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中医治疗病例1 13楼近段时间以来(夏至节气以后),或许有的妈妈已经感觉得到,小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发热、咳嗽、出汗、皮疹、咽喉肿痛、囗腔疱疹、呕吐、便溏、尿短色黄等症状。好像也没有明显的受凉感冒的情况,小孩子无缘无故的就病了,真让妈妈们心急。从我老师这段时间接诊的病人和我跟进随访的情况来看,也都出现了相似的情况表现。电话回诊和复诊的病人比较明显的集中。老师说这主要是天气原因引起人体的变化,如果体内原有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肝阳心火偏亢盛、相火上逆的病人,因为原来体内就已经有阴阳失调,所以会很容易与外界天气的变化相感应而出现症状或使原有病情加重,这有点像共振的原理一样。我老师对传统中医的理论研究多年,为方便大家认识和理解古中医的理论,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结合现在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将一些预防疾病及养生要点总结成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供有需要的人参考。其实,处理这些常见病的方法,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只是这些医理比较晦涩难懂,大家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与运用罢了。夏至为阳热(宇宙中的能量)升发达到极至的时候,因为此时物极必反,所以夏至后阳气就应开始转为向内回收,从而进入三伏天时期。而阳气的本性是向上向外升发的,要回收内敛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南方,由于地理方位因素的影响,要保证阳气收敛就更难一些。故夏至以后的养生要点就在于如何帮助阳气的回收伏藏。对于体质比较强盛、脉象洪大有力的人,可以直接用清心降火的方法,用莲子心或大黄、黄连、黄芩泡水喝。对于体质比较虚弱或老人,则不能用上面的方法,否则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比较稳当的方法是喝茶。阳虚怕冷的人喝茶注意不应太浓;胃肠功能不好的可以加些冰糖或白糖以养中;湿气比较重的人可加些藿香以降气化湿;气虚的人可加些西洋参或太子参以补气养阴。由于小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脏腑机能都要处于生发的状态,而茶的作用特性是向内收敛沉降的,与小孩子的生理特点正好相反,所以不适应喝茶。小孩子脏腑功能娇弱,也不能使用太过猛烈的药物。小孩子就应通过补气养阴,补土生金的办法来帮助阳气的回收伏藏。因为在古中医看来,气的本性是收敛的,肺金的功能也是收敛的,只要它们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就可以把夏天的阳热回收保存起来。一般可用太子参、山药、白扁豆各5克、黄豆、黑豆、绿豆各10粒,用水泡软(3-4小时)后用豆浆机打成汁,加少许白糖或冰糖,每天早上喝一杯。对宝宝的健康将有很大的帮助。消化不是很好的宝宝应加淡豆豉3克,可以和上述食物一起打浆。如果有中暑的症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可用白扁豆6克、藿香3克,用水煎服,或直接用黄豆20粒煮成浓汁服,效果很不错。成年人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根据体质的不同用量应加二到三倍。推拿按摩手法的重点应在手三阴、手三阳经络上。自我按摩的方法就是揉拿上肢,从肩部向下一直拿到手腕,反复多遍,能调节上肢经络的功能,促进阳气的潜降和收藏。以上建议仅供一般情况使用,如果需要更适合体质的方法,请先找真正的传统中医辩证。[ 本帖最后由 七弦琴 于 2009-7-4 10:41 编辑 ]
正娃娃:琴老师,又有新的指导啦!!查看原文现在太多宝宝生病了,医院里面都挤满了人。从我们治疗后跟踪随访的情况来看,还是天气的因素影响较大。体质好一些的宝宝表现症状都不明显,比较容易调节过来;体质弱一些的宝宝对目前的天气很不适应,大多相继发病,但用我们中医的方法都恢复比较快。还是回归传统才能找回健康呀。
大家可能对古法中医的理念和思路不太了解,我提供一个病例,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其中有咳嗽、流涕、发热、纳呆、口疮等多种症状,但是从始至终都没有用到西医的抗生素、退烧药、激素等西药。宝宝的病情虽有反复,但是都恢复得很快,宝宝基本上没受什么罪,妈妈也很轻松。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真正实现了“宝宝少生病、妈妈少担心”的理想境界。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传统中医的魅力。女宝宝 3岁2个月 来诊日期2009-4-6主诉 咳嗽4天,伴有痰音,无发热。平素胃口欠佳,二便调,睡眠尚可。先天体质:肾水太过,肝木太过,心火太过;太阳经寒气比较重。中医检查:脉弦浮,左稍弱,右尺弱;舌质淡红,苔干厚稍黄。中医诊断:胃气不降,肺气上逆。治疗:1、食疗:淡豆豉5g,带根须小红葱头4根,三剂,水煎服。2、饮食:多吃主粮、杂粮、粗粮;肉类少吃,咳嗽期间禁食。3、小儿推拿:健脾补胃,消食导滞,清肺化痰。现场做一次并培训其妈妈及姑姑具体手法。治疗后跟踪随访及健康指导:2009-4-10 短信随访:诉仍有咳嗽,无发热,胃口欠佳,二便调。 处理方法:嘱明日复诊。2009-4-11 复诊:诉上症缓解不明显;舌脉象有些变化。 处理方法:推拿加强补脾消滞的手法,停掉葱头。2009-4-18 复诊:诉已无咳嗽,但胃口仍欠佳,吃饭时间比较长,需要喂食,二便尚可。 检查:脉右细,左弦稍浮,舌尖红,苔中跟部厚腻稍黄。 处理方法:去掉原套路中止咳手法,余手法继续做;继续服用淡豆豉水。嘱勿追着小孩喂食。2009-4-25 短信随访:舌苔已基本正常,食欲较前增加。 处理方法:嘱保持原有食量,勿增加过快。2009-5-1 电话主诉:今早发热2小时,体温38.2度,未见其他不适。 处理方法:原推拿套路中加推天河水500次。2009-5-3 复诊:今早胃口差,晚餐尚可,今日未解大便。 检查:口腔上颚有白色溃疡点,脉数稍沉,舌淡红,苔黄厚。 处理方法:淡豆豉5克,水煎服。停服牛奶,改喝黄豆浆。推拿加强清肝、清肺、清胃手法。2009-5-6 复诊:诉出现咳嗽、流涕,头颈部皮肤发热,饮食尚可,二便调。 检查:脉轻少重多,舌淡尖红,苔中部稍厚。 处理方法:中药 冰糖10克,大枣肉10克,白芍3克,当归3克,枇杷叶3克,苦杏仁2克,绿豆30粒。三付,水煎服。2009-5-10 电话反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饮食尚可。2009-6-10 来诊:诉又出现咳嗽、流涕、有痰音,纳减,前天腹痛1次。 检查:脉浮大,舌淡红,苔黄稍厚。 处理方法:中药 三付 水煎服。推拿按初诊时的套路。2009-6-15 QQ反馈:上症已消失,舌苔也淡了,饮食正常。2009-6-30 QQ反馈:“好的,谢谢,宝宝现在我也不逼她吃饭了,身体挺好,昨晚上有蹬被子了,我知道后摸摸又是浑身冰冷,可孩子也没感冒,谢谢你和唐医生。”[ 本帖最后由 七弦琴 于 2009-6-30 19:24 编辑 ]
意道:LZ也是医生吗?是专看儿科的?我看了你另一个贴,请帮宝宝测他的体质,谢谢!我也很喜欢中医,想用中医帮宝宝调理身体。查看原文我是执业中医师。中医不分科,因为人体疾病大部分还是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只要我们找到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的根源,中医治疗方法是很多的。