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
截至2003年1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1.6万亿元
截至2004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
截至2005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8万亿元
截至2006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56万亿元
截至2007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截至2008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
截至2009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
截至2010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58万亿元
截至2011年12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16万亿元
2012年4月中国M2突破90万亿大关,今年可能突破100万亿大关,刷新世界记录.
接近世界其他各国M2之和,中国以一敌世界,可喜可贺.
2009年美国M2约8万亿美元,汇率1:6.8,大致54.4万亿人民币.
2012年美国M2约9万亿美元,汇率1:6.3,大致56.7万亿人民币.
中国M2从07年的40万亿人民币,到今年年底的100万亿人民币.
仅仅5年时间,M2增长60万亿,超过美国09年M2,也超过美国2012年M2.
2012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货币大国,货币发行量远远超出美国,且接近世界其他各国M2之和.
中国以美国1/3的GDP,却支撑着接近美国2倍的M2,发行着远超美国接近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货币.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转贴]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玄机
44454房产楼市
2003年1月中国货币M2数据是18.8918万亿元,2005年1月25.5345万亿元,2013年1月M2已经达到99.2129万亿元,从03年算起,货币供应在短短十年增长了5.2倍,从2005年算起八年也增长了近4倍。
再看看人民币对美元历史汇率,1994年到2005年上半年是1美元兑人民币稳定在8.28元,真正的转变是从2005年7月开始,截止到2013年3月11日,外汇报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是6.21元,7年半时间人民币升值近百分之二十。
这组数据的吊诡之处就在我们高速发行货币,货币却在升值,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毫无疑问,大量发行货币的同时会引发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发行越多贬值也越快,不光对物价,对外汇也是如此,一战后的德国马克,近几年的美元及近期的日元,都是显著的例子,无一例外,为何人民币在世界超发第一的同时汇率却如此扭曲?
人民币超量发行本身是一种贬值行为,而同时又升值,这是真正的汇率操控。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币,所以人民币汇率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人民币汇率兑换机制说白了就是中国央行操控汇率的制度及工具。为何官府要操控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呢?答案在于如此最有利于从中获利,“人民币汇率升值+超发货币+各种政策刺激及保护前两条顺利实施”,具备一定金融货币学知识的人可以推导出这个模型的妙用。
2005 年人民币开始进入升值通道,同时中国广义货币M2也快速增长,其中2009年M2增长了惊人的三成,中国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占GDP近一半,我们对照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全面上涨也就在2005年开始,然后进入整整八年快速上涨期,几乎是与M2增长成正比,M2增长4倍,房地产至少增长了四倍,这个过程谁最受益?无疑是掌握各生产要素的政府,特别是土地要素。权力阶层掌握着土地资源,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巨额暴利。
人民币升值+超发货币助推资产升值=巨额财富
同样,人民币升值+超发货币+09年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全球最大的资产泡沫
操纵人民币对内贬值可以助推资产价格,对外升值则是让获益人把人民币资产转换成外国资产时再次得益,两头获利。
如果人民币超发与对外贬值同步,则相关方面难以套现和转移资产,也难以助推中国如此大的泡沫。
套现路径大致是这样的:05年前布局中国资产--->操作人民币对外升值--->超发货币助推泡沫--->套现买入外国资产--->顺利将国内资产转移至国外--->中国国内资产被掏空、经济空心化.....
也就是说,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财富正在被急剧稀释,并大量转移至国外......
2013/03/13
精选回帖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转帖]陈志武:越过越穷不只是幻觉
中国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货币政策到底是否恰当?这是**普遍关心的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过去五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这或许是对的,但是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很难让人相信。如果中国CPI数据被严重压低而其它国家的数据是真实的,那么拿中国通胀率跟其它国家比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官方通胀率让人怀疑?一个简单的判断办法是拿中国跟美国的通胀率数据做比较。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CPI物价累计涨31%左右,而美国物价同期累计涨36%。按照这些数据,应该是这些年美元的贬值程度比人民币更高,美元购买力应该下降更多才对。可是经常来往于两国之间的人都知道,你感觉不到美元的购买力在过去十二年下降了多少,但今天一百块人民币能买的东西却远低于十二年前,老百姓感受到的人民币通胀率不仅要远高于美国通胀率,而且也远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国通胀率。
就笔者自己的经历而言,一方面这些年看到中美两国官方公布的通胀率总是很接近,另一方面眼睁睁地看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同时感觉不到美元的购买力有太多变化。1986年我刚到美国留学时,在耶鲁大学周围吃一顿普通午餐要6、7美元,一件像样的衬衣要20美元左右;26年后的今天,同样的餐馆里同样的午餐可能要花7、8美元,衬衣还是20美元左右。这二十几年里美国物价是有些上涨,但跟中国的实际物价涨幅没法比,是数量级上的差别,一百元人民币今天能买的东西只是86年时的零头。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官方通胀数据值得怀疑。
不少专家说“不能以老百姓的感受判断通胀率有多严重”。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因为之所以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就是要通过前者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否则有了生产价格指数就可以了。如果中国的官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反映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只能说明这个指数的结构问题很严重,反映的情况不真实,甚至经过人为操纵,使其有意偏低。
当然,人为压低通胀率可以给官方很多便利,尽管这样对老百姓不利。比如,给货币的超发提供帮助。这样,即使货币实际发行得太多、即使老百姓感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了,可是,从官方通胀率看不到,让人们想抱怨也没有基础。操纵通胀率当然给货币的进一步超发提供条件,为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刺激表面的繁荣提供方便。遗憾的是,滥发货币、增加通胀实际上等于政府通过无形的手在转移老百姓的财富,将老百姓的财产转移到政府手里,是一种掠夺。
再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如果官方的通胀率被人为压低很多,当然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因为即使按真实购买力算人均收入增长不多甚至没有上涨,但收入翻番照样可以在表面上达到,在人为压低的官方物价指数帮助下多印钞票就能实现收入上涨,尽管这样的收入翻番没有实际意义。收入上涨但“越过越穷”将会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
正因为一直较低的官方通胀率跟人民币购买力的快速下滑所形成的对比实在太大,社会抱怨声很高就不足为奇,而且也是应该的。为了帮人为压低的通胀率数据解脱,官方媒体开始转移讨论的焦点,说“不宜将M2占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画等号”,“M2与GDP之比这一说法本身不科学,……,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一个存量概念,而GDP是一个流量概念,用一个时点的存量和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并无意义。”
M2对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当然不能画等号,可是,这不能说明用GDP作为参照系数去除M2总量没有意义,因为毕竟“M2与GDP之比”能告诉我们相对于每一块钱GDP产出有多少块钱广义货币在社会中流转,虽然该比值不能等同于货币超发或通货膨胀,但还是有其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能用来进行跨国、跨时间比较。反倒是官方媒体花这么多精力辩护“用一个时点的存量和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并无意义”是没有意义的。在经济学和现实经济生活中,用流量作为基础去除存量(或者反之)是很经常的。比如,市盈率就是把股价(存量)除以每股盈利(流量),房价收入比中房价是存量而人均收入是流量,股票股息率是把红利(流量)除以股价(存量)。难道这些存量与流量的比值都没有意义吗?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对“M2与GDP之比”是否有意义这样的话题上,还不如构建并公布真实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有在 CPI数据变得真实之后,就不容易出现一方面M2与GDP之比很高而另一方面通胀率又总是很低这样的技术矛盾了。如果CPI通胀率继续不真实,那么人们就只能根据广义货币总量与GDP之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物价感受来判断货币是否超发了,这种局面当然导致更多的社会不满,也让人们对官方数据更加不信任。(财.经.网. 陈.志.武)
中国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货币政策到底是否恰当?这是**普遍关心的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过去五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这或许是对的,但是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很难让人相信。如果中国CPI数据被严重压低而其它国家的数据是真实的,那么拿中国通胀率跟其它国家比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官方通胀率让人怀疑?一个简单的判断办法是拿中国跟美国的通胀率数据做比较。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CPI物价累计涨31%左右,而美国物价同期累计涨36%。按照这些数据,应该是这些年美元的贬值程度比人民币更高,美元购买力应该下降更多才对。可是经常来往于两国之间的人都知道,你感觉不到美元的购买力在过去十二年下降了多少,但今天一百块人民币能买的东西却远低于十二年前,老百姓感受到的人民币通胀率不仅要远高于美国通胀率,而且也远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国通胀率。
就笔者自己的经历而言,一方面这些年看到中美两国官方公布的通胀率总是很接近,另一方面眼睁睁地看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同时感觉不到美元的购买力有太多变化。1986年我刚到美国留学时,在耶鲁大学周围吃一顿普通午餐要6、7美元,一件像样的衬衣要20美元左右;26年后的今天,同样的餐馆里同样的午餐可能要花7、8美元,衬衣还是20美元左右。这二十几年里美国物价是有些上涨,但跟中国的实际物价涨幅没法比,是数量级上的差别,一百元人民币今天能买的东西只是86年时的零头。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官方通胀数据值得怀疑。
不少专家说“不能以老百姓的感受判断通胀率有多严重”。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因为之所以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就是要通过前者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否则有了生产价格指数就可以了。如果中国的官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反映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只能说明这个指数的结构问题很严重,反映的情况不真实,甚至经过人为操纵,使其有意偏低。
当然,人为压低通胀率可以给官方很多便利,尽管这样对老百姓不利。比如,给货币的超发提供帮助。这样,即使货币实际发行得太多、即使老百姓感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了,可是,从官方通胀率看不到,让人们想抱怨也没有基础。操纵通胀率当然给货币的进一步超发提供条件,为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刺激表面的繁荣提供方便。遗憾的是,滥发货币、增加通胀实际上等于政府通过无形的手在转移老百姓的财富,将老百姓的财产转移到政府手里,是一种掠夺。
再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如果官方的通胀率被人为压低很多,当然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因为即使按真实购买力算人均收入增长不多甚至没有上涨,但收入翻番照样可以在表面上达到,在人为压低的官方物价指数帮助下多印钞票就能实现收入上涨,尽管这样的收入翻番没有实际意义。收入上涨但“越过越穷”将会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
正因为一直较低的官方通胀率跟人民币购买力的快速下滑所形成的对比实在太大,社会抱怨声很高就不足为奇,而且也是应该的。为了帮人为压低的通胀率数据解脱,官方媒体开始转移讨论的焦点,说“不宜将M2占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画等号”,“M2与GDP之比这一说法本身不科学,……,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一个存量概念,而GDP是一个流量概念,用一个时点的存量和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并无意义。”
M2对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当然不能画等号,可是,这不能说明用GDP作为参照系数去除M2总量没有意义,因为毕竟“M2与GDP之比”能告诉我们相对于每一块钱GDP产出有多少块钱广义货币在社会中流转,虽然该比值不能等同于货币超发或通货膨胀,但还是有其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能用来进行跨国、跨时间比较。反倒是官方媒体花这么多精力辩护“用一个时点的存量和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并无意义”是没有意义的。在经济学和现实经济生活中,用流量作为基础去除存量(或者反之)是很经常的。比如,市盈率就是把股价(存量)除以每股盈利(流量),房价收入比中房价是存量而人均收入是流量,股票股息率是把红利(流量)除以股价(存量)。难道这些存量与流量的比值都没有意义吗?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对“M2与GDP之比”是否有意义这样的话题上,还不如构建并公布真实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有在 CPI数据变得真实之后,就不容易出现一方面M2与GDP之比很高而另一方面通胀率又总是很低这样的技术矛盾了。如果CPI通胀率继续不真实,那么人们就只能根据广义货币总量与GDP之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物价感受来判断货币是否超发了,这种局面当然导致更多的社会不满,也让人们对官方数据更加不信任。(财.经.网. 陈.志.武)
2013/03/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