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和孩子划清界限(仅文字转载)

17753130婴幼育儿

全部回帖
晨晨离开父母来到北京,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建立了亲密的团队友情,人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走上健康的修复道路。然而,妈妈的一封信,把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破坏殆尽。看完信后,晨晨的心就离开了群体氛围,飞向妈妈身边,渴望妈妈把自己搂在怀里。晨晨从此离群索居,得不到团队的支持,这让他非常地伤心难受。

吸取了这次教训,李跃儿要求家长在给孩子写信打电话时,一律禁止说煽情的词、思念的话。

李跃儿刚来北京创业时,丈夫和儿子留在了银川,半年后才陆续来京团聚。那时,李跃儿给远在银川的儿子写信,绘声绘色地描述她在卫生间遇见一只耗子、同事中惟一的男性吓得飞逃到门口不敢抓,她自己则壮着胆子举着长棒子冲进去、最终也吓得落荒而逃,还是别人帮她把耗子捉走,老师们都恶心得要吐,这样一场令人捧腹的喜剧。“这么写信,给孩子一种快乐、好玩儿的氛围,他想象妈妈很开心。”李跃儿说, “其实我也担忧孩子的生活,想到他的衣食起居只有保姆在照顾,就感到揪心。但是我不能表露出来,给孩子增添忧愁。我必须转化这种情绪,表现得朝气蓬勃、阳光灿烂,让孩子也充满勇气和信心。”
2010/04/09回复
“很多人因为从小到大没有安全感,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感情,一定要表露出来自己的深情。”李跃儿接着评论道,“我看到好多家长们,在跟孩子道别时,流着眼泪,盯着孩子的眼睛,生怕孩子不知道妈妈有多伤心。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替孩子考虑,想一想孩子需要什么呢?”
2010/04/09回复
都是为了谁好?

慈祥的虐待经常披着这样一件漂亮的外衣:都是为了你好!

五岁的男孩钭钭,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他,白天他在小区的幼儿园里度过,下午保姆来接他回家。每次他提出来要在园子里玩儿一会儿,都会遭到保姆的拒绝,理由是妈妈不允许。妈妈给保姆规定,钭钭从幼儿园出来一定要马上回家,不能在小区里边玩耍,因为妈妈不放心,怕钭钭吹着风,怕钭钭被车撞倒,怕钭钭跟别的小朋友打架,怕钭钭接触到脏东西感染上病菌……保姆当然也乐得省事儿,每天下午四点半给钭钭吃晚饭,临睡前喂点水果,然后钭钭一直饿到第二天早晨八点左右吃早饭。就这样,妈妈“爱”儿心切,又舍不得花时间陪孩子,干脆命令保姆把钭钭放在温室里严加看管保护,她好放心地追求自己的事业,每天很晚才回家。钭钭呢,被娇宠得弱不禁风,对很多东西过敏,动不动就生病。每当保姆拒绝钭钭的任何要求,钭钭提出抗议时,保姆就会告诉他,“妈妈不让你这么玩儿,都是为了你好!”
22岁的女大学生甜甜,平时住在学校里,周末回家。只要在家里,生活起居的一切都被父母包办了,尤其是父亲,简直不让甜甜动一根手指头。晚上临睡,爸爸三番五次地追问甜甜第二天几点起床,要不要来叫,无论甜甜强调多少次有闹钟,自己能起床,不用爸爸操心,父亲依然很决断地宣告“明天爸爸叫你!”早晨甜甜上好闹钟起床后,要去厨房预备早饭,爸爸看见了,肯定会热切地呼唤女儿“你别弄了!爸爸来给你弄!别烫着手!”甚至有时他还没起床,只要看见女儿向厨房走去,肯定马上钻出被窝,阻拦女儿,执意一切替女儿安排好。说得严重一点,也就是他没法子替女儿上厕所,不然他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代劳。无论甜甜如何抗议、妻子如何劝阻,父亲都会振振有词:“这还不全都是为了你好!”
2010/04/09回复
“都是为了你好!”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从小到大,听到自己的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同时也是自己在做了父母之后,对孩子最经常使用的一句话。

孩子不爱吃饭,家长端着碗在身后追着喂:“为了你的营养,为了你的身体好!”

孩子爱玩儿水,身上弄湿了,家长坚决制止:“怕你感冒,为了你的健康好!”

家长给孩子报了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英语班,每天陪着孩子东奔西跑上课练习考证:“为了你的将来着想,为了你的前途好!”

孩子有了自己的喜好,家长马上站出来制止:“别看那种书/不能跟那种人交朋友!你会学坏的!这可是为了你好!”

孩子喜欢文学,家长却禁止他看小说:“不许学文学艺,应该学理学商学医,这才是正道!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好!”

孩子恋爱了,家长对其钟情的对象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个对象不行,跟他/她吹了,我们给你介绍更好的。别伤心别生气,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会参与、指挥、压制、干涉:“听我的,这都是为了你好!”

每个家长都应该坐下来,扪心自问:我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2010/04/09回复
茱迪丝·布朗说,“父母自欺欺人的通病就是,他们为孩子做的一切,无论如何满足了他们自己,却说成是为了孩子。这种说法表面有理,其实荒谬。我们下定决心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这个旗号下,父母不仅参与孩子的所有的行为,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选择,甚至指导孩子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委屈了不许哭!失望了不许生气!高兴了不许叫唤!对父母之情要感激感动、感恩戴德……
2010/04/09回复
在徐浩渊博士主持的心育心网站心理论坛里,一位前来求助的朋友这样分析自己跟母亲的关系:

我想,我在跟我妈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称为“围着她转”也好,“顺从”她的意志也好,我的这样的行为,都是我妈对我的要求,就好像我妈早早就给我画了个框框——这个框框就是我应该做到的。而我也在这么多年里,努力按照这个框框去做,并且慢慢认为,我就是这样的,就应该去向这个框框的方向努力。但是,我内心里是不愿这样的,如果没有我妈对我的这些要求,我肯定不会按这个框框行事。所以,抛开这个框框,我内心的愿望,才是我的“自我”。如果把这个“框框”引申为人们努力扮演的社会角色,那么,当这个人的“自我”和这个“框框”差不多的时候,这个人应该没太多烦恼;反之,这个人就会痛苦!

所以,首先,应该知道“自我”是什么样的, “自我”和“框框”的差异是什么?当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为什么要按照”框框”去做?不按“框框”去做,又会怎样呢?“框框”是必须的吗?

又回到我和我妈的问题上,如果我继续按照“框框”去做,我自己痛苦不说,我妈会认为,我就该是这个框框的样子,并且,这个框框她还打造得不够完美。如果我试图突破这个“框框”呢,我妈可能根本接受不了我的样子,但是她也得接受啊。如果她最终接受了,那大家就都幸福了;如果她就是不能接受,她也许会采取更加极端的行动,那,有点残酷地想——这不是我的责任,我没有伤害她,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2010/04/09回复
因为关心孩子,又想到育儿问题上。我们做父母的,要想孩子将来幸福,应该努力支持孩子“自我”的成长和完善,而不是简单地设定一个“框框”,要求孩子达到父母预想的样子。孩子打针的时候,怕疼、哭,父母就在旁边说:要勇敢,不哭!这就是在设定“框框”,而不是在帮助孩子建构“自我”和开发成长能力。《夏山学校》里尼尔提到,他不赞成很多家长要求孩子从小遵从严格的道德、礼节,也许那些家长的行为就是在设定这样的“框框”。这个“框框”的比喻实在太恰当了!的确,父母把孩子镶在自己精心制作的镜框里,玻璃上反射的都是父母的影子。由于长期必须按照父母的指令亦步亦趋,孩子逐渐远离真实世界、远离真实自我,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需要什么,他们埋没自己的感受,迎合父母的需求。每当孩子的想法与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驰,父母就不高兴,甚至厌弃孩子,在他们眼里,不听话的孩子就是问题孩子。
2010/04/09回复
我们说这种伤害是无意的,因为大多数父母都竭尽全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热切地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出人头地。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热切恰恰反映出他们内心隐藏的愿望和需求,他们自己没有勇气正视这些需求,而是躲匿在一副面具之后,指挥孩子满足自己的幻想。他们的热切是真诚的,而孩子的自信、能力和成长,就不知不觉地毁灭在这种真诚的热切中。茱迪丝·布朗在《都是为了你好》一书中指出,在家庭中,父母有着强大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往往被高尚的托词乔装遮掩,暗中扭曲孩子的生活。

“都是为了你好”就是最常用来遮掩父母内心需求的高尚托词之一。

“都是为了你好!”凡是这样说话的父母,都持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子,把自己当做孩子生活的总指挥:“听我的,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有益的选择!”

“都是为了你好!”潜台词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你没有能力进行判断和选择,你的选择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我也绝对不能给予你任何选择的自由!”每天接收着这种信息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笨蛋,连最基本的生活细节都无法料理,还怎样能够建立自信心呢?

“都是为了你好!”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霸道?这么一说,哪个孩子还敢表达自己?“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居然不领情?”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另外一个致命信息就是:“我的意见就是法令!我才不要听你的意见!你按照我的指令去做就是了,没什么好抱怨的!”
2010/04/09回复
这种武断,不仅仅表现在压制孩子的不同观点方面,甚至也表现在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心和善意方面。前边提到的那位朋友在心理论坛上讲述了她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那时我也许10岁吧。有一天下午,我午睡醒来,我妈拿出一点儿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很少的一点点,也只有那么一点点。我当然喜欢吃,但是我想,我妈也喜欢吃那个东西,我想让我妈吃。我妈不肯吃,一定要我吃。而我也是真的想让给我妈吃,所以,我也坚持着。吃的东西从我妈手里推到我的手里,又从我的手里推到我妈手里。我想,我再坚持一下,我妈就会吃的。大概我妈也是这样想的吧,反正就这样推来推去的,可能推了有一两个小时吧,终于我坚持不住了。我至今记得我当时的感受,我是含着泪,含着屈辱吃下的。那天,那个东西一点都不好吃。

毫无疑问,这位朋友的妈妈是爱她的,爱的方式就是把孩子不想要但她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孩子迫于母亲的强势,不得不接受。这位朋友分析自已时说到,正是这种不由分说的“爱”,使得她成年后有了很多自己不能接受的品质,比如既不会表达愤怒、也不怎么会表达爱。她发现自己经常压抑愤怒和感情,习惯于以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很少、也几乎不敢和妈妈做直接的交流,按照心理辅导员的分析,这是因为在交流之前就已经在脑海里出现了妈妈勃然大怒的形象。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母亲对女儿实施了精神控制,或者说是精神奴役。由于母亲不接受女儿跟她是完全分离的个体,女儿只是母亲表达自己的一个载体,母亲通过女儿对自己的百依百顺获得安全感,那么女儿的正常发育就被牺牲掉了。甚至成年之后,母亲依然对女儿采取“暴政”手段,强求女儿乃至外孙女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全家人都生活在一种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当中。 “伴君如伴虎”。
2010/04/09回复
我在新西兰的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聋哑夫妇,在怀孕期间天天祈祷,让他们的孩子天生失聪,后来果真如愿以偿。他们对记者说,这个愿望不是出于自私,而是为了孩子着想,为了他好。他们认为,聋哑的世界非常美丽非常安宁,因此也希望孩子享受到这份独特的美;他们还认为,正常听力的孩子会因为有了聋哑父母而自卑,而如果孩子跟父母拥有同样的缺陷,就能避免受歧视;还有很多聋哑夫妇利用自己正常的孩子与外界沟通,他们不愿意把孩子当成翻译工具,云云。

看完这个故事,我可怜那个孩子、怨恨那对父母:如此自私自利的人,居然堂而皇之地标榜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就要剥夺孩子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还给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假如他们的孩子天生听力正常,在生活上、事业上,会享受无数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哪个跛脚父母盼望自己的孩子生下来是瘸子?聋哑世界再美丽,难抵正常世界更加完整的生活。我们虽然不歧视聋哑人,但也不能否认,聋哑毕竟是残障!
2010/04/09回复
父母对自身及其行为的动机缺乏认识,导致灾难性后果。和一个蒙着眼睛的人亲密相处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孩子们都熟知这一点。 (《都是为了你好》)其实我们不少人就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我们必须弃绝自己的现实和感受、认同父母的幻想或者错觉,否则就是不受欢迎的捣蛋鬼、不被接纳的浪子、不肖子孙不孝儿,就要背着很多罪名,内心填满愧疚感。同时我们也感到压抑、愤怒和怨恨,却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这种负面的情绪在心中积压良久,却又无法发泄出来。因为只要哪怕流露出来一丁点儿这种情绪,父母会比我们更生气、更伤心:“我们为你操劳了这么多,你还有什么不满意?你怎么这么不知恩!”于是我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甚至幻想着,也许他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只是一个被放逐的外星人(太子、仙女),在人间经受考验,总有一天我会被解救出去,但是在这之前我要好好表现,通过考核。孩子的内心世界被压抑久了,就会出现“神游”这种心理异常现象。① (我在童年时期曾经是一个重度神游者,我坚信自己来自另外一个星球,设计了完整的外星世界,甚至画出来我的“同乡”穿什么样的衣服——很帅的,跟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StarTrek(星舰迷航记)里的制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为什么我到了美国之后很快迷上了StafFrek。在“我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和蔼可亲,都无条件地爱着我,尊重我的一切。
2010/04/09回复
孩子也会逐渐发现,满足父母的幻想或者错觉,就像是水中捞月,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无法冲破父母自身利益的重重关卡,把握真正的现实;他们逐渐地丧失了自我,因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会对父母的幻想造成威胁。最终结果,孩子得到的是失落,父母得到的是失望。但是孩子受到的伤害更加惨重,因为只有父母是正直、诚实和完整的,孩子才能够是健全的。

我们这些父母应该扪心自问:我具备这样的勇气,敢于坦诚地面对自己、坦然地面对现实吗?

当我们本能地对孩子呼喊“都是为了你好”之前,最好仔细想一想:我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2010/04/09回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篇)
2010/04/09回复
作为家长,你恐怕已经品尝到了孩子“不听话”的滋味儿,这个小小的人儿,似乎总是在公然地或者偷偷地反对你。这个时候如果我告诉你,孩子实际上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成长以至自己的存在,来满足你的情感需求,你会不会大吃一惊?根本不相信?

让我们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地分析:

小宝宝刚刚出生时,什么都不会做,生命完全依赖于爸爸妈妈的照料和关爱。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感情方面的联接融为一体:食物和温暖不可分离,哪里有食物(乳汁),哪里就有温暖(母亲的怀抱)。没有食物,生命无法继续。没有爱抚、拥抱和感情关联,小婴儿干脆放弃生存的愿望。

感情方面的滋养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即使他们身体方面欠缺营养,如果他们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鼓励,就不会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症状。相反,无论孩子得到怎样充足的养分,如果精神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及时和人建立起感情联络,孩子则不会正常发育。
2010/04/09回复
茱迪丝·布朗指出,“一切人类生活的中心在于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对于儿童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通过和人的交流,尤其是通过和父母的交流,小宝宝不仅仅得到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同时也了解他们自己——他们是谁、怎样才能融入四周环境。这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我必须是重要的。我必须是可爱的。不然我就无法存活。”

当父母收回爱的时候,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对于婴儿来说,父母的拒绝意味着死亡。 “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你离开了我,我就要死去……”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情歌唱出来的仅仅是一种感受,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因为爱人的离去而丧失生命。但是对于儿童来说,这则是残酷的现实。

婴幼儿必须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父母手中掌握着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食物、接纳、保护。婴儿以自己的生存为最高目标,他们会竭尽全力保障自己的生存。如果只有妈妈高兴时他们才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学会讨好妈妈,不是为了妈妈,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2010/04/09回复
为了讨好父母,孩子会采取压抑自己的成长和发育的行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白瑞·布莱泽顿医生的观察,才几个月大的婴儿就能领会父母的意图,当她明白父母需要不断围着自己忙碌操劳才能感到满足时,她会把自己变得特别无助、时刻需要大人的照顾,尽管她已经具备很多能力了。比如,布莱泽顿医生写到一个8个月大的女婴劳拉,胖乎乎的好像什么都做不了,爸爸妈妈围着她团团转,给她拿这个递那个。一天劳拉的妈妈卧病不起,爸爸照顾妈妈,把劳拉丢在一边。夫妻俩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小劳拉什么都会!她能到处爬,也够得着放在高处的玩具。

不仅仅小婴儿出现“两面派”能力,就连成年孩子也会这样。多少次听父母抱怨,“这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做,出门跟同学在一起,什么都能干!”

当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孩子会摒弃自己的需求,接受父母的需求。尽管他们自己的感受与父母的要求相去甚远,他们还是会接受父母的看法,否决自己的感受。他们毫无选择,只能生活在父母的世界里。怀疑自己所依赖的人,会给他们造成极度的不安全感;为了保持安全感,他们必须接受父母的现实。
2010/04/09回复
父母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扭曲孩子的现实感受,很多父母几乎是习惯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思考和感受,从而阻止孩子信任自己、表达自己。

比如,孩于说,“我想吃冰激凌。”

妈妈说,“你才不想吃呢!”

妈妈的真正意思是,“我不想要你想吃冰激凌。”

孩子说,“我累了。”

爸爸回答,“你怎么会累呢?你什么都没干啊,就坐在那儿看电视来着。”

这些看上去非常简单无碍的对话,给孩子传递着一个致命的信息,就是父母在告诉他:“我对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毫无兴趣。”再进一步,父母则能够利用严厉的目光、断然的否定、甚至怒火和暴力来对孩子强调:“我不要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能够敏锐地觉察到父母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谁好,他们会委曲求全地牺牲自己、保障父母的利益,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他们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完全依赖父母,渴求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因此父母无需开口,孩子就能领会自己应该如何表现、必须怎样做才行。 (《都是为了你好》)
2010/04/09回复
如果母亲对孩子的依恋超过了孩子对自己的依恋,那么母子双方都陷入了泥沼。孩子很快就会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需要,并会竭尽全力捍卫母亲的利益。母亲需要什么,孩子就会扭曲自己来迎合这种需要:如果母亲喜欢忙碌,孩子就指挥着她团团转;如果母亲想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缠着母亲、害怕上学。一旦父母对孩子的依恋占据首位,孩子成长和发育的需要就退到后台,孩子为了父母牺牲自己,把自己变成没有发育完全的人。由于婴幼儿基本都是由母亲来照顾,母亲的地位得天独厚,她和孩子同甘共苦,并鼓励孩子发展每一个新的能力。然而,如果母亲自己感到脆弱、孩子的成长令她感到受威胁,她也会滥用职权,压制—最终将把孩子从她身边带走的必然结果:孩子的独立。

当父母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孩子身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身体的不适、夜间做噩梦、与同龄朋友闹矛盾、在学校里闹事儿或者学业下降等等。 (《都是为了你好》)

三岁半的小军,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孙子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小军走到哪里奶奶跟到哪里,从来不让孙子独立行动。小军倒是从来没有磕着碰着过,可是运动能力非常差,三岁多了走路还不稳,经常摔跟头。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往往“挨欺负”,受了委屈就向父母求救。小军的妈妈觉得孩子太娇生惯养,下决心把他送进幼儿园。秋季开学,刚去几天还不错,虽然老师反映小军的依赖性过强。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小军就生病了,在家里治了半个月才好。病好后,小军却坚决不肯去幼儿园了。奶奶趁机建议再让孙子在家里休息半年,说冬天太冷,让孩子出出进进的,容易感冒生病,等春天暖和了再说。半年后,春季班开学,小军又去新鲜了几天,然后就又生病了,还是不肯去幼儿园。妈妈觉得这样会耽误孩子的教育,坚持要送。然而每每去不了几天,小军就会生病回家,一病就是半个多月。病好了,再去幼儿园,又要重新适应,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奶奶说,既然这么折腾,不如干脆算了,不上幼儿园直接上小学也行。
2010/04/09回复
是小军的抵抗力特别差吗?也许。不过,人的免疫力和精神状态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小军从小在严密的保护之中长大,不仅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也很差。到了幼儿园,离开奶奶和父母,面对众多的陌生老师和小朋友,肯定比较惶恐,不会很快适应。这个时候父母(以及亲密看护人比如奶奶)的态度和潜意识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焦虑、奶奶揪心,怕孩子受委屈、挨欺负、染上病,恨不得孩子跟着自己在家里才放心,那么孩子就会迎合成年人的愿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让家长把他留在家里。
2010/04/09回复
猜你喜欢

妈妈关注:虐童何时休!惩罚是教育孩子最失败的方式

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找到几本小朋友听的有声书,宝宝很喜欢听,免费下载推荐给大家

转:为了孩子,拼了!

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连载

(转)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

热点推荐

又到了夏日赏花季!荷你有约—荷花盛宴

日日薅羊毛!网购出奇招3蚊3件还包邮

反向旅游  99%广州人都不知道的百年古村

打卡四大楼黄鹤楼 湖北省博人气王勾践剑

寻人启事!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红色警报!再次爆发!最近出行或要注意!广

就在从化!我好像发现了宫崎骏动漫里的露营

大战虱子记!

长堤的广州金融书店

学校劳动课制作端午香囊

五年级小学生暑假哪里有全封闭式的集训班。

这里真的是溯溪玩水&轻徒步的好地方啊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