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值得爸爸妈妈注意和思考的问题?超难!!!!
46246婴幼育儿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独生子女是指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现象。自从1978年开始在城镇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问题才成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据权威机构统计,到1995年,中国3.2亿个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20.72%,独生子女已达6600多万。据国家计生委统计处统计,2003年,我国已有8000多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问题?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随着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婚育期,他们的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夫妻关系、婆媳(翁婿)关系。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有32%的独生子女婚后经常争吵,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较差。
原因
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育婴责任感差;二是家务分担不均;三是双方的个性太强。在这些家庭里,育儿责任和繁琐家务本该由夫妻共同承担,但实际上,妻子分担量是丈夫的一倍,丈夫又不体贴妻子,因此吵嘴、打架的事时有发生。
“独生子女是一个8000万的大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如果这批人不教育好,将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其潜在影响将在未来四五十年内完全爆发出来。”教育界刘西拉委员曾经在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他教授的200位大一新生开学时,只有不到10%是自己来报名的,其他全都是父母扛着行李送来的。“我来自教学一线,对学生比较了解。”63岁的刘西拉委员至今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带着25位研究生,还亲自给一年级的学生上大课,因此和大学生的接触很多。有件事给他的触动很深。那是他在清华大学做系主任时,一位一年级学生考试没有考好,想找他谈一谈。当时正忙的刘西拉说过两三天谈,谁知这位学生竟然上吊自杀了。虽然后来查出是因为性压抑造成的,但刘西拉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脆弱?如果我当初找他谈一谈,也许一个生命就不会消逝了。
“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不正常的环境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合作能力、责任心、适应能力、受挫折能力比较差,要引起全社会关注。”
“计划生育确实少生了上亿人口,也为全世界作出了贡献。但我们也给自己‘生产’了一个大问题。”为表慎重,独生子女问题成为刘西拉委员今年唯一的一份提案。“我将单独提案,希望引起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从上到下采取行动,去填补独生子女因为缺乏兄弟姐妹缺失的那块‘天空’。”刘西拉委员提出,根据预测,中国的人口大约还需要50年才能达到人口的负增长。这就说,我们还要有大半个世纪面对一个独生子女社会。全社会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否则将付出沉重代价。
“‘如果你由于某种原因只能有一个孩子的话,我建议你应该到孤儿院去再领取一个孩子,把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养大。等他们长大以后,不应该是这个孩子感谢你,而应该是你感谢这个孩子。由于他的存在,维持了你们家庭的平衡。’请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这句话。”刘西拉委员说。
没问题?
早在1904年,就有心理学家研究过出生次序、智力和成就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智商与家庭规模有关,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在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的智商更高。这与父母能为独生子女进行更多的教育上的投资有关。
1970年研究者统计了《时代》杂志封面上出现过的风云人物,发现其中独生子女和长子女占有更大的比例。国外学者认为,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更加类似于对长子女的教养,期望值很高,要求严格,因此,被宠坏的独生子女不如我们想像的多。
美国心理学者格罗特和他的同事们的一项研究证实:独生子女的离婚率不比非独生子女高———如果独生子女真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易相处的话,他们离婚率应该更高。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迎来人际关系的考验时,如果个人素质良好的话,往往可以很好地调节自己。
独生子女不孤独。此外,在职场上不难发现,新一辈的独苗们不太喜欢参加某些集体活动,许多人宁愿单独活动,如读书、写字或集邮等等。杨家忠博士认为,独生子女虽然更加享受独来独往,不过,这不意味着他们沟通能力差。由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更多地主动与他们交流,他们容易发展起比非独生子女更强的语言能力,不会表现得内向木讷。此外,研究发现,虽然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朋友圈子小,但他们的朋友关系却更为牢固持久。
风笑天就性格与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角色认同、社会交往、生活目标、自我意识等方面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
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但不比非独生子女差,反而更好。统计表明,在中学阶段,独生子女在新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有关社会交往的各项指标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好朋友的数目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孤僻感则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是这项研究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常识中认为独生子女交往能力弱、合群性差的认识主要来自对幼儿和低龄儿童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缺少同兄弟姐妹交往,独生子女往往“被迫”更多地在家庭外与同学、朋友交往,反而在社会交往方面学了许多。
在生活技能方面,研究表明两者并无显著差别。独生子女在“骑车上街”、“煮方便面”两项中明显强于非独生子女,而在“独自理发”、“独自买菜”两项中非独生子女强于独生子女。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生活技能上,在某些年龄段两者出现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会逐渐消失,并往往是独生子女强于非独生子女。这也是该研究的一个新发现。
在成人角色意识方面,独生子女的初中学生自我感觉像成人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但高中时两者已基本持平,而且这一时期的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喜欢与成人交往。风笑天认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
独生子女在“动手能力”、“ 责任心”方面弱于非独生子女,“懒惰”是他们的明显不足,值得引起关注,但在社会交往、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两者没有明显差别,有些地方独生子女强于非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希望从事知识类职业的期望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在80多个调查选项中,只有20多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别,这足以得出两者在社会化发展上不存在显著差别的结论。目前许多被冠以“独生子女现象”的特征更多地体现了80年代以来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一起成长的新一代城市青少年的共同特征。
四"喜"、四"忧" •一忧:夫妻双方的摩擦性。
••二忧:对子女抚育的薄弱性。
••三忧:赡养老人的局限性。
••四忧:双方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干扰性。
•一喜:独生子女婚姻的互补性强。
••二喜:独生子女婚姻财力比较雄厚。
••三喜:独生子女婚姻家庭的简单化。
••四喜:独生子女教育的完备性。
对策
1. 淡化“独生”概念,改变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变支配地位为受教育地位;
2. 不要总是把他们当作“婴儿”,包办一切,影响他的独立性的发展;
3. 不要无原则地、无选择地、无重点地为他们提供一切东西;
4. 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让他们有时间与同辈人交往、游戏;
5. 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应符合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切忌“强迫行事”,以免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
6. 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
7. 父母间要避免为讨孩子欢心而引起的竞争,否则处于被争夺地位的子女,将会产生控制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心理;
8. 父母要处理好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的关系,过份的表扬会使孩子养成听不进批评的坏习惯,不切实际的批评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又失去批评的效果,长此以往,还会和孩子形成对立。
200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