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看待考试,取决于父母的态度。
从孩子上小学那一天,无论你是宣称“考试不重要”的豁达父母,或是“认真看待每一次大小考”的认真爸妈,都跟“考试”结下了不解之缘。
想想亲子对话中提及考试的频率有多高?数数孩子每天花在考试、检讨考卷、因考试难过或高兴的时间有多少?你就可以知道家庭生活与亲子关系受考试影响有多深。据专家分析,过度重视考试分数,几乎是亲子冲突的最大肇因。但你也不可能为了避免冲突,就完全不理会考试。
作为父母应有的态度是,考试很重要,但是不可怕。考试的积极目的是,孩子可以透过考试知道我真的会了吗?可以如何调整学习?父母要在乎过程甚于结果。在考试前,有没有准备?在考试后,有没有想办法将不会的弄懂?有这种态度,相信孩子的压力会减少很多。
正确看待考试,需掌握以下原则
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有意义,但是必须放在你了解孩子身心及学习状态的脉络下去解读。孩子的学习是快是慢?优劣各是什么?
关注孩子“考试”之外的成就,培养学科之外的兴趣。
把学习时间抽一部分让孩子运动、培养多元兴趣,孩子能发展出除了学科外的兴趣,短时间考坏了不会被打败。当考试压力大时,也有自己抒压的方式。其中阅读能开启孩子终身学习之门,尤为重要。专家认为家长要用态度影响年龄小的孩子、支持陪伴年龄大的孩子面对考试分数。可父母介入的方式必须随年龄改变,孩子年纪愈小,愈容易受你的态度影响。带着小孩子重视考试但不在乎分数,陪着大孩子度过考试带来的挫折与低潮。专家更提醒,小学的成绩多是父母的努力,但用力愈深,到初中愈容易掉下来。
三方面,给孩子最有力的支持
试想孩子已经在学校面对一整天的繁重课业、竞争压力,体力与精神均大量消耗之际,回到家中最渴望的应是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建议父母应该站在后援的角度,给予孩子支持。
保持“平常心”的支持
父母太过在意孩子的状况,表现出担忧,往往也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在为孩子紧张之际,父母更应该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来面对考前生活。
学习疲劳后,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运动,不仅可舒活身体,也是排解压力的好方法。也先考虑好万一会考成绩不理想时的备案对策,这样可以减缓不安情绪,更容易平心面对。
给与“健康饮食”的支持
为了让孩子应考时发挥最佳实力,父母最能提供的贡献即是健康均衡的饮食,舒适清洁的居家环境,以及全家一起抵御流感入侵。另外确保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孩子备足体力和抵抗力。
谈论“美好未来”的支持
可以多和孩子聊聊会考之后的安排,多多提醒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让孩子知道现阶段的辛苦所为何来,用正向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积极准备的动力。
三禁句,避免无形心理压力
“要加油啊!”
这句话看似鼓励,但父母讲这句话时,往往也透露出不安与担忧的情绪。在敏感的青少年心里,可能被解读成“难道你们觉得我都没在加油吗?”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不被父母认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选择更适合的鼓励话语,例如“很认真”、“有进步,这样一定没问题的”等肯定方式。
“你这样有像个要考试的人吗?”
这句常是父母会怒气冲冲,忍不住讲出口的话,但这愤怒,只是因为父母心里描绘的考生理想模样,未必会在自家孩子身上出现。孩子通常也有自己心里的盘算,用自己的方式做最后冲刺。也许他只是给自己的一小段放松休闲,然后刚好被父母看见而已。
“考这什么成绩,那个某某某考得都比你好。”
父母过度在乎考前成绩波动,反而容易让孩子陷入沮丧。和别人比较也不具备激励效果,而且训斥的沟通方式,对于正处于反抗期的孩子来说,反而容易产生负面效果。
学习的历程从片段到统整,从记忆到应用,无论考试怎么考,最根本是养成孩子广泛阅读的兴趣,呵护他对知识的好奇。即使他在几次的考试中不尽如人意,却可以在长长一生中,拿到漂亮成绩单。有时成绩的下滑,对孩子有警惕作用,好成绩也可能造成志得意满而大意轻忽。考试是孩子的挑战也是成长,但绝不是父母自我满足的竞技场。给予孩子需要的温暖支援,让考前除了紧张,也有家人并肩合作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