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警告,高物价并非经济恢复的信号,甚至可能将恢复扼杀于摇篮。理由是:去年在经济已处于疲软时,油价推高了总体通货膨胀率,从而可能向央行传达了错误的讯号……“这促使欧洲央行在2008年七月时才开始加息,现在看来这是个愚蠢无比的决定。”
实际上,属于典型周期性的大宗商品不可能长期偏离经济基本面。如今似有脱缰之马的大宗商品能跑多远,还要看经济复苏的“绿苗”能否越来越多并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正在积聚的大宗商品泡沫也有可能淹没这些“绿苗”。
(转)商品泡沫或淹没复苏“绿苗”
9457家庭理财
眼下,大宗商品价格正肆无忌惮地疯涨,毫不顾及经济复苏的“绿苗”是如此幼小和脆弱。
经历了去年自由落体般的下跌,去年底商品市场在成功“筑底”后持续反弹至今,新一轮的商品牛市似乎已来临。
短短半年时间,油价从每桶32美元的低点迅速升至70美元以上;同期,铜和大豆分别上涨了80%和60%;而反映海运频繁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期间更是飙升了6倍以上。这与仍然疲弱的需求有些矛盾。其他初级商品的上涨也在日渐脱离基本面。
目前,全球性通缩风险仍不容乐观,中国已经连续4个月CPI和PPI双双为负,5月份CPI同比下降1.4%,PPI同比下降7.2%。
专家认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挑战仍在通缩和产能过剩,而短期内难以出现通胀。经济学家胡祖六最近在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还处于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的严峻现实,这是物价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通常,初级商品价格上涨将推高通胀水平。但胡祖六认为,初级产品的价格的反弹还没有转化成最终的产品服务的价格。
换言之,即便出现了大宗商品的持续反弹,目前为止仍难以消除通缩风险。事实上,由于需求不足,企业库存增加,不可能再加大投资或生产,也就无力去购买原材料。这就使得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无法传导至最终产品价格。同时,油价高涨已经在考验着消费者,这将打击整体消费水平。
2009/06/14
全部回帖
时寒冰:资源价格暴涨背后的危机
如果问这段时间投资什么获利最大,当属资源类商品无疑!为什么资源类商品如此强势?这种强势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意味着什么?
资源类商品价格暴涨,乃是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担忧,大量避险至今涌入所致。最直观的参照物是黄金及黄金类相关投资品的价格走势。比如,A股市场中的中金黄金,股价从2008年9月12日的22.8元,上涨到今年6月5日的超过100元,涨幅超过了 350%(复权后)。小盘黄金股恒邦股份(002237)从2008年11月7日的15.96元,上涨到今年6月5日的超过105元(最近一次分红和转增股票后的复权价格),涨幅超过了550%。
美元贬值吹响了资源价格上涨的号角。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资源类商品的价格上涨,最主要的力量,并非来自实际需求,而是源于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世界各国疯狂发行纸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拯救经济的必然结果,是货币的贬值。当滥发货币成为共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就从隐忧转变为直接的担忧,并采取避险行动,这类资金与投机资金合二为一,成为资源类价格暴涨的推手。
最初,只是少数先知先觉者,首先意识到涌入资源类商品避险的重要性,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其中,就容易引发羊群效应。所谓“羊群效应”,指的是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原本是一种非常散乱的无序的组织,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羊群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引发大量的盲从者,而盲从很容易导致理性的丧失和局面的失控。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中国经济的复苏,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资源类商品的大面积、大幅度上涨,有可能使刚刚发出的还很脆弱的需求嫩芽被折断。由于消费低迷,下游的商品供应大部分是过剩的,资源类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通过市场转嫁成本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只能自行消化,这必然减少企业的利润,抑制企业的生产扩张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因资源类价格的上涨而收缩规模。
如果问这段时间投资什么获利最大,当属资源类商品无疑!为什么资源类商品如此强势?这种强势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意味着什么?
资源类商品价格暴涨,乃是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担忧,大量避险至今涌入所致。最直观的参照物是黄金及黄金类相关投资品的价格走势。比如,A股市场中的中金黄金,股价从2008年9月12日的22.8元,上涨到今年6月5日的超过100元,涨幅超过了 350%(复权后)。小盘黄金股恒邦股份(002237)从2008年11月7日的15.96元,上涨到今年6月5日的超过105元(最近一次分红和转增股票后的复权价格),涨幅超过了550%。
美元贬值吹响了资源价格上涨的号角。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资源类商品的价格上涨,最主要的力量,并非来自实际需求,而是源于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世界各国疯狂发行纸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拯救经济的必然结果,是货币的贬值。当滥发货币成为共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就从隐忧转变为直接的担忧,并采取避险行动,这类资金与投机资金合二为一,成为资源类价格暴涨的推手。
最初,只是少数先知先觉者,首先意识到涌入资源类商品避险的重要性,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其中,就容易引发羊群效应。所谓“羊群效应”,指的是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原本是一种非常散乱的无序的组织,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羊群效应”一旦形成,就会引发大量的盲从者,而盲从很容易导致理性的丧失和局面的失控。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中国经济的复苏,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资源类商品的大面积、大幅度上涨,有可能使刚刚发出的还很脆弱的需求嫩芽被折断。由于消费低迷,下游的商品供应大部分是过剩的,资源类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通过市场转嫁成本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只能自行消化,这必然减少企业的利润,抑制企业的生产扩张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因资源类价格的上涨而收缩规模。
2009/06/14回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界各国不负责任的滥发货币的行为,虽然激活了资本市场,但也在埋下新的隐患。一是未来的通货膨胀强度可能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二是避险、投机资金对资源类商品的快速推高,不仅对实体经济产生抽血效应(从资金角度看),也容易因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对实体经济构成更深的伤害(从企业发展角度看)。
遗憾的是,危机面前,各自清扫门前雪。就美国、欧元国等经济体而言,由于各自掌控着国际结算货币、储备货币的发行权,可以向其他经济体转嫁风险,而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除了自吞苦果(别人强加的苦果和自己种下的苦果),有更好的选择吗?而且,美欧听任房价下跌,让市场自我挤压泡沫,又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而在我国,在房价尚处于高位的时候,降低信贷门槛,加大信贷投入。同时,调低房地产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从2004年的35%调低至20%,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损害民生的救市行为,也必然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依托,当通货膨胀到来,假如世界经济并没有从此走向复苏,我们有足够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吗?在对打持久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实质准备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是何等的令人忧虑!(时寒冰)
遗憾的是,危机面前,各自清扫门前雪。就美国、欧元国等经济体而言,由于各自掌控着国际结算货币、储备货币的发行权,可以向其他经济体转嫁风险,而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除了自吞苦果(别人强加的苦果和自己种下的苦果),有更好的选择吗?而且,美欧听任房价下跌,让市场自我挤压泡沫,又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而在我国,在房价尚处于高位的时候,降低信贷门槛,加大信贷投入。同时,调低房地产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从2004年的35%调低至20%,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损害民生的救市行为,也必然损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由于中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依托,当通货膨胀到来,假如世界经济并没有从此走向复苏,我们有足够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吗?在对打持久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实质准备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是何等的令人忧虑!(时寒冰)
2009/06/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