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对话,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语】孩子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中的体验,比任何的道理都要管用。这是人的内在灵性智慧的引导。可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却把孩子的体验给生生剥夺了。
某网友:小师,我儿子参加美术省统考合格了,可以参加校考,他高中三年一直没上学,没学文化课,美术也没怎么学,但统考通过了,合格了,下月参加择校考试统考成绩发下来,儿子一点不但不高兴,反倒闹心了,这几天总是闷闷不乐,前天美术老师说要报考了,问他怎么决定的,他没有回答,后来老师说让他报单招,他同意了,今天老师说单招报完了,结束了,他报不了了,问他怎么决定,老师说如果补补文化课,可以参加校考,问他补不补文化课 他不耐烦地说再说,下午儿子出去了,老师给他打电话,他说他在外面散心呢,老师问他,是不是后悔了,他说有点。小师,从美术成绩下来,这孩子就情绪不是太好,总像不耐烦似的。看着他是闹心,就我儿子此时的状态,小师,他心理应该处于什么状态,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小师:第一就是他对自己没自信,第二,就是他知道自己其实也就是个混,也没什么天赋,也不努力,即使去了也学不好。这两种可能都有。
某网友:是的,他不喜欢文化课。
小师:不过事实上也是这样,就算他混进去了,也是学不好,对他来说也只是个混,将来依然一无是处。找不到好的工作,其实他的内心对自己是十分茫然的。
[p=25, null, left]
[p=25, null, left]
某网友:我看他的状态也是迷茫的感觉。
小师:像他这样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从小到大父母太多的控制和包办导致的。
某网友:他和老师说他要留级。
小师:在青春期的失意并不是人生的坏事,中国人忌少年得志,但是中国的父母大部分不这么认为。所以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拔苗助长。
某网友:小师,这次参加美术统考回来,他就是有情绪都和考试前不一样。
小师:最后导致结局的失意。某网友,我要是你,我真的不再干涉和控制他了,你已经控制到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了,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承担的能量都在丧失。你再干涉下去,孩子就成废人了。
某网友:我没管,现在都是他自己做主,报考都是他自己报的。
小师:那你问啥?嘴上不干涉,心里还是放不下。
某网友:心里是有些放不下,但能接受他想留级。
小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稳住自己的能量。你让他自己决定,你就做好你的饭,上好你的班。
某网友:小师,就他目前的心理状态,他说他留级,今年不考了,是发自内心说出来的吗?美术老师刚和我说怕他是敷衍。
小师:不要去论断,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这点相当重要,人没有吃过亏不知道什么事后悔。也不知道吃亏的价值。
某网友:小师,他都是和美术老师谈,美术老师再告诉我他都说什么了,我从不问他。
小师:你的心要真的放的肚子里才行。
某网友:嗯,这次考试,他就真的有所触动。
小师:小时候韬哥偷懒漏作业,老师给我电话,我说:哦,知道了。然后我回头告诉韬哥,我说:韬,你老师给我电话了,说你漏写作业,你自己去搞定啊。然后我就真不管,不闻不问。隔断时间老师又打电话来了。我说:你等等啊,我让韬自己来跟你讲啊,他的事情我不管的。我就让儿子来接,接完,我什么也不会问。这些不是装的,是真的内心不管,所以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若装,那么孩子马上就会知道。所以他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自己负责,因为他知道背后无靠。
某网友:嗯。
小师:没人给他出主意,好的坏的,自己一个人吃下去。
某网友:嗯。我也一直努力这么做,但有时候板不住。
小师:你们现在说放,却不放,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承担责任,这么大的孩子到时候都是废掉了。
某网友:小师,我儿子现在是不是就自己在承受呢。
小师:工作,娶老婆,事儿多了,最后就是要啃老了,就让他受呗。
某网友:纠结,迷茫,不知道怎么做,是不是就是自己感到挫折了。
小师:我也帮儿子写作业啊,他的政治都是我做的。
某网友:我也帮着写过。
小师:但是原则一定坚持。我的原则就是:不去控制,不去干涉,有求于我,可以,没有求自己来,不要我建议,我就不闻不问,需要建议就认真对待。说实话,我养儿子非常粗糙,一点不精细。从小他跟狗在花园里可以玩半天,我就在家在房间看书,换了你们该担心吧。
某网友:小师,明明看到儿子往死胡同走,有一线生机的道路想分析指给他 ,但他本能的防御机制不听我们说,,如果等他真的走到死胡同撞南墙了,再回头找我们,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了。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只能看着么。
香港-开心小师:等我出来的时候,有的时候一嘴的泥巴,有段时间他也抬腿拉尿,哈哈。慈悲的看着,讲不如做。
某网友:我儿子现在就是站在死胡同口了,自己说出后悔了。
香港-开心小师:孩子所有的前期认知都是来自父母,你跟一个孩子讲道理,不如你很好的做。比如。我喜欢看书,我从不逼孩子看书,但是这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的包包里永远有书,去哪里都会看,上厕所也带书。躺在床上还是书,所以我的孩子从没抗拒过看书。
某网友:小师,以前儿子都说出去是玩,今天说是出去散心,是不是这就是心态的变化?
小师:另外,教育分两种,一种是言传身教,一种是体验式教育。孩子在自己的成长的过程中的体验,比任何的道理都要管用。这是人的内在灵性智慧的引导。这个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可是我们很多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这个体验。首 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状态,很多果象源于夫妻情感和家庭意识。其次,站在生命的角度看,人需要经历很多才能成熟。所谓成熟就是具备了以下的特质。第一,承担,第二,平衡,第三,敞开。这三种特质从哪里来。就是上面我说的,两种教育模式里来。假如,我举个例子,比如孩子玩沙子,很多父母对幼儿玩沙会抗拒,因为很脏,回家不好洗,就算不抗拒,也会在孩子玩的过程中去“帮助”孩子,比如给他出主意,从教育的角度应该是这样做,你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玩沙子。但是你不要去主导孩子,比如你上来就说,我们搭个堡垒吧,这样的方式是过于主动的教育方式,这里面就有控制的成份。真正的放手是怎么样的呢?你想干嘛,妈妈给你当助手,如果孩子想在沙滩上盖一座房子。那么父母就帮着提水,而不要给予过度的建议,在过程中孩子一定会失败,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的,那个时候,你就安静的等待指令,不要去干扰他的思维。
某网友:我发现我就有控制的成分,以后要改掉。
小师:也不要过度的鼓励,很多年轻的妈妈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会鼓励。我们研究赏识教育,发现,当父母鼓励孩子的时候,其实是满足了父母内心的焦虑感。这是其一,其二。当父母鼓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产生被动性抗拒。一次他也许会听话。但是后面隐藏了一个很深的问题,就是当鼓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会依赖鼓励,当鼓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会被鼓励绑架。当鼓励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内在会缺乏对挫折的承受力,因此。孩子就会变得只想要成功,不能接受失败。我们研究赏识教育的背后出现的问题已经接近10年,从大量的案例里看到很多后续的严重问题,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十分提倡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并不是说不负责,父母的定义一定要搞清楚,父母的定义就是孩子3米以外的朋友。需要你的时候,你永远都在,不需要你的时候,让他自己来。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活。不能为他们的人生做主,这就是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