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姝伶 |
|
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法
14881花城出版社
2010/04/02
全部回帖
教养的完全实践
文/余怡菁
认识姝伶时,老大只有三岁,老二一岁半,那时我推着一个双人座的婴儿推车,去参加「**」的聚会。每月一次或**,妈妈们互相交换讯息,孩子们可以玩在一块儿,身为创办人的姝伶还为我们解答各种育儿上的疑难杂症。
那原是我在家带孩子岁月中,最困顿挫折的日子,「**」成为我主要的精神支柱。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妈妈,彼此扶持帮忙,成为好朋友;而收获最大的是,从姝伶身上学到很多观念和方法,成为我在教养孩子上最宝贵的资源。
老二上幼儿园后,我重回职场。为了兼顾孩子,我在小区的社服机构找了一份兼职工作,负责提供有幼儿的家庭各种生活和教养上的讯息。在小区中,我接触到很多第一代移民父母,因为成长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亲职教育上面临很大的挑战,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援助,亲职教育讲座的构想于是应运而生。因为我居住的库比提诺城华人众多,我也在服务的机构中争取到办中文讲座。当时经费有限,我央请姝伶帮忙,她慷慨地答应免费为我们主讲。
欲罢不能的讲座
二○○四年开春,我们以「如何挑选幼儿园」为题,分中文、英文、西班牙三种语言,办了五场讲座。中文讲座来了五十多位家长,结束时,家长欲罢不能,围着姝伶问问题,到九点钟,因为场地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好清场,家长们围着姝伶在走廊又讲了半小时。很多家长耐心地等了半小时,只为问一个属于自己孩子的问题。同时,我们几个好朋友有感于孩子虽然上小学,但仍有很多亲职功课要学,所以找来姝伶成立了妈妈读书会,每月两次,一起研读中英文的亲职教育书籍,由姝伶指导。
后来我在工作上,又陆续请姝伶主讲多场讲座,每场都叫好又叫座。有次和卡拉巴萨图书馆(San Jose Public Library –Calabazas branch)合办,合作的资深华人馆员沙伦(Sharon)看着家长们围着姝伶问问题,很感慨地说:「这些妈妈好幸福!我们当初在这里带孩子,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也没有人可以问问题。」回家的路上,想着沙伦的话,我突然想到,那我不是更幸福吗?我有幸可以在姝伶旁边学习、请益,解决我在教养孩子上的疑难杂症,我应该把这样的幸运与福份和更多的人分享!
拉拉杂杂的一段背景,只不过要说明这本书的源起。姝伶听说我出过两本书,很早就询问过我一起写书的构想,但我总觉得工作加上家庭,好像自顾不暇。很多人生的决定其实仅在一念之间,我一转念之后,觉得这是因缘,这是该做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这本书写了两年多,因为自己的工作,以及姝伶有八个妈妈团体和读书会的指导工作,所以进度很慢,直到今年初我设立了部落格,开始贴上一篇篇文章,以部落格来催进度,慢慢看到书的雏型。
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两年多以来,和姝伶整理她的演讲稿,一遍遍再推敲,把父母可能有的疑点和问题一一澄清,发现收获最大的是自己。原本以为自己累积了很多亲职的知识和经验,但其实还是不及格,还有好多功课要学。
真正的教育
我在姝伶身上,看到的不是理论,而是完全的实践。她教小孩子不浪费,身体力行,每餐碗里不剩一点食物;她教孩子诚实,超市少算了一把葱的钱,她带着两个稚儿回到服务台去补钱。我那时心里想,真麻烦!拖着两个小小孩,再跑去多付五毛钱,这太折磨人了!但我慢慢了解这其中的差别。真正的教育,是透过生活中的点滴,去体现价值观。就如姝伶所说,就是因为带着两个孩子,所以一定要去补少算的钱。真正的教育,是教化;很多时候,我们只教,没有经过「化」的过程,于是沦为说教。
很高兴这些年下来,我终于开窍了!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但唯有通过验证,你才会真正的相信,而唯有相信,才能成为你的相信系统(believe system),成为自己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不也同理吗?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提供机会和情境,让孩子自己去经验,透过他自己的验证,而建构他的价值观。我想这应该是姝伶这本书最主要的精神。
感谢有这样的机缘,可以和姝伶合作,从她身上学习到做父母的功课,最难得的是,她提供了一个示范,让我看到原来自动自发、快乐自信的孩子,是如何教养出来的。另外要强调的,这本书是姝伶十多年来专业和经验的累积,我只是个催生者,有幸利用我的专长协助这本书问世,让更多的父母可以在教养的路上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工具。
文/余怡菁
认识姝伶时,老大只有三岁,老二一岁半,那时我推着一个双人座的婴儿推车,去参加「**」的聚会。每月一次或**,妈妈们互相交换讯息,孩子们可以玩在一块儿,身为创办人的姝伶还为我们解答各种育儿上的疑难杂症。
那原是我在家带孩子岁月中,最困顿挫折的日子,「**」成为我主要的精神支柱。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妈妈,彼此扶持帮忙,成为好朋友;而收获最大的是,从姝伶身上学到很多观念和方法,成为我在教养孩子上最宝贵的资源。
老二上幼儿园后,我重回职场。为了兼顾孩子,我在小区的社服机构找了一份兼职工作,负责提供有幼儿的家庭各种生活和教养上的讯息。在小区中,我接触到很多第一代移民父母,因为成长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亲职教育上面临很大的挑战,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援助,亲职教育讲座的构想于是应运而生。因为我居住的库比提诺城华人众多,我也在服务的机构中争取到办中文讲座。当时经费有限,我央请姝伶帮忙,她慷慨地答应免费为我们主讲。
欲罢不能的讲座
二○○四年开春,我们以「如何挑选幼儿园」为题,分中文、英文、西班牙三种语言,办了五场讲座。中文讲座来了五十多位家长,结束时,家长欲罢不能,围着姝伶问问题,到九点钟,因为场地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好清场,家长们围着姝伶在走廊又讲了半小时。很多家长耐心地等了半小时,只为问一个属于自己孩子的问题。同时,我们几个好朋友有感于孩子虽然上小学,但仍有很多亲职功课要学,所以找来姝伶成立了妈妈读书会,每月两次,一起研读中英文的亲职教育书籍,由姝伶指导。
后来我在工作上,又陆续请姝伶主讲多场讲座,每场都叫好又叫座。有次和卡拉巴萨图书馆(San Jose Public Library –Calabazas branch)合办,合作的资深华人馆员沙伦(Sharon)看着家长们围着姝伶问问题,很感慨地说:「这些妈妈好幸福!我们当初在这里带孩子,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也没有人可以问问题。」回家的路上,想着沙伦的话,我突然想到,那我不是更幸福吗?我有幸可以在姝伶旁边学习、请益,解决我在教养孩子上的疑难杂症,我应该把这样的幸运与福份和更多的人分享!
拉拉杂杂的一段背景,只不过要说明这本书的源起。姝伶听说我出过两本书,很早就询问过我一起写书的构想,但我总觉得工作加上家庭,好像自顾不暇。很多人生的决定其实仅在一念之间,我一转念之后,觉得这是因缘,这是该做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这本书写了两年多,因为自己的工作,以及姝伶有八个妈妈团体和读书会的指导工作,所以进度很慢,直到今年初我设立了部落格,开始贴上一篇篇文章,以部落格来催进度,慢慢看到书的雏型。
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两年多以来,和姝伶整理她的演讲稿,一遍遍再推敲,把父母可能有的疑点和问题一一澄清,发现收获最大的是自己。原本以为自己累积了很多亲职的知识和经验,但其实还是不及格,还有好多功课要学。
真正的教育
我在姝伶身上,看到的不是理论,而是完全的实践。她教小孩子不浪费,身体力行,每餐碗里不剩一点食物;她教孩子诚实,超市少算了一把葱的钱,她带着两个稚儿回到服务台去补钱。我那时心里想,真麻烦!拖着两个小小孩,再跑去多付五毛钱,这太折磨人了!但我慢慢了解这其中的差别。真正的教育,是透过生活中的点滴,去体现价值观。就如姝伶所说,就是因为带着两个孩子,所以一定要去补少算的钱。真正的教育,是教化;很多时候,我们只教,没有经过「化」的过程,于是沦为说教。
很高兴这些年下来,我终于开窍了!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但唯有通过验证,你才会真正的相信,而唯有相信,才能成为你的相信系统(believe system),成为自己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不也同理吗?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提供机会和情境,让孩子自己去经验,透过他自己的验证,而建构他的价值观。我想这应该是姝伶这本书最主要的精神。
感谢有这样的机缘,可以和姝伶合作,从她身上学习到做父母的功课,最难得的是,她提供了一个示范,让我看到原来自动自发、快乐自信的孩子,是如何教养出来的。另外要强调的,这本书是姝伶十多年来专业和经验的累积,我只是个催生者,有幸利用我的专长协助这本书问世,让更多的父母可以在教养的路上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工具。
2010/04/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