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事早期教育这一块,平时在外面不自觉地就关注父母和孩子的一言一行。回来的路上有一卖童装的摊子,站了好几个妈妈,推着童车,铙有兴致地挑选着衣服。一位奶奶抱着可爱的孙女站在边上,右边站着一位扎着马尾的年轻的母亲(估且称“马尾妈妈”),她自己的孩子(大概不到一岁)躺在脚边的车里,我边看衣服,边听她们聊着,很有意思的一段:
马尾妈妈:阿姨,您孙女还拉肚子吧?
奶奶:
还有点呢,那奶粉她不吃(我猜想是腹泻奶粉)
马尾妈妈(急切而热心地):您就把这个奶粉掺到她原来喝的奶里边,慢慢加,她逐渐就爱喝了。
奶奶:是吧,我试试。就怕…..
(接下来)
马尾妈妈:唉呀您不知道昨天晚上,我喂奶给我儿子喝,喝到底还有一点,他就不喝了,我拿起奶瓶灌啊,他死也不喝,把我气得,打了他两下..(边说边笑),哈哈,把他爸给心疼得,说,不喝就不喝呗,打人家干嘛呀,哈哈哈(狂笑)
…………..
后面的我没注意听了,我看了看她的孩子。奶奶抱的孙女大概9个月,非常灵气活泼,看着“马尾妈妈”兴奋地挥舞双手;躺在车里的孩子,一脸的迷茫,眼睛里没有孩童应有的光彩,无神地看着远处,很“乖”地躺着,我的心里一阵疼―――可怜的孩子!“马尾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背对着自己的孩子,我相信类似的情景在孩子出生以后发生过很多次,很多的妈妈以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没有意识,没有记忆,没有情感(但是很多父母又超级相信此时的孩子可以最好地开发智力),却不知她在狂笑地毫不尊重孩子的这些话,深深地伤害着孩子。
马尾妈妈的这段话,我想有这几层意思:
1. 她掌握着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有着操控大权,她感到满足和得意;(你不喝?我打你!看你喝不喝,你还斗得过我吗?)
2. 她认为她这样是在爱孩子,在训练孩子不要浪费的习惯,别人会觉得她是一个理智的妈妈,不会放纵孩子,从小如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以后一定会是听话的,乖巧的,很好带的孩子,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己在做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事情而骄傲并急于向别人分享她的成果;
3. 爸爸的反应让她非常开心和满足,他是这样的爱孩子,也证明他很爱自己,因为自己是孩子他妈,在她操控孩子的同时,她也操控着丈夫:瞧,如果他想怎么样,孩子是我手上的武器。
妈妈的狂笑,孩子的迷茫。很多成年人不知道为什么得胃病,以为是工作压力,生活习惯导致的(部分原因),实际上,在孩童时期,胃病的根已经被象“马尾妈妈”这样的父母埋下了。为什么我们成年人不想吃时就可以把碗推开,孩子却没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力?我认识一个朋友,她一吃饭绝对要把所有的饭菜全干完,她说她很痛苦,不吃完她难受,虽然肚子里已经撑得不行,但是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逼她,不吃完就打,现在已经成为强迫症了。还有一个孩子,三岁多的样子,在幼儿园吃饭一定吃到吐才停,因为在家里,奶奶就是这样喂他的,肚子没有到滚滚圆,绝不让下桌。成年人,用自己手上的权力,将孩子的一举一动控制在手心里,满足自己的控制欲,当孩子的所谓的“逆反期”来临时,却不知如何是好,我想,“狗急了也会跳墙”,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稍微有一点力量的时候,是人,就会想摆脱这种控制,这就是“逆反期”呢。
我也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养育孩子的点点滴滴,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但是,我宁愿将这种场景放在箱底,也不愿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去分享孩子的受辱,为什么我们爱孩子,却要将自己的开心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前几天听COCO的课讲到一个事例,一个农村的8岁的孩子,非常调皮好动,将家里的所有的能拆的电器都拆开来“研究探索”,但是他的父母长辈不这么看,觉得怎么生了这么一个败家子,三番五次的武力教训没有效果,终于有一天他们没有办法了,将孩子吊在一棵树上,树底下有很多人在乘凉玩耍;父母问孩子:还拆不拆?孩子很倔强:拆!还拆?打!孩子仍然不低头。在他们黔驴技穷之际,奶奶走过来,在父亲耳边嘀咕了几句,父亲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走近孩子,猛地将孩子的裤子拉下来,就在那一刻,先前昂头充满力量的孩子,刹那间低下了高傲的头。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说话,除了吃就是睡,再也不拆了,成了一个乖孩子,一直乖到成年,母亲哀嚎,造的什么孽呀,让我生下一个白痴!
这个故事,让我泪流满面,成年人,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这场战斗,谁赢了呢?从孩子呀呀学语有自己的意识开始,这种战斗就开始了,我们面对的是人,还是一团面?
我希望“马尾妈妈”会有缘学到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尊重孩子的方法。也希望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能反观自己的言行:这样做,是否在爱孩子?(原创新为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