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7811幼儿园早教
虽然家庭教育在我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着误区,它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质的形成。因此,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醒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断言美国家庭教育所培养出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才,但美国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缺乏的,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十分值得中国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进行借鉴。
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一般而言,美国的儿童从小就表现出:性格比较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开朗、胆大,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他们从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他们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一句话,美国孩子的特点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
而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美国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的倾向:做事被动、胆怯,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不太会“当家理财”,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跟我们国家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得到充分的解放。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关怀人性的发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
显然,美国式的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因此,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201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