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各种各样的中职学校一大堆,不管你成绩好不好,有钱就能去读了,很多人都是为了一张毕业证的而已。还有些中职说什么包安排工作,其实不就是派去工厂被剥削?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愿意让孩子读中职是很正常的呀!要大力发展中职,首先要招生规范化,也要加强对中职学校的一些管理,另外从中职本身出发,提高中职的就业前景,才有可能实现中职学校的真正发展
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中职吧
1226953家有中学生
现在的中职招生,很多根本是没有要求的,只要年龄达到,想读的都可以进。这就造成了中职的学生程次都不一样,乱七八糟的人全都聚在一起了,因此,你可以想象,上课是什么样子?还有很多谈恋爱、老师上课下面闹成一团都不管的,这样的环境,怎么敢让孩子进去??而且中职出去以后,能够做什么?很多都是进了厂,或者去站柜台,很少有中职出去以后混的很好的。
2014/11/14
全部回帖

请叫我小清新M:
抛开传统的认识上的误区,中职的教育问题上是有很多问题的。现在的中职招生,很多根本是没有要求的,只要年龄达到,想读的都可以进。这就造成了中职的学生程次都不一样,乱七八糟的人全都聚在一起了,因此,你可以想象,上课是什么样子?还有很多谈恋爱、老师上课下面闹成一团都不管的,这样的环境,怎么敢让孩子进去??而且中职出去以后,能够做什么?很多都是进了厂,或者去站柜台,很少有中职出去以后混的很好的。
查看原文楼主,好的学校都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中职学校也一样,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要是没有中职学校帮忙招收大量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那么社会就很乱了。大量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跑到社会上面,社会也很乱。读中职学校,认真学习的学生还是能学到一技之长的。
2014/11/17回复

LZ是不是没有看前几天的新闻,现在本科出来的收入快被中职中专的赶上了,企业需要的不是会用电脑的文员,更需要的是懂技术的。我家有一个亲戚就是中职出来的,我看那个靓妹中职的时候,白天读书,晚上去上自考班,人家中职毕业同时大专毕业了,听说还是毕业的时候开创了学校第一例。工作后4年完成了自考本科,之后还全国研究生统考,顺利录取并边工作边完成了研究生(双证),人家现在年薪40万,也就30岁。。。。。她告诉我,跟她当年的同学一起,她并不算特别优秀,很多同学后来考了成大,在继续边工作边考取本科,现在很多都在外企中层,也有创业成功的。。。
成功不仅仅是从哪里读书出来,更多是家庭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还有机遇,只要肯读书,再哪都能出成绩。我招人从不鄙视那些中职、中专的学生,反而现在的本科生太娇气了。
成功不仅仅是从哪里读书出来,更多是家庭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还有机遇,只要肯读书,再哪都能出成绩。我招人从不鄙视那些中职、中专的学生,反而现在的本科生太娇气了。
2014/11/17回复

哎,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也去中职做过兼职的老师教专业课,现在想想当时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完全照本宣科,真是有点误人子弟。不过学习这种事情看个人自觉的,当时教过的学生还有些联络,也不乏现在很优秀的,找到很好的工作!
2014/11/17回复

抛开传统的认识上的误区,中职的教育问题上是有很多问题的。
现在的中职招生,很多根本是没有要求的,只要 ...
2014/11/17回复

男生从北大退学转读技校 称没兴趣痛不欲生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遵父命上北大 没兴趣痛不欲生
2008年8月,顶着如火的骄阳,周浩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在当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他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本来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在航空航天大学,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没想到,当年的妥协竟困扰了他两年多。
到了北大,周浩以为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
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开始感受到了不适应。到了第二学期,理论课更多了,繁重的理论学习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
没有兴趣的专业让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更让他头脑发胀,对于未来也变得非常迷茫:“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于是,周浩学习开始不那么积极了,不再像刚入大学那会儿跟着室友一起去上自习,“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就连作业,周浩也不再认真完成,每次都是敷衍了事。
一开始,周浩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于是,他试了各种办法让自己习惯这种学习氛围。
同学告诉他可以尝试去听工科院系的课程,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他便去旁听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却发现这些课基本上也是纯理论,而实践操作课只有工科院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然后,他开始谋划转院。但是在北大,转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周浩想转的工科院和他所在的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周浩知道转院这条路终究是走不通了。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之后,周浩开始陷入了绝望。
休学一年体验人间冷暖 选择转校艰难说服父母
第一年的尝试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大二先休学一年。到了深圳,周浩觉得自己应该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休学期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周浩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对于人间冷暖有了初步的体会,大家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尊重你,就会多给你一次尝试的机会。”周浩以为初入社会的挫败感让自己能喜欢上北大的生活,静下心来学习,能再次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然而,重新回到校园的时候,周浩有了比以前更大的不适应感,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学习这门专业。“现在看来,我休学一年所做的思考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周浩苦笑道。
在旁听、转院、逃避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周浩开始打起了转校的“算盘”。从大一开始,他就已经在网上对中国的一些**学院进行了了解,并且还翻墙去看德国数控技术方面的网站,对比了中国与德国这方面的差距,初步对中国的数控市场进行了判断。“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学历不高。”
了解了自己高学历的优势,周浩开始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在网上搜到了北京工业**学院,它的水平在行业内是领先的。既然想学点技术,尤其是数控技术,那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从北京大学退学,要去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技术学校,这样的想法一定是疯了!当时,周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这样认为。父亲知道周浩的想法以后非常反对,打了很多电话劝他,让他再坚持坚持。父亲劝不动周浩,意识到儿子是认真的以后,父亲开始妥协。“他开始退让,同意让我转到父亲所在的深圳大学,就是不让去技校。”
周浩却坚定了去技校,“北京大学这样在国内算是比较自由的学府都没有给予自己希望,那么去别的学校万一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呢?难道到时候又转校吗?”周浩觉得要找一个可以真正学到技术的学校。
周浩从小和母亲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于是,周浩决定先说通母亲支持自己。在知道周浩在北大的经历以后,母亲震惊了,她没想到儿子在人人向往的北大竟然过得这么痛苦和压抑。她决定帮助儿子摆脱烦恼。终于,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周浩的决定。
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以后,周浩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大步。“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的一生就毁了。”周浩说:“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 不后悔选择淡定面对未来人生
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大到了北京工业**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
对于北京工业**学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你想想,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学校党委副sj仪忠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很自豪:“考虑到周浩之前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学校没有让他从基础课学起。为了让周浩接受更大的挑战,他直接进入了**班,小班授课,并且给他配了最好的班主任。”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
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大学的生活很散漫,而**的生活就是‘朝八晚五’,一切都靠自律。”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
周浩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尽管有很多企业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
“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说。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遵父命上北大 没兴趣痛不欲生
2008年8月,顶着如火的骄阳,周浩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
在当年的高考中,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他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本来他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高中班主任也一直希望他能报考更好的学校。“我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家里的电器都被我重装过。在航空航天大学,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这比较对我的胃口。”但是,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没想到,当年的妥协竟困扰了他两年多。
到了北大,周浩以为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会习惯这里的生活。事实证明,他错了。
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开始感受到了不适应。到了第二学期,理论课更多了,繁重的理论学习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
没有兴趣的专业让周浩痛不欲生,每天接受的都是纯粹的理论更让他头脑发胀,对于未来也变得非常迷茫:“不喜欢学术,搞不了科研,但是生命科学系的很多学生未来几乎都会读研究生,这样的路并不是我想走的。”于是,周浩学习开始不那么积极了,不再像刚入大学那会儿跟着室友一起去上自习,“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就连作业,周浩也不再认真完成,每次都是敷衍了事。
一开始,周浩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于是,他试了各种办法让自己习惯这种学习氛围。
同学告诉他可以尝试去听工科院系的课程,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他便去旁听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的课,却发现这些课基本上也是纯理论,而实践操作课只有工科院本院的学生才能去上。然后,他开始谋划转院。但是在北大,转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周浩想转的工科院和他所在的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周浩知道转院这条路终究是走不通了。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之后,周浩开始陷入了绝望。
休学一年体验人间冷暖 选择转校艰难说服父母
第一年的尝试失败了,于是,他决定大二先休学一年。到了深圳,周浩觉得自己应该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休学期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周浩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对于人间冷暖有了初步的体会,大家不会因为你是大学生就尊重你,就会多给你一次尝试的机会。”周浩以为初入社会的挫败感让自己能喜欢上北大的生活,静下心来学习,能再次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然而,重新回到校园的时候,周浩有了比以前更大的不适应感,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不适合学习这门专业。“现在看来,我休学一年所做的思考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周浩苦笑道。
在旁听、转院、逃避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周浩开始打起了转校的“算盘”。从大一开始,他就已经在网上对中国的一些**学院进行了了解,并且还翻墙去看德国数控技术方面的网站,对比了中国与德国这方面的差距,初步对中国的数控市场进行了判断。“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就像德国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而中国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学历不高。”
了解了自己高学历的优势,周浩开始选择适合他的学校。“在网上搜到了北京工业**学院,它的水平在行业内是领先的。既然想学点技术,尤其是数控技术,那这里就是最好的地方。”
从北京大学退学,要去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技术学校,这样的想法一定是疯了!当时,周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这样认为。父亲知道周浩的想法以后非常反对,打了很多电话劝他,让他再坚持坚持。父亲劝不动周浩,意识到儿子是认真的以后,父亲开始妥协。“他开始退让,同意让我转到父亲所在的深圳大学,就是不让去技校。”
周浩却坚定了去技校,“北京大学这样在国内算是比较自由的学府都没有给予自己希望,那么去别的学校万一又出现同样的问题呢?难道到时候又转校吗?”周浩觉得要找一个可以真正学到技术的学校。
周浩从小和母亲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于是,周浩决定先说通母亲支持自己。在知道周浩在北大的经历以后,母亲震惊了,她没想到儿子在人人向往的北大竟然过得这么痛苦和压抑。她决定帮助儿子摆脱烦恼。终于,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周浩的决定。
在得到父母的支持以后,周浩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大步。“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的一生就毁了。”周浩说:“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 不后悔选择淡定面对未来人生
2011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海淀区到了朝阳区,从北大到了北京工业**学院,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
对于北京工业**学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你想想,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学校党委副sj仪忠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很自豪:“考虑到周浩之前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学校没有让他从基础课学起。为了让周浩接受更大的挑战,他直接进入了**班,小班授课,并且给他配了最好的班主任。”这种小班式、面对面地和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很强的归属感。
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大学的生活很散漫,而**的生活就是‘朝八晚五’,一切都靠自律。”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
周浩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尽管有很多企业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
“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周浩说。
2014/11/17回复

不觉得中职有什么问题。只是个人教育问题。我的中职的老师都好负责,现在个个同学都混得不错。
我中职出来,通过成考大专,本科获得文凭。现任上市公司财务经理,很多所谓名牌大学生还不如我。只要你肯学,条条大道通向成功。
唯一不同的是,人家三年时间全职考上大学取得文凭,我用左六年的时间半工半读,经历两年成考,获得文凭,中间的辛酸只有自已知道。但也是我一生的难忘的回忆。
每个人的读书能力不同,每个的发光点也不一样,不一定要上高中读大学才能出色,只要你发掘自已的闪光点,条条大道通罗马。
我中职出来,通过成考大专,本科获得文凭。现任上市公司财务经理,很多所谓名牌大学生还不如我。只要你肯学,条条大道通向成功。
唯一不同的是,人家三年时间全职考上大学取得文凭,我用左六年的时间半工半读,经历两年成考,获得文凭,中间的辛酸只有自已知道。但也是我一生的难忘的回忆。
每个人的读书能力不同,每个的发光点也不一样,不一定要上高中读大学才能出色,只要你发掘自已的闪光点,条条大道通罗马。
2014/11/17回复

ymm:
楼主,好的学校都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中职学校也一样,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要是没有中职学校帮忙招收大量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那么社会就很乱了。大量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跑到社会上面,社会也很乱。读中职学校,认真学习的学生还是能学到一技之长的。
查看原文+1 有些职中比较好,就算重点不在文科学习上,但他会注重技术学习上,上中学 的学生都满18岁本来就应该有自控能力,有心学的自然会学到东西,没心学的到哪里也是没心上课,而且宜家有些职中会可以考试大专的,还有如果考上大专报的志愿跟职中的志愿技术是一样的,上到大专学的东西基本会在职中都都学过,学起来没那么吃力,大专学更多巩固知识。
2014/11/17回复
其实现在的大专本科只是去混个文凭而已,学不到什么的,而且现在中专出来工资还高过本科生啊,社会这么多人,什么都有需求,不要太武断啦~
2014/11/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