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说这个话题,是因为现在再婚的人群开始壮大,身边同事、亲戚之类的就很多,有时八卦听到或聊起来,感觉她们表面的幸福之下,有许多难以诉说的隐情,或许只有当事人才明白其中的苦与甜吧。 下面偶就八几个实例,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哦!三天时间就有跟帖近40页,为了方便MM们,特做一个土电梯,那种直达的洋电梯不会做,会的MM请短我啊,谢谢了!第一个故事:P1第二个故事:P3第三个故事:P24第四个故事:P35在此再一次谢谢各位MM的支持与鼓励!
青莲一朵:谢谢各位美妈的捧场,散步回来再八上一段啊。话说十几年后S的日子越过越好,但心中却感觉有些变味了。首先,后夫在儿子上了大学离家之后,不再给S家用了。S那时已考了个会计证,转行做起了财务,但由于是半路转行的没有什么学历,一直是做最基层的工作,收入也就不怎么样。而后夫本是公务员,做了这么多年之后,论资排辈也混到了科级,收入与S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大家都懂的),这个时候后夫不给家用了,但也没有明确说AA制。过去的十多年一直是S管生活,所以水电费存折都是用的S的名字,现在就仍由S去存水电煤气费,后夫没给家用,S就用自己的工资去支付。日常最常见的开支就是买菜了,竟然不知何时形成了轮流一人买一天的局面,买什么才能让两人都满意,或是价值相当呢,这就出现了这个故事开头的一幕:每天快下班前相互打电话。S的女儿那时已上初中了,女孩子嘛还要花一些基本生活之外的零钱的,如买衣服鞋子等,另外就是学费什么的 ,当然是由S自己负担。这样一来S就相当地吃力,不得不向前夫伸手,而前夫呢,因为孩子当初是判给他的,是S自己要求领回,当时按九十年代后期那个标准答应一个月给个600元,随着物价的飞涨,这点钱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前夫却没有一点要添加的意思。女儿中考失利,不得已上了中专,但每期的学费都要费很大的力去和前夫商量,还不一定能要得到。在这种情况下,S的经济是非常紧张的。后夫对这一切是明明白白的,但也没有一点要援助的意思。查看原文再婚家庭肯定如此, 难道会有人幻想是 <家有儿女> 里的一家子?后夫不帮衬也正常, 女孩子有亲爸呢.
回复 青莲一朵 的帖子大家还记得S和后夫结婚之初,后夫的弟弟买房向S借的那二万多元吧,十多年过去了,小叔子没有一点要还钱的意思。S目前的经济情况真的是很需要补充啊,于是向后夫提起,想让后夫去说一说,看是否能拿回来,但后夫却变了脸:“一家人之间借出去的钱还想着要回来呀?”等等。次数多了之后,S就自己去向小叔子提,小叔子却支支唔唔,不是说下次还就是说半年后,但总之是石沉大海。S只好向家婆求救。结婚之初,家婆对S非常好,也许是看自己三十多岁的儿子能找到二十七八的媳妇真是不容易,也许是是看S对继子非常地用心和善待,总之一直以来都对S也还不错。但是,自从继子上了大学,他们搬入了新居之后,特别是知道S的女儿也搬来一起住以后,家婆的脸色就变了。所以对于S的求援,并未作出有利于S的回应,而一向深明大义的家公,却在75岁之后开患上了老年痴呆,S求助无门、欲哭无泪!
回复 何紫妈 的帖子S开始从生活中品出不同的味道,她内心很苦,但她很好强,在娘家人面前或是在单位同事面前还要装出很快乐的样子来,平时一口一个我老公如何如何地晒幸福。后夫其实对她还行,下了班也会帮她做些家务,轮到他买菜的那天,下了班就会及时地按电话约定买回来。另外就是将单位发的购物卡交给S去买些衣物,一年大约有个一千元左右吧,指定的购物点挺远,但S都通过地铁、转车等方式去购买(因为经济紧张,S买衣服的机会也就是这个了,其余并不舍得用自己的工资去买)。表面上看,后夫好像也尽到了一个丈夫的职责了,但是,怎么就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呢?因为那个借款不还的事,S与婆家的关系开始变质,基本不再来往了。逢年过节,都是后夫一个人回去,对于这一点,后夫也没有强求,一个人回去就一个人回去吧,也乐得清静。因此就形式了一些节假日S是和女儿一起度过,而后夫则带着儿子回去看他的家人去了(不同城,但也不远,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吧)。
回复 青莲一朵 的帖子S虽然感觉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但日子还是平静地过着,S的希望就是女儿能够快些读完书出来独立生活。女儿上了中专后又接着上大专了,懂事的她很想帮妈妈度过难关,课余时间经常接一些派广告单、推销小商品之类的工作去换取零用钱。继子大学也毕业了,在原来那套房子里住着,也不常来父母这边,听说与生母的来往还是很密切。曾听S说过,继子第一个月收工资就给生母买了礼物,对于她却没有任何的表示。她淡然一笑说,做继母就是要有这个胸襟,内心呢,大家都懂的。今天有点晚了,明天再接着八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