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医生知道!》
8781谈天说地
作者张羽自述她是协和医院妇产科的主治大夫、副教授,年龄嘛,差不多是我的同龄人,三十多岁,人到中年。她本科从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即被抽调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进而留院工作,至今已工作十余年。
本书的内容以张羽自己的工作经历为记叙的基础,采取夹叙夹议的笔法,对真实经历杂入了虚构的成分,记录了一名妇产科医生的所见、所闻、所思。
书的结构组织得甚是特别,也可见其用心。按标题看,前三章是按照女性的“孕——育——病变”的生理知识逻辑组织起来的:第一章——“一切不怀在子宫里的受精卵都是耍流氓”,讲女人的怀孕过程;第二章——“产房是女人最危险也最温暖的地方”,讲生育过程;第三章——“女人和肌瘤的不解之缘”,讲女性的特殊器官——子宫的病变。第四章“中国式医患关系”,讨论医生的工作。最后,如果你对作者经历感兴趣,还有一章“番外”叙述作者的求学经历。
《只有医生知道!》深入浅出地告诉了读者很多只有医生知道的专业知识。这是我买此书的重要理由。现在的社会是高度复杂地被组织起来的社会,社会生活被分割为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管辖。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遭遇不同的生活问题,假如想更多、更仔细地了解他所面临的一切,只能借助专业领域的资深工作者。目前看来,网络固然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但真假、深浅难辨,而以某一领域为内容来撰写了给外行看的通俗易懂的文字在今天的阅读市场上数量极少。此书却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用纪实性叙事的框架,把一些关于妇科和产科的重要知识传达出来,读起来既觉得有用,又觉得生动不枯燥。
除了一般的“宫外孕”、“预产期”、“子宫肌瘤”等知识以外,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手转胎头”的技术故事。
故事从协和产科的权威——一个有林巧稚医生遗风的林传弟子许宁老教授在清晨交接班查问夜班情况开始说起。许老教授追问值夜班的年轻医生,为何一个产妇在顺产过程中改为了剖宫产。年轻医生及其上级医生解释,说是宫口开到8指以后,胎头降不下来,只能剖宫。许老教授又追问,有没有用“手转胎头”助产?作者解释,手转胎头这个传统技术,是靠医生“把整个一只手都伸进孕妇的阴道,然后像《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用九阴白骨爪抓住骷髅头一样抓握整个胎头,通过外力旋转胎头纠正胎位,最终要把胎儿朝后的后脑勺转到前面来”。事实上,这项技术已越来越少有产科医生能够和愿意使用。主要负责的中年女医生车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辩解,她自己在生产时固然受益于这项技术,但同时也在当时承受了无法忍耐的疼痛,以至于事后多年仍然因此发噩梦。但异常严谨的许老教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中年医生的看法——
“我知道分娩的阵痛是暂时的,若是留下后遗症却是终生的。如果你们不重视阴道助产,不会转胎头纠正胎位,只会一味地剖剖剖,真要是哪天碰到胎心不好的孩子就因为你们技术不熟练,或者是像你这样本身就抵触阴道助产的产科医生,因为缺氧窒息日后发生脑瘫等后遗症怎么办?……你这是在替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真正懂得心疼病人的大夫不是这样的,你这是妇人之仁!妇人之仁!”
作者还描绘了许老教授说“妇人之仁”的时候,“用右手食指的第二指间关节响当当地敲着木制办公桌”的声音,那声音震慑了在场所有的医生,也使我对这名老医生的信念、责任心肃然起敬。假如没看这本书,我大概一辈子都不知道这项估计已快灭绝的助产术。从书中的叙述来看,这项技术的利弊存在很大的争议。不过从张羽精心的叙述里,我了解了产妇生产过程的细节,了解了排名全国第一的协和妇产科的传统、制度,以及医生们的不同智慧和个性。
看了书中讲述的形形色色的故事,由衷羡慕医生毫不费力就能遇到“戏剧”。疾病的突发,身体的悲剧,对于个体来说就是命运的转折。期间引发的心理挫折、人伦关系变化,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人间戏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节突转”与“自我发现”,在医生的日常所见所闻里,比比皆是。当然,要组织成可读的戏剧,也需要功力。我看到豆瓣有网友从“文艺”的角度来评论此书可读性不强。但我以为这种以真实事件、医学知识为基础构筑的“戏剧”,其魅力就在于真实、朴实。
身体和病症固然是医生专攻的领域。但是,也只有医生才更深切地知道——对于生命的奥秘而言,医学的作用非常有限,生命充满了偶然和无序。第三章在讲述“舅妈”患“子宫肌瘤”时穿插了病理学家“方崖”的小故事。作者先说病理学在诊断病因时具有最高的权威,因此她把“舅妈”的肌瘤病理切片交给一位性格上最适合做病理研究的医生方崖看。方崖作出了与地方医院医生不一样的病理判断,由此展开了关于判断什么是恶性肿瘤的标准的讨论。方崖说看似权威、准确的病理分析,在最终决定意义上也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只是尽量接近真理罢了”。他说:
“疾病的面目千差万别,有绝对的良性,也有绝对的恶性,还有很多中间性质的,谁也不知道它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没法预测,也没法改变。”“医学是一门太让人敬畏的科学,我知道的越多就越敬畏。年轻的时候我特别自信,……可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发现医学的奥妙和精深实在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掌控的。”
叙述完方崖的话,张羽又借景抒情:方崖望向窗外的两株玉兰树号称“阴阳二树”,一棵枝繁叶茂,另一个萎靡凋敝,为什么呢?因为“中间的办公楼大门称阴阳门,踏入此间,寒气逼人,便进入阴阳界,是非曲直皆化虚空,一切尽看机缘造化。”“机缘造化”四字,道出了超越人力存在的无上智慧:医学纵有术,命运更无常。
《只有医生知道!》还用一章讲述了“中国式医患关系”。眼下医患纠纷是社会重大问题,已经造成了无数悲剧,但仍然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之道。张羽没有过多地、抽象地去作议论和思考,而是给出了几个或取得完好结局的、或引发悲剧的、或悬而未决的小故事,来讲述医患关系中的种种问题。现实中有不够耐心的医生,也有蛮不讲理、情绪失控的病人;有无辜受罪的医生,更有饱受折磨的病人。张羽强调医生并非圣人,以道德完善的标准去要求医生是不现实的。而她笔下那些优秀的医生之所以优秀,不是因为他们超越了现实的矛盾,而是深陷在矛盾、苦恼之中仍乐观、幽默地对待自己遭遇的一切。
若说全书有我看了不舒服的地方,就是“珍惜你的‘送子鸟’,子宫这东西不生孩子就生肌瘤”这一节。这一节中有几段话,是作者通过子宫生肌瘤这类病症,引发的对女性生育问题的讨论。当下社会对女性、母亲这类话题看似重视,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关注。女性在求学、求职、婚姻的道路上始终被视为与男性同等的群体,在保证“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同时,并没有更多的社会知识、社会话语告诉她们“身体”的知识——她们如果要承担生育的话将面临什么,将要如何度过。而另一方面,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生育成本的高涨、个人价值观的高涨使得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个体对于“生育”出现了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两种合力的作用,就是年轻的人们对于“生育”这件事出现了很多复杂的态度:既无知,又漠视,或是想重视但各种因素衡量下来又反复纠结,以致最后自愿或被迫地做了另一种选择。
从告知生育知识、生育风险的角度,我以为作者告诉读者“顺应女性身体的自然规律趁年轻早点生孩子”这些知识是很好的,这种来自专家的知识有很高的说服力。但是我比较反感的是这两页纸透过这个知识传递出来的价值倾向——女人的“自然规律”是生孩子,“不然就生子宫肌瘤”。固然这有一定的发病几率统计支持,但是这些数据仅仅说明“妊娠过的妇女患上肌瘤的概率较低”,并不是说生育可以杜绝肌瘤的生长。当然你可以说“不生孩子就生肌瘤”这只是作者有意制造的修辞效果,行文表明了她没有这种绝对的意思。不过以“老王”为代表述说的一段被作者认为“话粗理不粗,真真的道理”的一段话,看得我却是浑身不舒服。顺应“自然规律”生了孩子、给孩子喂奶的女性就是正常的,追求身材、追求美丽的女性并因此没生孩子而生了肌瘤的就是不正常的。这种逻辑一棍子打死多少希望过另一种生活的女性。作者在书中其他地方体现出来的为具体的人和事体贴入微的考虑,在这里却缺失了。因为她认为那些“妇产科大夫替你们着急”的“姑娘们”,是因为无知、疏忽,才选择了不生或晚生小孩。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姑娘们,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充分的信息、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深知生和育的复杂绝不仅仅是依赖“子宫的健康”就能完成的事情,这还涉及到自身的保障和追求、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对世界的参与和融入的方式等等,所以才出现了这许多的不生或拖延生育的现象。
理想的公共知识教育,我以为是价值无涉的。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后果客观地告知和描述出来;而公众能够充分地接触这些信息,同时也应当被信任是能够做出自主选择并为自己选择负责的人。专业人员不必抱着“替你们着急”或“拯救”的心态,公众也应当积极寻求知识,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此才能建构起良性的社会。
写到这里,我想到,人的身体问题,确实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医学技术的进入,只是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身体奥秘的一扇窗。一名优秀的医生,可以从这扇窗里看到很多,也引发我们想到很多。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