点上手哦~~~~

我会揪住一切时间教珠宝学字。 比如:家里处处都贴着字片,插座,电冰箱,电视机,鞋子,鞋架,开关等等。拿书本,先让她背下来,因为现在珠宝的记忆力很强,再要她自己对号入座读,比如:三字经,可以学到很多字,又可以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很有用。

第三:图片识字,记得的只是图形不是字

妈妈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可以直接让孩子看字,最好是字咔很大的那种,这样妈妈就可以抓着宝宝的小手在字上写出字的笔画。他会感觉很好玩。我觉得“神奇贴贴纸”对于小孩的认字、数数、认物都是不错的辅助工具

教过小孩认字,看图识字的那种,正面图片,反面汉字。1岁7个多月,认识50来个字吧。有一次,她拿起报纸,指着里面一行字中一个绿豆大的“鼻”字,告诉外婆——“鼻”,让我妈惊讶不已。

第四:宝宝总会识字的,顺其自然,不必教

我的想法一定会让许多妈妈不认同。我认为,小朋友总会认识字的,没必要太早教

我觉得教孩子认字不宜过早、过多。即使教也要讲究方法。

不要为了大人的虚荣心给孩子强加压力,但是这个度的控制太难了。家长们在一起总是会互相炫耀些宝宝的新本领,唉,教宝宝之前要先做好自己啊。学习学习再学习!

[ 本帖最后由 郭襄 于 2009-7-24 17:39 编辑 ]
2009/06/05
全部回帖
lujiashenlujiashen沙发
这个帖子好!
    我觉得教孩子认字不宜过早、过多。即使教也要讲究方法。
    有些妈妈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小学阶段的字都教会了。结果孩子上了小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因为他都会了)所以,我个人觉得教孩子认字还是要认真考虑。
2009/06/05回复
留个脚印
2009/06/05回复
留印,学习
2009/06/05回复
jjkkjjkk5楼
很多幼儿园都有黄金学字这一项,孩子能在幼儿园学会字,
如果孩子对符号感兴趣就是他开始学字的时候了,不要局限于什么早不早。我孩子2岁多会问你一些停车场标志或是商场等的标志,他在学会大部分标志后就对文字感兴趣了,到现在5岁多都会主动问这是什么字,多和他一起看书做题,让他自己读题。学得很快的。
2009/06/05回复
我家的宝宝从2岁开始学认字到现在也认识过千的汉字了,我觉得还是兴趣问题,兴趣来了就捉紧时间教宝宝!
2009/06/05回复
珠宝珠宝7楼
好话题啊。
珠妈认为早认字好,这样可能提高珠宝的阅读量,我一直希望她能多看些书,各种不同的书,知识量大的书,所以我会揪住一切时间教珠宝学字。 比如:家里处处都贴着字片,插座,电冰箱,电视机,鞋子,鞋架,开关等等。拿书本,先让她背下来,因为现在珠宝的记忆力很强,再要她自己对号入座读,比如:三字经,可以学到很多字,又可以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很有用。
2009/06/05回复
正准备教她认识汉字,好学习一下
2009/06/05回复
joyqxjjoyqxj9楼
顺其自然吧~
2009/06/05回复
大家互相讨论下:我现在一有时间就给卡片女儿认,只有她感兴趣,好快就能记住,但是要经常复习,不然很快就忘记,同时给她讲识字的好处。
2009/06/05回复
子琦妈妈BOBO:
我觉得“神奇贴贴纸”对于小孩的认字、数数、认物都是不错的辅助工具,我买给我2岁的女儿,每天都会自已拿来贴,大人首先要指导一下对应的页数,然后她自已会找出来,然后贴到对应的上面;也可做为亲子游戏,一起贴贴纸,并相应教她认识上面的图片以及中文字,感觉女儿还学得不错,教一次后,过几天问她还会指出'"白菜“之类的中文字。虽然是顺其自然,但也要去引导,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上学后就不会太操心。发贴后好多MM有兴趣买这本书,重新更改:在DANG当 DANG当 WANG网(只打中文无法显示,加上英文),一册三本,分IQ、CQ、EQ,较适合1.5岁以上的BB,不过都有分2-3、3-4岁等年纪阶段。好似30几元吧,书的质量及制作都是非常好的,我也是在网上看到别人的评价才买的,这本书值得推荐![ 本帖最后由 子琦妈妈BOBO 于 2009-6-5 17:27 编辑 ]
查看原文
神奇贴贴纸在哪买呀我也想买。
2009/06/05回复
茜茜宝贝:
神奇贴贴纸在哪买呀我也想买。
查看原文
我在网上购书DANG DANG WANG (打不出中文,只能打英文啦)上订的,一共三册,IQ、CQ、EQ,好像是30多元(打完折)

[ 本帖最后由 子琦妈妈BOBO 于 2009-6-5 16:19 编辑 ]
2009/06/05回复
wangxu:
LZ的题目选的不错啊,正好说到很多妈妈心里去了。对于怎样教宝宝认字我最开始也苦恼了很久,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以采用也许会有一些帮助。(我家小恬是有用 )在孩子看来文字在他们眼里不是我们成人所说的“字”而是“画”。他们是把字看成各种不同的图形。孩子的记忆大多数是无意识的记忆,如果想让他记住学过的字一定要让他们从无意识的记忆变成有意识记忆。所以大家不要用各种图片代表字,比如:苹果,妈妈们很多都会拿又有字的又有苹果图片的卡片给孩子看,然后指着苹果的图片说:“苹果”然后在指着字说“苹果”。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记住苹果的图片而不是记住苹果这两个字。因为图片颜色很鲜艳,孩子会被图片所吸引然后无意识的记忆就会变成有意识的记忆了。他会记住图片上的苹果不会记住下面苹果这两个字。所以妈妈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可以直接让孩子看字,最好是字咔很大的那种,这样妈妈就可以抓着宝宝的小手在字上写出字的笔画。他会感觉很好玩。这样有兴趣了,他就会很爱学些认字了。还有一些宝宝是不喜欢妈妈抓着自己的小手喜欢学妈妈的样子去画笔画这样也没有关系,这个画笔画的方式就是让宝宝对文字产生兴趣,妈妈可以让宝宝来做只要宝宝开心就好。还要说一点是宝宝在认字的时间不要太长,妈妈要观察宝宝如果对文字有些感兴趣就马上停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让他对下一次学习文字的时间很期待。如果一次性满足他了下一次他对认识字就不一定感兴趣了。所以妈妈要掌握好时间。学完之后一定要复习,但是复习的方式一定是宝宝喜欢的。比如:寻找字宝宝的游戏(自己编的和宝宝玩过不错)。可以加上LG最好了。妈妈说字然后让爸爸和宝宝一起去找,看谁找的快。[ 本帖最后由 wangxu 于 2009-6-5 11:08 编辑 ]
查看原文
谢谢!学到野
2009/06/05回复
转一篇小巫的文章:
早认字对孩子有百弊而无一利(2009-06-01 16:11:39)
特别说明:

本文论述的是让孩子早认字(注:5岁前,即文字敏感期前),而不是亲子阅读。早识字与亲子阅读是两码事,说实在的,就汉字的特殊性来说,识字与阅读也不一定有多大关联。这一点,请亲爱的读者们明辨,别弄混了。我一向大力支持爸爸妈妈与孩子每天进行亲子阅读,尤其是睡前故事,以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终身读书的好习惯。因此事先说明一下,免得引起误会。本文应邀匆忙完稿,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谅解!更多相关论述,请参见拙文“儿童的学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c59260100dqsi.html以及其他早期教育博文。

一位新西兰的幼儿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这位老师有2个孩子,二女儿刚出生时,她一边给小宝宝喂奶,一边给3岁的大女儿念一本童话故事书,一连几天念了很多遍。有一天,她忙着给小宝宝换尿布的时候,3岁的大女儿拿起书来,一字不落地念出书上的内容,到该翻篇的地方就能准确翻篇,要知道那是一本文字很多的书,于是这位老师忍不住惊呼:“哇,我生了个天才!”

后来,当大女儿7岁时,恰逢搬家,又把这本书翻出来,妈妈说,“瞧,这是你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那时候你还会念呢!”此时大女儿已经学习认字了,于是再拿起这本书来读,却吭吭吧吧地非常吃力。这位老师对我们解释说,大女儿在3岁时“念”那本书,其实只是模仿性的背诵,因为妈妈念的次数多了,孩子无意识地记住了书的内容。等到了7岁,阅读需要经过大脑处理、识别、理解时,反而念得没有以前流畅了,而此时才是这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这位老师到澳大利亚一所学校教书时,校长给她讲了这么个故事:每个孩子入学时都会参加面试,为了解孩子的阅读能力,校长给孩子准备了不同级别的阅读书籍,每级的颜色不同。有一个家庭共有5个孩子,都在这所学校就读,都参加过面试,某一年终于轮到最小的那个孩子来面试,他把第一级、第二级很快就念完了,一直到最高级别的阅读材料,全顺畅地念下来了。校长很吃惊,心想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怎么这么强呢?校长动了个心眼,找出其中一本书,让孩子把某个字找出来,这个孩子一下就蒙了。他其实是因为反复听了前面哥哥姐姐的阅读后,记住了书的内容,那不是真正的阅读。

儿童在3岁之前没有语义性记忆(semantic memory),只有肢体和情绪方面的记忆。到了3岁左右,当儿童的自我意识萌芽,不再叫自己为“宝宝”而是“我”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所以,早期的自主阅读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小小孩生活体验非常有限,对这个世界缺乏认识,给他一本书,即便他每个字都认识、可以念出来,却并不理解他念的是什么。学龄前的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亲身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诠释这些体验,为将来的语义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很小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干什么的,需要从认识自己的手和脚开始,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待他去探索去发现去摸去碰去捏去玩儿,在他的脑里留下印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他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其中的奥秘。有了这些体验,等到他上学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

无论是古代的教育家,还是现代的科学家,都告诉我们,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文字能力)与他们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语言能力也强。人类认知与反应的回路是“身体—情绪—理智”,我们的脑深受我们身体的影响,这一点在幼儿那里尤为凸现。大自然安排好了人类儿童在学龄前就是用身体去感知和学习的,他们在运动中开发大脑,孩子动说明他脑在动,静止状态则脑也在休息。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语言文字方面发展良好,最佳方式肯定不是让孩子背诵静止的字,而是让他在大自然中奔跑、嬉戏,鼓励他多运动、多玩耍。

我不主张让孩子很小识字,这会破坏他们的视觉神经发育。我也不主张让孩子脱离了阅读单纯去识字,这会扰乱他们记忆神经的发育。识字的目的是阅读,而阅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才能够让孩子保持兴趣。

市面上流传着一些“神童”的故事,这些孩子在三五岁,就能认识两三千个字。但是这种“识字”毫无任何意义,一个三岁的孩子,即使能够流畅地阅读报纸,却无法理解这些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本事”,除了满足父母炫耀的心理之外,对孩子来说,弊端远远大于利端。

眼睛是人体上唯一一个透过它能够看见大脑的器官,也是五官中最最重要的器官。视觉神经必须通过外界刺激才能得到发展,对视觉神经缺乏刺激,会导致其不可逆转的退化。刚出生的小婴儿,如果蒙上**终生成为盲人。一切正常的新生儿,需要大概十二年的时间,视力才能发育完全。在这个时期,我们给孩子视力什么样的刺激,也就是说,我们让孩子多看什么,至关重要。

我们的视力实际上并非我们习以为常的那样:睁开眼睛就什么都在视野之内,还都清晰聚焦。事实上,我们的视力非常有限,仅仅是光线进入瞳孔的那一点点,不超过巴掌大,其他的,我们自以为看见的,是什么呢?

靠我们的记忆和想象来补充!

外界传输给视觉神经多少信息,视觉神经就从记忆储存和想像力中反馈回来多少信息。我们的视觉神经不是集中一团,而是分散在大脑各处,各司其职:主管静物、运动、物品、人脸、形状、颜色,等等,是不同的区域。(我们的记忆也并非集中在一个地方,像放电影那样清晰可见历历在目,也是分散在大脑各处,由神经递质将其统合起来,因此,记忆的质量与情绪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过早让孩子看平面的、静止的、文字的东西,而是应该让孩子多接触立体的、运动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景象和人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储存足够的记忆,才能够开发足够的观察力,才能够锻造足够的想像力。

一次去外地讲座的时候,听当地主办人说,他们曾经请到一位教育专家来给大家宣讲怎样让孩子早认字。专家说,“你抱着孩子,窗户外边能看见远处的山,墙上贴着一个‘山’字,你给他看哪个?不要给他看远处的真山,那没什么意思,就给他看墙上贴的那个‘山’字,告诉他那就是山,给他念,几次过后他就认识这个‘山’字了。”

的确,这样做会很快让孩子认识“山”这个字。但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孩子知道“山”字怎么写了,但他知道“山”是什么吗?他对山的认知是一片空白,那么单纯认识“山”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换一种方式,我们带着他去爬山,让他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山的模样、山的高度、山的颜色,看到山上的树木、花草,闻到山里泥土的气息,听到山中鸟儿啾啾、小溪潺潺,触摸到山的植被、石子、土地,爬山的过程中流汗、喘息,登上山顶后俯瞰山下景观、眺望远方地平线,一句话,用全方位的感官去了解山。等到他准备好了认识“山”这个字的时候,他全身的器官都帮助他回忆起山是什么,他记住“山”这个字,以及一切跟山有关的文字和信息,还会费劲吗?

同样的,当孩子积累了足够的人生素材之后,让他去认识常见常用的字,他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而如果我们剥夺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用枯燥无味的识字侵占他们探索世界的时间,学习于他们来说,不啻于一件苦差。开始的越早,厌学的越快。

早期开发的研究“硕果”都是在两极比较之下产生的,在那些得不到任何智力方面良性刺激的儿童身上,的确会看到飞速的进步。在现代化文明的城镇当中,过度的刺激,反而无益于儿童的发展,孩子需要很多安静、独处的时候,也需要时间来消化所接受的各类刺激。

多年来,脑神经科学家进行的所有研究,都仅仅发现并证明了,缺乏恰当的经历或者有害的经历,会阻碍乃至损伤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进程;却偏偏没有找到确凿的事实和证据,说明怎样做才能够促进或者加速大脑的发育。所有进入市面的理论,都缺乏长期效益(long-term effect)的证明。胎教、给婴儿听贝多芬莫扎特、闪卡、进行所谓的“早期开发”活动,等等,都的确能够取得短期的“提高” 智商效应,然而一旦进行长期效应的控制小组比较,这些早期开发活动毫无例外都不能证明自己有什么真正长远的好处。

而教育孩子,恰恰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我们具备远见,而不是短视。只要我们仔细想想:我的孩子在3岁会认字背唐诗、会心算口算,和他到了8岁再学会这些本事,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再问一个问题:哪一名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信和简历上,会堂而皇之地写上:“本人3岁即认识2000个字,会背100首唐诗,5岁会弹奏贝多芬,6岁拿到围棋二段证书”?

哈佛大学校长说,他们招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孩子过去有多么辉煌,而是考察他未来能够为哈佛以及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上文字摘抄自《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与市面上的一些流行说法恰恰相反,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的潜能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过度开发某一项功能,就会侵占其他正常功能的空间,抑制甚至泯灭其他应有的功能。所谓“开发右脑”一说是伪科学,人类大脑的发育应该是均衡的、循序渐进的,只要不是在过度荒芜的环境中,大脑的成长不需要人工的干涉。早识字阅读其实就是占用了孩子本应用于开发其他功能、本应健康成长的部分。不客气地讲,早识字早阅读实际上是在浪费和扭曲孩子的生命,任何此类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其唯一的好处就是取悦家长,给家长以炫耀的资本。

儿童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循序渐进、慢慢成熟的。就像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第一颗牙一样,我们不能催生孩子的认知能力。任何提早、拔高、偃苗助长的行为,有可能取得暂时“辉煌”的成果,却会给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损伤。

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需要运用大部分能量去好好长身体,为将来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基础;他们需要运用能量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心理地基。他们需要运用能量确认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从而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在将来的生活中百折不挠。如果我们在这个时期让他们过早学习书本知识,那么我们则提前透支了他们用以发展生命的能量。(《接纳孩子》)         

孩子3岁会念书,与到了8岁会念书,对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没有本质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别越来越小。一个人是否聪明、能否过上幸福生活,跟他几岁识字阅读没有关系。今后的世界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坚实的自信心、富有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能够担负责任、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并有团队精神,而这些关乎情商的素质,恰恰是需要在学龄前培养、开发和保护的。

儿童在学龄前处于梦幻时期,人的创造性潜能都看在这个时期保护得好不好,此时的孩子就是要天马行空地去幻想,认为什么都是可能的,而不是给他一本书,死读那上面的内容,挫伤他的创造力,过早地“唤醒”他,让他以“客观”的物质的目光去看待世界。“早醒”的孩子在学龄期会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在成年后容易患上抑郁症,在中年和晚年则容易患上各种因压力而引发的疾病。

其实大自然早就安排好了,孩子就是要慢慢长熟的。这个道理,连朴素的农民都知道——“万物皆有时”,何时翻土、何时播种、何时收割......都是有规律的,不能随意乱来,早熟的花果也必定早衰。我们都知道,被人工添加剂催熟的果蔬,只是样子好看而已,实质上缺乏真正的营养、口感不佳、还会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我们的妈妈们那么注意给孩子吃什么,为什么不注意要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呢?刚才说的只是农作物,动物也一样,动物妈妈都知道,一开始要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能催着它快快长大,早早独立打猎,为什么我们某些人类妈妈却丢掉了这个最起码的本能呢?!

最近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一项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北京市大学生被确诊患有抑郁症者高达十万人,占大学生人数比例23.66%。也就是说,每4名大学生中就有一名患有抑郁症。官方数字一般比较保守,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重压之下死读书的直接后果就是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这种压力产生的年龄越小,后果越难以挽回。

有些家长会说,“我是进行快乐教育的啊!我的孩子主动愿意认字呢!”小孩子具备旺盛的求知欲,我们成年人往往暗自欣喜,并且很乐意给他们提供“知识”。卡尔荣格则认为,这种求知欲是孩子内心恐惧的表现,往往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依恋出现某种障碍,转而通过求知欲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很多孩子为了讨好家长,会掩饰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做出家长愿意看到的样子。但这并非意味着面对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时,他们没有经受压力,往往他们当时觉察不到这种压力,而是要等到一个放松的机会时,才通过无理取闹而宣泄出来。很多脑科学家的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隐藏压力下的儿童,大脑的发育会受到损伤,记忆力会衰退,学习能力也会下降。

而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讯息是:必须以识字量和“知识量”——继而则是学习成绩——来评价自己,这种评价既不真实也不公平,孩子无法获得真正的自信心。

很多人误以为学习成绩好赋予孩子自信,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误解。从学习成绩那里获得的自信是一种假象,这种依靠外界打分数而得来的“自信”很不牢靠,不是根植于内心的坚实信念,一旦遇到超过自己的人,自我评价就会遭遇严重挫败。(《接纳孩子》)

也有很多妈妈着急地问:“如果我不随波逐流让孩子提前学习,到了学龄期,发现其他同龄人比她会很多,岂不是给孩子造成打击?”纵观多年来的咨询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父母不因此而感到自卑、气馁、焦虑,而是仍然全心全意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并且给予孩子实质性的帮助,只要孩子具备良好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他们不会因此而受到打击,而是能够很快赶上其他人的进度。我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是让孩子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会,遇见困难就被吓趴下,逃之夭夭,如果是这样的后果,那么这个教育不能称为成功。

一个好的教育方式,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精心保护他的心灵,赋予他强大的内心力量,给孩子打好心理基础,让孩子具备生存的智慧和能力,相信自己,用于承担责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够不屈不挠、脱颖而出,并且以善良信任积极快乐的心态对待世界和他人,而不是焦虑不安地将所有人都看成竞争对象和潜在威胁,必须把他们都“比”下去甚至“踩”在脚下才能获得暂时的舒坦。在学习方面,最重要的是孩子有后劲儿,早期成绩优秀并不代表今后保持优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也逐渐增强,我建议家长们不要着急,而是等到孩子长大一些能够承受更多压力的时候,再让孩子承担适应其年龄段的压力。做到这一点,家长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也需要对人类对上天怀有坚定的信念,相信人类儿童的自然成长轨迹和规律。

养育孩子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我们必须具备远见,而不能急功近利。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孩子赢在终点,而不是累倒在起跑线上。

  

注解:

1、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 Descarte’s Error,by Antonio Damasio 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

*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by Oliver Sacks 奥立佛萨克斯《误将妻子认做帽子的人》;

(以上两位是美国脑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 Brain Facts, by Society of Neuroscience 美国神经科学协会《脑实况》;

* Another Day in the Frontal Lobe, by Katrinia Firlik 卡特琳娜佛里克《忙于额叶又一天》;Emotional Intelligence,by Daniel Goleman 丹尼尔戈曼《情感智慧》;

* Zigler, Finn-Stevenson, and Hall.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series. The First Three Years and Beyond – Brai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olicy. First edition, USA, Yale University Press, 齐格勒、芬-史蒂文森、霍尔。“当前心理学视点”系列丛书,《大脑发育及社会政策》,耶鲁大学出版社。

* 英国电视台BBC的节目The Human Series中的《脑海漫游》;

*《纽约客》杂志2007年12月刊文章Twilight of the Books。

2、儿童发展理论参考系统:皮亚杰、史坦纳、荣格等。

3、儿童心理、成人心理、家庭关系理论参考系统: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包尔比、米纽琴等。中文读物推荐:李维榕《家庭:无形之塔》,武志红《为何家庭会伤人》。

另:研究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心理关系,不一定取样于儿童,因为童年的作用往往到成年——尤其是婚后和育后——才能显现。佛洛伊德仅仅治疗过一名儿童,但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之一。本人的工作重点和专长是亲子关系和家长教育,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咨询已近10年,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数万名家长,接触与观察过的儿童也无计其数,目前仍在潜心学习,从来不敢自称专家。感谢大家的关注,衷心祝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
2009/06/05回复
蒜头蒜头15楼
好话题,学习学习!
2009/06/05回复
现在,不是有杜曼写的《如何教孩子阅读》么?
冯德全不是整出了一个“汉字宫”么?

各位妈妈都未看过未了解过未玩过吧。

冯德全不是在4月11日整了个“爱子有方”讲座么?

各位妈妈都未听过吧。
2009/06/05回复
曾经有一份优秀的育儿理论放在我面前,我没有去了解,等我家宝宝长大了,错过了最佳教育机会时,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努力学习与时俱进。如果非要说怎么教育最有效果,那么,答案是:坚持不懈!
2009/06/05回复
学习了。!!
2009/06/05回复
学习了
2009/06/05回复
呵呵,教过小孩认字,看图识字的那种,正面图片,反面汉字。1岁7个多月,认识50来个字吧。有一次,她拿起报纸,指着里面一行字中一个绿豆大的“鼻”字,告诉外婆——“鼻”,让我妈惊讶不已。
2009/06/05回复
猜你喜欢

关于早教的大实话

宝宝教我学认字(持续更新中)

如何教小孩子学习汉字

【每周话题】系列汇总,妈妈们来找找你感兴趣的话题吧!

沃尔玛精明妈妈学堂宝宝比赛1楼公布名单啦,特增加了下午场爬爬赛, 请大家详记信息!

500元?1000元?5000元?……置办待产包到底该花多少钱?妈妈们快来分享吧!

热点推荐

中国移动改8元套餐 还要登记问原因

岭南印象园必打卡!探秘广州最大醒狮头

刮风下雨也不怕!广州儿童图书馆遛娃攻略

老破小居住愁给老人换房 50W公寓能买吗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速速归队!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28元让娃畅玩一个下午

大豪斯的装修历程

招清洁工

招清洁工

闲不住,手工达人的疯狂,超多图(欢迎大家

淘金华侨新村一房一厅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