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年龄段的孩子千万别打,再生气也别动手!影响孩子一生
98803幼儿园早教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甚至会对孩子动手,常常陷入“惹你生气——冲他发火——后悔不已”的死循环。
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以下3个阶段的孩子千万不能打骂。
● ● ●
3岁以内的孩子不能打
3岁以前是孩子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
3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这一阶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自主性与羞怯、疑虑之间摇摆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打骂,不仅没有警示作用,还会让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感到疑惑,进而感到羞耻。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胆小的性格,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最重要的是,3岁都不到的孩子怎么能经受住成年人的“巴掌”呢?娇嫩的皮肤,即使下手很轻,也很容易造成伤害,尤其是孩子的头部,稍微有碰撞,就很可能发生脑震荡,影响大脑的发育。
家长要怎么做?
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既管住孩子,又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呢?
首先可以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可以不去搭理他,慢慢地,他就会形成一种意识:这种哭闹的方法是没用的。
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予以积极回应,这会让他们在自己哭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联系。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探索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启蒙阶段。
家长还可以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正如上面所说的,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了。你把愤怒生气写在脸上,孩子看到了自会停止。
● ● ●
6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6岁以后,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开始渴望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认可、赞赏。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行为暴力或是语言暴力,都会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很有可能发展出懦弱自卑、自我认知低下的性格,对孩子的人际影响造成不利影响。
而且,在这一时期打骂孩子,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不仅形成长时间的心理阴影,而且孩子还会有样学样,慢慢成长为脾气暴戾,一言不合就对他人恶言相向的人。
此外,哈佛大学心理教授曾对一些孩子进行测试。他们发现,孩子1岁时,想象、创造力高达96%,随着年龄的递增,7岁便发生逆转。10岁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了,只剩下原来的4%。
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平均会遭受到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他们伤害最大的,竟来自父母。所以,父母的打骂很容易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变得畏手畏脚,缺乏好奇心和热情。
家长要怎么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听得懂道理了。首先我们要给孩子说话和解释的机会,弄清楚他的心中所想,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行为。
当我们认为孩子不可以再有下次的时候,就要看着他,严肃地指出他的错误。情绪要稳定,语言要简洁,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唠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和孩子唠叨一堆,却往往说不到点子上。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相反还会产生超限效应,让孩子有逆反心理。
我们要一定要记住一点,我们责备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千万不要批评孩子的人格或人品。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只是对他的行为不满,对他是一直尊重并爱着的。
最后,我们要告诉孩子,虽然犯了错,但是我们对他的爱不会减少一丝一毫。犯了错就批评,无关乎爱与不爱。改正了,这事就翻篇了,既往不咎。
● ● ●
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打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长了犄角的小马,既倔强又刺儿头。
他们不想被家长管过分呵护,难以忍受家长的管教,想独立,总是用家长不喜欢或不习惯的方式和家长说话、相处,处处顶撞;他们内心张力十足,总想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穿标新立异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环,吸烟……有时甚至会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忍不住一巴掌打下去。这样做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你越是打骂,他们越是叛逆。想控制他们像控制几岁的孩子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青春期一开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占据和控制,想法和行为都将产生巨变——这股力量就是荷尔蒙。
科学家发现,荷尔蒙使大脑中掌管情绪的地方——杏仁核特别活跃,因此青少年的情绪起伏都比较大。而掌管理智、决策的大脑的总指挥额页,一般要到20至25岁成熟。所以,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很容易被荷尔蒙折腾得阴晴不定,晚熟的额页又不能出来控制局面,从而整个人显得冲动不理性。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易怒,不听话,并非故意和家长对着干,更多的原因是身体里的荷尔蒙在作祟。
家长要怎么做?
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少一分责怪,多一体谅,多一点耐心和包容。和青春期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最好途径就是平等、尊重,父母要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保持亲子沟通的顺畅。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干涉、侵入太多。
● ● ●
达人教你不用体罚轻松对待不听话的孩子
也许很多父母会问:孩子不听话时到底该怎么办呢?对待孩子不听话,下面这些方法不妨试一试?
立规则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 的规则。再一次的 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 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 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 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 不听话。例如, “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 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 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 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 ,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 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 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 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耐心纠正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 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 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 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 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 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他(她)很在意他人的观感,特别在乎学校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时上床,并且都要胡闹一番,有时通过老师的指导与要求,利用说话课,谈一谈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并且称赞准时上床的孩子,这样比父母千叮万嘱还有效果。
育儿在线学堂最后想说,我们虽然不提倡打小孩,但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予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惩罚孩子时,最好有明确的规则,并在家庭成员中一视同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同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惩罚,并在惩罚后重申规则,加深印象。因为家长会觉得为什么惩罚孩子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而事实是孩子往往并不清楚为什么,他可能会感到无措或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来源:育儿在线学堂整理
2017/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