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迅速增加,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已引起全世界妇产科医生和妇幼保健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和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物学因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病主要危险因素。
(2)行为学因素:初次性生活过早(<16岁),多个性伴侣(性生活紊乱),经期及产期卫生不良者,多次阴道分娩(≥4次)。高危男性配偶,吸烟史,口服避孕药(≥8年),宫颈癌发病危险性增高。
(3)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免疫缺陷如HIV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等,均可增加患宫颈癌的危险性。
目前认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宫颈癌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
早期宫颈癌无明显症状或体征,临床医生检查时发现宫颈光滑或与慢性宫颈炎无区别,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病变发展后,女性可出现下列不适:
(1)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后期则为不规则阴道出血。
(2)阴道排液:多数有阴道排液增多,呈白色或血性水样;晚期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泔水样或脓性恶臭样白带。
(3)晚期根据病灶累及范围,可出现不同的继发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胀和疼痛,甚至会出现严重贫血、消瘦等全身衰竭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宫颈原位癌。部分早期浸润癌患者,宫颈局部可无明显病灶,宫颈可能光滑或仅为轻度糜烂。因此,防癌筛查对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一百多年来,宫颈癌的早期筛查方法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肉眼观察,细胞学筛查,阴道镜检查并活检,HPV检查,宫颈锥切,组织病理学最后确诊。
宫颈糜烂有癌变的潜在危险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根据糜烂深浅程度分为单纯型、颗粒型、乳突型3型。
宫颈糜烂每一型里又分为3度:轻度(Ⅰ度):糜烂面积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中度(Ⅱ度):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重度(Ⅲ度);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有人得了宫颈糜烂后,非常担心会转变为宫颈癌,目前形形色色的广告宣传更是把这种担心推向了极致。我的观点是,具有防癌意识值得提倡,但也不必过于紧张。
宫颈糜烂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有发生癌变的潜在危险,应该引起警惕。统计学分析发现,患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发生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是正常对照组的2.36倍。但截至目前,尚无充足证据证实二者有必然和直接关系。
因此,只要积极处理宫颈糜烂,定期进行防癌筛查,就可以极大减少宫颈癌发生的可能。
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并不复杂,以局部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由于宫颈糜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或早期宫颈癌从外观上难以鉴别,治疗前需常规做宫颈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宫颈糜烂的症状有哪些?白带增多是其主要症状,通常呈现乳白色或淡黄色粘稠或脓性黏液,有时伴有腥臭味,有时可有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可伴下腹部或腰部疼痛,每次性交、经期和排便时加重。
绝经后女性提防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今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多见于老年妇女。
子宫内膜癌病因尚无确切结论。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体质性因素:肥胖、未孕或不育、晚育、延迟绝经。
(2)疾病因素: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女性化肿瘤、无排卵性出血。
(3)外源性雌激素应用:如绝经前后长期应用激素,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他莫普芬。
(4)遗传及其他因素:患者近亲中癌症者高达12%—28%,且患者有多发癌或重复癌的倾向。
总之,长期持续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是引起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老年妇女,绝经后妇女占70%—75%,围绝经期妇女占15%—20%,40岁以下仅占5%—10%。高发病年龄为50岁—60岁。因此,此年龄段妇女如果出现下列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1)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月经紊乱,40岁以下女性月经过多或紊乱等;(2)异常阴道排液:多表现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有时伴有恶臭;(3)部分患者可因宫腔积液或积脓而出现下腹疼痛、肿瘤浸润或转移可引起下腹不适,甚至全身衰竭、贫血等。
卵巢肿瘤一定要手术治疗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女性生殖道癌瘤中占第三位,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是,因卵巢癌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早期发现,一旦出现症状多属晚期,预后较差,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5年生存率为30%,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甚至生命。
卵巢癌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认为主要与生育状况、遗传或基因变化有关。具体可分为:(1)内分泌因素:未孕、生育少的妇女发病危险相对较高。口服避孕药、生育≥4次、哺乳对卵巢有保护作用;(2)遗传和家族因素:在患者中,家族性卵巢癌占5%,提示遗传和家族因素在其发病上有重要影响:(3)环境及其他因素:工业发达国家卵巢癌发病率高,可能与饮食成分(胆固醇含量高)有关。
卵巢癌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出现症状常表现为腹胀、腹部肿块、腹水及月经异常,晚期可表现消瘦、严重贫血等症状。因此,对于40岁以上妇女,如果出现腹胀、消化不良、消瘦等情况,建议在妇科肿瘤专科就诊以明确排除卵巢癌。
正常卵巢是一个实质性器官,有排卵周期的女性,每月卵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少量液体聚集形成卵泡。排卵期卵泡最大直径可达到约2—3厘米,当卵巢内有太多或异常液体出现时,卵巢呈囊性,称为卵巢肿瘤。
按其性质,临床上将卵巢囊肿分为两大类:一种为卵巢肿瘤;;另一种为卵巢瘤样病变。
卵巢囊肿如为卵巢肿瘤,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如果卵巢囊肿属瘤样病变则可以观察,观察时间一般为3个月;若3个月后仍持续存在甚至增大,应考虑为卵巢肿瘤,应及早行腹腔镜或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卵巢癌病因不清,难以预防。但若能积极采取措施严密检测随访,早期诊治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避免高胆固醇食物,高危妇女建议服用避孕药预防;(2)开展普查普治,30岁以上妇女每年应行妇科检查,高危人群半年检查一次,以早期发现或排除卵巢肿瘤,如能配合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效果更好;(3)青春期、绝经后或生育年龄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如发现卵巢肿大,应及时诊断;(4)卵巢实性肿瘤或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应及时手术切除;(5)盆腔肿块诊断不清或治疗无效者,应及早进行腹腔镜或剖腹探查;(6)乳腺癌、胃肠癌等患者,治疗后应严密随访定期检查,确定有无卵巢转移癌可能。
[此帖子已被 茵 在 2006-10-2 1:23:4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