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视0-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以及环境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64987幼儿园早教
为什么要重视0-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以及环境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无中生有,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事物的发展环环相扣,遵循着前因后果的规律,种下前因必会收获结果,在儿童的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孩子如果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长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因此可以大胆地提出这样的论断: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他们是环境教育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负有挖掘孩子内在能力这个不容推御的重大责任,培养孩子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周围人为他们所创造的环境。舍此这外,就再没有什么条件比环境更重要的了。在创造的环境里,孩子的潜在能力教育就开始了。
孩子的潜能教育必须依赖环境,这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基础,这就像植物离开阳光雨露就不能生长一样,是永恒的法测,因此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环境,同时因为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内在能力会迅速地消失,所以一定要及早进行能力教育,条件许可的话,最好从0岁开始就对孩子进行最精心的培养,这样才有可能使孩子得到出色的才能。
家长必须彻底抛弃:根据孩子长大后的情况来评判他们是否具有才能。请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所被赋予的才能蕴藏在他们的体内是未知的,而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不要考虑什么先天是优是劣,只管竭尽全力地精心培养他们,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未来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有用之才。
在对环境和外部条件的适应过程中,人的生命力会爆发出让人惊讶的能力。人的本能冲动产生了人的生命活力,也就是人的生命力,它是与生俱来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母亲忘了喂奶的时候,婴儿会哇哇地大声哭叫,提醒母亲给自己喂奶,这正表明了婴儿正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存活于世,这也证明,越小的婴儿拥有越强大的生命力。也因为这些原因,在婴儿时期,对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千万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制,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鼓励他们,通过锻炼不断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锻炼并非单纯是身体上的,如果只关注孩子的身体,他们的生命力依然会受到抑制,结果只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残障的孩子通过训练会弹琴写字等,就可以证明孩子的生命机能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锻炼激发出来,产生出我们难以预料的奇迹。
而孩子潜在能力教育的规则是呈现递减状态的,年纪越小,潜能反而越大,当孩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发展的空间就开始逐渐降低了。我想以音乐来阐述这个道理,美国教育家曾经得出结论:8岁是孩子学习小提琴的最好时机,而通过许多音乐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8岁开始学小提琴已经太晚,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大致完成了头脑的发育,才能发展空间已经不大了。如果在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小提琴,那们,他们取得的成绩将非常惊人。6岁前的孩子和成人相比,他们学习的情况大不相同。这些小孩子不仅不会觉得认真学习很疲倦,反而兴趣越来越浓,因为婴幼儿的大脑构造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区别,他们的精神力属于吸收型,而且力量巨大。比如,如果想让一个7岁以上的孩子准确地记住单词,必须反复数次他才能完全记住,三四岁的孩子则只需要一次就够了。
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段话:“如果想让孩子的童年变得幸福而快乐,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成长是最佳之道。”我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对孩子应该放任自流。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有的父母甚至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自然地成长,这样不仅家长们省了心,孩子们也过得很开心。”但是那些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否仔细考虑过它所具有的科学性?毫不夸张地说,尽管有这些想法的人说得振振有辞,但事实上,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毫不负责。如果父母存有这种观念,说明他们是懒惰的;是没有尽职尽责的。我们凭经验可以知道,如果让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刺激的孤独的环境中,例如这个环境没有声音和灯光,同时和外界与世隔绝,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孩子长大后绝对是个白痴。哪怕他只在里面生活5。6年,恐怕也不能再继续接收良好的教育了。这就是我们为何不赞同“顺其自然”发展这个观点的原因。另外,也想在此呼吁父母们多多地创造一些有利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些有助于大脑发展的条件。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童年时代都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只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他们的人生经历就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我们奉劝所有的父母,如果你们的确关心和爱护孩子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抱有“放任自流是好办法”这类的错误观念,应该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正确地教导孩子,从孩子一出生就尽量为他们的将来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未来。
我们提倡儿童应尽早地进行教育,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和开发大脑。不管是选择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都要尽量提前。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发育过程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为它必须适应环境,并对环境产生一种反应。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观点:人的大脑灵敏度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增强。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要不断地培养新能力,人的能力才会得到增加,这一点和年龄的增长无关。如果我们将人的婴儿期看成一个起点,那么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适应环境的灵敏度反而会逐步减退。或者说,不管人是否有发挥的能力,它已经不知不觉地适应了环境,而且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为这种适应提前做出了准备。大脑刚开始发育的时候也是处于感应最强的时期,然后它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开始逐步减退,感应度就和绷紧了的弦一样慢慢松驰下来。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我们主张进行早期教育。
6岁前的孩子是最能以自然的方式接受教育的,因此,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最特殊而敏感的时期。如果父母仅仅是因为害怕孩子太辛苦而错过了这个可以让孩子高速成长的机会,那么当孩子更大一些时,他可能发挥出的才能已经基本上喪失了伸展的可能性,智商也不可能再更好的得到提高。如果这时候让孩子努力学习,恐怕他们除了疲劳和辛苦之外,不会得到任何其他的效果。所以我们说6岁前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换言之,人的一生,将会受到幼儿时期所形成的性格和心灵特征的影响,而且以后根深蒂固的人格就此形成。在这个时期正是“儿童之魂”的时期,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和留在胶片上的影像一样,是难以磨灭的。那么,看护者在这个这么关键的重要的年龄段里,不能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完美的展开,教育的意义也就会大为失色。
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有什么样的教育者。而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幼儿时,孩子具有惊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趁着这个能力正强盛的时候,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深深地记住这些内容,并使他们受益终生。
老卡尔。威特曾经说过:人应当努力地全面发展,保持各方面能力的平衡,否则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是成为名莺,还是成为野鸟?家长的手里掌握着孩子的未来。
2009/06/26
全部回帖
我也是一岁半孩子的母亲,关于以上两位妈妈们的困惑我是非常理解的。我个人认为:早期教育是越早越好!在这一过程中为孩子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孩子越小越属于吸收性心智,他们是完全依靠环境习得一切。那么如何创设适合您宝宝的环境呢?这就需要看护者为孩子尽量吸取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以及通过您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引导并为您宝宝创设适合他(她)身心成长的独一无二的环境。育儿方法的得当,对于每一位初为人父母的家长,都是漠生而又“高深”的学问。要想培养出理想的宝宝,绝不是放任自流就可以的,一棵小树尚且需要精心呵护才能成材,更何况是活生生地孩子们。
2009/06/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