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指鼻腔、咽、喉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是病毒,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头痛、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或咽部不适,还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时最常见的症状,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易出现过度恐惧和焦虑,当孩子发热时常可见到有的家长一日三、四次地上医院,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地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国外称这种现象为“发热恐惧症”。因此家长们必须对发热有一个正确认识。 必须正确认识发热是人体的抗感染机制之一,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时,产生发热效应,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同时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使散热减少,结果体温上升。临床上可见发热前四肢厥冷、畏寒、寒颤等。发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白细胞增多,免疫能力增强,研究证明,发热时人体内各种免疫功能(即人体抵抗力)指标均优于体温正常时,因此发热对疾病的恢复是有利的。但高热往往对人体又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消耗过多能量,使人食欲减退、乏力、全身不适,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还有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当孩子发热时要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予以退热处理。2个月~5岁的发热患儿如果玩耍如常,机敏活泼则不必用退热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一般情况下,退热治疗应该只用于高热的幼儿,即肛门温度≥39℃。 小儿由于机体调节能力差,对感染较敏感,更容易发热,而且发热时体温也较高,但同时小儿对发热耐受力也较强,往往体温39℃多时还玩耍如常,小儿发热服用退热药时体温也不易完全降至正常。因此,当小儿患感冒发热,体温不是很高时,不要过分紧张,高热时可用药物退热。但不要苛求体温完全降至正常,发热毕竟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适度的发热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正确认识发热后,还要避免以下的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⑴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因为受凉所致,孩子患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时却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盖很厚的被子,关紧窗户不让通风,不给孩子洗澡甚至洗脸,这样做完全没必要,相反使机体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应该给孩子适宜的衣着,保持室内通风,维持中性温度(25℃左右),使孩子处于凉爽但不寒冷的环境中。 ⑵认识打退热针比口服退热药效果好,但实际上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吡唑酮类,如安乃近、安痛定等,这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可引起虚脱、粒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类药物已在22个国家禁用。再者,肌肉注射除局部刺激较大外,还可引起臀部肌肉损伤、感染甚至产生臀部肌肉萎缩或麻痹等并发症,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因而世界卫生组织(WHO)不主张为儿童注射上述解热剂,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给儿童的最安全、有效的首选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一般口服复方感冒药中均含有),其特点是迅速退高热且作用能维持长达6~8小时。 ⑶认识输液退热效果好,实际上用于输液的主要药物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只是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疾病,对发热并无直接作用。 ⑷除在高热时作为解热药物治疗的辅助措施外,目前亦不太主张物理降温法,如脱衣服、洗浴、用冷水或温水擦洗或酒精擦浴等,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因为暴露身体或用水或酒精擦浴只会引起身体颤抖而加重病情及不适。另外,酒精还能被小儿娇嫩的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 |
[转贴]正确认识小儿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的发热  
21667婴幼育儿
200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