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破迷开悟
很多学生看到作文就害怕,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老大难问题,那么,作文如何实现破迷开悟呢?
作文,按照现行的教学过程,在小学三年级甚至之后才开始出现作文,而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接触过的作文素材或者说作文内容已经足够了,那么为何害怕写作文呢?
作文之迷就在于,我们对作文的要求过于成人化、格式化、套路化——类似科举时代的八股文,不是要求写作文,而是要求“抄”作文。有道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印刷技术进步的今天,在大型的图书市场,作文辅导类的书籍占据了不少的位置,不少学生的书桌或者书架上作文书数量也不少;网络技术也来凑热闹,随便输入一个作文题目,文库或者作文辅导网站就有类似的范文,而这些真是造成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是“东拼西凑”的“抄”一篇,还是“挖空心思”的“捏造”一篇,面对那么多“范文”,学生迷了。
按照我(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自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是前几年给报社写过二百余篇小文章)的理解,作文是文字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绝非工艺品(复制品很多时候不需要灵感创作),应该说是独一无二,她的原型应该是来自于生活(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出艺术的原型和点燃创作的灵感)。
作文,其素材应该来自学生生活(不是作文书,更非范文,毕竟这些都是他人的)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比如《我最尊敬的人》,既然是最尊敬的人,就是要去写学生心目中最值得我(不是别人,是写作文的学生自己)尊敬的人,可以是现实中的某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是文学作品或者影像作品的英雄人物,而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对所写对象有一定认识的对象——有一定的所见、所闻、所思。文章写出来,应该是各有千秋,体现了每个学生为什么尊敬(价值观和情感认知)他。
真正的文章,打一个不文雅的比方,如同正常的如厕,应该是具有无法替代性(这个世界上,谁能替你上厕所)和一气呵成后的畅快感(有内容发泄和诉说),这本应该是件很开心和快乐的事情;而瞎编乱造的文章,如同如厕时之便秘,个中滋味不再多讲。
破迷开悟是因,离苦得乐是果。这是我在研习佛教时看到的,相信无比殊胜的佛教(是教育而非宗教)用在解决作文问题上应该是绰绰有余的。总之,学生写作文时,从范文的迷中走出,深入生活,都可以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好文章,这样就不会再有怕写和不会写之苦,取而代之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