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白是五日均线弯至十日均线,不是指日K线下到十日均线,因为这是十日均线对五日均线发生关系,对日K线不起作用,尤其在做形态期间。提出这个醒示是因为形态五弯十形态,常有日K线已掉到十日均之下的时侯,对此就以为走坏了不愿再去理它,却不知这是一种骗线行为,其实五弯十形态本身就存在这种欺骗性,不使用一些反常手段怎么能将获利筹码震出来,不把形态搞难看,招来些抢筹的怎么办。
回挡回挡是起动一日阳线之后没有紧接着连涨,而是停下来滞涨整理,表现的单日形态有许多种,小上影、十字星、小阴线、腹中胎等等。除长上影线冲高回落,能看出来回挡难成立外,其他还是应给予多多关注,好歹也算是个整理形态,还就有歇完一天就再涨起来的。有的次日在大盘见好的时侯涨,也有的在大盘不涨的那一天不听邪单独上去的。
稍长整理稍长整理又比短暂整理要长几天,多一至两天。因有时末端K线被五日均线穿膛而过,因此稍长整理形态比短暂整理形态较为难看些。有的盘中打出的下影线,一般会公认打消继续关注的念头,不过这也正是它的特征之一,也表现出主力操盘手法震仓凶狠。
还有一点是五日均线暂不作助涨,取而代之的看点是稍长整理形成的实体箱体,是否有效下破箱底,成为放不放弃观察的唯一依据。因此,当出现上述几种有别于其他两种整理形态的情况时,最后决定还是留待次日分时走势实际考察。
最近大家都在狠有兴趣的猜底,今天有时间就帮大家补一下理论课。既然是理论课,自然就不那么通俗易懂,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扯淡。。。《”底“是怎么形成的?》”顶、底“,都是”技术分析“用词。所以,用技术分析解释是最直白的。然而,因为技术分析只是图表作业,所以右侧解释”没用“。所谓,底部确认的时候,底肯定是走出来了。那么,判断底部形成的过程具有哪些条件?这才是”有用“的。然而,这些条件,往往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逻辑上讲,只是概率大,却不是”肯定“。并且,技术分析角度的条件,往往很”滞后“,因为”右侧“了。这是我为什么给大家讲理论课的原因,为什么”别人讲不了“的理由。底,是买出来的。为什么有人买?他的动机是什么?有句话叫做”底部买入是最安全的“。这就是瞎扯淡,根本不符合行为逻辑,就是骗什么都不懂的傻子。因为“底部不可能安全”,除非你当其他人都是没脑子的傻子,既然“安全”为撒不买?当然是人家认为“不安全”。你不弄清楚别人为撒认为“不安全”就瞎买,这就是撞大运了。所谓“左侧猜底”,买入动机无非是“眼前风险已经充分反映到了当前价格”。一般来说,买入者的前提理由就是这个。比如说,“虽然市场风险很大,但估值已经很低”。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里就存在两个不确定性。“眼前风险已经充分反映到了当前价格”与“当前价格已经透支了未来风险”,哪一个更安全?“眼前风险已经充分反映到了当前价格”与“未来爆发新的风险还没有体现在价格里”,哪一个更安全?所谓“底”,是一个对价格趋势的判断,而决定价格未来趋势的变数,是价格同步了风险,还是领先了风险;未来风险的趋势是扩大还是缩小。是不是有点昏头了?你去比较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当然容易昏头。好比,测算两辆同时行驶的汽车谁更快谁转向。这不是可以轻易量化的因素,所以更难。所以,孤立去看k线猜来猜去,是不是有点傻?难道没有条件可以利用了?有,当然有。“利空该跌不跌”,这就意味着“当前价格已经透支了未来风险”,价格跑到了风险的前面,那么,回旋余地出现了。这是可能形成底部的必要条件——“未来爆发新的风险可能已经体现在价格里”负反馈停止,正反馈开始,这就是趋势出现了变化的苗头。可是,如果“利多该涨不涨”,说明趋势只是延缓了节奏,正反馈并没有开始。看明白没有?底不底,不是说k线是不是挖了个坑,而是通过一些外部刺激来看市场是如何反馈。负反馈有没有结束,正反馈有没有开始。反映到技术分析层面就是所谓“标志k、跳空不补……”等等特殊k线结构。也就是说,“没有经过重大消息考验过的技术形态”是不可靠的。真空期,市场预期会有所反复,但这说明不了什么。简单说,单纯看k线猜,只考虑一个变量,这种“技术分析”的前瞻判断就是乱猜。单纯前瞻未来风险的量级也是一样的。说到底,这是人的游戏。风险来自各位下单的手。消息只是试一试群体的情绪反馈。要结合价格综合去观察,慢慢试。净值天天涨,这就是见底了;净值天天跌,还怎么见底底。“ 看自己的手,更容易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