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好读书喜欢研究教育和心理,欢迎各位妈妈们指点交流。
中毒的父母
孩子都是无辜的。
学习做父母的人永远是少数。
为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永远是少数,
为孩子花心思和脑子的更少。
教育失败可以预期。
父母的局限,在青少年时期,就是孩子的缺陷所在。
心灵的七种兵器
简单的心理学入门,了解自己的内心,更容易把握自己的情绪。
请珍惜你的愤怒,并且试图分析分析,为什么这么愤怒。
为何家会伤人
同上,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局限。貌似自己和父母不一样,其实真正的情感应对模式,对待配偶和孩子的态度,无一不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不擅长,或者没做好的东西,自己仍然会继承下来,但并不是自己不成熟不作为的理由。
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为重塑自己的人格努力。
~~~~~~~~~~~~~~~~~~~~~~~~~~~~~~~~~~~~~~~~~~
20120711更新
看了家长的回复,再展开一个问题并做一下背景介绍。
我是华工的MBA现在还未毕业,
曾经有教育行业的经验。
在我的认识的上百名家长当中,真正的做好家长这个身份的屈指可数。
在教育上明白事理的就更少。
(可能各位妈妈是工作领域的专家,但真心都不是教育专家,大家肯定也明白,在我们这里,如果你不真正懂,那么……
尤其,那个实验对象是自己的孩子。)
引用一篇文章给大家看:
01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系主任得意地跟我们说:“微电子是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产业,咱们北大微电子培养的学生,随便找个工作至少月薪2万。。。” 说得我们人心那个激动啊,群情那个激奋啊!那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大概在3、4千的水平。结果等我们一伙人毕业的时候,房价倒是超了2万,微电子出来的月薪却只有3、4千的水平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把自己的青春寄托在别人认定的“好行业”上。
同样的悲惨故事发生在生物系的同胞们身上,当年生物系是北大分数线最高的朝阳专业,4年之后,这批精英除了出国熬博士或者转行以外,几乎找不到跟生物相关的像样一点的工作。我在学校期间,最火爆的社团永远都是那些跟“金融”、“管理”、“经济”沾边的,而去年金融危机起来的时候,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大量裁员,几乎停止了招募新人,北大好些经管牛人最后都只能去会计师事务所给台湾人熬夜算报表。
举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只是想说,时代变化很快,很多别人眼里的好东西,几年之后也许就不再光鲜,能持久保鲜的,是自己内心的渴望;能日久弥新的,是属于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10年后我依然会深爱着大杯的冰冻生啤,我相信20年后我依然会经常去游泳,我相信30年之后我依然会每周学习一些哪怕根本用不上的外语,我相信40年之后我依然会每天离不开互联网,因为这些事都让我感到很快乐,而这种快乐是超越时空的,是一种跟薪水待遇、跟外人的眼光毫无关系的来自内心的满足感。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这样的梦想和渴望,只是外面包裹了层层盔甲,始终无法看清楚而已。
如果中国的教育是一艘大船,那么这艘船的最大优点是马达很牛逼,可惜罗盘是坏的。急功近利的野心家太多,享受生命体验的梦想家太少。一个典型的中国教育的受害者,数理化往往很强大,各行各业的工资待遇可以倒背如流,不过方向感很差,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最适合做什么。这样糊里糊涂的后果就是跟随大流,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对劲,只好中途另谋出路。于是出国的读了一半就退学回国,找到工作的则干了几个月就辞职,哪里给钱多就去哪里,颠簸无常。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有了清晰的职业选择,那么对工作的投入和热情往往会比较稳定,不会在乎短时间的利益得失,事业上的预期和回报也比较均衡,不太会出现较大的职业变故,几年后就会在行业内获得深厚的经验积累和不错的人脉和地位。
我想大部分人都认同一个观点: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会比较好。不仅身心更快乐,事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更大一些。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呢?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当你面临一个职业选择的时候,扪心自问:“如果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很低、前几年的收入很低,你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吗?”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人在择业的时候,恰恰是被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起始的物质收益给蒙蔽了内心,而忽视了这个职业本身带来的真实体验和长远回报。就好像很多mm嫁人只看对方是否有房有车,而不在乎跟这样一个男人赤身裸体睡一辈子会不会有高潮一样。
现在很多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流行歌手,而且声称自己热爱音乐,不过,在古代社会,流行歌手就是一个卖唱的“戏子”,任何人有钱就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是社会层次最低级的职业之一。如果把你放到古代的街头,你还会愿意当一个歌手在街边卖唱吗?
再比如金融行业,如果金融危机遍及世界、金融公司大量倒闭、新员工的工资降到餐馆服务员的水平、你还会对金融抱有一样的热情、做梦都在计算数据走势吗?
再比如考公务员,如果中国大陆变成了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法制国家,如果中国的公务员都真的需要为公民服务,无法每天喝茶看报、无法搜刮民脂民膏、随时面临选民的投诉和罢免,你还愿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为人民服务”吗?
再比如程序员,如果程序员的平均薪水降到了和电脑修理工一个水平、全世界的女孩子都觉得程序员是很乏味的雄性动物,你还会一个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享受编程的乐趣吗?
。。。
对于大部分行业,都可以用这个问题来进行筛选,一个一个排除掉,如果最后还能剩下一个工作,无论外界行情如何、无论多苦多累多卑贱、无论如何你都毫不动摇、依然能够从中享受到乐趣,那就是它了。这样的工作,可以从内心中获得强大的力量,可以承受金融危机、流言蜚语、天灾人祸各种考验,也许歪歪曲曲却始终屹立不倒,最终成为大赢家。
不过,选择职业的时候真的可以不在乎物质回报吗?
当然不是,但没有人可以准确预测物质回报,只能用概率去评估。职业投资是一种很长期的投资,往往是一辈子的投资,如果用前两年的收入去衡量这个职业在未来几十年后的回报,必然是不合理的。当年进入雷曼兄弟拿高薪的哥们,怎么可能预料到雷曼会倒闭呢?而当年跟马云混的那帮穷孩子,大概也没想到个个都能成百万富翁。
从概率上讲,感兴趣的工作带来的回报增长率应该会更高一些。因为一般情况下,物质回报和给客户创造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促使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和更专业的技能,获得更领先的行业优势,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的增长比例理应会更大。举个简单的例子,A工作起薪1万,工作懒散,业绩平平,月薪每年递增10%;B工作起薪3000,干活卖力,业绩很好,月薪每年递增30%,那么8年后,B的月薪就会超过A,15年后,B的月薪将达到A的4倍。
此外,投资讲究低买高卖,当一个职业正在被大量人群追逐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不是最佳的投资时间,所有人都想进入,必然导致竞争成本增高。巴老头说过,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感到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你就要贪婪。很多如今被大家奉为偶像的人,当年都选择了一个被人嘲笑的职业,起薪甚至是负数。
原文地址在这里:http://meditic.com/difference-between-dream-and-ambition/
争取以后每天更新一段,讨论一个教育的话题,把我有限的思考抛砖引玉。
欢迎各种意见,开放心态,做更好的家长,给孩子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