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中外家长育儿理念的差别!!!!!!

192013广州爱妈妈家政公司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2011/11/30
全部回帖
合适自己的才是好的
2011/12/01回复
从婴幼儿心理分析入手,解决育儿中的具体问题
    我们在教养孩子当中,会感到有许许多多令人棘手、头疼的问题,比如,宝宝以前什么都不怕,为什么现在突然变得认生而胆小?为什么宝宝夜间突然惊哭?为什么宝宝越来越好动,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宝宝越来越逆反、任性了怎么办?宝宝越来越厌学了怎么办?一、两岁的宝宝就学会了撒谎,怎么办?不知为什宝宝突然不与人接触了,变得越来越孤独了等等。这些棘手而头疼的问题往往弄得父母和教育者焦头烂额,不知所措。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从成人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中寻找方法以外,我想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婴幼儿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婴幼儿心理研究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者感到轻松而有信心,才能管教好孩子,使他成为健康、活泼而聪慧的好孩子。
    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何况是一个婴幼儿,就更难琢磨了。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不像物质那样能直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可以通过行为及语言来表现,而后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也是能把握的
    一、什么是人的心理。
    1、心理的定义:心理是人的情绪、情感、语言、行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心理的特点:
    a.客观性。心理活动所反映的是客观的事实,是属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又具有客观性。
    b.主观性。心理活动中带有个人的情感、情绪和思维等特点,因此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
    c.差异性。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应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有强有弱,这就形成了差异性。
    二、婴幼儿常见心理活动
    1.恐惧心理; 2.依恋心理; 3.再现心理;4.模仿心理;
    5.害羞心理; 6.好奇心理; 7.求异心理;8.厌烦心理;
    9.逆反心理; 10.独占心理;11.好胜心理;12.自尊心理;
    13.自负心理;14.撒谎心理;15.孤独心理;16.攻击心理;
    17.表现心理
    (一)恐惧心理。是婴幼儿对事对人存在的一种害怕心理表现。被成人误认为孩子胆小。其实,恐惧的心理也是一种自我的保护。
    1、6-12个月表现:怕陌生人;
    原因:认知和记忆能力的提高,能分辨出亲人、熟悉人和陌生人。
    对策:a.不要担心;b.不主动接近;c.允许回避和观察。
    2、周岁至两岁左右
    表现:怕突然出现的陌生人、事物、声音(汽笛声、动物叫声、钟表声、雷雨声…)、毛毛虫、小动物;怕突然母亲不在;怕入睡等。
    原因: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这些突然闯进来的是什么东西,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
    对策:a.大人要镇静;b.搂抱好孩子;c.离开现场;d.暂时回避害怕的事物;e.不要强迫孩子接近生人;f.母亲不要在孩子的眼前突然离开。
    三至五岁左右
    表现:怕黑暗、怕狗、怕水、怕人影、怕从高处往下跳、怕向上攀登、怕玩大型玩具、怕想象中的坏人、怕外国人等等。
    原因:虽然认识和接触了许多事物,但心理并不成熟,对动态的事物没有尝试的经历,因而产生本能的恐惧心理;是迟缓型气质的孩子。
    对策:a.不要责备孩子“你真胆小,真没用”“还不如一个女孩子”;b.做好保护;c.适当解释;d.不强迫接触;e.做好示范和孩子一起做;f.系统脱敏。
    (二)依恋心理。是婴幼儿对人、对物粘连、依赖的心理表现。这种表现往往使孩子获得安全感。一般在两岁左右至三岁之间最强烈。
    表现:尾追、粘连母亲;与母分离产生焦虑情绪,难解难分;对喜欢的物品形影不离,不肯放手。从会走路到两岁半是最强烈的时期。原因:形成了母亲敏感,把母亲当成了最友善、最安全、最依赖的玩伴;尚无与他人,特别是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需求和能力;家庭中缺乏同龄孩子作为玩伙,把喜欢的物品当成自己的玩伴。
    对策:a.父亲和其他亲人要参与母亲的教养中;b.适当把孩子放到亲友家住养几次;c.作好母亲与宝宝分离训练;d.让宝宝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e.将恋物转移,让宝宝泛爱多种物品。
    (三)再现心理。是孩子对所经历的事,以后会在大脑中产生再次记起该事物模样的一种心理表现。
    表现:当时说不记得,事后又说出了一个大概;夜间做梦而惊哭。原因:婴幼儿的记忆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尚在发展中;大脑调控神经正在发育中,对事情的控制能力有限。
    对策:a.不要求当时孩子记住事情,要反复多次;b.如果夜间因再现事物发生做梦而惊哭,一是大人不要惊慌,二是弄醒孩子,给予安慰。
    (四)模仿心理。是婴幼儿本能或有意地模仿他人、它物的模样及语言的一种心理表现。
    表现:a.几个月模仿成人吐舌、抓握物品;b.7个月左右开始模仿成人动作,如作揖、再见、做丑相等等;c.一至两岁左右有意模仿电视中喜欢的人物形动、动作及语言;d.两岁左右至三岁左右有意模仿他人的不良行为、他人的外表缺陷等。
    原因:a.婴儿有本能的模仿心理;b.产生了自我的评判价值观,心中树立了崇拜的偶像;c.受好奇心趋使,但无是非评判的价值观。
    对策:a.鼓励孩子模仿积极、健康、有意义的正面形象和行为;b.控制孩子模仿消极、不文明的动作。其方法:视而不见、不要偷笑、转移注意、当场制止、严肃批评、适度惩罚。
    (五)害羞心理。是婴幼儿到了一定的年龄而产生的一种难为情、不好意思的心理表现。fficeffice" />表现:a.见到大人不愿意笑,不由自主地躲避客人;b.在家活泼,有唱有跳,在外不敢表演;c.上台表演时羞羞答答。一般是两岁左右到四、五岁之间最为突出;女孩比男孩更强烈。
    原因:a.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表现出的一种本能的心理现象;b.大人的教育方式不当,无意间嘲讽了孩子;c.孩子的表现能力有限。
    对策:a.不要把孩子这种害羞的心理现象完全误认为是胆小怕事的表现;b.允许孩子回避大人、客人;c.不要用讽刺的语言对待孩子;d.提供条件让孩子多和同伴一起玩、表演;e.培养孩子一、两样兴趣特长,以利克服害羞心理。
    (六)好奇心理。是婴幼儿对事物的一种无选择的关注、接触的探求心理表现。
    表现:a.对任何事物几乎都是无选择地去看、去触摸、去玩弄;b.对成人的用品更感兴趣;c.不知危险性;d.具有短暂性;e.带有破坏性。
    原因:a.与生俱来的本能探求心理;b.人之初,世界的一切事物他对来讲都是新鲜的,没有遇见过的。
    对策:a.不要把这种好奇的心理都误认为是孩子好动的表现;b.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充分地触摸、玩弄物品;c.和孩子一起玩,使他在某一个兴趣探求的事物上停留的时间长一点;d.允许小破坏,控制大破坏(如当场中止、转移场所)。
1
2011/12/01回复
2011/12/06回复
广州爱妈妈谢谢大家的支持
2011/12/20回复
天气寒冷,注意保暖
2011/12/23回复
大家早晚出门注意添衣
2011/12/24回复
妈妈周末快乐哦!
2012/01/06回复
妈妈周末快乐哦!
2012/01/07回复
爱妈妈家政祝各位美女妈妈和宝宝健康快乐!
2012/05/26回复
找月嫂、保姆请找“广州爱妈妈家政公司”哦
2012/05/28回复
广州爱妈妈家政:祝您幸福美满、钱途无量
2012/05/29回复
祝各位宝宝六一儿童节快乐
2012/06/01回复
夏季食物容易变质,美妈们一定要注意卫生,尤其是辅食最容易受细菌污染,奶瓶、餐具用后注意及时消毒哦
2012/07/02回复
猜你喜欢

同班级孩子间差异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这个!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2012年,是我们选择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选择我们?

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转载)

激励孩子成长的62句话

(转)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

热点推荐

能摸贵价龟领白化龟!这个乌龟展太懂娃了

陪娃做幼儿园作业快疯了 差点直接上手帮做

不用跑腿无需等药 广中医就医体验太圈粉

打赏竟然变成了投诉 被顺丰客服气到了

误打误撞进了佬麻雀 被名字和装修圈粉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现炒现炖满满烟火气 雨天和铁锅炖更配!

谢添地纯牛奶 顺滑奶味太正了

猫奴的新据点!这家猫咖好治愈

台风天包租婆出来卖菜 牛马别抱怨了

莲藕胡萝卜炖骨 一口清甜润心肺

人均 60 + 吃蕉叶!这波羊毛薅值了

鱼仔店饮茶我真的会谢!上菜慢到离谱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