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法

14861花城出版社


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法

文/陈姝伶
去年母亲节收到侄女传来的一篇作者不详的英文小品的简讯,题目是「妈妈的爱」。内容大致是这样:「一岁时,妈妈辛劳喂饭、洗澡,你回给她一夜的哭闹。二岁时,妈妈教你走路,你用跑离响应她的呼唤。三岁时,妈妈用爱烹煮三餐,你回给她满地食物。……九岁时,她缴了钢琴学费,你却练也不练一下。……十一岁时,她带你和你的朋友去看电影,你叫她坐到另一排。……二十岁时,她问你有没有异性朋友,你回答不关你的事。三十岁时,她打电话提供照顾婴儿的忠告,你告诉她时代不同了。四十岁,她提醒你亲人的生日,你答说我很忙。五十岁,她说她病了,需要你的照顾,你读了一段老人如何变成子女负担的文章回应她。然后,有一天,她悄悄的走了,一切你没能为她做的事,像雷电般敲击着你的心!」我把这篇短文传给两个孩子。隔天,儿子对我说:「妈妈那篇文章我读了,很感动!」又补了一句:「我五十岁时,绝不会那样对你的。」这回轮到我感动了。
在陪伴一双儿女成长的过程,我对他们当然也有所期待。打从儿子五岁时,我对他们的将来提出三个条件,希望他们以后做的事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长处,以及对他人有益的。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共同探索的是他们真正的兴趣,协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也不断讨论「对他人有益」的各种涵义和可能性。儿子高二时,当别人都抢着修很多AP(大学先修课)课,以利未来大学申请时,他却选择修一门生化实验课,我举双手赞成。因为他很喜欢化学,打算走生化研究的路,但不确定自己对实验室是不是真的有兴趣。结果,他发现自己非常适合,今年高三更成了那门课的助教,肯定了未来的方向。读着他大学申请表里写的:「对大学我已准备好了……任何的挑战都难不倒我……。」他是准备好展翅高飞了,而我却有万分不舍,十七年来的点点滴滴尽浮上心头。
儿子成了实验品
儿子一岁半时,我拿到博士学位,深感幼儿阶段的重要,决定当个专职妈妈。儿童发展理论帮我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但并没有教我怎么当妈妈,也没有提及妈妈是二十四小时的工作,需要无限的耐心和精力。一路走来,儿子自然成了实验品,我也不断的从错误中学习。最严重的一次错误发生在儿子五岁时。有整整那么一星期,我像吃错药似的,每天挑剔儿子的毛病,让儿子每天都很不快乐,我也非常的沮丧。第七天时,我反问自己对孩子的吹毛求疵合理吗?五岁的孩子会和其它小朋友跑上跑下,会丢小枕头,真的那么不能忍受吗?我的同理心到哪儿去了?然后,我醒悟到,原来是自己那颗在乎别人觉得我「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孩子却教不好」的心在作祟。由于旅居美国,有感于有许多和我处境相同的新手妈妈在异地孤军奋斗,儿子一岁半时,我组了「**」,把自己所学和其它人分享。在团体里,自己一直扮演「顾问」的角色,在聚会时,无形中期望儿子表现得体,以不辜负「专家」的盛名。结果,我把自己的压力加诸在孩子的身上。认清了是我的问题之后,我向儿子道歉。儿子搞不清妈妈内心的变化,但很大方的原谅了我。
这件事对我最大的领悟是:养育孩子一场,等孩子长大了离开我们,维系彼此之间的不就只是亲子间的关系吗?为了满足别人心目中的妈妈形象,对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牺牲了关系,那是最不值得的事。别人认为你是不是成功的父母不重要,你的孩子觉得你是好爸爸、好妈妈,喜欢与你亲近,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想通了这一点,让我日后的教养之路轻松不少。
这本书除了记载我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也是许多妈妈共同经验的呈现。书中提到给予孩子自主性、尊重孩子、允许孩子重复犯错、鼓励孩子自动自发、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等等教养观念,都是「以孩子为中心」(child-centered)出发。这和父母自身成长过程中是「以大人为中心」(adult-centered)取向的教养观念很不相同。
细水长流的教养工作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以大人为中心」的教养是较容易看到成果的做法,如打一顿,孩子就乖乖的,但缺点是孩子会失去自我,而不想失去自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反叛。「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养育孩子是件细水长流的工作,守护的是孩子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希望孩子以自己独一无二的自我快乐成长。以孩子取向的教养方法对很多父母是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自身的成长经验,加上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权威主义,父母在采用站在孩子立场的方式养育子女时,除了常常出现的疑虑之外,有些情形也往往令人十分沮丧,如想要尊重孩子,却忍不住使用了命令、威胁的口气;想要包容孩子的错误,情急之下,却大声斥骂。若有此情形父母请不必自责,要突破原生家庭的模式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本书诞生的主因。希望此书,可以提供爸妈们在育儿技穷时一些其它可行的方法;也扮演着提醒的功能,在爸妈们遇到挫折时,可以在书中找到坚持的鼓励。采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方式另一挑战是如何拿捏,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产生溺爱的情形。例如,孩子把不喜欢吃的东西吐出来是可以接受的行为,教他把吐出的东西放在桌上是尊重;而若允许他把吐出的东西乱扔到地上,就是放纵。如何在帮孩子保有天生的自主性和自动自发的精神的同时,不流于放任、宠爱,是本书的另一目的。
过去一年多来,每周一次,怡菁用她记者的专业本色,对我提出了许多育儿的问题。譬如,有关幼儿,哪些问题是爸妈们最困扰的?父母最关心的学习问题该如何看待?情感智商(EQ)应如何教导?管教孩子要注意那些事情?加上我常演讲的内容,得出了本书的架构。而靠着怡菁卓越的文笔,让文章更具可读性。我只能说这本书是在她的催生下诞生的。把我所学和经验,和更多没有机会碰面的爸爸妈妈们分享,是我的梦想,谢谢怡菁,帮我实现它。
最后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先生,他常对人说:「我们家有一份收入,一份事业。我有收入,太太有事业,因为她做的事很有意义。」还要感谢两个孩子,慷慨地让妈妈把他们的故事公诸于世。

2010/04/02
全部回帖
教养的完全实践
文/余怡菁

认识姝伶时,老大只有三岁,老二一岁半,那时我推着一个双人座的婴儿推车,去参加「**」的聚会。每月一次或**,妈妈们互相交换讯息,孩子们可以玩在一块儿,身为创办人的姝伶还为我们解答各种育儿上的疑难杂症。

那原是我在家带孩子岁月中,最困顿挫折的日子,「**」成为我主要的精神支柱。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妈妈,彼此扶持帮忙,成为好朋友;而收获最大的是,从姝伶身上学到很多观念和方法,成为我在教养孩子上最宝贵的资源。

老二上幼儿园后,我重回职场。为了兼顾孩子,我在小区的社服机构找了一份兼职工作,负责提供有幼儿的家庭各种生活和教养上的讯息。在小区中,我接触到很多第一代移民父母,因为成长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亲职教育上面临很大的挑战,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援助,亲职教育讲座的构想于是应运而生。因为我居住的库比提诺城华人众多,我也在服务的机构中争取到办中文讲座。当时经费有限,我央请姝伶帮忙,她慷慨地答应免费为我们主讲。

欲罢不能的讲座
二○○四年开春,我们以「如何挑选幼儿园」为题,分中文、英文、西班牙三种语言,办了五场讲座。中文讲座来了五十多位家长,结束时,家长欲罢不能,围着姝伶问问题,到九点钟,因为场地时间的限制,我们只好清场,家长们围着姝伶在走廊又讲了半小时。很多家长耐心地等了半小时,只为问一个属于自己孩子的问题。同时,我们几个好朋友有感于孩子虽然上小学,但仍有很多亲职功课要学,所以找来姝伶成立了妈妈读书会,每月两次,一起研读中英文的亲职教育书籍,由姝伶指导。

后来我在工作上,又陆续请姝伶主讲多场讲座,每场都叫好又叫座。有次和卡拉巴萨图书馆(San Jose Public Library –Calabazas branch)合办,合作的资深华人馆员沙伦(Sharon)看着家长们围着姝伶问问题,很感慨地说:「这些妈妈好幸福!我们当初在这里带孩子,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也没有人可以问问题。」回家的路上,想着沙伦的话,我突然想到,那我不是更幸福吗?我有幸可以在姝伶旁边学习、请益,解决我在教养孩子上的疑难杂症,我应该把这样的幸运与福份和更多的人分享!

拉拉杂杂的一段背景,只不过要说明这本书的源起。姝伶听说我出过两本书,很早就询问过我一起写书的构想,但我总觉得工作加上家庭,好像自顾不暇。很多人生的决定其实仅在一念之间,我一转念之后,觉得这是因缘,这是该做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这本书写了两年多,因为自己的工作,以及姝伶有八个妈妈团体和读书会的指导工作,所以进度很慢,直到今年初我设立了部落格,开始贴上一篇篇文章,以部落格来催进度,慢慢看到书的雏型。

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两年多以来,和姝伶整理她的演讲稿,一遍遍再推敲,把父母可能有的疑点和问题一一澄清,发现收获最大的是自己。原本以为自己累积了很多亲职的知识和经验,但其实还是不及格,还有好多功课要学。

真正的教育
我在姝伶身上,看到的不是理论,而是完全的实践。她教小孩子不浪费,身体力行,每餐碗里不剩一点食物;她教孩子诚实,超市少算了一把葱的钱,她带着两个稚儿回到服务台去补钱。我那时心里想,真麻烦!拖着两个小小孩,再跑去多付五毛钱,这太折磨人了!但我慢慢了解这其中的差别。真正的教育,是透过生活中的点滴,去体现价值观。就如姝伶所说,就是因为带着两个孩子,所以一定要去补少算的钱。真正的教育,是教化;很多时候,我们只教,没有经过「化」的过程,于是沦为说教。

很高兴这些年下来,我终于开窍了!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但唯有通过验证,你才会真正的相信,而唯有相信,才能成为你的相信系统(believe system),成为自己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不也同理吗?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提供机会和情境,让孩子自己去经验,透过他自己的验证,而建构他的价值观。我想这应该是姝伶这本书最主要的精神。

感谢有这样的机缘,可以和姝伶合作,从她身上学习到做父母的功课,最难得的是,她提供了一个示范,让我看到原来自动自发、快乐自信的孩子,是如何教养出来的。另外要强调的,这本书是姝伶十多年来专业和经验的累积,我只是个催生者,有幸利用我的专长协助这本书问世,让更多的父母可以在教养的路上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工具。
2010/04/02回复
猜你喜欢

卡尔森父母谈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童年经历

幼儿园老师素质低 为了儿子身心健康转园几次

为何你的遗憾,却要我弥补?

爱上一个不肯离婚的男人

婆婆没给我带过孩子,现在说要和我同住,我想拒绝

很好的文章---关于打骂孩子的观点<<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热点推荐

28岁娃2岁离婚路上 我该不该要孩子?

在芳村花鸟鱼虫大世界 被一缸小魚治愈

公司安排我跨区兼岗 我选择直接辞职

南航贵宾厅消费降级 2积分只换来一碗面

活在当下

乌龟和小鱼

跟着孩子们去秋游啦

跟着十五运去赏花,海珠湖的花上新啦!

菊树花鸟鱼虫大世界

闲逛丽影广场

# 花式过双节 # 江南长城

要离婚了 该不该要孩子

番禺大夫山公园骑车 天气好舒服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