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威武雄壮、豪放粗犷、刚劲雄浑闻名遐迩,融舞蹈艺术、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表演场面恢宏、阵势多样、套路多变、声震寰宇,气势磅礴,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之美誉。

300多年来,英歌舞在普宁历演不衰、世代流传,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

普宁英歌内容取材于《水浒传》“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讲述正当元宵节大放花灯的时候,一群梁山好汉斗智斗勇把卢俊义等人从狱中劫出的故事。


其实英歌队队有点儿像我们广东的狮队,每逢有喜庆,过时过节,店铺开业,应该队都会被邀请到现场助兴,在我们广东这边舞龙舞狮一样。



英歌舞其缘起大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少林寺农民起义集训据点被攻破以后为掩人耳目进行的训练;一说是据明末画家陈洪绶画水浒108将的图案发挥,为反清复明而创作此舞蹈形式;也有说是拳馆带徒为练习拳腿硬功而创;更有说是水浒107名英雄好汉为营救被朝廷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成民间艺人前往攻打大名府的行进舞蹈列队,种种传说,难以定论。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又是群众“增强体质”的一种文娱性体育活动,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代代传承,百赏不厌。2007年6月更入选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