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毕业的学生写的一篇作文
204615家有中学生
想必您会花上一节课的时间来跟您的学生们分享,就像当时您在课上为我们读文章一样。
想必在座的同学也会有几个像当初的我,在您朗读的时候打瞌睡,交头接耳。
想必这时您依然会那样投入地继续为他们朗读着。
这份投入,就像您当初感染我那般,也感染着他们。
她是一名语文老师,平时我都称呼她“小张”。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是在高一,那年的她跟现在一样年轻。当时的我是语文课代表,但是是一名成绩上比较特殊的语文课代表。现在想起依然觉得那阵子我的60分会不会是她别有用心地写上去的,因为以我的水平,那算是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是小张改变了的不只是我那分数,还有那阅读的能力。
故事就这样平静地开始了。
小张让我们在课堂上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读“四大名著”的精彩部份,到我的那天,我选择了讲“三顾茅庐”的那段。“这是刘备第三次来这个破地方了,关二哥本身心高气傲一次都不想来的,可是那是他大哥没法子。张三是个大鲁粗,没什么文化,看到自己大哥站在外面等一个农民睡醒,自己实在是等不及准备拿火把那草房给烧了。这时候孔明睡醒了,眼还没睁就唧唧歪歪说了一段梦话。刘备一时间没听懂,但感觉这人确实读过两年书,就上前跟他讨论以后的大事……”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走下了讲台,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我讲得很生动,也大致猜到小张接下来应该会说什么。
“人家胡说八道什么梦话了?你得跟大家讲讲啊。”
“因为是他胡说八道的,所以我没记。”
“是你在胡说八道还是孔明在胡说八道啊?“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段话什么意思你懂吗?你把三顾茅庐最精髓,最能体现这一章节的东西用这样的话来概括了,这是在鉴赏作品吗?这是在误导其他读者,在侮辱作者!”
班里很安静,大家跟我一样对小张的反应感到很惊讶。那一刻,似乎我成了主谋,他们则是帮凶。后来语文课依然像往常一样地上,小张在接下来的时间又变得跟往常一样那么的投入、亲切。但是那一段怒斥并没有在我脑海里消失,它一直存在着,直到现在,乃至将来。
小张高二开始就没有再教我们了,我们见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转眼就来到了大一,我在旧校区上学,那边的设施比较差,所以闷得难受的我看起了书,而看的作品我选择了当年没认真看完的《三国演义》。旧校区由于物质条件比较恶劣,学习看书是完全没有任何诱惑的,因此我比以往读起来快得多了。三天之后,这书已经翻到了三顾茅庐,当读完孔明的那段梦话,它依然令我感到不解。“这讲得到底是什么屁话?”突然小张的怒斥又出现了。最精髓的部份是这段梦话?这个疑问随即就出现了。小时候的我没有领悟那是必然的,然而现在的我也跟当初毫无区别,想必是因为自己又跟当初一样,还没有懂得如何鉴赏作品。看来我又白读了,但是白读的这三天让我找回了一个这么多年依然没能解答的问题。于是乎我果断把书合上了,接着轻轻地又翻开了第一页。我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次,认真地再去读一次,我相信答案会让我找到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新的三国电视剧播出了,大伙儿都围着计算机看第一集呢,我嘛也凑凑热闹一起看。电视剧看完了,喝酒宵夜的时候也到了,坐下后大家自然而然地讲起了刚才的新三国。大家都觉得拍得不错,有接着追着看的念头。当问到我的时候,“垃圾一般的作品!”,这是斩钉截铁的态度,大家也惊讶地放大瞳孔追问着我究竟。
“什么叫《三国演义》,简单来说就是这三个国家的人物来演绎一个“义”字。“义”是什么意思?关羽就是义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什么关羽一生为了追随刘备,杀华雄,战吕布,斩颜良文丑,蹲曹营,千里行,守荆州,全因这个“义”字。这个“义”是怎么个由来,就要追溯到最早的桃园结义,假如我们没办法品味出桃园结义带给刘关张的那种羁绊,还看什么三国?这新三国第一集竟然只用了10秒钟来交代桃园结义这个剧情,简直是糊弄老百姓!侮辱作者!诋毁名著!”
大伙儿震惊了,大家举杯相敬,都说听了我这番话,再也不看新三国了。大伙儿对我这样的客气是不必多说的,后来他们静下来又问我,为什么能分析得如此深入透彻?而我也半开玩笑地响应他们,“因为我是语文课代表,老师让我悟到了很多,你们这文化水平是不会懂的。”
这些年,我都没能见着小张,只能在QQ上跟她聊聊,讲讲身边发生的事情。她没怎么变,她还是那么年轻,还是那么爽朗。那天晚上,我们聊到文学作品的质量、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我说,作品里面应该要有很多铺垫,要有悬念,如果没铺垫就直接出来,那样的剧情观众是不会接受的,那个也是很烂的剧情。这也是我从小张给我们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我学到的。
“老师,那个时候我唯一给你狠狠批评了一次,你还记得不?”老师她不记得那是当然的,这么多年了,老师带过这么多的学生,还但能记住我,我已经发自内心的觉得高兴,因为实在是不容易,更重要的是那次批评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我而不是她,所以没等她回答我,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往下说了。“那个时候堂上演讲,我把诸葛亮睡醒说的那一段话用胡说八道这样带过了,您老就喷我“你把最精髓,最体现这一章节的东西用这样的话来概括了,这是在鉴赏作品吗?这是在误导其他读者,在侮辱作者!”
“不记得了,但我也猜到我是这样说的。现在想起来很有感慨吗?”
“后来我觉得自己读得太差了,什么都没有品味到就读到了三顾茅庐,所以又重新再读一遍。之后,总算品味到好多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
“那你告诉我你品味到了什么,我要告诉现在的学生,要他们争当课代表。”
“我已经明白当时你批评我是对的。孔明一生鞠躬尽瘁的原因就是因为三顾茅庐。孔明其实早就想出山了,不然不可能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不是隐士的所为。他在茅庐一直在等一个人来请他出山,他等的是一个真正需要他的,没了他不行的人。刘备有宏图大志,但是前半生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就是因为身边缺少一名出色的谋士,他是真正需要孔明的人。孔明一生在感激的是刘备给了他活跃于天下,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机会。孔明在睡醒说出了那一段话,其实就是说出了他隐与茅庐但志在天下的抱负,联系两人的经历,这部份的精髓就体现在两个远大志向的人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同时也是两人一生的转折点。假如人生没了机会 或者没有好好把握住机会,连诸葛亮这样的英才也只能种地去了……老师,这就是我这些年读懂的东西。”
我一口气地说完了,向当年训斥我的老师说出了这些年我所找到的答案。那时我居然像小时候那样等待着老师一番的表扬。
“看到你说出这样的话,我这语文老师当得特别满足。有了如此的阅读能力,这将让你一生受用。”
唯一一次的批评,是那么严厉,唯一一次的表扬,却是那么的朴实。但两者都那么的深刻,都那么影响着我。
小张,您怒斥的原因我找到了,这是一个最好的答案。真正让您开心的,我想不只是这短短几百字的回答,而是您看到我这些年的成长,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为卷子上问题烦恼的孩子了,我懂得了道理,懂得了鉴赏,懂得了阅读。这全因您对文学作品的那份投入。
2012/05/29
全部回帖

这是已经毕业多年的一个学生最近写给我的一篇文章,我看了很感动。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做着一个老师该做的事,但对学生来说却是铭记一生的。我们渐渐模糊的,却是他们常常记起的。
2012/05/29回复
我也想起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了,那时是那样的朴实和美好,那样的用心!要是每个老师都是这样对待学生,而学生又是如此的感恩,那该多好!

2012/05/30回复

婉约如斯:
这是已经毕业多年的一个学生最近写给我的一篇文章,我看了很感动。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做着一个老师该做的事,但对学生来说却是铭记一生的。我们渐渐模糊的,却是他们常常记起的。
查看原文真的写得不错哦,帮顶一下,
2012/05/31回复

想起那老师
2012/12/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