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闯自闭症“禁区”的博士吴晓丽:
让自闭症不再是不治之症
http://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6/06/04972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肠道微生物研究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加强系统性研究,开展针对‘菌-肠-脑轴’的病因探索和微生物干预研究,非常有意义,并且几乎每天都有很多积极的研究结论不断发表,这些证据都支持我们进一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帮助更多家庭。”吴晓丽说,能够把人生定位到这样有益于人类健康和家庭社会稳定的事业上,本身充满了幸福感。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一直以来,自闭症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然而,几年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吴晓丽却义无反顾地将自闭症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成为国内首位在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研究中摘取硕果的博士。
“做这个研究非常有挑战性,原因很简单,如果研究只能表明自闭症的机理是什么,而不能解决自闭症问题,就不能算是创新,也不能成为博士论文。”吴晓丽的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金锋研究员直白地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实际上,在2013年吴晓丽选题的时候,英国自闭症协会会长还发表文章,表示自闭症是原因不明、无法治愈的疾病。
在项目开展前的立项和选题答辩中,心理研究所参与评估开题报告的博士生导师们,也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她的老师给了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不无诙谐地描述这个状况,叫做“把学生推进火坑”。
然而,通过几年的研究,吴晓丽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用她的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结果向人们证实:自闭症确实不是不治之症!参与论文评估和答辩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地给她“优秀”的评价,并且认可这一课题对于科学研究的贡献。
勇敢跳进“火坑”
吴晓丽本科学习的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但是她在第一次听到共生微生物与身心健康研究内容时,被共生理念深深吸引,从此树立了人生理想,决心考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金锋研究员的研究生。
经过2年艰苦地自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等必备的知识,她终于考研成功,获得了在行为生物学研究室学习和研究的机会。金锋老师评价吴晓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正式开始科研前就引导她阅读一些相关文献,接触到了心理疾病和肠道菌群的知识,关注到自闭症的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核心症状归结为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有限的、重复和刻板的行为,病程可以持续一生,难以逆转。病因尚未完全明晰,缺少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
但是,与那些研究和判断不同,老师金锋总是自信满满,爱轻描淡写地说:自闭症不是大不了的病,更不是不治之症。这些轻松的话题对于吴晓丽来说耳濡目染,也就慢慢没有压力感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金锋早在2002年就已经认识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与人的第二基因组——人体共生微生物关系密切。而自闭症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极有可能由于从胚胎到神经系统发育再到脑神经发育的不同阶段,受到共生微生物影响,从而导致了行为异常。不仅如此,早在10年前,经过多年的动物安全性试验,金锋就用提取到的不同的微生物研发成生物学制剂,作为人类益生菌的补充剂,用于人类抗病毒感染和消化道疾病治疗,进而用其干预心理疾病。
吴晓丽博士经过课程学习和初步实验,在导师的影响下,无所顾忌地接受了自闭症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项目,即证实自闭症亦受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影响,并通过补充益生菌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干预,辅之以饮食疗法,最终治愈自闭症。
“老师常对我们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如果不向这个领域的极端发起挑战,就像一个人喜欢爬山却从来不向珠穆朗玛峰挑战,有什么意思?”吴晓丽说,在老师的实验室,师兄、师姐们做的项目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有研究帕金森的,有研究老年痴呆的,也有研究抑郁症、焦虑症的,而自己觉得研究自闭症特别有意义。
几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现在已经正常上幼儿园了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吴晓丽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和行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微生物-肠道-大脑轴(也称为菌-肠-脑轴)”链条。肠道微生物不仅影响人体的生理健康,并可通过神经化学物质的变化,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研究发现,自闭症小鼠肠道通透性增大,肠道中微生物的代谢物质能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且可以改变宿主特定的行为。因而推论,自闭症也受“菌-肠-脑轴”的影响。
然而,如何让自闭症患儿家长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并愿意接受肠道微生物干预疗法,进而证实这一推论,是吴晓丽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目前,国内很多自闭症干预机构大多采用行为干预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即,使用高度结构化和密集的技巧训练来帮助发展社会和语言技能。此外,还有一些尚有争议的治疗和干预方法,其中包括抗生素、抗真菌等生物相关疗法。据统计,约有50%~70%的自闭症患者会采用生物相关疗法,但大多缺乏完整有效的安全性和有效评估。而这些疗法让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在精力和财力上耗费都很大,却没有能够最终解决孩子的问题。因而主流观点仍然认为自闭症是不治之症。
吴晓丽感慨地说,“我们不排斥行为训练,但是行为训练更多的是从简单的重复到一些复杂的重复,而并不是思想和认知的改善。自闭症孩子需要培养的是正常的表达和思想方式,而正常的表达和思想的基础是正常的脑神经发育,正常的脑神经的支持物质,正是由人体共生微生物编码成的人类第二基因组。”
2012年吴晓丽和导师慕名找到了北医六院的自闭症专家贾美香医生,讲述了自闭症可能是胃肠道感染症以及肠道微生物是如何通过“菌-肠-脑轴”对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贾美香医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兴奋地认为,胃肠道异常确实是困扰自闭症孩子的普遍问题,但实际上却往往可能被忽略掉了。
于是,在贾美香医生的推荐下,十几名自闭症患者家长在吴晓丽和导师连续七八个小时的报告之后——从自闭症的根源到孩子出生前后的情况,从国内外文献到孩子胃肠道异常和行为异常的关联——终于接受了“肠脑”这一全新的理论,并愿意让孩子接受通过肠道微生物干预的方法改善自闭症的生物疗法。
按照吴晓丽的要求,家长们在配合益生菌干预的同时,还要配合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发挥孩子玩的天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注意孩子饮食,戒掉零食,禁用药物,多食用相对安全的羊肉、菜花、胡萝卜、洋葱等。
“特别感谢这些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几年的干预,几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现在已经正常上幼儿园了,并且从老师的反馈来看,没有发现孩子有行为异常,语言方面的表达也没有问题,跟小朋友玩得也很好,有很多好朋友。”吴晓丽说,经过医生的诊断,成功干预的孩子中个别目前只存在轻度的发育迟缓问题,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可以彻底摘掉自闭症的帽子。
吴晓丽的实验得到了完全正向和积极的肯定,但她在为这些孩子和家长感到高兴的同时,并不感到惊喜,“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年的研究和积淀,结果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倒是开始忧虑:这些年来,很少有人关注到肠道微生物和自闭症的关系,不接受甚至排斥安全、有效的益生菌干预疗法,致使那么多孩子和家长走了弯路,甚至错过了最佳干预期,让原本可以改善甚至根治的自闭症真的成了“不治之症”。
让所有自闭症患者都有机会接受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几年的摸底实验和挑战之后,于2016年年底,为了撰写博士论文,吴晓丽开始正式招收愿意纳入益生菌干预计划的“被试者”,共有26名自闭症患儿家长志愿报名。吴晓丽在对孩子们的肠道菌群指标进行评估之后,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干预。对照结果表明,这些孩子的自闭症症状有显著改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身体健康指数等各个方面显著改善和提高,尤其是血液指标,接近正常发育儿童的水平。
有了先期扎实的实验做基础,吴晓丽的博士论文撰写和答辩都完成得非常顺利。
在与自闭症患儿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吴晓丽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患病的孩子往往牵扯到几个家庭的幸福,而自闭症的发病率近年来还在呈上升趋势。
“我们干预的患者越多,越觉得家长特别可怜,他们的孩子一旦被确诊为自闭症,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就辞职专门照料孩子,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机会接受正确的观念和引导,也没有好的方法,盲目地到处求医,实践了好多方法,花了钱,孩子的症状不仅没有改善,可能还有副作用。”吴晓丽说,父母们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却没有任何改善,真的很可怜。
“肠道微生物研究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加强系统性研究,开展针对‘菌-肠-脑轴’的病因探索和微生物干预研究,非常有意义,并且几乎每天都有很多积极的研究结论不断发表,这些证据都支持我们进一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帮助更多家庭。”吴晓丽说,能够把人生定位到这样有益于人类健康和家庭社会稳定的事业上,本身充满了幸福感。
“下一步将集中精力研究自闭症更深层次的发生机制,进一步解释肠道微生物和自闭症的因果关系,从不得已的治疗转向积极预防才是真正的目标,而这些都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吴晓丽说,希望把正确的治疗和干预自闭症的理念传递出去,让所有自闭症患者都有机会接受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自闭症不是不治之症
24082婴幼育儿
从自闭症的发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并不难分析并理解逐年增高态势的原因。它更像一个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或者发达的必然产物。如果认为自闭症与基因有关,那可能就是走弯路了。研究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必须了解哈迪-温伯格平衡:任何一个大的人群,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只要随机婚配,没有任何明显地扩散某种与基因相关的婚配方式,遗传疾病保持稳定的频率,几乎世代不变。更简单地说,过去的患病比例假如是1%,随人口基数的上升,患者人数无论怎么增加,都必须始终在1%的比例前后徘徊,而不会爆增。不幸的是,自闭症在20多年来从闻所未闻到今天的家喻户晓,这个快速增长与城市化,现代化,食品工业化,药物滥用等几乎完全同步。自闭症患者多数伴随着食品工业化以及药物滥用带来的明显伤害,特别表现为肠漏和脑漏。患者肠道异常,排便异常为最重要的消化系统特征,交流障碍和认知发育迟缓为主要行为和心理特征,湿疹、鼻炎以及各种过敏和不耐受等为普遍性的病理特征。这些特征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的大数据研究观察中被清晰地归纳为肠漏范畴,并且发现仅仅改变饮食就会有非常好的逆转作用。2004年就有医生发现饮食治疗就能够改善甚至治愈自闭症患者的行为和认知状态。
自闭症真的是不治之症吗?
自闭症根本算不上不治之症,仅仅对于某些人来说算是“不知之症”。自闭症这个典型的微生物相关疾病被简单地用量表测评或者脑部扫描便得出结论、随即告诉家长们是不治之症,毁掉他们的希望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自闭症干预治疗领域中存在相互诋毁和竞争倾轧的情况。每个参与的专家可能都是能人,但很可能是不同专业领域的能人,用着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疾病。另一类人则发现在自闭症干预中能够获得政府的补助金,就会尝试把公益变成生意,一边告诉家长不可能治好,一方面让家长们倾其一生积蓄去朝着不可能有效的方向去治疗,而获得的仅仅可能是改善而已。
这方面研究国际上认识和开展实际上比较早,而且有很多十分重要的发现和提示。但是生物学研究和发现的理念并没有撼动这个学科交织过于复杂的领域,各路大师都我行我素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直到今天,人们发现和确立了心理疾病和认知能力与肠道微生物以及肠脑轴的密切关系,并且在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矫正治疗中,很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束手无策的疾病却在不少医院的消化科被通过微生物干预或肠菌移植轻易解决。美国上个世纪末就有人做过长达十三年的追踪研究,使用益生菌特定菌株干预和无干预以及对照组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
我们的课题组介入这方面的研究时间在国内比较早,2003年十分肯定地确认了哺乳动物的行为与其共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有关,肿瘤也与共生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有关。之后几年里为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开始关心为什么某些特定微生物能够有效缓解人类及动物的攻击行为和提高认知和记忆力。我们的团队都是遗传学研究背景,我们发现,除了生物本能外,很多行为是共生微生物在起作用。由此,我们组建了国家的第一个行为生物学实验室。2005年起,积累的实验观察和研究结果让我们团队的全体研究人员达成共识,心理疾病确实与消化道以及共生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为地改变微生物就能改变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和认知能力以及记忆力。因为这个领域的认识进度在国内外都比较缓慢滞后,我们无法通过任何正常方式获取更多的人类应用治疗,于2006年我们尝试说服美国和日本研究同行去共同研究开发。2008年开始在国外上市了治疗心理疾病的微生物制剂,从而有了真正的应用许可和依据,去系统地进行心理疾病以及行为障碍等微生物饮食干预。研究的进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和积累,不过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本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而且在动物行为干预中发现,大部分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在微生物干预下是可逆转的。于是我们在2012年就告诉人们,自闭症不是不治之症!
正确认识肠道微生物与自闭症关系十分重要
自闭症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带来的重大经济问题和家庭社会问题越来越深刻。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会导致社会负担加大不说,更可能导致一个或几个家庭的支离破碎。世界上有很多自闭症治疗方面的文章,在自然科学界比较被高度认可的主要是微生物制剂干预方面,概括起来,包括了口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制剂、肠道菌群移植、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益生元、抗生素、生物素以及无麸质饮食干预等等举措。研究结果看来,效果各异,有的显著有效,也有有效但并不显著的报道。为什么呢?综合这些报道的文章和方法,以及国家地区等等看,人们对probiotic本身对定义就很有问题。不少人用了鼠李糖乳杆菌不管用,就说probiotic并没有用,有人用了干酪乳杆菌干预没见到效果,也说probiotic没有用,有人用了双歧杆菌干预没有看到预期效果,也说probiotic没有用。其实不少干预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都有问题。用的是什么类型的菌株,什么功能,什么作用,为什么要用它都没有弄清,只知道那是probiotic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应用好、中、坏鱼龙混杂,被不同立场的人做不同的解释,呈现诋毁和夸耀并存的一种状态。
这个领域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权威,真正的研究学者会收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做分析,很多年轻人就有重要的发现和突破,发表文章和宣传只是一个方面,谁能治疗,谁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对这个领域的贡献。很多医院的消化科开始挑战这个疾病的形势上看,这个病离患者被彻底解放不远了,因为大家的共识就是,它确实是一个肠道微生物系统失调引起的疾病。
从我们的团队年轻的博士们多年来参与检测肠道菌群和微生物干预的研究结果看,我们对这个疾病的病因和病程发展以及控制有自己的见解。这个疾病毫无疑问有一半以上是家长的问题。很多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甚至不少在耐心和爱心方面的投入甚至几乎为零。还有一些人属于病笃乱投医,完全不加思考地尝试任何听说过的方法,甚至加重孩子的病程和病状。如果全家人坐下来反思,为什么几十年前没有听说过的一个病,现在竟然家喻户晓?结论是我们的生活改变太大了!过度讲卫生,使用各种消毒液体,过度给孩子洗澡洗衣服,在断奶期间过度给孩子吃“好感觉”食品,孩子不爱吃就多放糖,追着吃,大部分使用加工食品而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这些做法都会加重孩子的自闭症样行为。我们接触的自闭症孩子,大多数都是长期吃甜食,高热量食物,高蛋白食物。孩子普遍存在偏食挑食问题,他们当中就有很大比例的肠漏状况,高蛋白食物会加大身体的自免疫攻击而导致多种食物过敏,并且引起脑漏导致行为异常。人们发现在世界上被经济制裁的国家,如古巴、伊朗和朝鲜,缺少加工食品、缺少缺医少药,没有农药化肥,自闭症的发病率很低很低,这些事实能不能暗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的忠告: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吃甜食、零食和加工食品,只能吃自己做的粗茶淡饭。
我们的恳求:不是这个领域里的研究人员,不要把自闭症当成学习不好,不跟人家交流,感统问题,不要误导家长。
我们的愿望:今后我们就像消灭天花一样不要再有自闭症这个名词。让它成为历史发展中,人类由于疏忽自己的穷肠子和富食品并不匹配所犯的一个小错误,并且被顺利纠正了。
非常感激全世界人们对自闭症的高度关切和扶助自闭症患者的行动,我们的团队也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个领域中。关注和帮助自闭症患者是我们一年365天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和一个世界提示日的热情。特别期盼的是那些积极帮助患者的人们,自己首先要有知识储备和修行积德,把自闭症扶助事业当成公益而不要当成生意。如果您是爱心人士,但没有钱去帮助他们,传播科学知识可以不花费,带孩子们到野外出去接触泥土也可以不花费,监督家长们正确地给孩子提供膳食也是不花费的。
希望家长们知道,您的孩子一旦有不爱交流的情况,不要认为孩子还没有到能交流的年龄,请立刻与相关的专业医生联系并且进行行为和智力发育评估。如果有一天以上一次大便的情况,对孩子而言也是便秘,可能会导致认知和记忆力下降、情绪控制能力下降,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最后想说,大家一起来服务和监督这个事业,同时注意那些一心想赚钱的黑手,让他们不要在自闭症孩子身上打主意。
我们自信,有我们朝气蓬勃的团队在,有社会的支持,有家长们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自闭症患者不会孤独。 注:转摘自“我关心你开心”,图片来自于网络
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