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你了。”
虽然这只是你的一句气话,但对于思维刚开始萌芽的宝宝来说,因理解力有限,他分不清这话中的真假,他会信以为真,害怕你不要他了。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教育分析:这种方法长久使用会使宝宝对你给他的爱产生怀疑,担心你真的不要和不爱他而感到焦虑,进而引发安全感的降低。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不是妈妈生的,你是捡(抱)来的。”
宝宝都很好奇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有的妈妈被宝宝问烦了,或不知道如何回答,往往会以这样的方式随意回答。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产生隔阂,部分孩子因为得到了这样的答案而整天闷闷不乐。
教育分析:殊不知,这对小宝宝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孩子的提问反映出其渐渐长大,自我意识强了,也开始对生命的来源产生好奇,父母应该用生动而科学的回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再不听话就打你啦!”
宝宝不听话时,你总会很烦恼,若经常用这句话来吓唬他,虽然一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宝宝的心理是一种伤害,他会害怕你真的不要他而没有安全感。
教育分析:宝宝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若真要你下手打反而会舍不得,时间长了宝宝就会不怕这句话了,甚至开始对着生气时的你嬉皮笑脸,让你哭笑不得。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孩子做出种种挑衅的行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会在内心里说:你虽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气了,我感到满足。如果一时气愤难以忍耐,那么打骂将宣告你的失败。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这孩子咋那么让人烦呢?”
可能有时因为你在工作不顺利导致心情不舒服,被孩子那么一磨,你就会很烦,就会拿孩子来当出气桶拿来发火,发泄!可是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教育分析:这时宝宝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就是惹得你不高兴,甚至招来严厉的惩罚。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宝宝茫然失措,进而损害他已经形成的对你、对外在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家长不能轻视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把他们当大人一样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